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里,朱国治为何不送走一双儿女却要亲手杀死。是愚忠还是另有隐情?

青灯问史


在吴三桂起兵叛乱的前期,云南巡抚朱国治和妻子拜别后独自一个人走到自己一双儿女身边的时候他是感慨万分,当他举起手中的刀剑双眼紧闭杀死了自己的儿女,可以说那个时候的朱国治心里在滴血,是啊,试问天下那个父母会对把自己儿女杀死,可以说是基本不可能的,我们知道在那个之前作为钦差的广西粮道哈赤塔逃出了云南,哈赤塔在走之前也劝朱国治一起走,但是就算他走不了将自己儿女送出,我想康熙是不会不顾他的儿女的。

古有“虎毒不食子”可以说在狠毒的人在自己儿女面前都可以有善良的一面,而朱国治为什么在吴三桂叛乱前期不送出自己儿女到底是什么原因愚忠还是什么?

翻开清史我们得知朱国治是以一个忠臣进入史册的,那就有人提出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在正史中,正史中说他为人贪腐并且克扣钱财,可以说是个贪官,但是为什么到后来会成为忠臣呢?主要因为他在吴三桂之乱中大义之举要康熙感动最后他成为了一个忠臣。

《康熙王朝》中我们知道,开始时候朱国治举报吴三桂及三藩有叛乱之心给押解到京城并给康熙派到云南区监视吴三桂,在朱国治一到云南吴三桂就知道朱国治来做什么的,因此立马断了朱国治和朝廷的(邮路)并且成功骗取朱国治信任导致以为他要撤藩,最后吴三桂造反后朱国治无奈之后杀亲生儿女,妻子上吊,他单会吴三桂最后给吴三桂祭旗,我们从中可以分析出来为什么他没有跑额原因。

第一、云南是吴三桂的地盘一旦吴三桂一旦造反,他进入云南后其实已经给吴三桂控制了一切,可以说他就算这个时候逃出云南也是容易给吴三桂抓住可能下场更惨,因为吴三桂已经决定要反但是实际上他遇到这种局面他不如保全全家的美名,可以看出来他心狠手辣。

第二、我们知道朱国治到云南之前已经是戴罪之身,虽然康熙给了他机会,但是如果事情做不好康熙收拾他是迟早的事情,还有就是朱国治名声不太好,如果他死了,妻子儿女也会因为他的原因日子也不好过,所以他只能带他们一起殉职了。

第三、还有就是我们从剧中可以看出他心狠手辣自己的儿女也不犯过,并且在之前官场生涯中名声也不太好,因此我们看出来他有枭雄本色,因此他不是等闲之辈 。

还有我们不得不说朱国治原本他有机会要哈赤塔带自己儿女逃出云南,无奈他采取全家殉职的方法,可以说他这样的做法欠缺考虑并且还是很愚忠并自私,如果一定从他角度考虑因为他之前告发吴三桂影、凑消案、哭庙案影响太大,就算自己可以逃得过这次也会给人做文章也不会过,在说现在吴三桂反了也不会放过他,而且他又是封疆大吏他只能将功补过留下好名声,因此他选择全家殉职,才可以保留后世名誉。


莫地方


你好,很高兴可以回答你这个问题。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吴三桂起兵反清,拿朱国治祭旗这段,使得全国观众都记住了这个人,觉得他是一个忠臣,为了效忠大清,效忠康熙,甘愿牺牲自己和全家人的性命,确实是一个十足的忠臣,为此,朱国治还被列入了《忠义传》中。其实,我们都被电视剧误导了,电视剧美化了朱国治。

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人,他是辽东抚顺人,清朝汉军正黄旗人。官做的也挺大,最后成了云南巡抚,他的仕途一路走来,都是靠搜刮民脂民膏,鱼肉百姓而来的,是个十足的贪官酷吏。朱国治还有一个外号叫“猪白地”,指的是他所到之处,搜刮过后只剩白地。因为他把搜刮回来的钱大部分用于打理更高级别的官员,所以他在朝廷中的声誉还算不错。朱国治不仅贪腐,还制造了奏销案和哭庙案,大文人金圣叹就死于哭庙案中。就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竟然被电视剧赤裸裸的美化成了忠君报国的忠诚。

电视剧中,朱国治在杀了自己的儿女,命令妻子上吊自杀,然后自己一身是血去找吴三桂。这就涉及到提问中的问题了,他为什么不把自己儿女和妻子送走呢?为什么非要让他们死呢?其实朱国治也不想这样,他当然想让直接的家人活着逃出去了。可是他心里也明白,云南都是吴三桂的地盘,他们家肯定也被吴三桂监视了,想跑简直比登天还难。再者说了,如果逃跑途中被吴三桂抓了,后果不堪设想。一则吴三桂会拿家人要挟他,让他投降。如果他不同意,家人也难逃一死。横竖都是难逃一死,还不如在康熙那里落一个忠君报国的名声。当然他也是这么做的,关于这一点我们还是要承认的。所以,朱国治才会带着自己的儿女和妻子一块赴死也不愿意投降吴三桂。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杀了朱国治祭旗,尸骨无存,据说都被吴三桂的部下分着吃了。朱国治也得到了他应有的名声,康熙把他列入"忠义"死难臣子之列,写进了《清史稿》。从此,朱国治就变成了忠臣被载入史册。


渊源历史小课堂


朱国治一张肉口骂的吴三桂体无完肤,你虽为汉人,确是个汉贼,如果其妻不上吊自杀,其子女不被他亲手所死,怎么敢当着吴三桂的面说出如此肉搏之言?

“朱国治:钦命太子太保加尚书衔云南巡抚朱国治为大将军送行,”
“吴三桂:你为何浑身是血呀?”
“回平西王的话,这是我儿子朱子川,我女朱紫水的鲜血,”
“你杀了自己的儿女”
“回平西王的话,我不杀他们,难道留着让你杀吗?”
“这真是一条好汉哪”

朱国治任潮州五品知府,弹劾平西王吴三桂:

镇守云南十余载,不仅没能剿灭匪患,而且暗中故意养匪为患,私自铸造钱财,大量招兵买马,剥削百姓,欺瞒朝廷,更可恨的是曾与平南王尚可喜,镇南王耿精忠暗中勾结,早已有列土封疆自立的想法和行为,三藩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冒死进谏,望皇上查处吴三桂,尽快裁撤三藩,因此惹平西王吴三桂。

但是朱国治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此之时,吴三桂也有弹劾朱国治的折子:

称其在任期间,屡屡抗命渎职,以减税为名,纵容满匪为患,败坏国法民风,虐待下属,草菅人命,

以上两人的撕逼奏折,让满朝文武瞠目结舌。

殊不知康熙早有撤藩之意,不仅没有让吴三桂借皇上之刀杀朱国治,反而给其加官进爵,送羊入虎口,升其为云南巡抚,一品职。

康熙把杀朱国治之刀改成一块铁石赠送给吴三桂,让其心中有一块放不下又不得不搬的起的大石头,搬不好就会砸到自己的脚。

“你是一块铁石啊,将敲山震虎,看看那位平西王到底是何居心?”

朱国治也算是死过一次的人了,决心和吴三桂对抗到底,早已把生死置之肚外,朱国治跪首谢恩之后,马不停蹄的到云南上任。

他这一去就是带着一颗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的决心,和不臣之心的吴三桂顽抗到死,也可以说是以一只涨了龅牙的虱子钻进了吴三桂的心肺之中,让吴三桂痛痒难耐,先是杀不得,后又赶不走。

可惜令朱国治意想不到的是吴三桂狗急跳墙,深夜派兵围剿了其家眷,朱国治无可奈何之下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女,其妻也选择一缕白绫上吊身亡。

朱国治因此落得家破人亡。

天亮之后朱国治让仅剩的四名好汉抬轿陪同直奔吴三桂大营,为其拔寨其锚“送行”,

朱国治临死前凭借自己的一张肉嘴,把吴三桂骂的体无完肤,气急败坏的吴三桂在不堪欺辱之下将朱国治斩首祭旗,以解其恨。

吴三桂却以反满为名,祸乱天下,谋求一己之私,受苦受难的却是各族百姓,你虽是汉人,实为汉贼。

当今皇上虽为满人,但是他上守天道,下拜孔圣,说我中华语言,书我中华文字,奉行中华体制,奉养中华黎民,实际上并非汉人化入满足,而是满人化入了我们中华的千古文明啊。

说朱国治是愚忠也好,说其另有隐情也行,不论怎么说朱国治的心中只有各族百姓,没有自己,其不惜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女,希望能够唤醒吴三桂一丝的善念,放弃反满为明的自私行为,只可惜换来的却是斩首祭旗。

我是追溯历史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要说《康熙王朝》里的朱国治,是一个大大的清官,其忠义苍天可表。

朱国治杀死自己的孩子,与吴三桂对峙,最终被吴三桂所杀。朱国治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落入吴三桂之手,他怕孩子们再受折磨,也怕被吴三桂要挟。据《清史稿》记载,朱国治进了“忠义传”。

历史上的朱国治还有另一面。顺治年间,朱国治曾经做过江苏巡抚。朱国治做江苏巡抚期间,搜刮民脂民膏不计其数。其贪污受贿,贪赃枉法之事也不知做了多少,老百姓称其为“朱白地”。长期以来,朱国治便搞得民怨沸腾。当时的一些文人包括大文人金圣叹四处状告朱国治,但却没有任何结果。因此,这些文人便一起起草檄文借哭文庙告赃官。朱国治便以“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的罪名将为首的几位文人全部杀害,其中便有金圣叹。《康熙微服私访记》之八宝粥记所演内容与历史大体相同,只不过剧中朱国治变成了苏州知府。

朱国治后来又做了云南巡抚,其克扣军饷,引起下级士兵不满以致发生过一些兵变。吴三桂造反之时逼其投降,其却誓死不屈。吴三桂将其杀死,士兵们将其肉分而食之。这大概才是其入《清史稿》“忠义传”的原因吧。

两部电视剧的朱国治才是真实的朱国治,文学真是比历史更真实的历史啊!






醉卧沙场君莫笑啊啊啊


很多人都看过《康熙王朝》,它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视剧,讲到在裁撤三藩时,有一个叫朱国治的人,他亲手杀死了他的一双儿女,自己也被吴三桂斩首祭旗,作为一个父亲,谁又忍心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女呢,个人认为愚忠和另有隐情这两个因素都有。

一、 报康熙的知遇之恩

  • 就剧论剧,剧中的朱国治不顾个人安危,冒死上谏,建议裁撤三藩,此奏刚到京城就引起轩然大波,朱国治也因此得罪了吴三桂,被吴三桂判谋反,等候处斩,而朝廷为免除吴三桂挟仇报复,特交刑部议审,本来康熙是想借朱国治的人头换取两年的太平,但年轻气盛的康熙不愿当一个昏君,非但没有杀他,反而加官晋爵,任命他为云南巡抚,来监视和牵制吴三桂,这也体现康熙不成熟的一面,如果当时康熙听了孝庄的话,在等几年,等吴三桂再老一点,撤藩可能就容易许多。
  • 朱国治感激涕零,本来朱国治对康熙帝擒拿鳌拜之事就非常佩服,见面后没想到如今的皇上如此的圣明,自古以来“文死谏”“武死战”,朱国治欣然领命,这时朱国治想带一个人一起去云南,这个人就是周培公,周培公饱读诗书,也是后来平定三藩的主要功臣,可惜被皇上相中,如果朱国治带走周培公,可能就不会出现杀妻灭子的情况,当然历史不会重演,最终朱国治为了报康熙帝的知遇之恩,誓死也不会背叛康熙,最终战死,获得作为一个文人想要的名声和气节,这也是朱国治愚忠的一面。

二、不能落吴贼手中,逃出来朝廷也不会放过。

  1. 当时吴三桂已经反叛,而当时朱国治手中加起来只有1000兵马,战斗力低下,而吴三桂这边兵强马壮,想撤根本是撤不走的,自己已经做好了战死的准备,而如果自己的儿女落入吴贼手里,更会影响到他战斗的决心,为了了却顾虑,只能杀死自己的儿女。反过来讲如果不杀死自己的儿女,到时妻儿落到吴三桂手中,有可能会导致自己抵挡不住吴三桂的胁迫,他的气节就没法保证,那么死也是白死了。
  2. 吴三桂反叛,自己作为云南巡抚,没有及时观察吴三桂的反叛,朝廷还给了吴三桂大量的耕种、农具、钱财,导致朝廷未做好开战的准备,他的儿女即使能够侥幸逃出云贵两省,朝廷也不会放过,纵朱国治有一万个脑子也不够康熙砍的,何况 他的家人,他的儿女。这也是朱国治另有隐情的因素之一。

三、连一封信都送不出去,更何况一双儿女,朱国治想放孩子走孩子也走不掉。

其实从朱国治二进云南之后,云贵两省已经被围的水泄不通,许进不许出了。剧中提到朱国治已经一个多月没有收到朝廷的信了,连一封信都送不出去,更何况一双儿女,朱国治想放孩子走孩子也走不掉,朱国治已经预料到了云贵两省的实际情况,其实在当云南巡抚的时候,朱国治已经料想到了凭自己一己之力是难以解决撤藩问题了,没想到这一天这么快到来,既然走不掉,也不能留给吴三桂,所以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女,这是朱国治另有隐情的另一方面。

总结语:朱国治杀妻灭子不光是为了保全气节,实现对康熙的愚忠,另外一方面也是当时情况的被迫之举!


坐看云起时1218


朱国治在历史上口碑极差,任职江苏巡抚期间,人称“朱白地”,更是罗织罪名杀害苏州金圣叹、倪用宾等人,搞得民怨四起。

朱国治自己也心虚的不得了,辞官后继任者尚未到岗,就开小差跑路,遭到同僚的弹劾,被康熙送到云南做官,其时吴三桂反心已露,康熙就是想废物利用,借吴三桂的刀要他的脑袋以安抚江苏百姓,还能顺便恶心吴三桂,增加征讨吴三桂的口实。

果不其然,吴三桂起兵后第一个杀的就是朱国治。

《康熙王朝》中朱国治摇身一变,成了忠肝义胆,为国尽忠的死士,要是朱国治泉下有知,不知道是不是的感谢编剧八辈祖宗。

搞笑的是,《康熙王朝》的编剧朱苏进老师是江苏涟水人,上溯三百年,祖上可是朱国治的受害者,如此这般以德报怨,日慕乡关实在佩服。

不仅如此,《康熙王朝》中的朱国治,在吴三桂起兵后,亲手杀死自己的一双儿女,然后怒斥吴三桂造反,一副毁家纾难、慷慨赴死的伟岸形象。

抛开历史事实不说,编剧这段设定也存有很大的疑问。

所谓虎毒不食儿,朱国治完全没有必要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女,唯一的解释就是担心自己死后,子女受到吴三桂的欺凌虐待,与其死于寇仇,不如自己动手,不知道编剧是不是受到崇祯皇帝砍杀公主事件的影响,让朱国治把儿女的命当做投名状,向皇帝表忠心。

这是一种极为腐朽的价值观,编剧如此设定丧失起码的人伦道德。

写到这,不由想到春秋时期齐国厨师易牙,相传齐桓公尝遍天下美食,感叹没有吃过人肉,十分遗憾,易牙听说后,毅然决然的杀死四岁的儿子,给齐桓公做了一道人肉宴。

齐桓公知道后心里很不舒服,但却被易牙的忠心感动,大为重用。

管仲劝齐桓公小心易牙这种人,连儿子都能杀掉的家伙,什么坏事都做的出来。

可惜齐桓公听不进去。

等到齐桓公得了重病,易牙为了让公子无亏接班,派人堵住宫门,活活饿死齐桓公。

朱国治是否带家眷赴任云南,历史没有记载,而在朱国治死后,吴三桂手下的士兵把他做成宴席,吃的一干二净。

一报还一报,恶人自有恶人磨!



日慕乡关


电视剧里朱国治是以决绝的必死之心向吴三桂做最后的出击。但是,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朱国治杀死自己的子女。清朝制度,地方长吏必须异地为官,所以可以携眷上任。

但是也有不带家眷的,比如说于成龙从不带家眷上任。而且清朝初期,北人南下大多不携带妻室儿女。因为当时明室尚在,人心不稳,反清起义是此起彼伏。为了家人的安全起见,很多长吏都把家眷留在京师或老家,自己携心腹上任。这种情况到了清朝中期仍有影响,比如去台湾上任的官员就不允许带家眷。因为台湾自从清兵陷思明洲以后就是“三年小叛,五年大乱”,几乎从没有消停过。为了防止派去的官员立场发生动摇,清廷在很长时间内都把赴台官员的家眷当做“人质”,扣在自己手中。

所以,从当时的情况来讲,朱国治应该不会携眷赴云南上任,因为他他之前就任江宁巡抚时就是单独上任,更何况现在的他是去云南上任。当时平西王府和大清朝之间的关系已经是非常非常微妙,他被再次发去当巡抚,这种风险性有多大,老于官场的朱国治比咱们都清楚。

此处要说明一下,历史上首先上疏建议“扯藩”的并不是朱国治,而是广西巡抚傅弘烈。傅弘烈在康熙七年(1668A.D.),首先上奏平西王吴三桂有不臣之心,结果以诬陷大臣的罪名革职论斩。隔年后,逢大赦又被到广西梧州。后来吴三桂起事,傅弘烈诈降之后又被识破,被囚湖南桂阳,最终绝食自尽。所以说,《康熙王朝》中那个朱国治的英雄事业,其实是改编于傅弘烈。顺便说一句,这个傅弘烈也没有携带自己的家眷上任。

至于朱国治在历史上则是有名的酷吏。任江宁巡抚时他一口气连兴“奏销”、“哭庙”、“通海”三大案,以铁腕维稳为借口大肆荼毒江南,并且搜刮民财,不遗余力,被群众亲切的称为“朱白地”。从细节上看朱国治十分精明而且绝非善类,这种人在乱世中肯定风险意识很强,绝对把自己的成本降到最低。

康熙十年(1671A.D.)朱国治任云南巡抚。因为天高皇帝远,朱国治就开始放开胆子勒索——光是见面礼,一等州府的知府每人都得三千两银子,其他州府每人两千,县令一级,一等县每人一千,二等县八百,三等县六百,许多不许少。这么干无外乎就是想向吴三桂表明自己是胸无大志,来着绝对不是和你平西王抢人心来的。而对于吴三桂本人,朱国治是又恨又怕,所以极尽吹拍奉承之能事,以求避免冲突。每次见到吴三桂都是“望尘而拜”。但是,朱国治的胆子也太大了,简直是“文官爱才不怕死”,竟然开始克扣军饷,最终激发哗变,这种种举动让吴三桂对朱国治的为人十分鄙视。所以在日后捉弄朱国治时吴三桂简直如猫戏鼠,先是说自己年以老迈,只想做当初董卓那样打算,据守郿邬,做一个富家翁——之后又表示自己想到移藩锦州,衣锦还乡,风风光光的渡过晚年……

好吧,这种糊弄三岁小孩子的话,朱国治竟然信了!于是很热心的给康熙帝上折子,让朝廷准备沿途的驿站和相关的工作人员,好让平西王府上下一路顺风的移藩到锦州。人皆有侥幸之心,朱国治的昏聩让康熙帝轻信了“形势一片大好”,所以逐渐的放松了警惕。后来吴三桂在起兵之前三天,摆下鸿门宴请朱国治等清廷大员们赴宴,并在席间告诉他自己准备起兵反正。恼羞成怒的朱国治发现自己到底还是难逃一劫,于是对吴三桂破口大骂。吴三桂于是下令将朱国治斩首。

朱国治不肯投降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最关键的几个月,他的轻信和姑息纵容,让吴三桂有了充足的时间做起事的准备,所以说朱国治真是误了清廷的大事。这种情况下即使有机会再次回到清廷,以康熙帝的刻薄寡恩不把他碎尸万段才怪!所以“英勇就义”落个痛快,实在是最明智的选择。

朱国治死后江南百姓几乎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这也许真算是吴三桂给天下人干了件好事。

剧照中的吴三桂和朱国治……剧情不说,几位老戏骨演技炸裂。

这是官场积鄙,包括朱国治在内诸多此中“高手”,都是以此杀人最终自食其果。


陳大舍


谈不上愚忠,而是他死定了

纵观朱国治的一生,他其实就是大清干脏活的。朱国治出生辽东,隶属正黄旗汉军,普通汉人想在八旗中出人头地,是很困难的,要付出更多,尤其还是进上三旗。举个不恰当例子,那就相当于抗战时,汉奸想在日军中得到权位的付出

较之主子,他们往往更辣、更狠、更毒,完全泯灭人性,充当走狗

朱国治就是这么一个人

1659年,出任江苏巡抚,短短两三年内,为清廷一举办下通海、哭庙、奏销三大案,灭门无算,破家流放千余人,1.3万名江南仕子遭到废黜降职,当时的江南按察使姚延著因不愿无中生事,不愿意搞诛连,被以疏纵之罪判绞刑,史称江南三案。点评金瓶梅,称之为千古第一奇书的金圣叹,也是在这三大案中被砍了头

为清廷平复江南,打击江南仕绅力量,朱国治义无反顾啊

其江南为官期间,搜刮无度,乃至于怕激起民变,偷偷溜走,人送外号朱白地。为平民愤,清廷以擅离职守罪,削职为民,算是给江南扔一个交代

后来,康熙帝打算削除三藩,朱国治又担当了先锋

1671年,朱国治加封太子太保,出任云南巡抚。曾经江南的那一套,又用到了云南百姓头上,吴三桂曾参奏,朱国治贪污受贿,鱼肉百姓,克扣军饷……

只是,康熙派朱国治去,就是干脏活的,怎么可能理会呢

1673年,吴三桂被逼反叛,杀朱国治祭旗安民心!

再回到题主问题,朱国治为什么不送走一双儿女?只能说,导演要求的,毕竟朱某人无论在江南还是云南,干的事,都是有利于清朝统治,是大清忠臣,让他杀掉自己儿女,更能突出忠烈无双、义无反顾。实际上,史书并无此记载,这样的人,就一个老婆,还带身边,可能么?朱国治如果还有后代,这后人敢宣扬么……


灵石蕴珠宝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吴三桂起兵谋反,身为云南巡抚朱国治含泪和妻子拜别,其妻子随即上吊自杀。朱国治独自一人来到儿女房间,。看到床上熟睡的的儿女,内心烧焦的疼,闭上眼睛缓缓的举起手中剑,将两个孩子赐死,孩子的鲜血溅满他的脸上,看完这个情节,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是什么样的原因,竟让一个父亲杀死自己的孩子。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朱国治,这样一个云南巡抚为何让杀死自己的儿女呢。


主要原因如下:

1.吴三桂已经决定谋反。朱国治留下自己的儿女,也会被吴三桂杀死,并且死的非常难受,肯定会作为人质威胁朝廷,威胁康熙,试想,一个正派的政府,居然会不管一个大臣家属的死活,这算是什么样朝廷呢,按照当时情况,如果康熙想要留住孩子的生命,可能整个正战场错误有利时机而失败。


▲影视剧中朱国治


如果不顾及名声的话,那么康熙机会落得不仁义的名声,舆论上失去主动权,无论再怎么强调自己的正统,都不会抹去暴君的名声 。

2.无法逃脱。整个云南地区都是吴三桂的地方,云南的官员想要谋反,可能对他们一家早有防范,任何出入的东西都是在监视之中, 更何况两个大活人呢,因此既然逃不掉,要不然就杀死吧。


3.保护名誉。这个桥段是编剧加上去的,从始至终都说朱国治是一个好官,其实,翻阅清史稿我们就会发现,朱国治此人是个脏官,贪赃枉法。



顺治十六年,任江苏巡抚,在任期间搜刮无度,人称“朱白地”,又以抗粮为名,制造江南奏销案,顺治十八年疏言苏、松、常、镇四府欠赋绅衿万余,均为抗粮,后全部褫革,是为“奏销案”。又在哭庙案中,罗织罪名杀害苏州金圣叹、倪用宾等人。



康熙十年,启用,任命为云南巡抚,因此,他其实一直是个戴罪之人,来云南,主要是为了立功,抹去之前罪过。试想如果逃跑,朝廷和吴三桂都会杀死他,根本不划算。


▲影视剧中朱国治


从杀孩子的事件可以看,朱国治的确是个狠角,连自己的孩子都能杀掉,可以说是一个奇观了。

束竹醉


朱国治作为大清云南巡抚,奉诏暗中监督吴三桂,发现吴三桂明里向康熙要农具要安家费,暗地里反象毕露,他让钦差莫洛化装成马帮逃往京城报信,为何自己不带一双儿女一起逃走,而是返回巡抚衙门,杀死一双儿女,然后平静去见吴三桂,自寻死路呢?



一、朱国治作为康熙在云南的最大眼线,一举一动全在老奸巨猾的吴三桂监督之下,逃无可逃。

“三藩"中数吴三桂地位最高,封为“和硕"亲王、平西大将军,辖云贵,是标准的土皇帝。两省官员由他任免、税收供他使用,朝廷每年还要从其他各省拨给二千万两,相当于国家总收入的一半。吴三桂采买大批军械马匹,给手下将校的儿子和地方权贵讲授兵法,培养年轻军官。还经常在少数民族地区挑起战争,以示吴家军的存在价值。

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请旨回辽东老家,想让儿子尚之信袭爵,康熙同意他回家,但不允他儿子袭爵。吴三桂的儿子、大清驸马吴应熊把在京城得到的情报火速送到昆明,吴三桂给康熙送来请求撤藩的奏折,投石问路,耿精忠也来凑热闹。

康熙力排众议,三藩撤藩要反,不撤他们也要反,既然迟早要谋反,不如我们先发制人。朱国治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到云南的,明为巡抚,实为监督。现在吴三桂要造反了,必然也要先发制人,绝不可能让朱国治去京城通风报信。



朱国治如和钦差莫洛一起逃跑,必然的后果是被时刻监视自己的吴三桂一起捉住,最终两人手牵手,共赴黄泉!这样朝廷就不能在第一时间作好平叛的准备。

二、剧中的朱国治既然食清君俸禄,必忠清君之事。作为封疆大吏,国治深知自己守土有责,如弃官逃跑,一是成了贪生怕死之徒,有负儒家教诲,二是定会受到清廷《律法》制裁。

三、朱国治不杀一双小儿女,这一双儿女定会落入吴三桂之手,成为人质。吴三桂定会折磨他们,以逼降朱国治。

吴三桂一旦扣下朱国治这双儿女,定会以他们为“奇货",威逼朱国治投降。如投降,朱国治失节;如不降,吴三桂这等无父无君之人,定会绞尽脑汁折磨孩子,这是朱国治不愿看到的!既然朱国治毅然决定“捐躯赴国难",儿女难逃敌手,与其让自己的小双小儿女被吴贼当着自己的面百般折磨,还不如自己下手,免得自己万一心太软、心太软,两腿一软,一失足成千古恨。

四、朱国治杀一双儿女,体现了朱国治对清廷的孤忠。

在封建王朝,既然做了清的大臣,相当于处子嫁人,当从一而终,朱国治既食了清的俸禄,打算一家老小以性命相报,这本是忠臣的表现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