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46:蔡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44位


蔡姓乃黃帝之後,源出於姬姓。是以國為姓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姬發滅商後,將弟弟叔度封於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國,與兄管叔鮮、弟霍叔處共同監督被封在商朝舊都的殷紂王之子武庚祿父,管理殷商遺民,史稱”三監”。武王死後,子成王姬誦繼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攝政。管叔、蔡叔對此不滿,聯合武庚及東方夷族進行反叛。後被鎮壓,武庚、管叔被殺,蔡叔遭放逐,不久,死於遷所。其子胡,能夠與父親的反叛行為決裂,遵守文王的德訓,與人為善。由於胡在魯政績卓著,周公奏請成王,復封胡於蔡,以奉蔡叔之祖,是為蔡仲。其如今按人口多寡計算,蔡姓位於中國姓氏排列第44位。


姓氏源流


源流一:源於姞姓,出自黃帝支裔姞姓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46:蔡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44位


源流二: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的後裔叔度之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源流三: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四: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五: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六: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七: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得姓始祖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46:蔡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44位


蔡叔度:蔡氏得姓之祖,為周武王弟叔度,封於蔡國,因以為姓,後國除封絕,子孫散盡,而居梁之陳留者為最盛,世稱濟陽蔡氏。是為河南始祖蔡氏開派各省通祖。


蔡文節、蔡興祖:蔡文節,始遷祖:蔡興祖,元末由福建建陽遷丹徒城南。是為丹徒蔡氏始祖。


蔡東暉:原籍泰興,明中葉遷居丹陽,子孫散居丹徒、武進、江陰各地。是為江蘇蔡氏始祖。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46:蔡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44位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46:蔡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44位


郡望堂號


郡望


濟陽郡:戰國時期為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為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濟陽縣在唐朝初期併入冤句縣。晉朝惠帝時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以及定陶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正陽縣不遠。晉惠帝后來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定陶兩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德正陽縣不遠。東晉後期晉室南渡後,濟陽郡被廢黜。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46:蔡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44位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後南朝陳國後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於今江蘇省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


高平郡:原為高平縣(今寧夏固原),西晉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將漢朝原有的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鉅野),轄七縣,統轄範圍包括今山東鉅野、金鄉、嘉祥、兗州、魚臺、鄒縣等地。兩漢、十六國、北魏均有此縣。北周改為平高郡(今寧夏固原)。漢朝時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稱,言其險固。北魏時期在這一帶置軍鎮,置郡,皆稱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東微山),北齊移治任城(今山東濟寧),隋朝開皇初年廢止。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置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朔方郡:西漢朝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前88年),大將衛青破匈奴,取黃河以南大片土地,遂置朔方郡,治所在朔方縣(今內蒙古杭錦旗)。其時轄地在河套西北部及後套地區今陝西省靖邊縣一帶。東漢時期廢朔方縣,移郡治於臨戎(今內蒙古磴口)。


堂號


洛陽堂:以望立堂。


濟陽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朔方堂:以望立堂。


九峰堂:宋朝蔡仲默,少年時跟朱熹學習。才三十歲就放棄科舉,專攻理學。隱居在九峰,人們稱他“九峰先生”,後人因以為堂號。


龍亭堂: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對文化事業的發展,立了極大的功,封“龍亭侯”,後人因以為堂號。


蔡姓通用聯


孝隆東閣;經重石渠。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安城人蔡順,少年時喪父,對母親極孝。一次,他出外打柴,突然有客人來,母親等不著他,便咬一下手指,他馬上心頭一顫,趕緊回了家。母親去世後還未安葬時,鄰里失火,將要燒到他家時,他伏在棺上大哭,火果然繞過他家。母親平時怕雷聲,此後每次遇到雷震,他都繞著母親的墳哭著說:“順兒在這裡!”後來舉孝廉,他因守護母親墳墓而不去做官。下聯說西漢沛縣人蔡千秋,字少君,曾跟從魯人榮廣學習《轂梁春秋》。宣帝時為郎,在石渠閣與《公羊春秋》學者同時講學,升任諫議大夫、給事中,至郎中戶將。為使他的學說不致斷絕,宣帝還選派了十名郎跟他學習。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46:蔡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44位


橋留松蔭;紙造桂陽。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說北宋大臣、書法家蔡襄,字君謨,興化仙遊人,天聖年間進士,歷官知諫院、知制誥、以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福州知州、泉州知州、杭州知府,官至端明殿學士。在泉州任上時,主持建洛陽橋,長三百六十丈,以利通航,又在橋頭種松樹七百棵,當時人刻碑來紀念他。工書法,學唐代虞世南、顏真卿,並取法晉人,正楷端莊沉著,行書溫淳婉媚,草書參用飛白法,為“宋四家”之一。下聯說東漢造紙術發明家蔡倫,字敬仲,桂陽人,曾宮中常侍、尚方令等職,元初年間封龍亭侯。發明了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造紙的方法,元興初年奏報朝廷後在民間推廣,所造的紙人稱“蔡侯氏”。


芳池月映;故宅風存。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南省耒陽市蔡侯(倫)祠聯。蔡倫(?-121),東漢宦官,字敬仲,桂陽(今湖南郴州)人。他總結西漢以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創造用樹皮、麻頭、敝布、漁網造紙之法。時稱“蔡侯紙”。蔡侯祠在耒陽城南蔡子池畔。


三世劬學;六歲知音。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蔡元定,嘗登西山絕頂忍飢讀書,學者稱“西山先生”。其父子俱以勤學聞世。下聯典指東漢·蔡邕,歷遷中郎將,其女文姬,六歲知音律。


紙造桂陽;橋留松蔭。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蔡倫,桂陽人,首創造紙。下聯典指宋·蔡襄,知泉州時,建洛陽橋,植松七百棵,閩人勒碑頌其德。


孝隆東閣;經重石渠。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蔡順,性孝有德行,能化盜賊,後為東閣祭酒。下聯典指西漢蔡千秋,為學甚篤,嘗在石渠閣講經。


澹泊明南;夙夜在公。

——蔡鍔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近代軍事家蔡鍔自題聯。


鐵血救國;耕讀傳家。

——蕭子升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蕭子升贈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蔡和森(1895-1931)聯。


理學傳程朱;著述授穀梁。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蔡元定,幼承庭訓,長從朱熹遊,熹叩其學,大驚曰:“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列。”遂於對榻講論經義,常至夜分。下聯典指漢蔡千秋,受《穀梁春秋》於魯廣榮,宣帝以千秋為郎中戶將,選郎十人從其受學。


理學傳程朱之脈;著述授穀梁之書。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理學家蔡元定(1135-1198),幼承庭訓,長從朱熹遊,常與對榻講論經義,每至夜分。四方求學者,必俾先從定元質正。有《律呂新書》、《大衍詳說》等。下聯典指漢代學者蔡千秋,字少君,沛人。受穀梁春秋於魯榮廣,為學最篤。宣帝時為郎,召見與公羊家並說,帝善穀梁說,擢為諫大夫給事中,後左遷,復求能為穀梁者,皆莫及千秋。帝鑑其學且絕,乃擢為郎中戶將選十人從受學。


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波。

——孫中山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蔡鍔祠(孫中山挽蔡鍔)聯。蔡鍔(1882-1916),近代軍事家,字松坡。湖南邵陽人。


琴聲字體中郎業;荔譜茶箋學士風。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132-192),字伯喈,陳留圉人。初因上書而獲罪流放,董卓時,官至左中郎將。通經名、音律,天文,善散文辭賦。又工隸書,創“飛白”書,也善畫。下聯典指北宋書法家蔡襄(1012-1067),字群謨,興化仙遊人。官至端明殿學士。其楷、行、草書,皆獨具特色,為“宋四家”之一。有《茶錄》、《荔枝譜》等。


耒將蘭氣衝皇澤;去引星文捧碧空。

——唐·蔡希周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蔡希周《奉和扈從溫泉宮承恩剛浴》詩句聯。蔡希周,曲阿人,官監察御史。


惜竹不除當路筍;伐薪教護帶巢枝。

——蔡元培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贈友聯。蔡元培,字鶴卿,號孓民,浙江紹興人。著作編有《蔡元培選集》。


西山先生,三世劬學;中郎愛女,六歲知音。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蔡元定事典。下聯典指東漢·蔡琰,字文姬事典。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芝草無根,醴泉無源。

——清·蔡之定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詩人、書法家蔡之定撰書聯。蔡之定,字麟昭,號生甫,乾隆進士,官侍講學士。歸田後,自號積穀山人,有《古今體詩》等。


賓客填門,倒履迎王粲;士卒分賜,布衣乏私財。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文學家蔡邕的事典。下聯典指漢代將領蔡遵的事典。


自九峰別派龍峰,衍百代弘揚祖德;由仙裡卜居犀裡,至三世以嗣鄉賢。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莆田市(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蔡氏宗祠“建陽堂”聯。


相寶瓊林歷宋、曆元、歷明、歷清,祖德千年不朽;敷功帝關為卿、為伯、為臬、為憲,孫謀百世長光。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臺灣省金門島雙乳山下青山坪瓊林村蔡氏家廟聯。明熹宗天啟年間,因瓊林村進士蔡獻臣學問純正,皇帝御賜里名瓊林,沿用至今。此聯最能道盡瓊林村的官宦門第。瓊林村的聚落景觀,以保有眾多的古厝宗祠著名,傳統民宅流露濃郁的文人氣息。宅第式樣從最小格局的一落二舉到佔地廣大的雙落雙護龍、六路大厝都處處可見,而且瓊林村民宅頗重細部雕琢,精細優美,表現了財富,也表現了品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