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能被“理解”吗?


我们真的能被“理解”吗?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一厢情愿地认为有“沟通”的地方,“理解”就能发生。把“沟通”奉至神坛,仿佛有了它就可以与相处的对象浸淫于爱与和平,可以让孤独烟消云散,可以达到“完全理解”“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

说到底,“理解”不过是一个人明白另一个人在说什么,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更深一些,明白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的原因。因有精确的话语和行为,仿佛在技术层面上也并不难办到。

如果真的这么容易,那为什么古人总感慨“千金易得,知音难求”,当代人也把廖一梅的这句台词,“人的一生中,遇到爱并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理解”,反反复复品来品去,最终化作了不被理解的人在风中晶莹的泪滴。

我们真的能被“理解”吗?


不要再自欺欺人了,其实“理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想要用沟通来达到理解,它几乎是无效的。

我们真的能被“理解”吗?


说了,做了,就能被理解怕是我们主观上美好的愿望。“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每说的一句话,传到别人的耳朵里,可能你这句话的意思就不是你本来想要表达的了。因为听者会主观上对你的话语,进行加工。他再转述出来就成了他的理解。这个世界没有“客观事实”,只有“主观事实”。


很多名家的文章被选入教材,他自己来做阅读理解,感慨道:“我还真不知道,我写的话是这个意思。”在这次疫情当中,媒体人被指认为吃“人血馒头”,歪解曲解某某的话,某某的做法,断章取义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其实大家都不容易,谁又理解说话、做事的人的真正意思呢?

限于人的年龄、环境、认识、阅历等原因,所有的理解都会有偏差。

我们真的能被“理解”吗?


你想让人完全理解你,几乎不可能,何况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很多你无法与之沟通的人。古语有云“夏虫不可语冰”,孔子口中也说有“三季人”。你与他们沟通的结果只能是自讨没趣。

但如果你认为在“亲密关系”中,理解就会容易,那真是错上加错,它反而更加的艰难。对跟你有亲密关系的人,你的期待值会增高,希望,也觉得,他能理解你,但是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人类的悲欢本不相同,“甲之熊掌,乙之砒霜”的,就算是与亲人之间的那点感同身受,也仅仅限于身体上,思想上的感同身受太难了。

你忘了劝父母戴口罩的难度吗?你的父母还觉得劝你相亲很难呢。在爱情当中更是有数不尽的误会和难以捉摸。婚姻中,你的沟通,只能暂时,不能永远改变对方的行为习惯,到头来只有争吵和伤害。且无论你采用的方式如何,你所谓的沟通得当,不过是一方有意退让。

我们真的能被“理解”吗?


1837 年,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克尔凯郭尔认识了雷吉娜,这位15 岁的少女爱上了他。在订婚以后,克尔凯郭尔把自己内心的所有忧郁,告诉雷吉娜的时候,雷吉娜只有一笑置之。克尔凯郭尔在一封未发出的、给关系破灭的未婚妻的信中写道:“谢谢你从来就没有理解过我的意思。”

我们真的能被“理解”吗?


沟通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首先语言无法完全表达思想,即使表达也总不能被完全理解,其次,人类的感知和感情细微而独特,具有唯一性。人与人之间的思想的隔绝,是人类最根本的特征之一。

“这样的思想之间的隔裂,是自然界中最绝对的隔裂。”

人类的历史上交流失败的悲喜剧和荒诞剧比比皆是。正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DNA,那又怎么会有两种完全相同的思想呢?所以也就不可能有一个人完全的理解另一个人。我们每个人注定孤独。

这里的孤独绝不是身体上的,肉体上的,而是思想上的,精神上的。因为“完全理解”的不可发生,所以我们不如把要求放低,只要有人愿意倾听,有着真诚的关怀和朴素的善意,当他若有所思地向你点头,就应该感谢,感谢他试着理解,也许是装作理解,感谢生命中的每一次所谓的“共情”。

有一次独自在墓地行走,突然有种奇怪的想法。我们所有的人,最终都将沉睡在这个安静的地方,并一直保持沉默。在那语言消失的地方,会不会有真正的理解,在那理解发生的地方,会不会有爱的永恒。

我们真的能被“理解”吗?


但在那之前,我们只好背负所有孤独,承认孤独的不可避免与不可代替,承认“完全理解”的不可发生,感谢生命中朴素的“关怀”,且决意捡起生而为人的不易,善良真诚地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