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通政巷

巷名的由来

明弘治乙丑(公元1505年)南京通政使张苗(字世英,号实斋)乞休归,由于历史原因,不愿回原籍同安金门,而在郡城置地建第,与蔡清、顾美诸名流组织“逸乐会”。府第之巷遂称“通政巷”。

张苗先世河南人,宋仁宗八年(公元1030年)入闽,后徙家居同安金门青屿。张苗明成化丁亥以楷书精妙擢中书舍人,癸巳,修通鉴有成,迁大理寺评事。壬寅拜太常寺丞加少卿,后以叔张敏保翊孝庙功,推恩进太常寺卿,寻迁南京通政使。

张苗府第遗址早已湮没,但此巷名沿用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人物

明·张苗(南京通政)

明·黄凤翔(礼部尚书)

清·苏廷玉(四川总督)

旧址

安溪会馆(王氏宗祠)

“元祥苏”典当行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商人院,文艺息

通政巷3号:傅襄若宅

在龚诗扬老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傅宅。傅宅为清代的丰州富商傅襄若所建,据说当时耗费了10万白银。傅宅的后代对以前的家族历史不甚了解,只知道前辈是做典当生意的。

我们在古厝里惊奇地发现,虽然只剩下三开三落,但屋里的许多木刻雕画上的人物表情竟然完好无缺地保存下来,既有雕团花,又有戏剧中的人物背景,这些木雕在历史动荡时期也并未遭受破坏。主人家告诉我们说,因为当时家族势力强大,“文革”期间遭遇来者,便将其挡在第一、二进房屋之外,因此内部的建筑均未遭到破坏,实在是很难得。

如今附近老人们习惯于在古厝的后院打打牌、聊聊天什么的,这里也成了他们经常聚会的场所。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总督府,元祥苏

通政巷4号:苏廷玉府第

通政巷中段,有一条通往圆石巷的小巷,数十米长,窄得只能容下一人通过.斑驳的红色古墙,让人有种在时光隧道中穿越的感觉.

在通政巷,无人不知这位“苏总督”,他的府邸现在已作为一所美术学校。苏廷玉,字蕴山,号鳌石,沃头人,生于1783年。其父苏光彩精通医术,其生母庄氏为泉州城区人。5岁起,他就在泉州读书。1814年,苏廷玉考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山东按察使、四川总督加兵部侍郎衔等职。随后的24年,苏廷玉陆续在江苏、山东、四川等地任职。直到其离任后,才告老返回到泉州老城区通政巷北边居住。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清光绪年间,四川总督苏廷玉卸任后,在泉州市区通政巷熙春宫以东建一府第,“屋宇连绵,范围甚大”,后门直出奎章巷,东临南大街的一列店屋皆其产业。苏廷玉仅利用通政巷东北畔临街处两间店面,当做典当行,取名“元祥”,有人便称这一带的整片苏廷玉府第为“元祥苏”。府第朝南,为五开间五进的燕尾脊结构,东西各有6个侧门,官厅东边有20开间的长廊。西边为魏姓所居,相传其先人为苏家总管。两户中间一道隔火巷。

府第中有梳妆楼,是苏廷玉之女的闺阁,也是泉州地区现存惟一的梳妆楼。府第建有后花园,占地一亩余,叠山浚池,是城内最完整的园林。假山之石皆采自太湖,又从四川带来叠山能手。当园林工程告竣时,有携石求售者,主人视之,龟背而鳌头,充当鳌石颇为形象,便购之放在水池之湄,又觅似老翁态的石,横一竿于胸臂间,竖于池边。立意“老翁钓鳌”,以示清闲。主人号鳌石,此园遂名“鳌园”。

苏氏享用不久而终,钓翁与鳌石让丁厝埕蒋以麟。1919年华侨陈光纯购其书房、梳妆楼、花山及其附属地建楼。

1945年群生织布厂迁址于此府第,直至1956年“公私合营”。“文革”后期,鳌园里的假山花石及憩亭全被移迁入开元寺重建假山。如今大门紧堵,五开间的前两进虽保存完好,作为“起点”画室,后三进也被“瓜分”完毕。

梳妆楼因住户不同而被隔成了两半,上楼的梯子也增建了不少。对此,泉州旧城区遗址遗迹踏勘考察项目小组已着手开始对梳妆楼进行保护工作。

小木偶,声名传

通政巷24号:泉州市木偶剧团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泉州木偶名声在外,却有很多人不知道木偶剧团的位置所在。很多来到泉州走街逛巷的背包一族,常常是不经意的闲逛之间误撞见这座挂着“泉州嘉礼馆”牌匾的古香古色的古大厝,进而被里面的古老戏台和惟妙惟肖的提线木偶展示橱窗所吸引。这里古称“安溪会馆”,曾经是王氏宗祠。因管理原因,泉州嘉礼馆暂不面对公众开放,一般只在重要场合如贵宾到访时才会在馆中进行演出。不过随着泉州木偶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在这里开展的活动也越来越多。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采访中巧遇木偶团的夏副团长,带我们参观了剧团内的三个小展厅,有团里的“传家之宝”,有泉州木偶发展历史介绍馆,也有木偶团对外交流的成果展示。由于泉州木偶剧团现在所处的位置在通政巷内,交通不太方便,不能满足多人同时参观的需求,有关方面已经就此着手,拟在清源山脚下闽台缘博物馆附近修建“泉州木偶艺术剧院”,届时,木偶剧团将定期进行演出,不仅仅是小范围演出,而是满足所有观众的观看需求。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又名“线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宋元以降,即流传于泉州地区,俗称“嘉礼戏”。经数百年传承,逐渐形成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演出规制、表演“线规”、偶像制作工艺及丰富的演出剧目和独特的剧种音乐———“傀儡调”。

1952年10月、12月,泉州市文化馆遴选本地著名提线木偶艺师相继组建性质为“民营公助”的“泉州木偶实验剧团”及“泉州木偶艺术剧团”。1956年3月,由泉州市政府(县级市)合并“实验”、“艺术”两团,成立地方国营“泉州木偶实验剧团”。1960年4月,合并“泉州布袋戏剧团”,扩建为“泉州木偶剧院”。1972年8月,改名为“泉州市木偶剧团”。

该团为泉州市(地级市)直属国办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团址、剧场、文物陈列馆均设于泉州市通政巷24号。

翰林家,文采扬

通政巷22号:龚维琚宅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听通政小学对面杂货铺的老奶奶说,通政巷的古宅已经没剩多少了,除了木偶剧团,还有旁边的龚宅。我们到龚宅拜访,遇见了91岁的龚诗扬老先生。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龚宅有三开三落,前后厅窗棂户扇木雕精细,大门扇联曰:“词林钟武;试院衡文”,为150多年前龚维琚所建。龚诗扬老先生说,对于祖先的事情几乎记不得了,只知道六代以前龚家出了个翰林。在龚家的正门上面,有一个可活动的屏风式门,亦是旧时官家的标志。龚老说,小时候都叫它“福州门”。

龚诗扬从年轻时代起就喜欢摄影,在他的房间的墙上,密密麻麻贴满了照片,有些是他自己拍的,有些是从杂志上剪下来的。很难想象这个有意思的老头曾经在晋江英林、石狮等地做过31年的小学校长,在那些照片中,好些是他与学生的合影。随后龚先生带我们到他家隔壁参观采访,我们举起相机的时候,他也很专业地从包里掏出了自己的相机……

寻访手记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在泉州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

初探通政巷,有一些些失望。除了泉州木偶剧团和清代曾任四川总督的苏廷玉府邸,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可以让人为之眼前一亮的老房子。通政小学对面的一间杂货店里,守在店里的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告诉我们说:“都没了,那些古厝都没了。”于是,以为我们能够发掘的只有故事。

可有时候,耐心和细心,会带领我们发现另一个世界。第一次在通政巷,我们认识了龚诗扬老人,他带我们去了3号傅宅,在那所泉州城曾经知名的当铺里,我们看见了建筑上保留很好的木刻雕花。还知道了苏家隔壁的魏家,曾经做过苏廷玉的管家。第二次在通政巷,魏家的老人又讲述了陈光纯在此地的一些故事传说……通政巷往昔的模样,像一幅慢慢打开的画卷,一点一滴地,逐渐清晰起来。

“为什么叫‘通政巷’啊,因为这里以前住的都是‘上层’的人,打个比方,就如同现在的政府宿舍区。所以叫通政巷的。”且不问魏老先生的这个解释是否正确,但是“政通人和”,一度是我对这条小巷的一种潜在印象。我喜欢站在巷口,看着放学的孩子们蹦蹦跳跳走出学校的模样,喜欢背着画架走进画室里的中学生一副艺术家式的表情,喜欢老人们,天真的自以为是地讲述起他们知道的一切往事……

通政巷还有许多没来得及的故事,不是因为不精彩,只是需要更多一些眼睛去发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