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王宠不英年早逝,书法成就可比肩二王,说说你的看法?

斌少追梦


历史是不会给我们太多假设的,即使真的有如果,王宠的书法成就也不可能比肩二王。



第一,二王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特殊性。王羲之书法成就在楷、行、草三体,他的成就主要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王献之则是在其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变革。王宠所处的时代是不具备二王条件的。书法发展到明中期也不可能再有像二王父子一样的变革。


第二,即使王宠长寿堪比文徵明,最多水平及影响也可能只是文徵明相当,董其昌的高度可能也很难达到,毕竟王宠的书法在整个明代并不是最高。

第三,王宠最具代表性的书体是小楷,其小楷在整个明代可以说屈指可数,影响虽不及文徵明,但王宠对小楷的理解必然是高于文徵明的。但是,王宠的小楷即使再高,他也不过是学习钟王的,格调始终还是在钟王之下的。而王宠的行草书其实还不及小楷。



古风书法


王宠(1494-1533),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江苏苏州)人。邑诸生,贡入太学。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诗文声誉很高,尤以书名噪一时,书善小楷,行草尤为精妙。

王宠诗文书画皆精。书法初学蔡羽,后规范晋唐,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融会贯通。小楷尤清,简远空灵。其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并称。何良俊《四友斋书论》评其书:“衡山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兼人品高旷,改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上。”著有《雅宜山人集》。传世书迹较多,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李白古风诗卷》等。

王宠 逍遥游 纸本 每开19.1×12.5厘米 荣宝斋藏
王宠生活于弘治至嘉靖年间,这时正是吴门地区书法创作鼎盛时期。他虽是祝允明、文徵明的后辈,却与他们并称为吴中三家。精小楷,尤善行草。其书法初摹虞世南、王献之,后稍出己意,行书和草书一反明代放浪不羁的风格,运笔速度较慢,比较注意点画得失,以沉着的笔触从容书写,形成一种古拙典雅的风格,巧中寓拙,婉绰而疏逸,别具一种沉静的风神,在明代别树一帜。小楷受锺繇、王献之等人的影响,用笔圆转、淳厚,结构上竭力避免笔画的交叠,在古朴中见空灵。

他的楷书初学虞世南、智永,行书师法王献之,到了晚年形成了自己风格,以拙取巧,婉丽遒逸,疏秀有致。王宠追求的是一种疏宕雅拙的韵味,以韵写拙,而又“拙中见秀”、“拙中见雅”。

王宠 逍遥游 纸本 每开19.1×12.5厘米 荣宝斋藏
王宠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他的诗文在当时声誉很高,其中尤以书法最为知著。他诸体皆能,以小楷、行、草最为擅长,取法魏晋,浸淫于钟、王,道正功深,书风趋于端庄古雅。在吴门诸子中,他的书法之趣味尤高,这原因就是他心不降唐宋以下,手熟于法度之内,他的笔下无狂怪之病,点画、结体皆有来处,心境旷达而使字势开阔正大,无琐小习气。
他的小楷取法钟繇,冲和于二王而于古雅中见清淡;草、行法《十七帖》、《圣教序》等形神兼备。在书法史上学王右军杰出者米芾、赵孟頫之外就数他和王铎,而且各有所长;米得王之迅疾,赵得王之端正,王铎得王之雄厚,王宠得王之萧散。就气韵言,王宠为上,惜乎其早逝,未能含和圆融,更进一步。

收藏家杂志


王宠这个书家,普通公众知道不多,但事实上非常重要。普通公众的一般欣赏范畴,对中楷和小楷会感触比较强烈,事实上小楷这个领域,自古以来好的书家并不算太多。某种意义上讲,小楷书家远比草书家要少得多。

明代的小楷是晋唐以后一座群峰,其中一个就是王宠。王宠在当今的知名度远比不上文征明,但在当时,是足与文征明比肩的。对比两人年寿和辈分,可知他的厉害。

文征明不是属于巨匠级的,而是宗师级的。他开宗立派、领风气之先的艺术圈威望和历史地位是不容抹杀的,但事实上,他艺术方面的个人成就和高度远谈不上一流。

同样在三十来岁,对比同年龄段祝允明、王宠、徐渭以及前辈赵孟頫、董其昌,仅以他们科举所需的基本功夫——小楷而言,文征明的书法功夫近乎不入门,可见其天资有限。古籍记载他三十多岁因写字受同侪嘲讽,才开始自己书画之旅,当熬死了同龄人绝大多数强者之后, 80岁终于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神。到了80岁以后,一只眼睛已经近盲(白内障),他还能够写蝇头小楷。这也算是一个以长寿获取宗师地位的非常励志的故事。

客观评价文征明呢,画比字好。

中国书法艺术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成熟较早,到了明代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追求第四次绚烂的高峰(前三次是魏晋、唐、宋)。

中国画则不然,宋代在赵家身体力行之下成熟了一半,宫廷画、花鸟、工笔、青碧山水等技术含量较大的画类基本完成,真正代表境界的尚意写意和文人画却要静待完善。在这个程度上的文征明攻画占了一定的先机,也引领了清代中国画的最终完善。

其次,小楷略好。

文征明以小楷出名,事实上,以其宗师地位配套性而言,文征明也只能写小楷。文征明篆书学唐篆、隶书学唐隶(其实这是元代传统),趣味甚低。大字学黄庭坚,多一点儒雅,少一点桀骜和张扬。试想,黄庭坚书法如果被去掉了桀骜和张扬,还能剩下什么呢?

文征明草书、行书基本上都不入流,尤其是草书。问题出在气息不畅达。历代一流大家都能五体皆擅,缘由很简单,书法虽则不同,笔法千古不易。文征明本就不入一流,自然也还未能打通各体。

其次,往往楷书大家不会是行草大家,尤其唐楷。

整个书法史上只有王羲之、张旭、颜真卿能身兼一流楷书家和一流行草大家。事实上,这三者作为超一流顶尖书家是毋庸置疑的。文征明习书打底的功夫是赵孟頫和灵飞经这个系统下来,注重形而少质,长于法度而短气息。这样的书家写行草,往往看上去很美,细究下去,八宝楼台不成片段。幸好明代草书大家众多,也不少他一个。

不是说好讲王宠的吗,怎么说到文征明了?因为那是他舅舅。
书者如也,每一个人的字里行间都会透露出个人的生命信息,可能是生理的,也可能是心理的。王宠只活了39岁,可能是中国整个书法史上英年早逝得最让人可惜的一位。书家多长寿,七八十岁很多而且多艺术巅峰。我两位老师,曹老寿年近八十,陈老寿年过百。正常书法大家在60岁以前的字基本上是可以不看,虽则技法娴熟,但多没找到自己的独有风格。我们今天因商业利益吹捧包装一些年轻书者,其实捧杀的几率会很高,捧人者、被捧者,皆当多思。

文征明60岁的时候尚未进入艺术成熟期,无论书画,而王宠18岁时便已名满江南。那时的四大才子不同于周星驰的排名,王宠名列其中,其余三位都是他的长辈可见王宠的厉害。

王宠出生于贫寒之家,一辈子得到最高功名只不过做过一个太学生,所以基本上整个经济环境一生都没有改变过,都是比较差的。

一个人的性格直接决定其书法的气质。王宠永远写不出那种志得意满、那种达官显贵能够写出来的庙堂气,只能是相对的比较谨小慎微、内敛、中庸的一种书风,符合了魏晋小楷的比较收敛的一种气息。在王宠的书法中,我们永远看不到那种飞扬跋扈、志得意满。早在他十几岁的作品中间,我们就已经看不到他的青春气息了。这是一个可怜的孩子、早熟的太厉害,如同“穷人孩子早当家”的说法,王宠书风成熟得很早。

王宠的取法非常的特别,越过流行的赵、董,再越过宋四家,再越过盛唐诸家,直入魏晋,取法王羲之钟繇,透过淳化阁法帖吸纳魏晋书风的养分。既然学魏晋,怎么不学王献之呢?未见得是不学,恐怕学也进不去。这两个人差异太大。王献之出身名门,“王马共天下”,打小就是准备当大官,而且是要进国务院的那种。更是极度帅气的小鲜肉,打小儿就注定不是做皇帝家的驸马就是做宰相家的东床。十来岁书名满天下,注定在书法史写下浓墨重彩一页。人生决定了你的心,你的心流出你的字。成不成书法家说真的没那么重要,写出自己来,才是书者一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任何一个人的字放在那里,就如同这个人的自传。

王宠小楷还是有一些王献之的一些结构出现,但是笔法极度柔和内敛,呈现一种浑圆的状态,缺乏王献之那种少年意气、肥马轻裘的那种味道,或者说叫贵族少年味儿,反而呈现出一种少年老成,比较接近于梁武帝、谢安的风格调子。

很多人很喜欢他的行书、草书。我个人观点,王宠的行书跟草书是不能看的,不知道能不能列入三流。如果严格按照书法的评断,他的行书跟草书,如果放到今天绝对进不了国展。原因在于他将楷书写得太好。一代楷书大家,多半不能成行书大家,但是一代草书大家一定是行书大家。

楷书讲的是法度,讲的是笔笔留韵味,写的飞起来叫乱搞,笔端能够留得住才是楷书好本事。

在毫秒之间,展现你的控笔的功夫。行书的灵魂是营造一个更好的节奏。让这个节奏能够符合自己的心理韵律,同时还能够符合法度,还能够符合自己情绪的表达方式。楷书与行书的距离远大于楷书与隶书。所以历代的楷书大奖我们就很少很少看到行书写得特别好的。中间能打破了这个惯例的堪称人中龙凤,个个顶尖。

一个是张旭,他草书无需赘言,但是他楷书也是超一流的大家,郎官石柱记和严仁铭极度的高妙。

颜真卿的行书其实在他的楷书之上。

除了二王,很难再找出能够较好驾驭行草的楷书大家。为什么不提赵孟頫呢?不好意思赵孟俯并不能算是纯粹的楷书大家。以行为楷、以楷为行是他中年常态,并不能列入纯粹楷书。而早年书写的小楷作品,《汲黯传》、《老子道德经》这一类灵飞经系统小楷并不足以支撑楷书大家的名头。

或许还有半个。我们近代很荣幸,出了一位于右任先生。于右任先生的魏碑写得极好跻身古人毫无问题。若说他的草书那还了得吗?林散之林老草书其实是不如于老的,差距在古代法统的继承。楷行草皆能列入一流的大家,另外还有半个,我们放到后面去说。

王宠的小楷新风非常有意思。就如同一颗颗的小珠子把它连缀起来,点画形态凝重、圆润,笔笔留住绝不使出锋,如轻歌曼舞太极推手,柔曼自然。

有些书法初学者学灵飞经或者赵孟頫、文征明小楷一路,字学的没飞起来,结果如同邯郸学步,最后爬回家的尴尬状态。写王宠的小楷宜慢不宜快,用来破那个病症却是最好的一剂良药,原因就在需要笔笔留住的功夫。芭蕾舞慢跳,可见其吃功夫的程度。且需要一种内心的涵养。

王宠小楷到底有多高呢?远高于赵孟頫,毫无疑问,至于文征明就完全不在一个级别。直入魏晋,至少跻身两宋毫无问题,依然卓然自立成一代大家。

但是王宠小楷也有一个很大的毛病。

如果仔细观察“法帖3.0”里所有王宠小楷作品的时候会发现他的点画形态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初看笔笔圆润顺滑,细看之下会有一些类似于变形的地方,一些非常意想不到的弧线和锋变,不是那么匀直和华滋。这在小楷里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小楷点画里需要用笔明确,不宜运锋变化过多。方寸、毫厘、瞬秒之间把点画写得特别的精到、细腻,谁就厉害了。变形就意味着变锋,无意义的变锋会影响点画形态的明确,作为小楷大家的王宠自然不能不知道这个道理。

这就叫做“枣木味儿”,去年有博士生论文用二十万字专门阐述“枣木味儿”,其实“枣木味儿”可以简单理解为学淳化阁法帖学坏了,这里关系到一个淳化阁法帖的前世今生,今天这里不赘述。简单讲三点:

第一点,淳化阁法帖是赵宋王朝发起的对魏晋书风的一套集大成式的法帖丛刊,中国的第一套。

第二点,淳化阁法帖虽然是由皇上下令去做的,但是初始留存形态就不是刻石碑,而是用枣木刻的木版。

我们相关研究可以证明石碑可以保存1000年,漫漶各有程度,但是枣木版刻不到30年就一定会逐年产生变形。200年是枣木刻版留存的极限。这种变形不会出现石碑产生的石花、噪点,而是由点画开始变形,这种变形的表现就在拓本点画某些部分无故的弯曲或者方向变化,如同痉挛。

第三点是淳化阁法帖现存的价值。

现存的淳化阁基本没有明显的学习价值。现存最完整的本子称为“王府本”,显然是就是明代翻刻本,且还还不是摹刻的,是临客刻,水准非常的差,除了玩儿古董,还有点价值,其他对书法来说毫无价值。
学二王的朋友可以注意我下面一段话。淳化阁泉州本保存下来总共是三卷,基本可以断定是北宋到南宋之间的一个拓本,保存状况颇好。
美国安思远先生搜集保存的四卷淳化阁显然是南宋本子的。不过这7卷,显然我没有给予完全的肯定。
淳化阁法帖流传到后来,把它拎出来,另刻出了一套太清楼丛帖,原名大观帖,因原石保存在太清楼,故有此名。存本虽多,整体水准远高于王府本淳化阁帖,但依然不够完善。

澄清堂南唐本,就是那个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那位李煜同志主持下在宋代以前完成的,现存四卷,镌刻清晰、神采飞扬,让人遥想王羲之风采,实在是好本子。可惜,原本已失踪,不知何时能再现人世。
李煜是倒霉催的,老婆被人抢了,帖也被人抢了,江山社稷也被人夺了,但澄清堂帖的来源大部分与淳化阁是一样的。所以大家真正喜欢二王的朋友,可以关注澄清堂南唐本四卷,这才是可以直窥魏晋风采的好帖。
这四卷南唐本澄清堂帖远比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序、圣教序等王羲之摹本或者集字本都更接近于王羲之的真意,气息极其恬静却又龙虎之姿。笔法上纯任自然,没有丝毫摹刻过程中沾染的唐法污染。

淳化阁出的枣木味儿来源于枣木镌刻后时间久远带来的潮湿变形,再加上反复翻刻,民间能够搜罗到的淳化阁本也不知多少手翻刻本,自然与原刻初拓有云泥之别。

文征明在年老的时候自家刻了一套《停云馆帖》,其中收录了万岁通天帖。早在35岁时文征明就已经开始双钩这套二王唐摹圣物,这是怎样的幸运和富贵逼人。

王宠一辈子没富贵过,他所能够购置的淳化阁帖可以想见必然是坊间最烂的版本。王宠在行笔的整个过程中有一种故意去模拟枣木变形的一种点画方式。对此我们应该是辩证去看。变形当然不应该是模拟的对象,但某些自然的变形和损坏有时候也会成为艺术创作中的亮点,比如碑学的石花和漫漶,后世很多的墨法氤氲就是在直接模仿这些本不应存在的东西。

到了一定阶段的书者,有足够的能力透过刀锋看笔锋。学书者临帖,应该充分的去考虑到原帖所处材料经过岁月的沉积应该发生哪些变化,回头再去揣摩一些细节原本的样子,由此去抓到原作者的笔触和变锋细节。当然不是每个人有能力和经验思考到这一点也并非每一位古人都有现代人的幸运能够利用“法帖3.0”观察到如海一般的法帖。对王宠来说,打小清贫孤苦,能够拿到一套非常便宜的翻刻无数道的淳化阁帖就不错了。
对学书法的过程来说,童子功很厉害,但童子功也有问题。如果你小时候积累下一个什么习惯,到后面会变成习气。王宠的枣木味儿,我们认为是贬义。首先,王宠的小楷是属于那种非常留得住笔书风,凝重、雅柔但是不薄,那一点枣木味儿反而形成了他的一个个人书写特征。

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王宠的那种留住笔的功夫,那种温柔敦厚的涵养书风,同时我们还要克服那种枣木味儿,有办法吗?事实上写多了王宠的书友,行笔都会形成某种习气,笔性越好模拟能力越强习气越重而不自知。

毒蛇百步之内必有解药。事实上。在我们当年的四大才子中间,我们说文征明是最有名的,但实际上以专业素养、高度境界来讲其实是最低的,当然这个并不妨碍他开宗立派、传承中华书法,但是另外有一个人特别为人所忽视。

祝允明!祝允明的厉害,远远的超出了他的那个时代。他不但五体皆擅而且五体皆精,且取法品位很高。

说草书,在明代草书大家特别多,但是祝允明稳坐第一梯队。中华书法史中清点草书大家,张芝、张旭、怀素、黄庭坚,或许还有半拉子赵佶,再往后就应该算得上是祝允明。王铎,再加上徐渭、傅山,再到近世的于右任先生、林散之散老。散老曾经总结自己的书法成就说自己或许够得上祝允明,很多人以为是谦虚,其实是自负。

一代草书大家中楷书写的特别特别的好的极少,而祝允明的小楷文气氤氲雅致古朴,直入魏晋,立于钟繇门下,气息之醇厚雅正跨越宋元明三朝。祝允明的小楷其实是化解王宠的枣木味儿的一个绝佳解药。


如何学习王宠小楷?怎样克服枣木味儿呢?—大成国学堂书法教学实录


“法帖3.0”展览级真迹复制帖、定制毛笔和定制课程,大成国学堂致力改变学习书法生态之作!


大成国学堂


这个假设其实很难做出回答,毕竟是未知领域。我只想说明一个问题:我宠的书法成就无法比肩二王,其实和年龄无关。

首先,王羲之据记载活了58岁,不算高寿。王献之只活了42岁,仅仅比王宠多出两年。我不敢假设如果王宠再活2两就能比肩王献之。由此观想,艺术成就有时候和年龄关系不大。再者,二王之后书法家数不胜数,很多人远比二王高寿,但艺术成就少有赶超二王者。

二王的艺术成就和在书法史上的作用,后人鲜有超越者,不仅仅是其二人书法造诣高超,更重要的是二王以洒脱,俊秀的书风建立了影响后世的书法审美体系。后人学书,少有能跳出此体系者,这才是他们父子俩最牛的地方。当然,二王在行书,楷书上的艺术造诣已经站在巅峰,其法度,用笔等都是神来之作,后人无论怎样去赶超,只能是模仿者多,超越者无或者说甚少。

王宠的书法成就主要在小楷上,行书相较于二王用笔就要稍显粗糙,作品的气韵上灵秀之气少了点。不过,坦白的说王宠之小楷却有比肩二王之势。《游包山集》《逍遥游》等取法二王等诸家,但却独创一体,结构上重右轻左,整齐气韵上以“拙中见巧”为主,尤其是勾划和捺划,独树一帜,初看有些笨拙,但细看又漂亮至极,舒展中透着内秀,让人怜爱。我个人相比于二王的小楷,更喜欢王宠。

由此看来,王宠是书法大家,就其独创的小楷写法已经值得后人膜拜和敬仰,虽说艺术成绩和对后世的影响力比不上二王,但也值得我们尊重,值得我们喜爱和学习。

至于问题中的假设,不要过多考虑这些,毕竟历史事实就是如此,毕竟王宠只活了四十岁。历史不会眷顾王宠而重新来过。如果假设成立,那么这个假设放到二王身上也应该成立:假设二王都活到八十岁,书法史会怎样?哈哈!开个玩笑。

不过,也许正是王宠的英年早逝,才让其艺术才华显得尤其的出众和珍贵,才更能引起后世的关注和学习。

一家之言,如有不妥,还请见谅!





一个闲人


首先要肯定王宠的书法水平,在明代也是佼佼者,但是在往上追索,晋代以后唐宋元等水平高过王宠的不在少数,而这些人又没法与二王并列,可见王宠是一个什么水准。当然提问者归咎于王宠英年早逝,就算假以时日又能如何?王宠39岁辞世,确实年轻。但在古代活四五十岁太普遍了,而古人开智要早,接近四十岁已经各方面很成熟了,也包括书法水平,在年长些应该也不会有太多变数。比如米芾在三十三岁就写成了传世代表作《蜀素帖》,二王中的小王更也只活了四十二岁,可以说和王宠年龄上无差别,但高下自辩。





哈喽jie


这个问题纯粹是一个不能假设的话题,为什么?因为王宠没有未来,无法证实原因,也没有可以证实结果的任何可能,所以,假设都不行,我们还要假设,有意义吗?

我们从历史看,从二王到王宠约有一千二百年的时间呢!在这一千二百年当中,出现了不少于一百个杰出的书法家,你可以看看有没有与二王比肩的书法家呢?


如果有,大约只有米芾了,米芾38岁完成了书法史名作《蜀素帖》,这个年纪相当于王献之最盛年的时代。所以,能够与二王比肩的书法家是非常稀有的。颜真卿的杰作《多宝塔》写于43岁。年龄大体与王宠相近,颜真卿的《郭虚己墓志》写于天宝八年(749)颜真卿正好40岁,与王宠去世的年龄相同。

就这个两个抽样数据看,王宠的未来也难以达到和超越颜真卿、米芾吧?那么,超越二王的可能就几乎为零了。

有些情况是可以假设的,比如说,如果挑选15岁的书法天才,培养10年不能不培养出王献之这样的天才书法家?这样的假设是可以实验的,而且实验一百年也有可能,因为未来的青少年永远存在。但是,像王宠英年早逝这样的事情是无法假设未来的,因为,他永远没有未来了。


根据大概率样本,我们也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他超过二王,以及未来还不如青年都有可能,问题是,到底是哪一种可能?没有可能证明。

就像我们要问,《兰亭序》真迹还能发现吗?两种可能都有,也都没有。毕竟发现《兰亭序》还有未来的空间。

那么,历史上的王宠到底才华如何?我们不妨简单回忆一下这颗明亮的彗星,是如何划过他的人生之星空的。

王宠出生于弘治七年(1494)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他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

父亲王贞的生意还是很不错的,所以,很喜欢收藏,也算是附庸风雅吧,但是,没有资金支持,想附庸风雅,也没有那个可能。不过,他的哥哥王守是一个进士,官至都御史。



可是王宠的命运就有点背,从他十七岁的正德五年(1520)参加科举以来,到嘉靖十年(1531)连续参加8次,都没有中举,两年之后(1533),王宠就因病去世了,一生只有短短40年。

王宠在科举场上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就把失败的情绪,转移到诗、书、画的研究上了,所以,王宠是一个诗、书、画都很精通的才子。

王宠到了读书年龄,最初拜沈明之学书法。沈明之的朋友是文征明。文征明的年龄跟王宠父亲差不多,所以,王宠父亲就通过沈明之,想叫文征明给他的两个儿子取个名字。

后来,文征明终于答应给王宠取名。王宠的“宠”就是文征明去的。

王宠后来的教师是蔡羽,他随蔡羽学习书法、诗歌、绘画、作文结果蔡羽培养王宠在文章、书法、诗歌绘画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可惜,不知为什么就是一次也没有中举。


王宠的楷书师法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晚年形成了自己风格。他的行书和草书,清丽恬淡,在奔走之间,婉转从容,这是与文征明的峭僻和祝枝山的狂放大不一样的地方。王宠追求的是一种疏宕雅拙的韵味,以拙写雅,拙中藏秀,以秀补拙,恬淡从容,非常令人难以置信,他一生科举不利,也许,他真的无心科举,而只在书法丹青之间了。


在明代人的眼里,王宠与祝允明、文征明、唐寅并称,这实在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因为文征明、祝枝山比他要年长一辈人的样子。

何良俊《四友斋书论》评其书:“衡山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兼人品高旷,盖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上。”

这个说法确实是事实。嘉靖二年(1523)唐寅去世,祝枝山写墓志,王宠为唐寅墓写小楷。这足以说明,王宠在吴中这个书法群体中的地位。


但是,在这个书法群体里,王宠的书法,也始终没有超过文征明。

一个书法家青年才俊是不是就晚年一定比青年好?这个真的没有必然性。

我们很多人认为“人书俱老”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其实,真的不一定的。

现代书法家画家谢稚柳就说过这样的话:老年不如青年。

虽然,谢稚柳先生是自谦,但是,我们看过他青年的书法,确实非常精彩。应该说,谢稚柳先生的话也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还有很多现代青少年,大约20岁以前,书法也很不错的,但是,20岁以后,书法也有越来越不好的。


千千千里马


这个假设不成立,但是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定会在书法史上扬名立万!

中国古代时期,每个人都会想方设法在自己的琴棋书画上有所造诣。对于每一个古代的文人墨客而言,书法更是至关重要。一般而言我们都有着字如其人的说法。因此古代的人从小就开始苦练书法,可能要花费一辈子的精力,但是也许穷尽一生还是无法达到一定的高度。一般来说,书法看似只是笔墨的挥毫之间,然而背后的苦功夫正应了那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自幼开始临摹名家,到最后自成一派,古往今来能够称得上书法家的人少之又少。这其中一定会花费相当大的时间,所以细细数来,基本上没有哪个书法家是在40岁之前便成名了。但是有一个人则除外他就是王宠。\u2028王宠是学王羲之最杰出的三位书法家之一,他是明代中叶著名书法家,他辞世前4年所写的草书《自书五忆歌》更可谓字字惊艳。对于王宠究竟有何传说,为什么他被称为天才,还是为数不多的,能在40岁前成名成家的书法能手呢?\u2028王宠的父亲是一名古玩和字画的收藏爱好者,王宠自幼便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他与自己的兄弟都受到浓烈的家庭氛围影响,对这方面的内容也是非常感兴趣的。王宠的父亲名叫王贞,他见自己的几个儿子都有志于此,便让他们跟从文徵明和蔡羽学书法。\u2028对于王宠自己而言,他一生的仕途都是非常不顺的。他曾医生八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无一例外都名落孙山。仅在南京国子监当了一名太学生。可是这并没有改变王崇在当时文场中的声誉。他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于世,有着“吴中三家”这样的称号。\u2028王宠一生擅长的书法种类非常繁多。以小楷、行、草最为擅长。他的小楷取法钟繇,冲和于二王而于古雅中见清淡,即便是没有学习过书法的人,也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舒适和自然。在他35岁的时候写成了一部作品,叫做《自书五忆歌》,整部作品的成型的风格非常独立,每个字和每个字之间的形体、构架都有着他自己独特的想法。可惜的是王宠最终英年早逝,他怎么也没能迎来第四十个生日。\u2028总之,很多人都在惋惜,如果王宠没有英年早逝,那么说不定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又会多了一名杰出的书画大师。

在很多现在的中小学字帖当中,王宠的书法作品也被作为临摹的一个主要方向。一方面是他的书法成就比较高,字体给人感觉自然又舒适,另一方面则是他的书法可以模仿,比起赵孟頫米芾等人,在难度系数上会相对较低,所以也可以让大家进行学习。\u2028

王宠一生都可谓命运坎坷,并没有留下过多的作品,发现在为数不多的书法真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字画的理解是非常独特的,也能给人一种惊艳的感觉。也许就是天妒英才吧,我们还是没有看到王宠在书法界占有非常正统的地位。遗憾之余,只能叹惋。








元舜公子


每个人的艺术高峰都不一样,有人少年成名,也有人中年得志,更有人大器晚成。说王宠超同时代的人可以肯定,但是要和王義之比,基本已成败论。其他法帖不论,单就《兰亭序》的艺术高度,无论如何是不可有二的。"兼具众美"就是对《兰序序》最好的注解。




随堂演藝


历史没有假设


王宠(1494-1533),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江苏苏州)人。邑诸生,贡入太学。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诗文声誉很高,尤以书名噪一时,书善小楷,行草尤为精妙。

王宠诗文书画皆精。书法初学蔡羽,后规范晋唐,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融会贯通。小楷尤清,简远空灵。其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并称。何良俊《四友斋书论》评其书:“衡山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兼人品高旷,改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上。”著有《雅宜山人集》。传世书迹较多,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李白古风诗卷》等。


▲《致石壁尊兄书札》

看到这幅作品,着实令人震撼,亦不免惋惜他的早逝。他一生用心诗文书画,兼擅篆刻,才高志远,于诸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于世,并称“吴中三家”。尤以书法最为知著,他诸体皆能,以小楷、行、草最为擅长,他就是王宠。

他是一个极有才气的书家,可惜一生仕途不佳,八次应试,皆不第,仅以邑绪生被贡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世称“王贡士”、“王太学”。

▲《草书崔颢诗》

在书法史上学王羲之杰出者米芾、赵孟頫之外就数他和王铎,而且各有所长。米芾得王羲之之迅疾,赵孟頫得王羲之之端正,王铎得王羲之之雄厚,王宠得王羲之之萧散。就气韵言,王宠为上,可惜英年早逝。

▲《送李愿归盘谷序》

▲《草书五言诗轴》

▲《呈蔡羽文徵明楷书四首》局部


李永忠


王宠是谁,可能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知道。王宠是明代中期的一个书法家,善画山水、花鸟画。但如果说二王的话,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一说这两人的话,可能就是妇孺皆知,如雷贯耳!我个人认为,好的书法作品,经过历史岁月的沉淀,多年后,还受后人的推崇!可见其书画作品水平之高超!所以说王宠书法之成就,无法比肩二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