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被英镑吊打的那段日子……

本文为巴里·埃肯格林《嚣张的特权:美元的国际化之路及对中国的启示》的梗概整理及系列书摘:


美元被英镑吊打的那段日子……


  • 加拿大:美元第一次走出国境

从1785年,美国国会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的货币单位为美元以来,直至19世纪,美元的发展还仅仅限于美国国内,而美元国际化的第一步,就是北方的邻居加拿大。

1、没有自己货币的加拿大:同南方的殖民地一样,英国殖民地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也没有自己的货币。

2、各国货币混杂: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的硬币都在当地流通。这些硬币都拥有法定货币地位,而其价值则取决于它们的金银含量。

3、美加贸易下美元的流行:随着与新独立的美国之间的贸易不断扩大,美元的使用也越来越多。虽然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的商人在记账时仍使用英镑、先令和便士,但在交易中,他们却越来越多地使用美元和美分。

4、美元成为加拿大法定货币之一:19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硬币的广泛使用,要求给予美元法定货币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在1851—1854年出任加拿大总理的前银行家、铁路投机商弗朗西斯·辛克斯支持这一运动。1853年通过的一项法案规定,除英镑、先令和便士之外,加拿大货币单位还包括美元和美分。

5、加拿大发行自治货币后,美元继续流通:直到1858年,英国皇家铸币厂才首次铸造面额为5分、10分和20分的加拿大银币。1867年,加拿大联邦成立并发行自治货币。但即便在此之后,美国的1角、2角5分和5角硬币仍在市场流通。

6、美元退出加拿大:1868年,加拿大自治政府决定向纽约出口其所持有的美国银币。1870年,加拿大自治政府同意为银行提供佣金,以让其代购市场上仍在流通的美国硬币,并支付其将硬币出口到纽约的成本。随后,加拿大自治政府发行面值分别为25分和50分的足额银币,以替代当时已退出流通领域的美国硬币。由此一来,美元在美国疆界以北充当的国际角色最终以一种耻辱的方式宣告结束。

美元被英镑吊打的那段日子……

北美加拿大殖民地(1867)

  • 英镑的时代
  • 在美国自身的进出口贸易中,美元也基本上不扮演任何角色。当美国商人需要获得授信以购买进口产品或需要授信给美国商品的外国买家时,他只能去伦敦,偶尔也会去巴黎或柏林,但却不会去纽约。如此一来,用于款项结算的货币就是英镑、法郎或马克,而不是美元。

    1、英国经济领先全球: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上领先的贸易国。

    2、英国拥有高度发达的银行系统。1694年,英国设立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用以筹集与法国作战的经费,并逐渐承担起现代中央银行的职能。由于实行金本位制,所以它拥有稳定货币。

    3、伦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由于英帝国的成员都要在这里偿还它们的债务,所以伦敦的清算机制是非常高效的,而且也可以为其他国家所用。

    美元被英镑吊打的那段日子……

    大英帝国全图

    4、英国是世界领先的境外投资国。当英国一家银行为国外借款人提供贷款时,其所发放的贷款显然是以本国货币英镑计的。由于众多贷款都以英国货币为单位,所以在伦敦借款时,外国政府都会保留那里的账户,以便于日后偿还债务。这些账户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储备”。

    5、英国是工业原材料和食品的主要进口国,所以最重要的商品交易所都位于英国,如曼彻斯特棉花交易所、利物浦玉米市场,当然还有伦敦黄金市场。

    6、英国还是一流的贸易服务提供商,如航运和保险等。基于此,对于那些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来说,伦敦是获取信贷的最佳地点。而出于便利考虑,英国银行提供的信贷也是以英国货币为单位的。由此一来,世界上超过60%的贸易都以英镑作为报价和结算货币。

    对比20世纪的美国,19世纪的英国是不是如出一辙?21世纪的中国呢?

    美元被英镑吊打的那段日子……

    19世纪的大英帝国

  • 美国商人的麻烦
  • 当一名商人运送一批商品时,他需要现金。

    他可以拿着表明所运送商品及将来所收货款的票据去银行。如果他的信用和买家的信用等级都为良好,那么他便可以立即拿到现金,而不用等到他的商品被运至国外市场,也不用等到买家的货款到账。这些不确定的票据被称为“商业承兑汇票”。若银行以低于其面值的价格购买这些票据,就是所谓的“贴现”。

    对美国的进口商和出口商来说,依赖于伦敦的贸易信贷使得交易过程变得异常烦琐。若纽约一家咖啡烘焙公司从巴西进口咖啡豆,让我们来看看它都需要做些什么。

    1、首先,这家进口商必须去银行取得标明交易条款的信用证,运送商品,并支付航运保险。在发放信用证时,银行承诺在收到交易完成的确认信息后支付资金。

    2、然后,该银行将信用证的第一副本发至担保汇票付款的伦敦银行。进口商拿到的是信用证的原件和第二副本。

    3、接下来,进口商需要将信用证的原件发至巴西的交易商,授权他去伦敦银行提取所运送咖啡的货款。交易商装运咖啡,并将伦敦银行的汇票及所附文件交给巴西银行。如果巴西银行愿意购买(或“贴现”)这一汇票,则表明将会有信誉良好的银行“接受”该汇票,且其在汇票到期时会支付规定数额的现金。

    4、至此,为从纽约银行获得由伦敦银行寄来的提货单(其作为汇票文件的一部分),美国进口商将签署一个信托收据,承诺由银行代管这批商品,并按申请承兑汇票时的约定向银行支付一定数额的销售收入。考虑到进口商销售商品的时间,承兑汇票到期期限一般为90天。在汇票到期前,进口商将资金交至纽约银行,而纽约银行则转寄给伦敦银行。在汇票到期时,伦敦银行向汇票持有者支付款项。至此,交易结束。


    美元被英镑吊打的那段日子……

    19世纪末英国铸币厂


    对比起今天的中国出口商,那时的国际交通、通信尚不发达,纽约与伦敦之间的来回折腾,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与风险:

    1、美国商人需要向纽约银行支付获得信用证的费用。

    2、还要向伦敦的银行支付托收手续费。

    3、会面临英镑对美元汇率变化的风险。

    4、由于航运和保险等金融与商业服务都是捆绑在一起的,所以美国的同行很难参与竞争。


    美元被英镑吊打的那段日子……

    百年前的纽约


  • 美国经济崛起,美元依旧弱势
  • 1870年,美国的商品和服务生产超过了英国。到1912年,美国的商品出口超过了英国。但即便如此,美国仍依赖于伦敦的贸易金融,而且美元在国际上也没有任何地位。

    1、“在位优势”:充裕的市场流动性使得伦敦成为各国政府和央行持有储备的首选地。在伦敦,市场上用以代替黄金的票据越多,其流动性就越充裕,而另一优势就是这些票据无须支付利息。这就是“在位”国际货币的优势,即所谓的“先动优势”,可以确保货币发行国在已进入衰退时仍保持货币的国际地位。

    2、美国的金融市场极不稳定。据一项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共发生过14次金融危机,而其中又以1907年的经济危机最严重。

    3、国家信用

    贬值风险:由于金、银两种金属的市场价格处于持续变动之中,所以美国要确保金币和银币在市场上流通是可能的。但即便是在1879年正式实施金本位制后,美国也并非一诺千金。考虑到美国可能会铸造更多的银币,而且相较于其他与黄金挂钩的更坚挺的货币,美元有可能贬值的风险。

    4、没有稳定市场的中央银行:直到过了大约3/4个世纪之后,美国才再次拥有一家中央银行。而这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毫无地位可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尽管当时的美国早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在国际货币排序中,不仅法国法郎、德国马克、瑞士法郎和荷兰盾位列美元之前,连意大利里拉、比利时法郎和奥地利先令也都排在美元前面。在各中央银行和政府的外汇储备中,英镑占了大约50%,法郎占了30%,德国马克占了15%。此外,还有少量的荷兰盾和瑞典克朗也被作为外汇储备持有,但唯独没有美元。


    在下一个专栏中,我们将要介绍美联储的登台及美元走向世界。

    ———————————————————————————

    本文系巴里·埃肯格林《嚣张的特权:美元的国际化之路及对中国的启示》的系列书摘之一。

    原书信息:

    《嚣张的特权:美元的国际化之路及对中国的启示》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5-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