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軍閥天天打仗,哪來的錢?


民國軍閥天天打仗,哪來的錢?

民國軍閥天天打仗,哪來的錢?

民國軍閥天天打仗,哪來的錢?

民國軍閥天天打仗,哪來的錢?

民國軍閥天天打仗,哪來的錢?

01

年紀稍大一點的朋友都會記得一出現代京劇中的臺詞:

“請問,現在是哪一年?

“民國17年。

“可是,你們的田賦錢糧、苛捐雜稅已經收到民國37年了。”

民國17年怎麼會收取民國37年的稅?

早收了二十年?

這是不是太誇張了?

NO!NO!NO!

這絲毫不是誇張,實際上民國的捐稅,遠比這更甚。

這叫什麼?

這叫預徵。

也就是說徵了一年的捐呀稅呀什麼的不夠花的,就把後一年的提前徵收了。

如果還不夠花的,就把後兩年的、後三年的也提前徵收。

那明年、後年是不是就可以不徵了?

想的美!

明年照徵不誤,因為後兩三年的稅今年已經徵了,怎麼辦呢?

好辦,那就提前徵收後四年、後五年的,以此類推,直到提前徵收後四十年、後五十年的。


民國軍閥天天打仗,哪來的錢?


02


京劇《杜鵑山》中,說民國17年卻徵到了民國37年的稅捐,實在是客氣了。

來看看舊中國四川幾個地區民國23年(1934年)預徵的稅捐到了哪一年。

南充:徵到民國54年(1965年)。徵收機關:20軍;

資中:徵到民國60年(1971年)。徵收機關:21軍;

犍為:徵到民國64年(1975年)。徵收機關:21軍;

越巂:徵到民國74年(1985年)。徵收機關:24軍;

灌縣:徵到民國80年(1991年)。徵收機關:28軍;

彭縣:徵到民國69年(1980年)。徵收機關:28軍;

新繁:徵到民國80年(1991年)。徵收機關:28軍;

成都:徵到民國74年(1985年)。徵收機關:29軍;

安縣:徵到民國72年(1983年)。徵收機關:29軍。


(表格太長,不一一羅列了,有興趣的可參考《四川內戰詳記》《二十年來之川閥戰爭》《四川軍閥史料》《四川軍閥史》等)


這是最嚴重的嗎?

不是,在川軍劉存厚的防區,稅捐已經徵到了21世紀。


民國軍閥天天打仗,哪來的錢?

劉存厚


03


為什麼要徵這麼多的錢?

軍閥們要養兵,要打仗的呀,槍呀炮呀軍裝呀什麼的不花錢嗎?

自從進入民國以後,四川境內年年打仗,就從沒消停過。


看看《四川防區時代財政稅收》中關於民國時期四川軍閥混戰時軍費開支的統計:

民國元年(1912年):610萬元;

民國6年(1917年):783萬元;

民國7年(1918年):1050萬元;

民國8年(1919年):1434萬元;

民國14年(1925年):2651萬元;

民國15年(1926年):3880萬元;

民國23年(1934年):9000萬元。

看到沒有,二十餘年間,軍費開支增長了15倍之多!


民國軍閥天天打仗,哪來的錢?


四川軍閥混戰時期,是防區制,各防區差不多就是一個獨立王國,可以自行任免縣長、稅務局長、財政局長等。

誰來任免呢?

誰的槍桿子硬誰來任免。


民國軍閥天天打仗,哪來的錢?

劉湘


04


來看看劉湘的21軍防區內的軍費佔財政支出的比例:

民國17年(1928年):軍費支出12694758元,佔財政總支出的79.09%;

民國18年(1929年):軍費支出16901681元,佔財政總支出的73.77%;

民國19年(1930年):軍費支出22261436元,佔財政總支出的73.46%;

民國20年(1931年):軍費支出26580174元,佔財政總支出的75.20%;

民國21年(1932年):軍費支出34231718元,佔財政總支出的67.81%;

民國22年(1933年):軍費支出45927038元,佔財政總支出的72.33%。


民國軍閥天天打仗,哪來的錢?

劉文輝一家

1932年,在“二劉之戰”爆發前夕,劉文彩為籌集軍餉和中飽私囊,出動武裝力量在其控制的南溪、李莊及周邊縣鎮大徵田賦,一次性預徵了17年的賦稅,竟徵到了1949年。儘管搜刮的錢財如山,購買的槍炮凌厲,然劉文彩仍未擺脫戰敗出逃的命運。1935年,已控制川南和四川大部的劉湘二十一軍,一次性預徵了40年的賦稅,徵到了1975年;而其他各地的軍閥如田頌堯的二十九軍,又在劉湘的紀錄上再度加碼,一下徵到了1977年;另一位實力派軍閥楊森所率領的二十軍,更不示弱,一次徵到了1979年;川北軍閥鄧錫侯的二十八軍在前幾位軍閥的基礎上再創新高,一次徵到了1981年;另一位軍閥劉存厚的川陝邊防軍,更是預徵到了2059年,時間跨度長達124年(文\嶽南)。


老百姓的血汗錢百分之六七十以上全用來打仗了,而且這仗,不是抵禦外敵入侵,是爭地盤的內戰。

說到地盤,川軍的劉文輝在1932年之前,在所有川軍各派系中,不僅地盤最大,也最富,整個成都平原天府之國一大半在其手中,特別是自貢及五通橋鹽場,稅收極巨。

這還不算,在稅收之外,要打仗了,還要加徵國防捐。

比如二劉大戰戰前,劉文輝對於鹽場等工商業,“按產業抽千分之三十,統計達二千餘萬元之巨。”

對於防區81縣,按“大縣六七十萬,小縣一二十萬”徵收。

而且沒商量,必須按期上交,“催逼之急,有如星火,稍有遲疑,即遭慘殺。”


(《四川月報》民國二十一年十月第一卷第四期)


05


這是四川的情況,其他省的情況又怎樣呢?

半斤八兩。


所謂苛捐雜稅,這個苛,就是苛刻,就是這捐收的太重;

這個雜,是什麼呢?

下面照抄山東大學呂偉俊先生對張宗昌統治山東時捐稅項目的統計(筆者抄錄時有刪減),看看什麼叫“雜”:

1, 田賦:按土地徵收的稅;

2, 契稅:買賣或典當產生契約納的稅;

3, 牙稅:對牙行(買賣中介)徵收的稅;

4, 當稅:對典當業徵收的稅;

5, 牲畜屠宰稅:殺雞、殺鴨、宰豬、宰羊等收的稅;

6, 貨物統稅:對土特產徵收的稅;

7, 菸酒稅。這個用不著解釋;

8, 捲菸稅:這個和上項的菸酒稅不是重合了嗎?不重合,那個是賣煙賣酒的稅,這個是生產捲菸的稅;

9, 紙菸稅:這個和上項的捲菸稅有什麼區別?哪管你什麼區別不區別,讓你交你就交,敢不交你試試看;

10, 捲菸特稅:這個……別問了,反正是必須得交;

11, 菸酒特捐:這也別問了;

12,煤油特稅;

13, 礦稅:對開礦人收的稅;

14, 鹽稅;

15, 牛照稅:對賣牛人收的稅;

16, 二五附加稅:在原有稅值的基礎上,對進口貨物徵收的2.5%的附加稅;

17, 奢侈稅:買貴重物品徵收的稅;

18, 奢侈品入口新稅;

19, 宴席稅;

20, 郵局包裹稅;

21, 貨物落地稅;

22, 地丁稅:僅限於對商戶按人徵收的稅;


民國軍閥天天打仗,哪來的錢?


23, 印花稅:包括登記印花、紙幣印花、煙照印花等;

24, 營業執照稅;

25, 禁菸稅:包括種煙捐、運煙捐、賣煙捐、鴉片公賣稅、煙燈捐等;

26, 青菜稅:趕集賣青菜的稅;

27, 漁船稅;

28, 糞稅;

29, 塊煤出產稅;

30, “討赤”特捐;

31, 軍事特捐;

32, 路捐:修路收取的捐;

33, 煤類軍事特捐;

34, 鹽類食戶捐;

35, 鹽類“討赤”捐;

36, 房鋪捐;

37, 茶葉特捐;

38, 富紳捐;

39, 駐軍給養捐;

40, 駐軍營房捐;

41, 軍鞋捐;

42, 軍械捐;

43, 慰勞將士捐;


民國軍閥天天打仗,哪來的錢?


44, 車捐:分汽車捐、馬車捐、大車捐、轎車捐、地排車捐、小車捐、人力車捐等;

45, 集市攤捐;

46, 地畝特捐;

47, 貨車特捐;

48, 長途電話捐;

49, 娼捐;

50, 戲捐;

51, 人口捐;

52,祝壽捐:專為張宗昌父親生日派的捐;

53, 鍋頭捐:家中做飯用的鍋,有一口鍋交一口鍋的捐;

54, 狗捐:養一條狗納一條狗的捐;

55, 雞捐:類同狗捐。


說真話,以前我對巧立名目這個成語一直理解的不透,張宗昌教我徹底理解了這四個字。

張宗昌統治山東的三年,比川軍的劉湘更甚,其軍費支出曾佔到全省財政總支出的89%。


民國軍閥天天打仗,哪來的錢?

張學良、張宗昌便服出現在北平


民國軍閥天天打仗,哪來的錢?


06


軍閥們收了這麼多的稅呀捐呀的,也不全用來養兵。

不然那些當兵的也不至於欠餉,也不至於穿的跟叫花子似的了。

軍閥們收的捐稅,也用來聚斂自肥,也用來供太太小姐公子哥們尋歡作樂。


民國軍閥天天打仗,哪來的錢?


你看北方的張宗昌,錢多的不知道有多少,姨太太23個,而且每個姨太太都有一座公館,都有一輛小轎車。

你再看南方的劉文輝,大邑的劉氏莊園是何等的巨大,劉家的土地良田是何等的巨多,劉家的兄弟子侄們個個又是何等的榮華富貴。

可那些到此一遊的人們在豔羨的同時,是否知道,就在這奢華的背後,當年的山東也好,四川也好,又有多少人因為交不起捐稅而被毒打致死?

又有多少人家因為交了捐稅吃不飽飯而被活活餓死?


07


看看當年的記載,先看山東:


《漢口日報》1927年5月10日報道:

“蒙陰地當南北要衝。軍興以來,每次所需糧秣,動輒數萬,上年沂州袁團,來縣駐防八十餘日,耗費金錢三十萬元…

嗣後,沂水王旅、沂州黃旅、新泰杜旅,迭次蒞蒙剿匪,每次駐紮或十數日,或數十天,供給給養、馬草、麩料等項,損失達數萬元。

閭閻之杼柚已空,軍營之酒漿莫饜。兵去匪來,兵來匪去,兵匪交困,瘡痍滿目…

、少壯逃之四方,老弱轉死溝壑,山窮水盡,十室九空,能日舉一火者,不到半數。”


《晨報》1928年4月22日報道華洋義賑會山東分會的調查:

“近四年直、魯兩省因軍事匪亂,壯丁減少180餘萬,將餓死者在50萬人以上,財產損失在2萬萬元以上…

德州近百里方圓內300萬居民未得救濟餓死者佔30%…”


同是該會1928年4月24日的調查:

“山東最貧苦之災民,總計有1000萬以上,約佔全省人數的四分之一,其中200萬人在捱餓,500萬人以草根、樹皮充飢…”


民國軍閥天天打仗,哪來的錢?


08


再看四川:

1936年出版的《四川農村經濟》中的記載:

潼南等縣:

“常有人引抱幼孩沿街求賣,其價值每一小孩至多五、六元,少者二、三元不等。晚間路上均有女孩遺棄,任人拾取。”


巴中縣“樹皮草根業已吃盡,無以為生,餓死者到十分之三。現在數遍十家,即有八家無食,數遍百人,即有十人無穿…”


巴縣“易子而食者二十一家,自食其子女者十餘家,餓死者約七萬餘人。”

川北等地,“盜食死屍之事,時有所聞,殺人賣肉,殆已成風。”


民國軍閥天天打仗,哪來的錢?


這樣的事兒距今天並不遙遠,它就發生在不到100年前,就發生在如今人們熱追的《情深深雨濛濛》《少帥》《橘子紅了》等劇中表現的那個:


中華民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