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罷一曲“蘇幕遮”,曲中深意在相思


聽罷一曲“蘇幕遮”,曲中深意在相思

有一日在網易雲音樂的推送裡,聽到了張曉棠的歌曲“蘇幕遮”。古箏琵琶流水調,中間還有穿插的戲腔,頗為感覺驚豔,一時間單曲循環了好幾遍。

然而回頭一想,到底“蘇幕遮”是啥意思?

語文學的不好的底子又暴露出來了,於是趕緊去問度娘,一看,原來是這麼回事。“蘇幕遮”是一個詞牌名,正體,雙調六十二字,前後段各七句、四仄韻。

最有名的,莫過於范仲淹寫的那首“蘇幕遮.懷舊”。這首歌的歌詞來看,很多也是出自這首范仲淹的詞,比如“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芳草無情 更在斜陽外”這幾句就是一模一樣照搬照抄的。另外的幾句稍微加了修改,為了押韻,把原來詞中的“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改成“夜夜好夢留人睡”,把“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改成了“樓高休獨倚,酒入誰人愁腸,化作相思淚。”

因為這首“懷舊”,最有名的恐怕就是最後這一句“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聽罷一曲“蘇幕遮”,曲中深意在相思


再回到蘇幕遮的意思,解釋為原來是唐朝時候的一種曲調,源自龜茲國,這個國家現在在吐魯番的高昌古城附近。那個年代,民間有一種習慣,在盛夏時節以水交潑一邊還載歌載舞。(這讓人想起少數民族的潑水節),在這個曲調響起的時候,通常胡人們會跳一種渾脫舞,這種叫做“潑寒胡戲”的舞蹈居然在臘月這種寒冷的季節跳,實在是令人佩服。(畢竟還要面臨被冷水潑到的尷尬,不怕著涼麼?)“渾脫”是“囊袋”的意思,原指用牛羊皮製成的革囊,可作渡河的浮囊,也是西域遊牧民族用以盛水或奶的工具。跳舞時舞者用油囊裝水,互相潑灑,故稱之為“潑寒胡戲”,而表演者為了不使冷水澆到頭上,就戴上一種塗了油的帽子,高昌語叫“蘇幕遮”。


聽罷一曲“蘇幕遮”,曲中深意在相思


這麼說,蘇幕遮=油布帽子?後來又有解釋為,蘇幕遮是波斯語的譯音,原義為披在肩上的頭巾。《蘇幕遮》的曲名正是源於歌舞者的這種服飾,因而得名。

可是這樣有名的舞蹈,在唐朝,居然被唐玄宗給下令禁止了,認為“有傷風化”。嘖嘖,要知道唐朝可是中國歷史上比較開放的時代,基本上來說是沒有什麼“風化”概念的,這“潑寒胡戲”得跳得多誇張才會讓唐玄宗下令禁止?最終改成7月份才放開讓你們跳7天的那種類似驅鬼消災的民俗?-“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戲,七日乃停。”

那麼得回到舞者的打扮,看古書形容的大概意思就是獸面,或像鬼神,戴著種種面具,披頭散髮,以泥水沾灑行人;或持羅縮搭鉤,捉人為戲。等等,跳舞就跳舞,還要用鉤子捉人?那不就有了索命鬼既視感?這已經不單單是跳舞了,試想大好市民走在路上,本來湊熱鬧看個舞蹈,忽然被蒙面舞者伸出一把奪命長鉤給你勾走了,就問你怕不怕?長此以往,何談治安?

這種場景,倒是讓人想起電影“青蛇”的開頭,諸多醜陋眾生的扮相,嗯,應該禁,禁的沒問題。


聽罷一曲“蘇幕遮”,曲中深意在相思

范仲淹寫完“蘇幕遮.懷舊”,隨後又有不少詩人寫了其他的“蘇幕遮”詞作,比如梅堯臣寫的“蘇幕遮.草”,蘇東坡的“蘇幕遮.詠選仙圖”等,這些作品誕生之後,“蘇幕遮”已經成了的的確確的詞牌名,沒人再跟牛鬼蛇神扯到一塊兒去了。


但是人們心中的離愁別緒,思情別恨,說起來,跟會勾人走的鬼神又有什麼區別?要不然怎麼又會深鎖眉頭,寫出“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的千古流傳的絕句來?

到了如今,這首詞被改成了流行歌曲,看到“蘇幕遮”的作詞叫做“邊疆”,應該是化名,而作曲則是“雷烈”,更是很少聽到,也有人說,這個曲子是金志文寫的,仔細聽,倒是跟小金同學寫的“肩上蝶”等曲子有雷同之處,這首歌的詞曲和演唱者都那麼不起眼不出名,倒也真是奇事一件。


聽罷一曲“蘇幕遮”,曲中深意在相思

演唱者張曉棠


這首歌的歌詞中,除了取材於范仲淹的“蘇幕遮.懷舊”之外,還有幾句是引用白居易的“長相思.汴水流”。原詩中的“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在歌詞裡,被改成了“思悠悠,恨悠悠,何時方始休”。而詩中的最後一句“月明人倚樓”跟“懷舊”裡的“樓高休獨倚”相呼應,而“長相思”對應“化作相思淚”,所以說這首“蘇幕遮”,唱的主題,說到頭,也就是“相思”二字。


聽罷一曲“蘇幕遮”,曲中深意在相思

這多少年間,古人創作的詩詞絕句被修改成流行歌曲的,屈指可數,除了前陣子聽得歡快一口氣能背完的“琵琶行”之外,這首“蘇幕遮”也算是比較經典的了,如果以後還有這種風格的流行曲改編,我想我應該還是會開啟循環模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