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和立春傻傻分不清,都怪袁世凱惹的禍

春節是農曆新年的開始,立春是農曆春天的開始;而且,立春日期往往就在春節的前後,甚至偶爾與春節日期重疊;再加上它們倆都有個“春”字,所以很多人就覺得每年的春節就應該是立春,把兩者混為一談。其實他們代表的意義,大相徑庭。

春節和立春的區別

春節是以太陰曆而定。古代曆法者規定月球繞行地球一週的時間為一個月。因為月亮的盈虧朔望週期非常明顯,幾乎所有古老文明,如埃及、巴比倫、印度、希臘、羅馬和中國,最初都是採用太陰曆。

春節和立春傻傻分不清,都怪袁世凱惹的禍

月亮的盈虧

商朝以冬季十二月(臘月)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冬月)為正月。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經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等人制訂的《太初曆》規定,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正月初一)叫做元旦(春節),當做新年的第一天來慶祝。自此,此傳統一直沿襲至清朝末年。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還有“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的記載。

春節和立春傻傻分不清,都怪袁世凱惹的禍

春節

立春是以太陽曆而定。許多人認為24節氣是陰曆曆法,其實不然。古代人們隨著農耕實踐的發展,發現純粹用陰曆曆法容易導致冬夏倒置,與農業生產截止所不合。因此在戰國末年,創立了24節氣這套自然歷法與陰曆配合使用。

春節和立春傻傻分不清,都怪袁世凱惹的禍

節氣表

根據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變化週期為基礎,立竿測影區分出不同的的節令,根據《周髀算經·天體測量》所記載:立春,日影丈五寸二分,小分三(1.0523丈)。自秦代以來,我國就把立春當做孟春時節的開始。如,明代王象晉《群芳譜》所述:“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意味著春天氣息的來臨。

春節和立春傻傻分不清,都怪袁世凱惹的禍

日晷

中國古代並無“春節”,現代春節由袁世凱創造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但現在過的農曆正月初一“春節”這一概念,古代是沒有的。歷史上稱之為元日、三朝、元旦等,如唐朝時,房玄齡等人編修《晉書》裡,出有關“元旦”的記載:“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還有“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的記載。

春節和立春傻傻分不清,都怪袁世凱惹的禍

袁世凱就職總統

而當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滅亡,進入中華民國之後,中國採用公曆作為國曆。1913年7月(民國二年),當時北京(民國)政府任內務總長朱啟鈐向大總統袁世凱提交報告:“中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但因當時是“五族共和”,把端午等漢族節日列為全國節日不妥,袁世凱只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於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陰曆歲首就由以往的“過年”改成了“春節” 。


老舍先生曾說:生活是一種律動,須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這變而不猛的曲折裡。古人將一年分為24節氣,72候,五日為1候,3候為1氣。相較於只知春夏秋冬的西方人,細膩的我們則在24節氣中體會人間冷暖,知曉世間轉換。

春節和立春傻傻分不清,都怪袁世凱惹的禍

婺源

不論是立春等節氣,還是春節等傳統節日,近些年似乎隨著農耕文明的遠去,逐漸迷失在工業化浪潮之中。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星辰列張。不管時代如何變遷,我們都應該繼承先人的智慧。“春節”不會消失,“立春”也不會消失,它繫著我們與祖先的血脈,延綿不絕,傳承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