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託孤大臣為什麼大多沒好下場?

715457390177張建軍


首先要弄清這一歷史現象中什麼叫託孤?要託孤必有孤。要託孤必然是老皇帝死的早,小皇帝年令小沒有行使皇帝權力的能力。一般情況下,是老皇帝臨死前委託一個或幾個他認為的忠臣,代小皇帝行使皇權並培養教育輔佐小皇帝。

第二要弄清有哪些典型的託孤?秦始皇託孤於呂不韋,劉盈託孤於呂后,西漢帝託孤於王莽,東漢帝託孤於霍光,漢獻帝託孤於何進,劉禪託孤於諸葛亮,魏曹託孤於司馬懿,北周託孤於楊堅,後周託孤於趙匡胤,康熙託孤於鰲拜等,順治託孤於多爾兗,同治託孤於肅順,宣統託孤於袁世凱等。

第三,託孤的結果,呂不韋被殺,諸呂被滅,王莽篡位,霍光滅族,何進被殺,司馬篡位,楊堅篡位,黃袍加身,鰲拜被殺,肅順被殺,袁世凱篡位。被託者幾種結果或是被殺或是篡位。只有一位劉備託孤諸葛亮忠於漢室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但也專權三十年。

第四,託孤的原因,說到底是皇位繼承問題。封建王朝實行嫡長制,造成有時未成年人繼位,又因年幼難以執政,表面上由顧命大臣代為執政。實際上往往形成權黨、後黨、閹黨、帝黨四股皇權之爭。唐無少幼皇帝,無託孤問題。匈奴、蒙古、女真是血腥競爭與推舉,無幼皇無託孤。

第五,四種皇權的爭鬥。一般情況是受託大臣即權黨老皇帝勢力代掌皇權,形成專權慣性。權黨往往受到後黨、閹黨挑戰,特別是後黨本來就是先皇皇權的一部分,又是新帝黨皇權的一部分,往往可能戰勝權黨,形成專權,如呂后、王政君、鄧妥、慈禧等。閹黨往往與新帝皇權結合形成專權。而新帝皇權又往往依靠後黨、鬮黨戰勝權黨。而篡位的往往是後黨,如王莽、楊堅。所以託孤大臣幾乎很少全身而退的。


東方史證


其實也不能這麼說。

司馬懿就是託孤大臣,但是他的結局最多是名聲不好,談不上沒有好的結局。

其實託孤這種事,是三方決定的一個因素。

老皇帝, 新皇,託孤大臣。

必須三位一體,通力合作,才能成就一段佳話,只要有一環出現問題,託孤就沒有一個好的結局。

託孤大臣沒有好下場的,基本上都是那種跋扈型或者無能型。

跋扈型最典型的就是鰲拜。

倒不是說鰲拜不忠心,只不過鰲拜的強勢讓康熙皇帝感到忌憚,不幹掉你我感覺皇帝寶座坐不穩。

所以站在康熙皇帝的角度來講,這個鰲拜是必須除掉的。

無能型典型的就是曹爽。

草包一個,因緣際會成為了託孤大臣,手中掌握著巨大的權力。

這就像一個嬰兒身上揹著金子,自然就遭人惦記。

但由於自己的無能,只能眼睜睜看著金子被人拿走。

曹爽可能到死都不明白,自己到底輸在了什麼地方。

說得明白一點,這兩種託孤大臣一個遭皇帝忌憚,一個是遭同僚陷害,所以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其他的託孤大臣,就不至於得到什麼悲慘結局了。

有的厲害一點的,甚至可以廢立皇帝。

最典型的就是司馬家族,當個託孤大臣,把天下裝進自己家口袋了。

我是@盜帥夜留香YE,關注我,一起交流更多的文史話題。


盜帥夜留香YE


縱觀中國古代的歷史上經常會出現老皇帝駕崩之時,孩子還尚在童蒙,為了保證皇權交接的穩定性,不得已老皇帝會指定託孤大臣來協助新皇帝直到皇帝成年為止。

先秦的時候不說了,從秦始皇確立了皇帝制度開始,這樣的託孤現象就經常發生。漢武帝去世後,他的兒子劉弗陵當時僅有八歲,一個八歲的孩子顯然無法有效行使皇權。為此,漢武帝指定了一個顧命大臣班子,共同承擔起託孤的責任,他們是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侍中金日磾、丞相車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當時皇帝不過是個掛名天子而已,實際上天下大事由這幾個人說了算。但是,最高的權威只能有一個,圍繞著最高的權力,託孤大臣之間往往會展開激烈的鬥爭。

一年多以後,金日磾病死,退出了舞臺。車千秋謹小慎微,從來不敢多說一句話。在權爭的舞臺上,車千秋也就是個陪襯。激烈的鬥爭主要在霍光、上官桀、桑弘羊之間展開。經過了一番惡鬥,最後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被殺,就連車千秋也一度被牽連其中。就這樣,最後,霍光就成為唯一的顧命大臣,大漢王朝事實上的無冕之王。

漢昭帝身體一直不好,成年後的漢昭帝年僅二十一歲就去世了。而且漢昭帝還沒有子嗣。在這種情況之下,只得從皇族之中尋找接班人。新的接班人是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劉賀來到長安之後,不願意聽從霍光的擺佈,很快劉賀就和霍光發生了衝突。當了二十七天皇帝之後,劉賀被霍光所廢黜。廢黜了劉賀之後,霍光選取漢武帝的曾孫劉詢為帝,他就是漢宣帝。有了劉賀的前車之鑑,漢宣帝即位後事事處處聽從霍光的安排。霍光表示要歸政,漢宣帝趕緊挽留。最終,一直到霍光去世,他都一直掌握著最高的權力。漢宣帝也就是個掛名天子。等到霍光一死,漢宣帝親政後開始對霍光的家族展開報復,最後以謀反的名義殺了霍光全家。

通過這樣一個事例,大家就能明白,託孤大臣之所以難當,首先是因為託孤大臣之間會圍繞著最高的權力而展開爭鬥。其次,等到皇帝長大成人以後,皇帝想收回自己的權力。而大權在握的託孤大臣則是貪戀權勢,不願意交出權力。這就決定了長大後的皇帝和託孤大臣之間也將會有一場廝殺。正因為如此,託孤大臣少有能善終者。




書法尊古


從龍之功,起起落落,位極人臣的託孤大臣,不過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的官場最尷尬與孤獨的存在罷了。託孤大臣從來都是最難的職業,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的託孤大臣都下場悽慘,也有過的不錯的。總之,託孤大臣這個職業是門技術活,能夠安然終老,家族延續輝煌還要看個人如何平衡官場鬥爭和自古帝王都容易犯的疑心病了。接下來就說說託孤大臣的好壞兩個結局中他們個人所做的事情來分析為何大多數沒有好下場這個問題吧。

好下場代表人物:託孤大臣霍光

霍光算是歷史上很有名的託孤大臣,廢一帝又立一帝,恐怕這樣的託孤也算是前無古人了。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漢武帝當時命令他輔佐漢昭帝劉弗陵,其實劉弗陵的處境算是很好,霍光輔佐起來也算簡單,畢竟為了防止發生呂后干政的類似慘案,漢武帝提前處死了劉弗陵的生母。所以漢昭帝的統治之路是順利的,而霍光此時託孤的下場算是很好。

可惜漢昭帝壽命太短,元平元年變去世了。霍光此時選擇了劉賀繼位。如果劉賀勤政愛民,不荒淫無度,或許霍光也不會落人口實,可惜,霍光不能容忍劉賀荒淫誤國,所以他被廢棄,後又立了漢宣帝劉洵。後來霍光病逝,也算是託孤大臣安然終老,算是個好結局。

壞結局代表人物:託孤大臣張居正

萬曆帝從10歲登基到20歲親政這十年間,對於張居正可以說又愛又恨。愛的是張居正有真才實幹,能夠鞏固國防,整頓勵志。他干政的這十年以來,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都得到了極大的改革。

不過可惜的是,張居正權力太大,他的權力甚至凌駕在了還沒有親政的萬曆帝之上,儘管張居正一心為國為民,可是他忽略了萬曆帝心中所想,那就是皇權是不容小覷的存在。萬事萬物當以皇權為尊,而張居正很多時候推行新政,並沒有得到萬曆百分之百的認可。

雖然張居正在世的時候,萬曆帝並沒有辦法懲治他以洩心中怒火,不過死後挖了張居正的墳墓,也算是萬曆帝的報復了。對於看重死後的古人來說,無疑也是一種最大的侮辱。

霍光和張居正二人都是忠心耿耿之人,並沒有醉心於權勢,一心為國為民。而他們最大的不同則在於皇帝。不管是漢昭帝還是漢宣帝對於霍光是信任和尊敬的,他們是認同霍光的付出的,所以不會對獨攬大權的霍光有不滿和猜忌。而張居正和萬曆帝之間確實存在隔閡與猜忌與怨恨的,所以,萬曆帝並不會信任與感激張居正對於國家的奉獻。這也說明了,託孤大臣雖有從龍之功,可是結局全看“龍”是否感激與信任了。


草木皆史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經常會出現老皇帝駕崩之時,孩子還尚在童蒙,為了保證皇權交接的穩定性,不得已老皇帝會指定託孤大臣來協助新皇帝直到皇帝成年為止。

先秦的時候不說了,從秦始皇確立了皇帝制度開始,這樣的託孤現象就經常發生。漢武帝去世後,他的兒子劉弗陵當時僅有八歲,一個八歲的孩子顯然無法有效行使皇權。為此,漢武帝指定了一個顧命大臣班子,共同承擔起託孤的責任,他們是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侍中金日磾、丞相車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當時皇帝不過是個掛名天子而已,實際上天下大事由這幾個人說了算。但是,最高的權威只能有一個,圍繞著最高的權力,託孤大臣之間往往會展開激烈的鬥爭。

一年多以後,金日磾病死,退出了舞臺。車千秋謹小慎微,從來不敢多說一句話。在權爭的舞臺上,車千秋也就是個陪襯。激烈的鬥爭主要在霍光、上官桀、桑弘羊之間展開。經過了一番惡鬥,最後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被殺,就連車千秋也一度被牽連其中。就這樣,最後,霍光就成為唯一的顧命大臣,大漢王朝事實上的無冕之王。

漢昭帝身體一直不好,成年後的漢昭帝年僅二十一歲就去世了。而且漢昭帝還沒有子嗣。在這種情況之下,只得從皇族之中尋找接班人。新的接班人是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劉賀來到長安之後,不願意聽從霍光的擺佈,很快劉賀就和霍光發生了衝突。當了二十七天皇帝之後,劉賀被霍光所廢黜。廢黜了劉賀之後,霍光選取漢武帝的曾孫劉詢為帝,他就是漢宣帝。有了劉賀的前車之鑑,漢宣帝即位後事事處處聽從霍光的安排。霍光表示要歸政,漢宣帝趕緊挽留。最終,一直到霍光去世,他都一直掌握著最高的權力。漢宣帝也就是個掛名天子。等到霍光一死,漢宣帝親政後開始對霍光的家族展開報復,最後以謀反的名義殺了霍光全家。

其實,皇帝託孤不是個別的事件,而是中國歷史上很普遍的現象,老皇上總是想給兒子搭好班子,一般都會有N個託孤大臣,至少也得來兩位,結構一般是親信重臣+宗室(或外戚),也總是希望他們能夠同心協力又能相互制約,保證國家度過危險期,保證政權穩定交接。別看皇上平常挺牛的,到了這個時候也知道要求人了,流著淚拉著大臣的手,讓兒子給這些叔叔伯伯作揖行禮,拜託他們不要有野心不要篡黨奪權,有時也會說些大方話,像劉備,就對諸葛亮說,咱兒子實在扶不起來,你不妨取而代之。

我們熟知的劉備託孤其實也是託給了倆人,諸葛亮和李嚴,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叡也託了倆人,宗室曹真和大臣司馬懿,清初順治託孤於鰲拜、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等四人,離我們更近的咸豐皇帝託孤於當時的在任軍機,一共八個……

但是這些我們熟知的託孤後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權力交給小皇帝之前,託孤大臣們要麼一人獨大,其他皆成為附庸,要麼乾脆鬧分裂搞鬥爭,直到動刀動槍下大獄喝開水。反正前任皇上精心安排的相互制約的局面很難形成,集體保駕的設計總要落空,為什麼呢?

首先是因為託孤大臣之間會圍繞著最高的權力而展開爭鬥,其次,等到皇帝長大成人以後,皇帝想收回自己的權力,而大權在握的託孤大臣則是貪戀權勢,不願意交出權力。這就決定了長大後的皇帝和託孤大臣之間也將會有一場廝殺。正因為如此,託孤大臣少有能善終者。


照鑑歷史


託孤大臣往往直接掌控朝政,權利非常大,有的可以直接廢立皇帝,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裡,小皇帝非常害怕和忌憚,往往選擇忍耐。權利慾望大或野心大,經常幹些違法亂紀的“壞事”(有時可能是家人或屬下)。等小皇帝長大親政後,託孤大臣又仍然不肯放棄權利,這樣就跟皇帝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皇帝就會予除之而後快。


花茶加糖


漢武帝劉徹折騰了半天,弄得太子劉倨家破人亡,雞飛狗跳,皇后衛子夫和太子一系的勢力被摧殘得七零八落。

劉徹死之前,對修理太子似有懺悔,發表了《罪己詔》,對若干歷史問題作了輕描淡寫的決議,也省得後來的人瞎忙活。但是他沒有為太子徹底平反,還是把皇位傳給了最小的兒子劉弗陵,並且殺了這個8歲孩子的母親,因他擔心母后專權。

漢武帝劉徹選擇用託孤的方式解決接班人年齡太小、不能擔當皇帝重任的問題。劉徹把小皇帝和天下託付給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以及桑弘羊這幾個人。丞相田千秋不在顧命大臣之列,核心的人物只有霍、金。此二人何許人也?霍光是奉車都尉、光祿大夫;金日磾是駙馬都尉、光祿大夫。

霍光是秘書兼侍衛,金日磾是侍衛兼秘書,兩個人都是皇帝身邊的工作人員,是皇帝的親信,並非朝廷的重臣,是皇帝的“私人”,而非朝廷的“公人”。

在皇帝專制時代,尚書房、軍機處之類的皇帝辦公機構,一般比三公九卿、宰相六部的權力要大,用咱老百姓的話說,實權都在這些地兒。漢代最有權的是大將軍(掌握軍權)兼領尚書事(皇帝辦公廳主任掌握中樞住處及人事等權力),霍光同志在劉徹死後就是擔任這樣的職務,裡外一把抓。

皇帝託孤不是個別的事件,而是中國歷史上很普遍的現象,老皇上總是想給兒子搭好班子,一般都會有N個託孤大臣,至少也得來兩位,結構一般是親信重臣+宗室(或外戚),也總是希望他們能夠同心協力又能相互制約,保證國家度過危險期,保證政權穩定交接。

別看皇上平常挺牛的,到了這個時候也知道要求人了,流著淚拉著大臣的手,讓兒子給這些叔叔伯伯作揖行禮,拜託他們不要有野心不要篡黨奪權,有時也會說些大方話,像劉備,就對諸葛亮說,咱兒子實在扶不起來,你不妨取而代之。

我們熟知的劉備託孤其實也是託給了倆人,諸葛亮和李嚴,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叡也託了倆人,宗室曹真和大臣司馬懿,清初順治託孤於鰲拜、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等四人,離我們更近的咸豐皇帝託孤於當時的在任軍機,一共八個……

但是這些我們熟知的託孤後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權力交給小皇帝之前,託孤大臣們要麼一人獨大,其他皆成為附庸,要麼乾脆鬧分裂搞鬥爭,直到動刀動槍下大獄喝開水。反正前任皇上精心安排的相互制約的局面很難形成,集體保駕的設計總要落空,為什麼呢?

因為所謂託孤大臣,行使的是皇帝的權力,這個權力沒法制約的,一制約就有矛盾,一有矛盾就會想到把丫的肉體消滅來個徹底解決,有權壓倒一切。





成武暢通


託孤大臣,一般權力都在皇上之上。等皇上掌權了以後發現你還在指手畫腳十分礙眼,皇上心裡就不舒服。所以就萌生了除之而後快的心理。

再者,託孤大臣,受先帝之託,一般秉性剛正不阿做事不婉轉。難免得罪一些權貴。託孤大臣雖然不是皇上,但擁有比皇上更大的權力。自然有很多人不服,比較容易樹敵,下場自然就不是會太好的。




人伴賢良品德高A


古代皇帝去世的時候,如果繼任的新皇帝比較年幼,一般老皇帝都會給年幼的新皇帝選擇託孤大臣。而且,還會給年幼的新皇帝選好幾個託孤大臣。

老皇帝之所以要這麼做,從正面的角度來考慮,是因為新皇帝年幼,無法處理朝政,需要大臣們幫助處理。不過,老皇帝對這些大臣們又不太放心。擔心他們會奪取了年幼新皇帝的江山,因此常常會給他們選擇好幾個託孤大臣。畢竟人多了,就可以分權。大臣們之間互相制衡,誰也不會做大。不會做大,就無法獨當一面,無法挾持新皇帝,無法奪權。

不過很奇怪的是,老皇帝給新皇帝選的這些託孤大臣。要麼他們就真的奪了新皇帝的皇位,要麼他們就會受長大以後的新皇帝的沉重打擊,甚至殺掉託孤大臣。託孤大臣和新皇帝平安相處,新皇帝對大臣充滿愛戴之情,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司馬懿劇照)

選為託孤大臣,而最終奪了新皇帝皇位的情況,在南北朝非常普遍。除此以外,還有司馬懿家族等等。

不過說起來,最普遍的,還是新皇帝上臺以後,嚴厲打擊託孤大臣。比如順治皇帝給康熙皇帝選的託孤大臣鰲拜,就遭到了已經長大的康熙皇帝的有力打擊。雍正皇帝給乾隆皇帝選的託孤大臣張廷玉、鄂爾泰等人,也受到了上臺後的乾隆皇帝的不小打擊。張居正作為萬曆皇帝的託孤大臣,張居正一死,萬曆皇帝就朝他的家人動手。霍光作為漢宣帝的託孤大臣,霍光死後,漢宣帝也開始重拳打擊霍光的家人與後代。

那麼,為什麼新皇帝總是容不下老皇帝給他選的那些託孤大臣呢?

其實,有一個觀念我們需要明白,並不是新皇帝總是逆反他的老子。假如老皇帝泉下有知,當他們得知新皇帝對他選的那些託孤大臣進行重拳打擊的時候,老皇帝不是不高興,而是特別高興。這是怎麼回事呢?

(霍光劇照)

我認為,最為關鍵的,還是一個權力的問題。

如果皇帝的年紀比較大,大臣們什麼都不敢私自做主。遇到事情,都會向皇帝請示報告。皇帝肯定會很滿意這種請示報告。因此,君臣之間鬧矛盾的可能性就比較少。但如果皇帝的年紀比較小,情況就不同了。

一般來說,當皇帝年幼的時候,託孤大臣會遇到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由於老皇帝給新皇帝選的是好幾個輔政大臣,因此,這幾個輔政大臣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必然因為利益等各方面的原因,產生意見分歧。這樣一來,比較強勢的大臣,就會打擊那些力量相對較弱的託孤大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其中某個託孤大臣一枝獨大的情況。這種一枝獨大,當新皇帝長大以後,他顯然是不能接受的。

第二種情況,當一枝獨大的大臣在處理朝政的時候,由於長期以來都是由這個大臣拍板的,因此,這樣的大臣,必然在朝臣之中產生威信。當他的威信很大的時候,必然就會形成一個以他為核心的權力集團。這樣的權力集團,就使得這個大臣顯得非常危險,將會對皇權構成極大的衝擊。小皇帝長大以後,也是不會容忍的。

(張廷玉劇照)

第三種情況,大臣在小皇帝很小的時候掌權。儘管也許他做事比較謹慎恭敬,也不拉幫結派。但是由於長期掌權,自己處理朝政,而且形成了自己做主的習慣。這樣的託孤大臣,看見小皇帝那麼一個小屁孩兒,還要凡事向小屁孩請示彙報,因此,心裡就有些牴觸。讓把權力交出來,交給小皇帝,託孤大臣也有些捨不得。

再說了,小皇帝就算長大了,其實各方面都才很稚嫩。小皇帝乾的那些事情,很可能就非常荒唐。一旦託孤大臣想糾正,小皇帝又會覺得,這是大臣不願意放權的表現。很多時候,就已經變成了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託孤大臣願不願意交出權力的問題。因此,小皇帝無論如何,要把大臣給搞下去。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總之,新皇帝長大後,都見不得託孤大臣,因此會被託孤大臣進行打擊。託孤大臣的命運,註定是一種“狡兔死,走狗烹”的樣子。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經常會出現老皇帝駕崩之時,孩子還尚在童蒙,為了保證皇權交接的穩定性,不得已老皇帝會指定託孤大臣來協助新皇帝直到皇帝成年為止。

先秦的時候不說了,從秦始皇確立了皇帝制度開始,這樣的託孤現象就經常發生。漢武帝去世後,他的兒子劉弗陵當時僅有八歲,一個八歲的孩子顯然無法有效行使皇權。為此,漢武帝指定了一個顧命大臣班子,共同承擔起託孤的責任,他們是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侍中金日磾、丞相車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當時皇帝不過是個掛名天子而已,實際上天下大事由這幾個人說了算。但是,最高的權威只能有一個,圍繞著最高的權力,託孤大臣之間往往會展開激烈的鬥爭。

一年多以後,金日磾病死,退出了舞臺。車千秋謹小慎微,從來不敢多說一句話。在權爭的舞臺上,車千秋也就是個陪襯。激烈的鬥爭主要在霍光、上官桀、桑弘羊之間展開。經過了一番惡鬥,最後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被殺,就連車千秋也一度被牽連其中。就這樣,最後,霍光就成為唯一的顧命大臣,大漢王朝事實上的無冕之王。

漢昭帝身體一直不好,成年後的漢昭帝年僅二十一歲就去世了。而且漢昭帝還沒有子嗣。在這種情況之下,只得從皇族之中尋找接班人。新的接班人是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劉賀來到長安之後,不願意聽從霍光的擺佈,很快劉賀就和霍光發生了衝突。當了二十七天皇帝之後,劉賀被霍光所廢黜。廢黜了劉賀之後,霍光選取漢武帝的曾孫劉詢為帝,他就是漢宣帝。有了劉賀的前車之鑑,漢宣帝即位後事事處處聽從霍光的安排。霍光表示要歸政,漢宣帝趕緊挽留。最終,一直到霍光去世,他都一直掌握著最高的權力。漢宣帝也就是個掛名天子。等到霍光一死,漢宣帝親政後開始對霍光的家族展開報復,最後以謀反的名義殺了霍光全家。

通過這樣一個事例,大家就能明白,託孤大臣之所以難當,首先是因為託孤大臣之間會圍繞著最高的權力而展開爭鬥。其次,等到皇帝長大成人以後,皇帝想收回自己的權力。而大權在握的託孤大臣則是貪戀權勢,不願意交出權力。這就決定了長大後的皇帝和託孤大臣之間也將會有一場廝殺。正因為如此,託孤大臣少有能善終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