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幕遮》:鐵石之人亦作此銷魂語


《蘇幕遮》:鐵石之人亦作此銷魂語

范仲淹的詞作不多,最為人孰知的有兩首。一首是《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另一首就是今天我們要欣賞的這篇《蘇幕遮》。

這首詞作哀傷悽婉,感情纏綿,讀起來確實很難讓人聯想到其作者是叱吒疆場,胸有百萬甲兵的範夫子。據說,王安石讀到這首詞時還出言戲謔說領兵之人也寫這樣的詞?但是就像王國維說的那樣“詞之雅緻,在神不在貌”,如同人不可貌相,我們欣賞詞作也不應該僅看詞作的表面而不窺其深層。

《蘇幕遮》:鐵石之人亦作此銷魂語

儘管詞是“要緲宜修”的,但欣賞任何一篇文學作品,我們不可能不探究其寫作背景和當時作者的心境。關於這首詞的背景說法有二,一說作於范仲淹鎮守邊塞之時,當時範任陝西四路宣撫使,主持防禦西夏的軍事,另一說該詞作於“慶曆新政”失敗之後,范仲淹被貶謫杭州,任杭州太守之時。鑑於詞中描寫之景,我更傾向於第二種說法。

《蘇幕遮》:鐵石之人亦作此銷魂語

詞的開篇便先聲奪人,“碧雲天,黃葉地”簡單六個字便把讀者整個人瞬間置於一個蕭瑟肅殺的天地當中。古詩詞的魅力就是哪怕斗轉星移,時空輪迴的千年之後,面對同樣的風景,我們仍然能夠拾起古人曾經遺失的那份心情,體會到作者當時的那份心境,而“心有慼慼焉”。剛開始,我很難理解“碧雲天”這句,雲和天為什麼要用一“碧”字來修飾呢?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同樣的秋景之後。已是深秋,但秋草仍然深綠,遠眺天空,在秋草的映襯下,似乎天邊的閒雲也染上了一抹綠色。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寫到“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幾乎複用了範夫子的這六個字,可見這一句備受後家推崇。

《蘇幕遮》:鐵石之人亦作此銷魂語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世人多悲秋之語,“悲哉!秋之為氣也!”秋天總是一個讓人產生悲涼之情的季節。濃郁的秋草蔓延,似乎連波面上的水氣都染成了綠色。“山映斜陽天接水”,讀這句總是不禁想到孟浩然“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的詩句。“天低樹”,“月近人”,“天接水”,不一樣的遣詞,給人的視覺感受卻是一樣的,暮靄沉沉,水天一線。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本來肅殺的秋已經夠讓人心情沉重了,然而悽綠的芳草更加重了這份心情。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此刻讓他悲嘆的不僅僅是眼前的肅殺秋景,還有廟堂的堪憂前景吧。

《蘇幕遮》:鐵石之人亦作此銷魂語

一切景語皆情語,前半闕的寫景是為了後半闕抒情的自然和不突兀。接下來詞人絲毫沒有斂礽自己的感情!“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除非能夠做一個好夢,一個夢境中有故人,有故鄉,有故景的好夢,不然是無法入睡的。然而,夢終有醒的時候,哪醒了呢?“旅思”不減反增,更加煩惱哀傷而已!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休獨倚”,詞人是說自己,但同時也是對所念之人的委婉勸言,在思念滿懷的月夜,就不要獨坐高樓了吧,縱使借酒澆愁,也是愁難揮去,難以排遣,反而化作相思之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千百年不知引起多少身處異地,不能共一輪明月的戀人們的感傷呢!

《蘇幕遮》:鐵石之人亦作此銷魂語

詞者,詩餘也!“逐弦吹之音,為側豔之詞”,在柳永,蘇軾登上詞壇之前,詞始終沒有擺脫作為歌舞宴餘的“點心”的角色。然而,終有人試圖走出這種侷限,范仲淹就是其中的一位。儘管為“銷魂語”,但詞中所言之志,所載之道卻是心繫廟堂,心懷蒼生之志。就像他在政壇的銳意進取,革故鼎新一樣,在文壇上他也努力賦予詞更多的表現力,從這首《蘇幕遮》,我們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