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去世前为何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以致让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大脚姑娘碎碎念


前言:刘伯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传奇人物,要知道能堪称智觉天下的也就两人,一个是三国孔明,布衣为谋,一把羽扇,让汉家死灰复燃。再一个就是刘伯温,乱世纷纭,却能一眼识真龙,只身投奔朱元璋,成了开明勋臣。


一,朱元璋建国后为免后患诛杀功臣

朱元璋何许人也,出了名的残暴人物,在带领一帮老兄弟们打下江山之后,或许草莽出生的他深知江山来之不易,怕手下人拥兵自重,就开始找机会诛杀有功之臣,削夺兵权。于是建造庆功楼,假借庆功之名趁机将功臣全部除去,庆功楼建成那天,他摆下宴席邀诸位文武功臣们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在楼下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以除后患。这事虽然做的很隐秘,但却被刘伯温看穿了。


刘伯温厉害就厉害在知天命,看时事,他已经看到,朱元璋的心里,藏着一把刀。一次权力场上的博弈,难免要有一番更为血腥的厮杀,历代君王,司空见惯的手法,刘伯温明明白白,加上马皇后的暗示,作为朱元璋的枕边人,朱元璋想什么做什么,马皇后心知肚明,她特地给刘伯温送去了一篮水果,刘伯温打开篮子一看,立面只有两个枣子和一个梨子。看了这个,刘伯温心里明白,皇后这是暗示自己“早早离”啊!有着这两件事的发生,坚定了刘伯温早早脱离是非之地的信念。

《明史》记载,从洪武三年末,刘伯温便上书请辞官,朱元璋不许,再辞,再不许,三辞,朱元璋准予洪武四年归还老家,刘伯温得以善终归家。


二,在刘伯温生前,他吩咐家人,自己死后,鱼入筐,筐入缸,拉去南京,送给皇上,很多人要问了,为什么要送一筐鱼给朱元璋,朱元璋为什么十七年后才明白其中含义呢?

据《刘伯温生平述略》记载,刘伯温在死前数月,烧毁了一大批文书,仅留下《时务十八策》一书,然后亲自去垂钓了一些鲤鱼,他吩咐家人,自己死后,鱼入筐,筐入缸,拉去南京,送给皇上。朱元璋本身就是个草莽,勉强看看“时务十八策”已经不容易,看着一筐鱼,顿时感到莫名其妙,不知其中深意,虽然心里明知道刘伯温此举肯定有所指,可惜,草莽就是草莽,他实在捉摸不透!


《明史》是这样记载的:“上知诚意伯薨,涕袍而悲,抚籍而叹,独不知鱼为何意,喟左右宫人:刘基善弄巧谋,影弓昭危,死亦为之,其性如此”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到了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太子病死,朱元璋顾不得失子之痛,他知道,历来皇储之争是最危险的,现在要做的是必须马上立新太子以稳定朝局。朝中大臣和朱元璋都想选朱棣为太子,但是这时朱元璋想起了刘伯温的一筐鱼,他似乎略有所悟,为什么刘伯温把所有书烧了单单留下了时务十八策和一筐鱼呢?是不是其中有什么关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刘伯温不会做无用功的事,想到这里,朱元璋又打开了时务十八策,只见终篇的话便是:势有所梏,则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则大猛不能破小坚。朱元璋恍然大悟,原来刘伯温的一筐鱼,是在告诫他,到了形势桎梏时,必须要变猛为柔,变密为疏,这样才能用小柔破大力,用小坚守大猛。


朱棣心性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大猛之人,而天下如同筐内之鱼,密而不疏,遭殃的是万民社稷,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靠着杀伐去治理天下,天下需要的是朱标太子这样的仁君柔心,明白了这一层,朱元璋马上宣布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统。


唯恋无名


历史上关于明朝鱼筐,有两次记载,一次是指刘伯温送给了朱元璋一筐鱼,后来朱元璋最得意的儿子朱标退出了游戏,当时朱元璋各个儿子都冲着太子位,你争我斗,颇像鱼筐中的鱼,于是朱元璋将所有儿子全部分封出去。将皇位给了朱允炆。

第二个鱼筐,是朱元璋问刘伯温我能做多少年皇帝。刘伯温说本来是三十五年,结果被人偷走四年。朱元璋才想起,自己以前钓鱼的时候,鱼筐之中的鱼正好是三十五条,结果被当时一个小偷给偷走了四条。


一点寒光初现


刘伯温在死之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朱元璋当时不明白是何意,直到17年后,朱元璋才恍然大悟。在这17年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那群老臣基本都死伤殆尽,要么被朱元璋罢官免职,要么就被朱元璋杀害,以至于到了朱元璋晚年,大明王朝已经没有良将。


朱元璋这时候也后悔,才想起了刘伯温的那一筐鱼。刘伯温将这一筐鱼送到南京的时候,鱼都已经被挤死。

这其实就是暗指朱元璋对待臣子严厉,就如同这装鱼的筐,筐太紧,就会挤死鱼,而如果朱元璋过于严苛,那么臣子就无法生存。刘伯温此举其实是在告诉朱元璋,对待臣子要宽容。


朱元璋在晚年可能要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他更加偏向于选择宽厚待人的皇子。朱元璋最中意的继承人是太子朱标,然而朱标却因病去世。四子朱棣和老朱性格很像,对待臣子同样严苛,因此老朱将皇位直接传给宽厚仁慈的孙子朱允炆,这就是建文帝。


传奇历史观


刘伯温号称天下第一能臣,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刘伯温送给朱元璋这筐鱼,玄机应该不在那个鱼上,而在这个竹“筐”上,鱼虽然很重要,但鱼指的是导致的结果,鱼所寓意的应该是大明朝治理下的人或王。

古时候,他们没有很好的装鱼的东西。他们用竹筐装鱼,可以理解,但仔细推敲,他们装鱼也是有木桶的,路途短,或者买回去就吃,可以用筐。

也见过一些特制的,刷上桐油,能够滴水不漏的竹筐,可以用来储鱼。

能储水的竹筐,并不会作为储鱼容器,有水有鱼,重量会很重,把筐往地上放,都会有压力,稍微不平整,鱼筐就会烂,放重了,或不小心磕一下,就会失去用途,导致漏水,这个竹筐并不是理想容器,刘伯温是托人大老远的给朱元璋送鱼,这个容器更不适合。

为什么不用木桶呢?他一定要用不理想的竹筐。

所以,这个刘伯温给朱元璋送鱼,用竹筐装着送鱼的玄机在筐上,竹筐里。他的这个筐,拆字拆分开来看是:个个困王。

历史上,刘伯温是反对过朱元璋分封诸王的。

朱元璋其实也明了刘伯温的用意,明史·列传第二十七,中所言,“其意盖谓分封也。然是时诸王止建籓号,未曾裂土”,朱元璋的分封,只是给了诸王藩号,也就是一定的兵权,但是土地实则还是统一的,依旧还是大明的江山。

反观西周、西汉、以及西晋时期,却是连同土地一块分封给各路诸侯,干脆让其自治去了,继而也就导致“春秋五霸争雄”、“战国七雄争霸”、“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等等诸侯争夺领地的乱象发生。

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的分封,其实只是借用了西周“分封制”的名,其核心的本质其实还是朱元璋在为实现中央集权,巩固“朱氏江山”而努力,这也是两者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并不能混为一谈。

刘伯温的筐与鱼,真实用意是,"个个困王"。

明朝的败亡,实在在于太多人困王要养。活活耗尽财力物力而亡,在于明朝缺钱。

开国皇帝朱元璋是穷人出身,当过乞丐,可能是穷怕了,所以他定下一个规矩,那就是国家养着宗室子弟。宗室子弟有爵位和俸禄,而且控制着大量的土地,他们不仅拿着工资,而且土地还不交税。建国初期,宗室子弟少,所以宗室子弟的开销不明显,但随着宗室子弟人口的爆炸式增长,这些宗室子弟很快就成了国家的负担。明朝三分之一以上的赋税都用于供养宗室子弟,如果加上他们偷逃和免征的税,数量还要大。这些宗室子弟就是一群寄生虫,让大明朝不堪重负。


创新国学


刘伯温是自诸葛亮后最聪明的人,他素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他精通兵法、天文、数理,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闻名于世。民间经常拿他和诸葛亮来做比较:“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刘伯温去世之前,为何要送朱元璋一筐鱼呢?到底又有何玄机呢?

据《明史》记载:“上知诚意伯薨,涕袍而悲,抚籍而叹,独不知鱼为何意,喟左右宫人:刘基善弄巧谋,影弓昭危,死亦为之,其性如此”。

老刘是一个聪明人,在去世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是有深意的。他希望朱元璋能弄懂其中的意思,给三分薄面。要正真弄懂刘伯温送鱼给朱元璋,说来就话长了。

时间回到1368年,朱元璋通过艰苦的斗争,在众多功臣的辅佐之下登上了帝位。他从一个放牛娃到成了和尚,再到跟着郭子兴义军打天下,然后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打败劲敌张士诚、陈友谅,最后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

登上权力巅峰的朱元璋心情大好,如是老朱就大宴群臣。跟他这个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坐在一桌的,全部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有功之臣,坐在朱元璋左边的是有“萧何第二”之称的左丞相李善长,坐在朱元璋右边的是右丞相徐达。

从坐次可以看出当时李善长和徐达两人的地位是群臣里最高的,跟朱元璋坐在一桌的还有刘伯温、汤和等人。大家坐好后,朱元璋让人把菜上齐了,还让侍女给众人斟好酒,但是大家看着皇上没有动筷,整个宴会厅没有一个人敢下筷。

朱元璋看到这一幕心里有点生气,就说道:“菜都已经上齐了,酒也给你们倒了,为何大家不动筷子,难道是要朕亲自一个个给你们夹菜吗?”

李善长站起来回应道:“皇上不动筷,臣等不敢先下筷啊!”


朱元璋摇摇手让李善长坐下,然后说:“朕的江山很多都是依靠众位功臣打下来的,我先敬大家一杯酒,等下大家畅所欲言,开怀畅饮,来,来,来,干。”说完拿起酒杯一口把酒喝了。

“高启过来!”

朱元璋的新任秘书小高同学赶紧小跑了过来应道:“微臣在!”

“我今天要亲自给他们分鱼,我要考考你的领会圣意的能力。”

接着朱元璋动筷把鱼眼夹到李善长的碗里,然后盯着小高同学看,高同学不慌不忙的说:“皇上的意思是‘高看一眼’!”

李善长听到后,心花怒放,赶紧谢主隆恩。

朱元璋又夹着一条鱼尾放到徐达的碗里,小高同学赶紧说:“这个“尾”以重任。”徐达也赶紧谢主隆恩。

朱元璋看了看胡惟庸,夹起了一块鱼翅赛到他碗里。高启说:“这叫展翅高飞!”胡惟庸一听心里皇上这是要重用他啊,赶紧跪下谢主隆恩。

这下鱼只剩下鱼腹有肉了,朱元璋把鱼腹夹到发小汤和的碗中,对他说:“谢谢你把朕引入这条通天大道中来!”(注:朱元璋参军是汤和邀请的。)小高同学确实才华横溢,马上说到:“这叫推心置腹。”汤和一听心里非常高兴:“谢皇上信任。”

最后轮到刘伯温这里了,众人看着只剩下的鱼骨架,私底下议论纷纷,这是不是皇上在讽刺刘伯温只有空架子,虚有其表,百无一用吗?

刘伯温听到他们的议论,真的想找个地洞钻进去。朱元璋看到了刘伯温的不自然,微笑着把鱼骨架夹到他的碗里,然后问:“高启这个怎么说?”

高启对刘伯温竖起了大拇指说到:“大人!皇上夸你是中流砥柱呢!”众大臣都是马屁精:“皇上圣明!”

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所谓朱元璋眼中的高看一眼、中流砥柱、展翅高飞,然而这些功臣并没有得以善终。

胡惟庸被株连九族、李善长被杀、徐达被毒死,就连“中流砥柱”的刘伯温也被毒死,只有汤和得以善终。

刘伯温在1375年得了重病,朱元璋派人给老刘送来了汤药“断魂药”,面对这碗“汤药”,刘伯温很是无奈,喝不喝都得死,所以他没得选择,直接一口气把它喝过精光。

在临死前,刘伯温让人给朱元璋送了一筐奄奄一息的鱼。朱元璋收到这筐鱼之后也是不明所以然,在后来一直琢磨这个事情。

这件事情一直困扰着朱元璋17年,当他的太子朱标死了后,朱元璋突然想起刘伯温给他送鱼这事,忽然间恍然大悟,原来刘伯温给他送鱼有两层意思。


原来刘伯温知道自己非死不可,就送了一筐奄奄一息的鱼给朱元璋,暗示自己、李善长、胡惟庸和徐达等人就像这筐中鱼的命运一样,任由朱元璋在砧板切割他们,他已经是一条死鱼翻不起大浪,但是请求朱元璋放过他的家人。

还有一个寓意就是你把我们都杀光了,到时候您百年之后,都城里的王子们就像这筐鱼一样,会因拥挤而死,到时候他们会为了挣脱筐子的限制,而出现内斗最终导致筐里的鱼统统都死光。

朱元璋想到这些,吓出了一身冷汗,赶紧把他的儿子们都赶到外地去上任藩王,还规定藩王没有皇上召见,一律不得私自进京,违者杀无赦。


朱元璋办妥了这些事,认为已经没有人能威胁到他深爱的皇太孙了,但他死后都没能明白他儿子朱棣有如此强烈的皇帝梦,如果不是朱元璋大开杀戒,留下一些有本事的大臣辅佐建文帝,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成不成功还是个未知数,要是有徐达这样的武将在,朱棣根本就不敢妄动。


瀚海说史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这一句讲的诸葛亮的能力能够帮助刘备三分天下,而刘伯温则能够帮助朱元璋一统江山。可见刘伯温的能力有多强。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人。人称刘青田。精通象纬之学,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而这样一个经天纬地、能知前后事的刘伯温,最终却没能算出来自己会死在小人之手。

公元1375年,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便派丞相胡淮庸带着御医前去探望,在服用御医所开的药方后,病情加重,之后刘伯温曾婉转的向朱元璋表达服用胡淮庸所带的御医开的药方后身体更为不适,朱元璋听了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安慰话,最终,于当年农历四月卒于家乡,享年六十五岁。

刘伯温在去世前,曾送朱元璋一筐鱼,而朱元璋到了17年后才明白。

刘伯温的死,表面上是丞相胡淮庸在使坏,但实际上,有没有朱元璋在背后授意呢?没有朱元璋的授意,一个胡淮庸怎么敢下毒毒死开国元老呢?

在刘伯温死后,他的家人按照他的遗嘱,将两样东西送入皇宫,面呈朱元璋。一样是一本书,叫做《时务十八策》,另一样就是一缸鱼,而缸里有筐,筐里密密麻麻的都是鱼,这些鱼由于空间太小,不停地在挣扎。

朱元璋见到这两样东西后,看了书的内容,“涕袍而悲,抚籍而泣”,感叹痛失刘伯温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唯独对这一缸鱼,不得其解,不知道刘伯温究竟是什么意思。问周围的人,大家都不知道,心中就便吐槽:这个刘基,一辈子喜欢故弄玄虚,死了也不消停。随后便把这筐鱼赏赐下去。

而大名鼎鼎的刘伯温,肯定不会无缘无故送一筐鱼给当朝皇上,背后必有深意,而这个深意,一直到十七年后,朱元璋才明白。

17年后,也就是公元1392年,大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皇太子朱标暴毙而亡。一时间,举国震荡,皇位继承人没了。朱元璋老年丧子,悲痛之余,这再立一个继承人的事情,便非常紧急。在多方面权衡后,最终立皇长孙,也就是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在宣布这个消息后,朱元璋突然想起来多年前刘伯温送的一筐鱼,这才明白,刘伯温的深意。

这筐,代表的就是南京城,而筐外面的缸,就是大明的江山,这里面的鱼,则是朱元璋大大小小的儿子们,一筐鱼,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势必要你争我斗,最终你死我亡,上策就是将这些大鱼给放出去,小鱼留在框内进行保护,这样,即便是大鱼想对小鱼不利,也有筐的保护。

于是老朱为了保护朱允炆这个小鱼,将他的儿子们逐个放出就藩,并宣布藩王无宣不得进京。从根本上来保护筐内的小鱼。但是朱元璋却没有料到,在他死后,其中一条大鱼,冲破了筐的束缚,最终把小鱼赶下了台。这个大鱼就是朱元璋的四子,就藩北京的燕王朱棣。


史晓生


刘伯温去世前给朱元璋送了一筐鱼让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对于刘伯温的意图已经无处求证,但是我们可以猜上一猜。

当然猜想刘伯温送鱼的意图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说。

刘伯温送鱼的社会背景

刘伯温给朱元璋送鱼是发生在洪武八年,此时胡惟庸是大明的左丞相,此时的胡惟庸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朱元璋选胡惟庸当丞相的时候刘伯温是反对的,甚至说胡惟庸根本不堪大用,让胡惟庸当丞相必定会搞砸的。但是朱元璋当时十分信任胡惟庸,紧接着刘伯温就辞官回家了。

所以刘伯温给朱元璋送鱼的时候正是胡惟庸如鱼得水的时候。而且此时大明朝的元勋宿将还是大有人在的,朱元璋也没有开始血腥的屠杀功臣。

猜想一:告诫朱元璋他身边威胁比较多

一个筐中装了这么多的鱼可能就是按时朱元璋身边的这些个元勋宿将们,他们功劳甚大,有他们在大明王朝可能就会处在内耗当中。特别是当时胡惟庸一直在排除异己,而刘伯温就是被排除的第一个异己,刘伯温之死就是内耗的牺牲品。

所以刘伯温是提醒朱元璋应当抵挡胡惟庸等元勋宿将们,有他们在大明朝就会存在自相残杀的情景,而事实确实也是如此的。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谋反被查,总共涉案人数达到了三万多人。

猜想二:储君之争

刘伯温想告诉朱元璋有这么多皇子在,太子储君可能也是存在威胁的,毕竟朱元璋有那么多的儿子,而且他们之中也不乏有野心的。同时很多皇子们也都有自己的支持者,等到朱元璋老了之后很可能会爆发战争。

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也就是刘伯温死了17年之后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把藩王们都赶离南京,让他们戍守边关,包括朱元璋死了之后都不让他们回南京奔丧,就是防止他的子孙们骨肉相残。可惜朱元璋没死多久他的子孙骨肉相残就开始了!

至于刘伯温送鱼的意图到底是如何已经无可求证,小编只能猜想到这两点,如有不同观点欢迎指正!


唐朝的长老


1375年正月里,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听说了这事后很上心,便让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探视。御医给刘伯温把过脉之后就开了个方子,刘伯温照单抓药服下,晚上就开始病情加剧,腹痛不止。

二月,刘伯温带着病痛前去拜见朱元璋,他告诉朱元璋,他怀疑胡惟庸和御医串通好了陷害他,使他喝完药之后更加不适。朱元璋听了有点不高兴,因为胡惟庸是他派去的,御医也是宫里的,刘伯温这么说是啥意思,难不成是自己要害他?

朱元璋见他病重,也没责怪刘伯温,简单宽慰了几句就让他走了。刘伯温见朱元璋是这态度,不免有些心寒。三月,刘伯温连下地走路都费劲了,便向朱元璋请求回老家青田修养。朱元璋不仅同意了,还派人护送他回家。

刘伯温的儿子刘链也回到青田照顾他,虽然药一直喝着,但是并不见好,只能勉强维持着吃点东西。刘伯温知道这次算是栽在胡惟庸手上了,自己肯定活不了多久,便开始给自己的儿子们交代后事。

刘伯温拿出一本天文书,这本书名字不详,据说刘伯温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后可知五百年的本事,都是从这本书里学来的。刘伯温将这本书交给儿子刘链,告诉他说:等我死后,你将这本书和一筐鱼送到京城交给皇帝,不要再让刘家子孙再学习这本书上的东西了。

刘伯温本来想将自己对于朱元璋的忠告写成奏折,但是他担心胡惟庸从中作梗,便决定以送书和鱼这种委婉的方式来告诉朱元璋,因为他知道朱元璋迟早有一天会明白他的用意。

四月十六日,刘伯温就去世了。刘伯温去世之后,刘链就将一筐鱼和那本书送去了京城,并且亲自交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死虽然有些震惊和遗憾,但是他并没有将书和鱼放在眼里,鱼被他赐给侍卫,而书则被他扔进了宫里的图书馆。

刘伯温死后十七年,大明朝发生了一件举世震惊的大事:太子朱标去世了。

朱元璋对朱标的期望很大,也给了他很大的压力,现在他去世了,朱元璋很伤心。但是在伤心之余,朱元璋也不得不考虑新的接班人问题。经过各方权衡之后,朱元璋决定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当皇太孙。

与朱标一样,朱允炆是一个性格温和,为人仁厚的人,朱元璋有些不放心,他担心那些功劳很大的文臣武将成为朱允炆登上皇位的绊脚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下了狠心。

朱元璋将那些不听话文臣武将全部杀掉,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蓝玉案”。蓝玉桀骜不驯,目中无主,而且还有谋反的嫌疑,朱元璋对他毫不客气,将其剥皮实草、灭三族,被牵连的人达到一万五千人。

朱元璋认为这一切都是为了朱允炆好,可是在朱允炆眼里,他觉得朱元璋杀人太多。有一天,朱允炆跟朱元璋说:以后能不能不要杀人了。朱元璋一楞,对朱元璋说:你难道不明白我的良苦用心吗?朱允炆说:我明白。可是您大封诸王,让他们佣兵守卫全国,如果武将造反诸王可以平叛,可是诸王造反我又能如何呢?

朱元璋听了朱允炆的话,竟然无言以对,因为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儿子们会造反。朱元璋突然想起刘伯温,当年刘伯温反对他大封诸王,也曾暗示过他分封诸王的弊端,可是那个时候他没听进去。

朱元璋又想起刘伯温死前给他送的一筐鱼和一本书,他连忙让人讲那本书找出来,一看才发现,原来刘伯温确实是个有先见之明的人。而那框死鱼不正是寓意着朱元璋杀的人吗?没有了鱼,朱元璋这个养鱼人还不得饿死。

现在她杀光了能够维护国家安稳的能臣干吏,而自己的儿子们都被自己放归森林,成为了拥有领地的老虎。自己在,他们还能安分守己,自食其力;自己若不在,他们相互厮杀事小,威胁朱允炆皇位事大。

想着想着,朱元璋觉得朱允炆一语惊醒梦中人。但是现在的情况是,鱼已经死了,难道还要把老虎也杀完吗?朱元璋觉得当然是不可能的了。

刘伯温对朱元璋自然是有气的,因为朱元璋没有给他主持公道,这也直接导致刘伯温死前没有对他直言相告,而是卖了个圈子将自己要说的告诉朱元璋。而朱元璋也没有及时领悟,等到十七年后才发现事情的真相。

但是朱元璋也很气刘伯温,为什么每次涉及到敏感话题,刘伯温都不直言相告,而是给他兜圈子。看来这个刘伯温虽然是个有才学的人,但是自己还是没有看错他,他能洞悉到别人,却唯独算不到自己,想想看也不过如此。


围炉煮酒话春秋


公元1375年5月16日,一代神算刘伯温去世,他是在喝了丞相胡惟庸送来的一副药以后去世的。他的死很蹊跷,民间传说表面上看是因为胡惟庸嫉贤妒能,但是实际上背后是朱元璋的主意。

可惜刘伯温前能算五百年,后能算八百载,但是却偏偏算不到自己的死。不过也不能这么说,因为刘伯温在去世前,曾经莫名其妙送给朱元璋一筐鱼,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朱元璋也没有明白,直到十七年后的1392年,朱元璋才明白过来。

朱元璋没有明白的事情,其实刘伯温早就明白了,为什么朱元璋这么聪明的人会在十七年后才想清这件事呢?因为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明朝历史进程的事情,这件事情初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都证明,正因为有了这件事为引子,才使得大明王朝一度陷入血雨腥风之中。

1392年5月,皇太子朱标身故,年仅37岁。朱标之死,立刻让大明朝陷入了后继无人的窘境。而正是朱标之死,瞬间让朱元璋明白了17年前刘伯温送的那筐鱼的深意。

筐是什么?筐就代表南京,挤在一起的鱼是什么?鱼就代表那些功臣宿将。如此多的功臣宿将挤在一个小小的筐里,岂不是早晚要出事情。

神机刘伯温早就看透了这一点,也知道这些功臣宿将被灭掉是早晚的事情。刘伯温当然知道朱元璋这样大杀功臣是为了给他的儿子朱标更安全的执政环境,于是他送了一筐鱼给朱元璋:意思是告诉朱元璋,你这样的血腥杀戮是治标不治本的。鱼杀光了,筐空了,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没有了,皇帝就成了光杆司令了。

可惜当时朱元璋一心只为了他的儿子,他怕自己死了以后,自己的儿子管不住这些功臣宿将,朱家的江山落入他人之手。所以他也没有仔细去考虑刘伯温的用意。

他甚至一度以为这些鱼代表自己的诸多儿子,所以从1398年开始,他陆续把自己的诸多皇子赶出京城,放到外藩。然后,杀了一批又一批功臣,很多功臣都是被以莫名其妙的理由杀掉了。

最后,鱼没有了,筐空了,好像自己的儿子安全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标体弱,早于朱元璋而死,朱元璋没有办法,只好立皇孙朱允炆为帝国,从而引发了朱家的内斗。当燕王朱棣带着兵马气势汹汹杀向南京时,南京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座空城。

因为筐里的鱼没有了,此时大明朝初年能征惯战的大将几乎被杀了个精光,剩下的也就是像耿炳文这样年近七十的老将,如何挡得住朱棣的虎狼之师?

此时朱元璋已死,不过到临终前他才应该明白当年刘伯温送鱼的深意。原来刘伯温早就看透了朱家的一切,算准了这场内乱一定会发生,只是他当时已经濒死之人,不愿意把实情说出来。这也算是对朱元璋的警告吧,又或者是对朱元璋的惩罚吧,谁让他如此狠毒的杀戮功臣呢。


小小嬴政


公元1375年,刘伯温因病而逝,去世之前,他曾命人给朱元璋送去了一筐鱼,那是一筐即将咽气的鱼,是想让朱元璋明白,自己和其他的臣子就如同筐中之鱼一样,就算奄奄一息也是存在。但臣子对朱元璋来说是一大威胁,所以想要赶尽杀绝,然而即便杀光了也治标不治本,反而会失去能够治理国家的栋材。可是,朱元璋却误解了其中的意思,以为鱼代表的是自己的儿子,于是在1398年之后,陆陆续续将自己的儿子赶出京城,甚至是将他们流放,就连功臣也被杀了许多,认为这样便可以让自己的儿子安全。可在朱元璋临死前才明白,刘伯温送鱼的真正深意,因为那时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

刘伯温,乃是是朱元璋看重的一大谋臣,曾经参与制作过关于灭元的方略,并与朱元璋一同将之实现,可以说刘伯温是朱元璋创立明朝时,最重用的人才之一。而在朱元璋登上皇帝之位后,刘伯温还帮助朱元璋制定了军卫法,在当时特别受用。就这样一直到1375年,刘伯温虽然身体已不如以前一样健壮,却仍然对朝政大事有所关心。同年正月,他感染了风寒,身体抱恙。朱元璋得知消息后,便让胡惟庸带着御医特意去刘伯温住处探望,然而刘伯温在吃了御医开的药后却更显痛苦,他感觉体内就好像有众多石块在挤压一样,逐渐让他的病情加重。到了三月下旬时,他已经彻底病重,甚至无法下地活动。这时,朱元璋才下令将刘伯温送回了乡下,而他回去后却没有接受乡下的治疗,没过多久他便因病离世,享年65岁。

他在去世之前,特意让人将一筐鱼送给了朱元璋,意思是指筐中之鱼就如朝中功臣一样,就算除尽了也无法永绝后患,反而会出现一种情况,那么就是鱼死绝了筐也空了,朝中也无大臣能够用了,整个国家就好像那个筐一样彻底被掏空。一旦有外敌或内患来临,根本无法让皇帝一人去面对这样的事情。但朱元璋真正明白过来的时候早已来不及了,当时朱标身体虚弱,在朱元璋之前便身亡。于是,朱元璋只能将他的孙子立为了下一任皇帝,可从而带来的便是朱家的内斗。因国中无臣子可用,所以在一夜之间就将整个国家变成了空城,却也无力挽回了。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指,17年之后朱标去世,朱元璋正在决定该选谁成为下一任帝王,突然间想起了刘伯温送给自己的那筐鱼,意思是说筐小而鱼强。所以,鱼在筐中没水的情况下活了三天才死,朱元璋认为应该选择柔弱的人成为皇帝,才可以避免灾难发生。也许是朱元璋误解了刘伯温的真实含义,才会导致内斗的出现。

总体来说,刘伯温在去世之前就已经预料会有内斗发生,才用一筐鱼提醒朱元璋。但朱元璋只想着为儿子除去后患,这才没有在第一时间明白那筐鱼的含义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