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格局和精神,让人佩服。

来源网络,非常感谢原作者分享,小婉思语。

文 / 叶婉茹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在民国时期的一众才女中,林徽因可以说是佼佼者。

她聪慧美丽,才情并茂,令无数男子为之倾心。她与徐志摩、梁思成之间的爱情故事令世人所熟知。许多人都以为她不过就是一个才华横溢,能咏几首诗词的女子罢了,其实不然,她还是一个杰出的女建筑学家,为中国的建筑事业的发展和文物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的格局和精神,才更令人为之叹服。


1.

林徽因不仅样貌俊美清秀,而且才学多识,胡适先生曾称她为“中国一代才女”。

1904年,林徽因出生在杭州西子湖畔的一户宦官人家。她知书达理,聪慧美丽,深受父亲的宠爱。

1920年,林觉民携林徽因一同前往欧洲考察。父女两人先后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等各个国家,这一年半的欧洲之行,得以让林徽因开拓眼界,领略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林徽因尤为喜欢欧洲的建筑,也许就是从那时起她对未来的事业有了憧憬和向往。

林徽因的格局和精神,让人佩服。


回国后,林徽因加入了徐志摩等人创办的“新月社”,写诗、作词、绘画等等,她的才气越发显露出来。1924年4月,泰戈尔来华访问,这在当时的文化界是轰动一时的大事。林徽因为其担当了翻译,同时她还与徐志摩等人一起参演了话剧《齐拉德》,舞台上,林徽因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以及俊俏秀美的亮相,惊艳了全场。那时起,人们的目光越发驻留在这个才貌双全的女子身上。

林徽因的格局和精神,让人佩服。

1924年6月,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当时宾大建筑系是不收女生的,因此林徽因在报了美术系的情况下,又选修了建筑系的课程。建筑系的课程十分繁重。每周上课近40小时,课余外还要完成大量的古典绘画练习,即便如此,林徽因依旧顺利完成了两门学科的研修,并且受到了建筑系老师的夸奖,最后被宾大建筑系破格入取。

另外,那时在许多美国人的眼里,中国人是刻板、沉闷的,只知道专攻自己的学业,但林徽因是个例外。她活泼开朗,热情大方,功课又好,令许多美国学生刮目相看。

可以说在当时的众多名媛才女中,林徽因的起点是很高的,她的才气也确实是出众的,她在诗歌、文学、绘画、舞台等多个领域都有所造诣。一方面这得益于父亲林觉民对她的倾心栽培,使得她早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出国留学的经历为她今后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得以让她拥有了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2.

当然,关于林徽因的故事可能最为世人所津道的是她与徐志摩、梁思成之间的爱情往事。

徐志摩是林徽因的初恋。当时,林徽因随父亲在欧洲游历时,遇见了徐志摩,两人互生情愫。徐志摩为了同林徽因在一起,竟决议与原配张幼仪离婚,他全然不顾当时的妻子已经怀上自己的骨肉。

徐志摩是个视爱情为生命的人,他就像飞蛾扑火一样不顾一切的去爱。但这份爱太过炽烈,太过沉重,林徽因既感到幸福、甜蜜,也感到踌躇和不安,她更不忍成为破坏家庭的插足者。她思来想去,不愿就此沦陷,只得把这份美好的爱意和深情都埋藏心底,最终她拒绝了徐志摩。在欧洲之行结束后,林徽因便跟随父亲回国,她的不告而别让徐志摩伤痛欲绝。

回国后,在林梁两家的撮合下,林徽因同梁思成正式开始交往。

林徽因喜欢交际,性情奔放,但严谨沉闷的梁思成,一心扑在学术上。两人性格的巨大差异,导致彼此之间常有矛盾和冲突。在美国留学期间,两人就曾剧烈的争吵过。好在两人磕磕绊绊,分分合合,最终感情渐渐稳定了下来。

林徽因心里明白,尽管梁思成不解风情,没有徐志摩那般的诗情画意,但他却是最总懂她的,他的胸怀和风度一直深深影响着她,他给了她最宽容,最深沉的爱。

林徽因的格局和精神,让人佩服。


两人婚后,即便是有了口角,梁思成也多会让步,善于隐忍。梁家的亲戚还曾笑话他说梁思成是林徽因的出气筒。

据说在林徽因的爱情故事中,还有一个人也曾是对她动过情的。他就是中国著名的逻辑学家金岳霖。

当时林徽因左右为难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梁思成,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怎么办?梁思成心里是难受的,但他仍告诉她,她是自由的,不论如何选择,他祝她幸福。梁思成的心胸宽广令她感动。至此,两人发乎情止乎礼,只存留朋友间的情谊。

但细想一下,梁思成对林徽因如此深情,她又怎叫他伤心。两人在成婚时,梁思成就曾问过她,为何选我。林徽因深情款款地告诉他,“答案很长,我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所有的爱都化在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语里,林徽因又岂能忘记。

骨子里,林徽因是个理性的人,她识大体,懂局势,她明白,爱情并非全部,婚姻与浪漫,她是分得清的。同时她也知晓梁思成对她的好,对她的呵护,她亦懂得感恩与付出。

至此,两人一起携手走过一生,互相扶持,共同奋斗,吃过苦,流过泪,一同抒写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传奇。


3.

如果要说林徽因最杰出的成就,就不得不说说她在中国建筑史上做出的贡献和努力。

1928年9月,林徽因与梁思成留学回国后,先在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教学期间,林徽因与梁思成夫妇将他们在欧洲所学的全部知识,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们。两人不仅教建筑,还把哲学、音乐、文艺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渗透到建筑中,希望学生们拥有更大的格局和志向,将来为建设我们的国家做出贡献。

林徽因越发的热爱这份事业,她乐此不疲,没日没夜的工作着。只是,她本是江南女子,不太适应东北的气候,加上身孕,终是累倒了,由此烙下肺疾。

林徽因的格局和精神,让人佩服。


可即便如此,她依旧拖着虚弱的身体去给学生们上课。谁会想到,这个外面纤柔的女子,内心却如此坚强。她的这份刚毅和坚韧,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表现的更加淋漓透彻。

只是不久后“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两人无奈之下来到北平,进入刚成立不久的中国营造学社工作。中国营造学社的工作主要是从事古建筑方面的研究与考察的。在这里,林徽因与梁思成两人开启了他们事业的新篇章。

当时,梁思成与林徽因做了一项前无古人的决定,他们决定走访全国,考察中国清代以前的古建筑遗址,为中国古建筑研究留下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项任务相当艰巨。他们夫妻二人,历经十几年,走遍中国15个省,190个县,现场考察了2000多个古文明建筑,才收集绘制而成。至此,这本两人共同精心所著的《图像中国建筑史》奠定了中国近代建筑学的基础。

难以想象,养尊处优的林徽因竟能够吃下这般苦。她丢下北平的舒适的环境,恬逸的生活,以及家中年幼的一双儿女,跑到风餐露宿,贫瘠交加的野外,顶着烈日,踏着泥泞,吃着粗食,寻找和记录无人知晓的古建筑。这份执着的事业之心令人敬畏。

后来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被正式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一级教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等。同时她还参与了中国国徽和中国人民纪念碑的设计。

其实要说林徽因的出身以及夫家的实力,她完全可以享受小资惬意的人生,但她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条件,一头栽进建筑事业的开拓中。这番勇气和雄心非寻常女子所能比拟。事实也证明,林徽因在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4.

建筑是林徽因一生追求的事业,当然她对这些古老的建筑文明也有着一颗赤诚热爱的心。当初这些文物遭到毁灭时,她也想要凭一己之力去保护那属于中华民族的瑰宝。

当时,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提出了对首都北京的旧城改造计划。1952年的北京市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市政委提议拆除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本来所有的工作都已就绪,只等代表表决通过后开始执行。

谁知,林徽因上台发言,极力反对,呼吁政府以及社会各方人士保存建筑原貌,重新规划城市格局。只是无奈的是抗争的力量太过渺小,终究抵不过重建新城的热潮,她的一片痴心最终淹没在古建筑轰然倒塌的声音中。

看着那些古建筑一点点被摧毁和推翻,林徽因的心在滴血。本就虚弱的身体,更是一蹶不起。

有一次领导开会,大家谈到文物保护的问题。林徽因不顾病痛,大声谴责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你们把真古董拆了,将来要懊悔的,即便是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那时林徽因的肺病恶化,嗓子已经说不出话来,但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心里最在乎的仍旧是那些古建筑。

1955年4月1日凌晨6点,林徽因永远离开了人世,享年51岁。她虽然走了,但她的精神永远存活在人们心中。

梁思成曾这样评价林徽因:“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准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想和高概括事物的能力。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

纵观林徽因的这一生跌宕起伏,精彩绝伦。在感情上,她爱过,痛过,但终究能放下过去不再执念;在婚姻中,她迷茫过,失望过,但终究明白知足与坚守;在事业上,她挣扎过,失意过,但终究为了心中的信念至死不渝。她的心境和格局,真叫人敬佩。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不盛不乱,姿态如烟。”也许这世间最美好的事是曾经恣意畅快的活过,既能凌冽寒风绽放于山头,也能含苞待放静等于底谷,淡然超脱,那便足以。希望这个才华横溢,胸怀大略的女子铭记在人们心里。

林徽因的格局和精神,让人佩服。


林徽因的格局和精神,让人佩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