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古鎮豆腐坊傳承百年,夫妻每天工作12小時,每鍋豆腐只掙10元


地處塞外的河北蔚縣暖泉古鎮,古時是抵禦外族的前沿軍事重鎮,元朝始建,明清時發展為“三堡、六巷、十八莊”,其中保留最完整的西古堡,集寺廟、戲臺、城堡於一體,粗曠的土石城牆包圍著的一排排典型的北方民居。

古鎮的名氣應該說有一半以上是‘打樹花’打出來的。頭戴草帽、反披著羊皮襖的本地藝人將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城牆上,冷熱碰撞迸濺形成萬朵火花,酷似枝繁葉茂的“樹花”。熱鬧喜慶的氛圍,讓這種特別的“煙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慢慢成為了暖泉古鎮的傳統民俗活動。

另一個讓古鎮出名的就是當地人自制的豆腐,離我們住的客棧不遠處有家看似很簡陋的豆腐坊,怯生生推門進去跟正忙碌的主人聊了幾句,人家卻一點不見外,豪爽大方讓我們隨便拍。後來才知道這家就是遠近聞名的曹氏豆腐坊,代代相傳已經有百年曆史,也是見過大世面的。


屋內砌有一個長長的鍋臺,上面安放著兩口大鍋。剛煮好的騰騰冒著蒸汽的豆腐乾,香味能傳出很遠。據說每天豆腐乾煮好出鍋的時候,豆腐坊的香味都引得街坊四鄰不得不紛紛停下腳步,久而久之遊客也慕名而來,成為當地一景。

男主人姓曹,從他太爺開始做豆腐,到他這一輩已經延續了100多年。夫妻倆兩三點就起床開始一天工作,豆腐乾加工工藝不是很複雜,但很費時間,一般下午3點鐘豆腐乾的壓制晾曬工作結束,然後花兩個小時的進行煮制,直到完全入味,差不多要花整整12個小時

在機械化盛行的時代,依舊採用相對傳統的工藝,磨漿、點滷,尤其是關鍵步驟還是要靠主人的經驗。原料都是本地產的黃豆,據說當地盛產雜豆,當年村民們也用黑豆和紅都等雜豆做豆腐,後來發現產量低才逐步用黃豆代替,黃豆做出的豆腐乾最好。


除了常見的白豆腐,當地人貌似喜歡這種曬成金黃的豆腐乾,造型頗有特點,是成年男子中指般寬窄長短的方柱形。這個寬窄程度適合拿在手中食用,兩三口或者三四口吃掉一塊,咬起來方便,厚實,味道濃郁,口感頗佳。

狹小黑暗的房間裡,一縷縷陽光透過窗稜照射在土炕上,豆腐乾濃郁的香味撲面而來,剛出鍋的豆腐乾吃起來勁道、彈牙。主顧也主要是本地村民,大早上時不時進來個大爺大媽花上兩三塊錢買上幾塊豆腐乾,順便聊幾句家常,有的甚至連現錢都不用付。

每做成一單生意,老曹會在牆上畫‘正’字記錄,忙完了才在旁邊的小屋裡喝口自己親手做的豆腐湯。一大鍋豆腐、豆腐乾毛利才十元左右,所以辛苦一天利潤並沒有多少,不過無論如何,暖泉豆腐乾的美名已經傳得很遠,也被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帶到了四面八方。


暖泉有名的小吃是涼粉、豆腐乾、粽子、糊糊面等,走進鎮中心地帶的小吃一條街,一溜排開的是琳琅滿目的各色小吃,遇到個擺攤的老爺子看有人拍他特高興,讓我一定要把他家店的招牌拍上,其實他自己的笑容才是招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