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88萬元齊白石神來之筆《秋山圖》賞析


4088萬元齊白石神來之筆《秋山圖》賞析

齊白石 秋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尺寸155×71cm 創作年代1922年 成交價4088萬元。

【作品鑑賞】

齊白石山水重寫生、以大寫意為主。白石老人曾經在45歲以後,“五出五歸”,遠遊祖國大江南北,在1902年到1909年這八年間,白石老人過黃河、渡長江、抵洞庭、登華山、攀嵩山、上廬山,到達陽朔、桂林、珠江等地,先後跨越河北、江蘇、陝西、江西、廣西、廣東六省,在沿途的遊歷中,從眾多同好中直接學習到石濤、八大、金冬心、羅聘、黃慎、徐渭、陳淳、梅清等大家的真跡,加之名山大川的寫生遊歷,胸中筆墨在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導引下,自然地延伸成為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韻致風神。在他的自述中,白石老人不無感慨“到此境界,才明白前人畫譜選意佈局和山的皴法,都不是沒有根據的”。


4088萬元齊白石神來之筆《秋山圖》賞析

局部

在創作上,白石老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形神俱到”,他曾坦言自己的畫作“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他將遠遊期間的山水寫生稿整理後擷出50餘幅編成《借山圖冊》。在我們研究白石山畫時,這50餘幅《借山圖冊》是極其重要的參考和例證。白石老人一生的山水創作都未曾離開這50餘幅作品的基礎和原形,也就是說均是以這50幅作品衍生演化、脫胎而成。任何一幅真跡山水都帶有這50餘幅《借山圖冊》的影子。

他畫山水是大寫意的,是“寫”“大意”的。但這個“大意”在白石老人筆下卻是極其準確而抽象、概括化的。有時他畫遠山,兩個山頭加起來也不超過五筆。但就是這五筆卻能將山的遠近虛實以及明白地理環境表現得哈到好處而沒有絲毫的“過簡”之感。


4088萬元齊白石神來之筆《秋山圖》賞析

上款“保生”即郭人漳,字葆生,行五,故名郭五。湖南湘潭人。官至欽廉兵備道。民國後,退居北京,一度任安福國會議員。他與白石結識於1897年。1902年至1909年在兩廣任官時,多次邀白石代筆作畫。1917年,白石遷居北京,與他交往更密切。1922年,郭葆生病逝,白石甚傷痛,曾於日記中雲:“朋友之恩,聲名之始,餘平生以郭五為最。”此畫是郭葆生去世那年齊白石為他精心繪畫之作。

4088萬元齊白石神來之筆《秋山圖》賞析

齊白石二十七歲後,到胡沁園家,才正式學畫山水。此時以臨摹古代名家作品為主。四十歲前,他在家鄉一帶寫生,並輯成《借山圖》。四十歲以後,更曾經五出五歸,跑遍半個中國,飽覽名山大川。遊歷歸來後,將畫稿整理,編入《借山圖》,共計五十二幅小圖,並頗為自豪地題道:“凡天下之名山大川,目之所見者或耳之所聞者,吾皆欲借之。所借之山非一處也。”﹝《借山圖卷》手記﹞借寓不以肖似為能事,乃表達心境而已。齊白石反對落入前人窠臼,反對死板臨摹,拘泥於皴法,或某家法門,自稱:“用我家筆墨,寫我家山水。”他所畫的是真山真水,他所創出的山水畫,大多數是前無古人,在中國畫史上嶄新的傑作。

4088萬元齊白石神來之筆《秋山圖》賞析

此《秋山圖》是齊白石五十八歲時所作,經過逾三十年的苦心創作提煉,他已洗盡前人的面貌,將大自然的景觀結合自己的個性,意境鮮明地自創一格。此畫構圖簡單明朗,是他常採用的前景和後景隔河相望,並鋪展成碎與整的對比,頗有意味。岸邊的幾株隨風飄揚的柳樹,齊白石以幼細綿長的淡墨線條寫之,連綿不斷的山峰用濃墨赭石渲染,這動和靜、輕和重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構成了無限的張力。山峰的造型被簡單化,充滿樸拙之感,與作者憨厚的真性情相互契合。作者在右下角岸邊用重墨畫了一道線連至畫外,中間加上兩點,成了一條獨木橋,令這未見人影的畫面驟添生氣,可謂神來之筆,令人驚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