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花一豔


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內陸小國不丹,由於面積很小人口不多向來都不太起眼。不過近年來,這個被譽為“亞洲幸福指數最高國度”的世外桃源在國際上卻是頻繁亮相,唯一與聯合國五常都沒建交的小邦也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對於不丹,大概如下三點的印象:

  • 第一,歷史悠久的藏教古國;
  • 第二,資源匱乏土地貧瘠,經濟發展落後;
  • 第三,小國寡民身不由己,所謂的幸福也是相對的。


不丹的古稱“竺域”,雖然北方有全球最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但不丹與青藏高原與中土之間淵源極深。從8世紀開始就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的一個部落,元朝時期這裡屬於宣政院轄地的一部分,直到清朝才成為藩屬國。

不丹人的先祖來自於青藏高原的北部,不丹語也屬於藏語的方言分支。不丹是唯一將藏教奉為國教的國度,大多數人都信奉藏傳佛教。在不丹,幾乎家家戶戶都設有神龕,藏教的寺廟也是隨處可見,關於不丹建立的各種傳說也與藏教息息相關。


不丹的總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人口才70多萬,是南亞第二小國。整個不丹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不過南北落差很大,最低海拔僅有97米。極高的海拔與巨大的地勢落差給不丹提供了豐富的生物資源與水利資源,不丹還有72%地方被茂密的森林覆蓋。

不過除此之外,不丹的礦產資源非常匱乏,除了大理石與石灰石等,大多數都沒有足夠商業開發的儲量。

不丹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滯後的地方之一,由於人口不多,糧食基本可以自給自足,還能夠出口水果。工業以水電、建築與基本製造業為主,在經濟中的比例達到40%左右。雖然風光旖旎而且歷史悠久,各種旅遊資源非常豐富,但不丹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加上出於環境保護等目的,旅遊產業規模有限。


由於地理環境的封閉性與歷史因素等影響,以及南方霸道的鄰居的壓制,不丹與外界之間的聯繫非常有限。這裡是世界上最後一個開放電視與網絡的地方,與五常均沒有建交,連每年入境遊客人數都有限制。

不過從另一方面看,經濟落後的不丹生活平靜基本上與世無爭,加上佛教的影響,不丹人的幸福指數位居亞洲第一,全球前列。澹奕認為,所謂知足常樂,更何況“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或許不丹人追求的,與我們所謂的快樂的確有所不同。


澹奕


不丹是一個和平、安詳、與世無爭的國家。目前印度控制著不丹的經濟、國防和議會,如果不丹國王不聽印度的指揮,那麼印度就會操縱不丹議會,廢除不丹國王並且把不丹強行併入印度,所以不丹非常害怕印度,因此願意接受印度的指揮。



1.不丹是喜馬拉雅山以南的一個小國,國土面積3.8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三個天津市那麼大、有80萬人口,2017年GDP是23億美元。不丹原來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退出南亞地區後,不丹成為了印度的保護國。1949年8月印度與不丹簽署了《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定不丹的內政、外交政策接受印度的“指導。” 不丹實際上沒有任何外交權力,不丹如果想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建交,都必須得到印度的同意。



2.印度還在不丹進行了大量的經濟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可以說印度掌握著不丹的經濟命脈,因此不丹非常依賴於印度。印度一直是不丹最大的貿易伙伴,由於不丹地勢落差很大,有天然的水電優勢。因此印度出錢在不丹建設了多座水電站,而這些水電站生產的電力全部出口給印度,電力出口的收入是不丹經濟的重要支柱。印度政府在不丹大量推廣印度的文化,不丹3/4的電視節目都是印度電視臺播放的。



3.不丹的國防完全需要印度來保護,因為印度不允許不丹建立強大的軍隊,印度只允許不丹建立一支少量的國王衛隊,這隻軍隊總人數也就幾百人。印度從1950年代就開始在不丹駐軍,實際上不丹已經被印度軍事控制了。印度政府還控制了不丹的議會,如果不丹國王不聽從印度的指揮,那麼印度一定會操縱不丹議會,將不丹國王廢除並且把不丹併入印度,這是不丹國王非常害怕的事情,因此不丹的國王和政府官員非常聽印度的話。


香堂風子


不丹是一個和平、安詳、與世無爭的國家。目前印度控制著不丹的經濟、國防和議會,如果不丹國王不聽印度的指揮,那麼印度就會操縱不丹議會,廢除不丹國王並且把不丹強行併入印度,所以不丹非常害怕印度,因此願意接受印度的指揮。

1.不丹是喜馬拉雅山以南的一個小國,國土面積3.8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三個天津市那麼大、有80萬人口,2017年GDP是23億美元。不丹原來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退出南亞地區後,不丹成為了印度的保護國。1949年8月印度與不丹簽署了《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定不丹的內政、外交政策接受印度的“指導。” 不丹實際上沒有任何外交權力,不丹如果想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建交,都必須得到印度的同意。

2.印度還在不丹進行了大量的經濟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可以說印度掌握著不丹的經濟命脈,因此不丹非常依賴於印度。印度一直是不丹最大的貿易伙伴,由於不丹地勢落差很大,有天然的水電優勢。因此印度出錢在不丹建設了多座水電站,而這些水電站生產的電力全部出口給印度,電力出口的收入是不丹經濟的重要支柱。印度政府在不丹大量推廣印度的文化,不丹3/4的電視節目都是印度電視臺播放的。(歡迎大家來閱讀我的文章,我們每天會分享不一樣的新鮮內容,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請您關注我們的百家號,大家有什麼寶貴意見,請在文章下面評論哦。)

3.不丹的國防完全需要印度來保護,因為印度不允許不丹建立強大的軍隊,印度只允許不丹建立一支少量的國王衛隊,這隻軍隊總人數也就幾百人。印度從1950年代就開始在不丹駐軍,實際上不丹已經被印度軍事控制了。印度政府還控制了不丹的議會,如果不丹國王不聽從印度的指揮,那麼印度一定會操縱不丹議會,將不丹國王廢除並且把不丹併入印度,這是不丹國王非常害怕的事情,因此不丹的國王和政府官員非常聽印度的話。

至於說不丹為什麼願意印度,原因有三,第一,不丹國力不行,印度在南亞次大陸是頭號強國,不丹根本就不敢對抗印度,印度軍力強盛,擁有世界前六的軍隊,南亞任何國家都不敢與之對抗,更不用說不丹啦。第二,由於不丹國力不行,世界上幫助不丹的國家很少,不丹要發展經濟民生,就要需要很多錢,印度願意為不丹提供資金,所以不丹很願意跟住印度走,願意印度控制。第三,由於印度有擴張的野心,也想成為世界強國,在其他地方沒有自己說話的權利,世界上許多國家不搭理他,印度只有在自己家門口耍威風,逞強。


搬磚通信兵


不丹這個國家,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神秘”。在亞洲的48個國家中,他是唯一沒有和中國建交的國家, 其國名的全稱是“不丹王國”,位於中國和印度之間的喜馬拉雅山脈東段,首都是廷布,也是國內最大的城市。

不丹的國土面積不足4萬平方公里,而且域內山地溝壑,僅有人口80萬。 作為一個比鄰中國西藏和印度的亞洲小國,不丹全民信奉藏傳佛教並將其視為國教。國內的經濟水平和發展現狀相當落後,是全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但卻是全世界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


不丹的國旗是一面龍旗,說明他和我們國家的關係淵源流長。“不丹”一詞,最早由梵語演化而來,意思就是“吐蕃的邊陲”,事實上,他最初的確只是吐蕃的部落而已。之後,因為遭到了蒙古人的入侵,才在元朝時被宣政院開始管轄,逐漸成為了大中華地區的附屬國,進一步加深了他與中華文化圈的聯繫並且深受影響久遠。

1616年,西藏的佛教中,噶舉派的勢力由於長期受到格魯派的排擠和打壓,只得逃離西藏,進入不丹境內並在此正式建國。建國後的不丹,實行一種“沙布隆”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最高領導人沙布隆一脈傳承,每位沙布隆都是由上一代沙布隆圓寂後投胎轉世而確立。 這種政教合一的體制,一直存續了將近300年的時間。


直到1903年時,最後一任沙布隆坐化圓寂後,一直無法找到他的轉世投胎者繼位。 於是,在1907年召開了一個由宗教僧侶和勢力家族參加的協商大會,各方最終達成共識。自此宣佈結束沙布隆制度,建立世襲的君主專制體制,從此不丹進入了旺楚克王朝時代。

那會兒的中國,已經處於滿清的末期,封建政體早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搖搖欲墜,眼看就要被歷史淘汰了。而那會兒的不丹,才剛剛進入到封建時代。

1910年,英國為了染指中國的西藏,進一步加強了對於不丹的控制,強迫簽署《普那卡條約》。雖然條約表面承諾,自己不干涉不丹的內政。但是,不丹的外交卻要完全接受英國的“友情指導”,實際上,不丹成為了英國佬的勢力範圍。

1949年,印度和不丹簽署了《印度政府和不丹政府友好條約》,條約內容完全就是當年英國殖民者和不丹所籤條約的翻版而已,不同的是,宗主國由英國變成了印度。就這樣,不丹又淪落為印度的勢力範圍。

1959年,印度開始不斷加強對不丹各方面的滲透,由於是軍隊方面。印度人不僅負責不丹的軍事訓練和軍事教育,甚至於武器供應和後勤補給,都由印度完全操控。

伴隨著印度的頤指氣使和得寸進尺,縮小的不丹開始進行小心翼翼的抗爭,逐漸強化不丹自身的主權國家地位。同時,又不敢過分刺激印度政府,只得表面順從的同時,慢慢改良國內製度,尤其是迎合西方國家的政治要求,希望藉此制衡印度的一家獨大之勢。

1971年,在國際社會的支持下,不丹終於加入了聯合國這一最大的國際組織,讓全世界都能聆聽到不丹的聲音。

2007年,旺楚克王室的第四代國王,在訪問印度期間,兩國修改了《印度政府和不丹政府友好條約》。根據新條約,在保留印度在不丹的一些權利的同時,不丹可以自主決定自己的外交事務,不再接受印度的“友情指導”,甚至還可以從其他國家購買必要的武器裝備而無需印度的許可。 雖然條約並沒有完全落實,但畢竟也算是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至於對待中國方面,迫於印度的壓力,不丹還沒有與我國正式建交,雙方還存在著部分邊界的爭端,但中不雙方一直都保持著積極的接觸和互動,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後。

1971年,不丹支持中國的合理訴求,投票贊成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地位。

1974年,不丹邀請中國駐印度使館臨時代辦馬牧鳴,代表中國政府出席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國王陛下的加冕典禮。

1979年開始,兩國領導人每年均互致對方國慶的賀電,不斷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感情。

1995年開始,不丹頂住了西方和印度的壓力,連續5年支持我國在聯合國人權會議上的所有主張和提案。

1998年,不丹政府和中國政府在第12輪邊界會談期間,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不丹王國政府關於在中不邊境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雙方邊界談判取得重大進展。


2012年6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在里約熱內盧會見了不丹首相吉格梅·廷萊,雙方都表達了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意願,開始進行雙邊的外交接觸。

在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臺灣問題上,不丹始終支持我國的一貫立場。例如,不丹反對臺灣高雄舉辦2002年亞運會;在第55屆聯大上,反對“臺灣參與聯合國”的相關提案;2004年,不丹在第57屆世衛大會上拒絕“臺灣作為觀察員出席第57屆世衛大會”的提案。


但是,作為一個落後的內陸國家,地理上夾在中國和印度兩個強大的鄰居之間,在“不干涉他國內政”的中國和“霸權野心昭然若揭”的印度之間,不丹對於印度的依賴,還會持續很長時間。

回答完畢!


文史不假


不丹,我們的鄰邦,然而,神秘。下面用幾個關鍵詞概括我對這個國家的印象。

另類:風從哪裡來?關我什麼事!任爾東西南北風,我就是我!

現在的世界,國與國就像人與人,都在結群,看誰的群大,誰的群有勢力,誰的群更有話語權,群主吃肉,群成員總該可以喝點湯,譬如韓小弟,即使被美大哥虐他千百遍,依然不離不棄,哭著喊著做小弟。但就有這麼個國家,特立獨行,愛誰誰,不鳥你,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又如何,不稀罕,不建交。當然他也不是全無建交,他還是有不超20個建交國的(好吧,這是他的軟肋,受印度控制)。

原始:我自我靈魂在的地方來,我依然在我靈魂在的地方!

不丹信仰佛教,這讓他們一直葆有內心的平靜,無需外界的文明衝擊他們的原生態文化,能夠不急不緩地行走。不丹1999年才出現電視;70%的國民無手機;不丹無鐵路,只有一個機場。看似窮極了的國家,也確實被聯合國評為“最不發達國家”,然而這不影響他成為國民幸福指數亞洲最高的國家。

藏文化:來自你,遠離你!

這說的是不丹的歷史。不丹在唐宋時是吐蕃的一個部落;後西藏的一個家族控制了不丹,接受大明冊封;滿清時接受滿清冊封,所以不丹國旗是四爪龍,滿清是五爪龍,因藩王只能用四爪;近代,不丹受英國殖民;日不落終於日落西山後,不丹的難兄難弟印度捷足先登成為大哥,控制了不丹;1971年,加入聯合國,建交國不超20個。整個歷史看下來,與我國的關係源遠流長,然而,終於是遠離了。

只有你: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因為喜歡這個國王,所以拿出篇幅來說他。不丹國王旺楚克,他的國家,平民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兄弟可共妻,而貴族階層則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老國王也曾多妻,但旺楚克遇到平民女子並許她終身時,便立志今生只她一人,讓人感動。如此帥的國王,如此專情!(多放幾張他的圖吧)


感動中國正能量


不丹面積3.8萬平方公里,比我國臺灣省面積大0.2平方公里。人口約78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之一。

不丹的地理位置在喜馬拉雅山東段的南坡,是夾在中國和印度之間,就像蒙古國夾在中俄之間那樣,兩邊都是大國,被夾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下圖:不丹國王旺楚克與王后)

“不丹”一詞是由梵語演化而來,意思是“吐蕃的邊陲”。很明顯,意思即是“不丹是西藏的邊陲”啊。

不丹人是由古代西藏人遷來的,今天不丹國內主體民族,跟我國門巴族最接近,而門巴族和藏族是同源,三者血緣很親。

不丹曾在18世紀為西藏的藩屬國,後來隨著英國入侵,成立英國的保護國。印度獨立後,印度繼承英國,成為印度保護國。

不丹的內政外交都受印度制約,依據兩國友好條約,印度指導不丹的外交,有權在不丹駐軍等等。(下圖:現任不丹國王與印度總理)

2008年,不丹進行政治改革,由君主制國家轉變為君主立憲制國家,雖然國王仍是國家元首,但行政權已歸總理和內閣。(下圖:投票選舉)

不丹雖國小,也有自己的軍隊。常備軍有1.6萬人。軍費開支佔GDP的1.8%,比例高於日本、德國、意大利,但總金額不大,軍隊由印度提供訓練支持。(下圖:不丹軍人)

不丹在世界上不是沒朋友,只是和誰做朋友,要看印度的臉色。不丹與53個國家和歐盟有外交關係,但與五大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無外交關係,自然中國也不例外了。

這樣一來,與不丹關係最密切的國家非印度莫屬。印度成了不丹的師爺,指導不丹的對外之一切事務,包括指導不丹與其北方鄰國中國的關係。

這不,不丹與中國邊境的不丹一側,不僅有不丹軍隊,而且還有印度軍人協同駐守。目前中國和不丹還存在領土爭議。

不丹和尼泊爾一樣,境內也有反政府武裝(主要是不丹猛虎力量),它們致力於運用武力推翻不丹的君主制政權。(下圖:騎著大象的遊騎兵)

不丹王國最大的收入來源是把水力發電的電力賣給印度,佔不丹水力發電電力70%以上。經濟對印度的依賴度很高,投資主要來源於印度。

旅遊業收入對不丹來說也很重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豐富原始的人文歷史,使得不丹成為了很多旅行者的“聖地”。不丹政府對觀光客以保護環境和文化為名,嚴密監督遊客的觀光行程,3人或以上的團體逗留每人每天要交數量不菲的稅項。

不丹境內主要居民分三種:東部是土著人,西部是9世紀藏族移民的後裔,剩下的是分佈於全境的尼泊爾裔。宗卡語和英語為官方用語,宗卡語與藏語同源。

藏傳佛教是不丹的國教,不丹國民全民信教,主要教派是竹巴噶舉派。另有25%信奉印度教。吐蕃松贊干布(627-649年在位)的時候,佛教在不丹流傳,松贊干布責令建造兩個佛教寺廟,位於不丹中心布姆唐和在帕羅河谷的崎楚。

不丹國民上學、看病都是免費的。為了保留傳統文化,民眾上班、上學必須穿著傳統服裝:男人穿“幗”(Gho,連身及膝短袍),女人穿“旗拉”(Kira,連身長裙和薄外套);所有建築也得依照傳統形式搭建,不論是醫院、銀行、學校或是住家,也不論用的材質是泥土還是鋼筋水泥,必須遵循傳統的風格。

不丹的國術是射箭。交通以公路運輸為主,車輛靠左行駛。

不丹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全民戒菸的國家,任何公共場所和室外不準吸菸,本地商店不準售煙。癮君子可以自己進口香菸,但政府對其課以100%進口稅。

不丹也有婚姻法,且規定一夫一妻制。但基於習俗和歷史,一妻多夫及一夫多妻的也很多,只要雙方自願就可以。

2006年不丹曾被選為“全球快樂國家”榜單的亞洲第一。但是,不丹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世界第134名。

在不丹越來越對外開放、政治體制改變、人們追求更高生活質量,加上世界經濟全球化等諸多因素影響下,國民原來封閉原始平靜的生活狀態被逐漸打破,前景堪憂。就像世外桃源被大量世人湧入,衝擊,國民的幸福指數也在一再改寫。

不丹就是一個夾在兩大巨人之間的、聽命於依賴於印度的、想小心翼翼地改變但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步履蹣跚地發展的一小國。錫金的命運時刻在警醒著它,它的內心深處充滿著焦慮……


霧都的早晨


目前,亞洲共有48個被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主權國家,其中絕大多數都跟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只有南亞小國不丹是個唯一的“例外”,而它同樣也是中國眾多鄰國中,唯一沒有同我們建交的國家。鮮為人知的是,不丹雖然跟中國相對“疏遠”,但在歷史上卻是我們的藩國,時間長達千餘年時間。那麼問題來了,不丹因何斷絕跟中國的朝貢關係?它又為何不跟中國建交呢?



不丹全稱為不丹王國,是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內陸山國,在亞洲六大地理區域劃分中屬於南亞地區,其東部、北部及西北部跟中國為鄰,西部、南部則與印度接壤。不丹國土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中國的1/252),人口約79.8萬,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小國。


不丹的歷史始於公元8世紀,本是隸屬於吐蕃的部落,自中唐至晚清,一直都向中國稱臣納貢。1616年,西藏帕木竹巴派首領阿旺·納姆伽爾獲得不丹的統治權,開始建立起半獨立的政權。阿旺·納姆伽爾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白教)的重要首領,傳說有神符四腳神龍(不丹當地傳說中的雷神)做護駕,由此得以順利征服不丹,所以後世子孫為紀念他,便將四腳神龍圖案作為國旗,直到今天。



在藏傳佛教中,噶舉派(白教)與格魯派(黃教)作為勢不兩立的兩大派系,相互間經常發生戰爭,所以不丹在建立後不久,便與西藏的頗章政權(屬於格魯派)陷入無休止的摩擦、衝突當中,並從1669年開始升級為全面戰爭。這場戰爭前後持續62年時間,最終在清政府的協調下才結束。從1736年開始,不丹國王開始接受清廷的冊封,直到1910年。


就在不丹結束跟頗章政權間曠日持久的戰爭後不久,英國東印度公司利用它的衰敗趁機侵入,並於1865年通過不平等的《辛楚拉條約》,在割佔不丹大片國土的同時,還強迫對方接受“被指導”的地位。但儘管如此,不丹並未放棄對中國的朝貢關係,依然頑強地保持著跟西藏地方和清廷的交往,直到清廷覆亡前夜。



1907年,烏顏·旺楚克通過內戰征服不丹各地,隨即登基為王,創建不丹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旺楚克王朝(不丹此前的首腦皆由推選產生)。烏顏登基後,眼見著大清帝國已經日暮途窮,而英國則正處於勢力的巔峰期,便抱著功利主義的態度,徹底投入英國人的懷抱,並斷絕跟清廷的藩屬關係,而此前不丹已向中國朝貢長達千餘年時間。


二戰結束後,民族獨立運動席捲全球,南亞次大陸強國印度隨即宣佈獨立,並宣佈接管英印政府當年在南亞的各項權益,其中便包括對不丹的“保護權”。所以從1949年開始,不丹在外交上開始接受印度政府的“指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印度相當於不丹的“太上皇”,而後者也並非是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



目前,不丹只跟12個國家和歐盟建立起外交關係,但跟中美俄英法等在內的大國都沒有建交,其中的緣由,據說是不丹擔心一旦跟大國建交,洶湧而來的遊客和外來文化會“危及”不丹傳統社會的穩定,導致國民道德水平的滑坡,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不丹的這種擔憂或許有其一定的道理,畢竟作為一個人均GDP只有2804美元、經濟較不發達的農業國,能夠給不丹國民帶來幸福感的因素,除了世外桃源般的生存環境外,便只有緣於內心對精神樂土的追求,而要保障這一切能夠得到持續發展,只有嚴格限制外來文化的“入侵”才能做到。正因如此,不丹雖然經濟落後,但卻是世界上幸福指數超高的國家,國民的幸福感非常強。



雖然中國與不丹之間沒有建交,但雙方間的關係卻一直友好,兩國邊境地區總體上保持著和平與安寧的狀態。近年來,隨著不丹知名度的打開,到該國旅遊的中國人越來越多,相信在不久後的將來,兩國間的關係會迎來實質性的飛躍。


文史磚家


不丹是一個奇特的國家。不丹王國,簡稱不丹。不丹國土面積為3.84萬平方公里。在2012年的時候,有80萬左右人口。 在8世紀的時候,不丹是吐蕃的一個不落,一直到9世紀,才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部落。到1772年的時候,英國佔領了不丹,再到1865年英國與不丹簽訂《辛楚拉條約》,強迫不丹割讓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後來,印度繼承了英國在不丹的利益。以後印度與不丹簽訂條約規定,印度指導不丹各個領域發展。


至於說不丹為什麼願意印度,原因有三

第一,不丹國力不行,印度在南亞次大陸是頭號強國,不丹根本就不敢對抗印度,印度軍力強盛,擁有世界前六的軍隊,南亞任何國家都不敢與之對抗,更不用說不丹啦。

第二,由於不丹國力不行,世界上幫助不丹的國家很少,不丹要發展經濟民生,就要需要很多錢,印度願意為不丹提供資金,所以不丹很願意跟住印度走,願意印度控制。



第三,由於印度有擴張的野心,也想成為世界強國,在其他地方沒有自己說話的權利,世界上許多國家不搭理他,印度只有在自己家門口耍威風,逞強。

這是我的見解。

(圖片源自網絡)


平凡的快樂


(⊙_⊙)

今天我們講講不丹這個國家。

當2008年的金融海嘯動搖了人們對西方主流發展模式的信心之後,不丹的以“國民幸福總值”為核心的另類發展模式吸引了很多人的興趣,一時間,“幸福指數”成為熱詞,不丹被描繪成喜馬拉雅群山中的幸福香格里拉。

但是後來,又出現了不少質疑和批評不丹的文章。有的說,不丹只講幸福,不搞GDP發展,屬於世界上最貧窮國家之列;有的說,不丹根本不幸福,失業率很高;有的說,不丹的幸福是封閉的幸福,政府不讓人民自由地看外面的世界,讓人自以為幸福……

進入不丹,彷彿進入了桃花源,古樸的農舍,淳厚的民風,不僅自然環境沒有被工業化汙染,社會環境也沒有染上常見的現代化疾病。不丹走了一條“另類”的現代化道路,不以GDP增長為中心,而是追求“國民幸福總值”。

這是在不丹常見到的景色,層層疊疊的梯田,方方正正的房舍,穿著傳統服裝的不丹人。

筆者去過不丹,和不丹朋友討論過“幸福”,也通過數據分析過與“幸福”相關的問題。根據筆者的經驗,可以對不丹的幸福作些釋疑。

中印之間的尼泊爾和不丹

中印之間的尼泊爾和不丹——地形圖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ID:diqiuzhishiju

不丹屬於世界上最貧窮國家之列嗎?

不丹曾經屬於貧窮國家之列,但在2006年左右“脫貧”,進入了“低中收入國家”的行列,因此已經多年不屬於“世界上最貧窮國家之列”。不丹能夠脫貧,是因為其較高速的GDP增長。

雖然強調國民幸福總值,不丹的GDP增長並不遜色,從下面圖表的數字中可以看到,不丹的GDP增長是優於印度的,只是比中國稍差一點。正是由於良好的GDP增長,不丹才能夠比印度更早脫貧。和印度相比,不丹的現代化發展起點更差,在1960年代之前,不丹還處於中世紀狀態,還是農奴制社會,沒有現代學校(只有寺廟學校),沒有現代公路(印度總理訪問不丹只能騎馬走崎嶇山路),更遑論現代工業。但不丹的追趕速度很快,而且是用了一種很另類的追趕方法。

這是寺院學校裡的學生。不丹的現代化學校是六十年代才起步開辦的,以前不丹只有寺院學校,現在也仍有10%左右的孩子在寺院學校裡接受更為傳統的教育。

細看不丹的GDP增速,就可以感覺到另類的蹊蹺。譬如,2007年不丹的GDP增速高達18%,而2006年只有7%,2008年更低為5%。是什麼樣的發展模式,使不丹的GDP增速如此奇特?如此奇特的增速是因為不丹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產業作為其GDP的發展支柱,而這個選擇是根據追求國民幸福總值的原則。不丹是1960年代跨出中世紀的門檻,1961年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走向現代化。對於如何利用自然資源稟賦來發展現代化的經濟,不丹有幾個可供選擇的產業。不丹主要有三個自然資源優勢:森林、礦產、水電。

利用森林資源可以發展木材工業,林業出口可以短平快地增加GDP,不需要很多的資金投入,也不需要什麼高級技術,但是很可能引發濫伐森林和毀壞環境的問題。

不丹的計劃否決了這種選擇,而且為了防止人們在“計劃外”自發地砍伐森林,不丹還在1969年頒佈了森林法,該法律改革了森林資源的產權,把所有的森林資源都國有化,連私人土地上的林木,政府也擁有了絕對的所有權,法律授權政府林業官員保護、管理和控制所有森林,嚴格禁止私自買賣或物物交易木材,違規者將受處罰。從現代化起步之初,不丹就動用法律嚴格限制了木材工業的發展。

第二個可供經濟發展的選擇是利用礦產資源,但發展採礦業對環境也有負面的影響,而且礦產是不可再生資源,存在資源耗竭的不可持續性問題,因此不丹政府也沒有選擇採礦業為支柱產業。

青藏高原——水能充沛的不丹——恆河流域

不丹政府選擇了水電作支柱產業,因為水電是再生性能源,沒有資源耗竭的問題,而且設計良好的水電項目對環境的影響可以是很小的。不過,水電雖然在環保方面具有這些優點,但在資金需求和建設週期方面卻有許多短處,因為水電是資本密集產業,建設週期特別長,不能短平快地獲取利潤,是長貴慢的建設項目。

面對水電的優點和短處,根據國民幸福總值的原則,不丹政府決定不追求短平快的急功近利,而要更為重視群體的長遠幸福。不丹的發展計劃選擇了水電,而且為了把水電的環境影響最小化,它還選擇了地下水電,那是比地上水電更長貴慢的建設項目。地上水電站需要修建大型水庫,對環境會有一定的影響,地下水電站對環境的影響則幾乎為零。

從不丹山中湧向印度的大河

不丹的地下水電站是引水式水電站,用修建地下壓力隧洞等引水建築物來集中河流的落差,形成發電的水頭,不需要很高大的水壩,也不需要大型的蓄水庫,它進水口所需的水壩較小,主要工程是挖掘地下壓力隧洞。和地上的大壩式水電站相比,地下的引水式水電站至少有兩大優點:一是對環境幾乎沒有影響,二是無需進行庫區移民。但是也有兩大缺點:一是所需資金多,二是建設週期長。

在不丹的山野中,常常可以看到輸送水電的高壓電線。出於保護環境的長遠戰略考慮,不丹選擇水電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因為水電是低碳的、是可再生的。為了更好地保護環境,不丹還把水電站都修建在地下,所以,在不丹可以看到許多高壓電線,但是看不到水庫。

楚克哈是不丹的第一座大型水電站,1975年開始修建,1988年才全部竣工。1970年代水電站開工建設的時候,不丹還處於非常貧困的階段,無論是制定計劃者,還是普通老百姓,都需要勒緊褲帶,忍受消費品匱乏的貧困。如果當時採取了市場主導、消費拉動的發展戰略,人們很可能湧去砍伐森林,賺取短平快的利潤,享受及時的消費滿足。

不丹鄰近的很多其它國家就採取了這樣的發展戰略,譬如泰國,從1960年代開始,泰國推行了強化型、出口型的農業發展模式,砍伐森林,出口林木,擴大種植面積,這樣的經濟政策帶動了GDP的高速增長,但也使泰國的森林退化速度位於亞洲最高之列,它的森林覆蓋率曾在50%以上,1998年卻落到25%。

在雲霧繚繞的山上,也可以看到高壓電線,不丹生產的電力,大部分賣給印度。水電的出口給不丹帶來了豐厚的收入,政府利用這些收入為全民提供了免費的教育醫療福利。

帶動不丹GDP增長的主要是水電,第一個大型水電站楚克哈建成之後,就大大提高了不丹的GDP,其生產的電力大部分出口,賣給印度,市場和收入都很穩定。這項收入不僅使政府歲入增加了百分之五六十,還使政府可以降低國內的電價,給依賴電力的產業更好的發展機會。此後,不丹又興建了另外三個大型水電站,其中最大的塔拉水電站是2006年建成的,它的發電能力是楚克哈的三倍,絕大部分電力也是出口。還有比塔拉更大的水電站正在興建之中,等到這些更大的水電站投產發電之後,可以預見不丹的GDP將會有更大的跳躍式增加。

水電對GDP增長的貢獻往往是跳躍式的, 因為水電工程週期長,在未完工之前對GDP的貢獻很小,一旦建成投產就會有一次GDP增長的跳躍,2006年建成塔拉水電站,2007年GDP的增速高達18%,所以不丹的GDP增速才會有如此奇特的現象。

不丹的失業率有多高?

前幾年關於不丹失業問題的報道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因此也使人質疑不丹的經濟發展模式。不丹的失業問題究竟有多嚴重呢?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資料,2008年和2009年是不丹失業率最高的兩年,都是稍高於4%,這實在算不上嚴重。不過如果細看不同群體的失業狀況,就可以看到在年輕人,尤其是城市青年中,失業問題也還是比較嚴重的。 譬如,2013年雖然全國的失業率只有2.2%, 但15-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是7.7%,城市青年的失業率更是高達13.5%。

為什麼不丹會有這種失業現象呢?答案也和水電相關。

水電是資本密集行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很少。修建水電工程的時候會需要一些勞動力,但建成投產之後就不需要很多人了。另外,在國民幸福總值原則的指導下,水電的成功還給不丹帶來了一個始料不及的後果。不丹政府得到了大量的水電收入,根據國民幸福總值原則,政府把這些收入投入了醫療教育,讓全民享有免費的醫療教育福利。結果是,受了教育的青年人希望得到適合他們教育水平的就業機會,而不願意再去從事他們無文化的父輩所從事的農業勞動,也不願意去從事修築公路等技術含量很低的辛苦工作。

在不丹看不到貧民窟,也看不到超級豪災,首都廷布城裡的房屋,多數是這樣有著傳統建築色彩的公寓樓。不丹的國民幸福總值發展戰略主張“公平共享的、可持續的社會經濟發展”。

不丹全民享受免費醫療福利,這是廷布的一家醫院。

這就使得不丹就業市場的失業問題出現了“中間大、兩頭空”的怪現象:“中間大”是指失業率最高的人群是15至24歲的年青人;“兩頭空”是指不丹缺乏低端和高端的勞動力,低端是從事低層辛苦工作的勞力(譬如建築工人),高端是有經驗的技術人員。目前這低端高端的兩類勞力都需要依賴進口,不丹建築工地上充斥著來自孟加拉和印度的外勞,他們是低端的典型代表。

不丹許多公司中的高級技術管理職位,很多是由高端的印度外勞佔據的,這些崗位的工作不是剛剛畢業的不丹年輕人就可以擔當的,需要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印度有很多這類的人才,因為印度的現代化教育早在英國殖民統治時代就開始了,印度人在各種公司機構中工作的歷史也很悠久,所以有工作經驗的人很多。

不丹的醫院多數有兩個大部門,一個是西醫部,一個是傳統醫學部。不丹的傳統醫學源自藏醫,和中醫也有不少相似之處,譬如都用針灸。這是不丹醫院裡的針灸穴位圖,帶有點兒佛教的靈氣。

不丹政府正在努力解決年輕人的失業問題,筆者訪問不丹的時候,就聽到不少相關的討論,還有各種各樣的設想和提議。譬如要提高建築工作的機械化程度,這一方面可以減少建築工人的辛苦,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工作的技術含量,因此可以吸引有文化的年輕人加入建築工人的隊伍。還有些計劃是要發展高科技行業,尤其是IT業和醫藥業。這些計劃究竟能夠產生什麼樣的結果,還需要繼續觀察。

就經濟發展而言,不丹有幾個不利的條件。第一,它的人口很少(只有七十多萬),難以產生規模效益;第二,它是內陸國家,沒有港口,而且多山,交通運輸很不方便。

這是筆者在不丹山村碰到的幾個學生,他們說要走一個小時的山路才能到學校。不丹多山,人口又分散,學校一般都離家很遠,許多學生還需要住校,學校要給學生提供免費的食宿。

幾個不丹學生早上翻山越嶺去上學,他們正走過路邊的祈福幡旗。

多山的不丹

首都、最大城市——廷布

山中小城——辛貝

不過,在過去的五十多年中,不丹克服了這些不利因素,取得了相當可觀的發展成果。其成果不僅表現在GDP的增長方面,還表現在民眾的教育健康水平提高方面。比較不丹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數據可以看到(見圖表),其預期壽命大大提高,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大大降低,小學完成率和中學入學率改善巨大。不丹的這種改進增速遠優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從GDP、環保、教育、健康等等的數據來看,不丹的發展是均衡的,沒有因為GDP而犧牲環境,也沒有隻重視物質消費而忽略了教育健康方面的素質。不丹能夠取得這種物質和精神兼顧的均衡發展,是因為它堅守了以“國民幸福總值”為發展目標的原則理念。在不丹的發展模式中,“幸福”不是一個抽象的名詞,而是有堅實的四大支柱,由這四大支柱構建不丹的幸福。這四大支柱的具體政策是:

(1)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

(2)實行公平共享的、可持續的社會經濟發展。

(3)施行有責任感的、有人民參與的優良治理制度。

(4)傳承發揚不丹的傳統文化。

不丹的幸福是源於封閉嗎?

“傳承發揚不丹的傳統文化”是不丹模式中的一條重要政策原則。這條原則是不丹模式中最有特色的亮點,給不丹的發展帶來了極有特色的成果,不過也給不丹帶來了麻煩。

在搞“國民幸福總值”現代化發展的時候,不丹經常引用佛教的傳統觀念來進行配合。譬如,搞“公平共享的、可持續的社會經濟發展”,它使用了“慈悲”的傳統觀念;搞“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它使用了“萬物有情”的傳統觀念;搞優良治理、反貪腐,它使用了“業報輪迴”的傳統觀念。這些傳統觀念深植於不丹人心中,能夠很有效地配合相關的發展。

城裡的現代化房屋都披上了傳統建築的裝飾,國民幸福總值的發展戰略強調“傳承發揚傳統文化”,規定房屋建築必須保持不丹的傳統風格。全球化給這所不丹的小樓帶來了意大利批薩店和中國水泥公司,但它並沒有喪失傳統風格。

這是不丹的機場大廈,也建成了傳統式樣,候機室的大窗戶,被改造成“不丹式”的精美小窗。

為了使這些傳統觀念能夠持久地保持在不丹人心中,不丹政府採取了措施來防止現代化對傳統觀念的衝擊。它尤其擔憂電視的影響會敗壞它的傳統文化,會使凝聚社會的傳統價值觀消蝕衰亡。不丹是直到1999年才引進電視的,遠遠遲於引進公路、汽車、水電站等其它“物質性”的現代化東西。

不丹遲遲不願意開放電視,是因為它觀察到了電視在其周邊國家產生的社會影響力,知道電視具有的洪水猛獸般的力量。但是它也知道,在現代化、全球化的大潮中,小小的不丹是無法和這洪水猛獸正面對抗的。因此,它採取了有計劃、有準備的策略來引進電視,它的一大準備是製作自己的影視節目,利用這洪水猛獸來傳播傳統價值觀,來抵禦衝擊。

不丹的第一部電影是1989年製作的,恰是引進電視前的十年,是民間傳說劇,據說質量不行。但是筆者看過的幾個不丹後來拍的電視電影,質量都不錯,很貼近現實生活,又巧妙地融入了傳統倫理價值,譬如電影《行者與術士》(Travelers and Magicians)。

了保存文化傳統,不丹政府要求國人在許多場合穿傳統服裝,男人穿幗袍,女人穿旗拉。尤其是進入宗廈,男人不僅必須穿幗袍,還要披白長巾。這是幾個在宗廈裡看節日演出的男人,最右邊那個男人的容貌很像是不丹的尼泊爾人,他也穿著幗袍。關於讓尼泊爾人穿幗袍的問題,曾經引起過軒然大波。

闍初節是不丹最重要的宗教節日,首都廷布的塔希朝宗廈的闍初節慶典享譽全國,各地的人都趕來參加。清早,人們穿著盛裝,排隊等候進入塔希朝宗廈。

闍初節跳舞的喇嘛們事先要靜修,要在身心方面作許多準備,他們跳舞的時候,目光內斂,像是沉入在凝思冥想之中。

“黑帽舞”是闍初節慶典中的驅魔舞,和刺殺朗達摩的歷史有關。

不過,這樣的影視作品的數量還不是很多。在維護文化傳統的生存大戰中,年輕的不丹電視面對的是四十幾個好萊塢、寶萊塢頻道。雖然不丹竭盡全力用自己影視作品的“軟實力”來和好萊塢們抗衡,但在抵擋不住時也會使用“硬實力”,譬如封閉一些外來的影視頻道。

有一個體育頻道被封閉,因為那個頻道的摔跤節目讓很多男孩子瘋魔,他們都模仿摔跤來打架鬥毆。有個時裝頻道也被封了,據說是因為節目宣揚的價值違背了不丹的佛教傳統。不丹還封閉了其它幾個頻道,理由是“使文化頹敗退化”、“顛覆不丹的文化價值”、“誘惑學生不努力學習”。

不丹政府的這些管制大眾傳媒的做法遭到外界的許多批評,被指責為違背保障新聞自由的普世價值。同時也有人認為,管制傳媒造成了信息封閉,使不丹人不瞭解外面的世界。

不過,根據筆者和不丹人的接觸,可以看到不丹人對外部世界還是相當瞭解的,他們的信息並不封閉。不丹有很多學生到外國留學,近的到印度,遠的到歐洲、澳大利亞、美國。筆者在牛津大學學習時,就遇到過不丹的留學生。這些留學生絲毫沒有“封閉”的表現,都對外部世界非常瞭解,而且他們完成學業後絕大多數都返回不丹,把他們對外部世界的瞭解帶回國,把信息傳播給國內的人。

普那卡宗廈是統一不丹的阿旺納姆加喇嘛在十七世紀修建的,坐落在兩條河交匯的地方。這裡曾經是不丹的首都,阿旺納姆加喇嘛在普那卡宗廈裡統管全國,後來也在這個宗廈裡去世。當時正是不丹建國初期,政治形勢還不穩定,因為怕引起動盪,他的死訊一直被隱瞞,只說他在宗廈裡靜修,直到幾十年後才宣佈。

在歷史上,不丹曾經實行政教二元化的沙布隆體制,那時宗廈是“教”的中心,也是“政”的中心。沙布隆時代結束後,新的世俗政府的一些機構仍然在宗廈裡辦公,這是帕羅宗廈裡的法院,現代機構融入了歷史的傳統。這種安排反映了不丹發展模式中的“傳承發揚不丹的傳統文化”的特點。

不丹留學生返國率遠高於其它發展中國家。統計數字顯示,在西方國家留學的不丹學生,百分之九十以上畢業後都返回不丹,無論他們能否在西方得到收入優厚的工作,也無論西方國家的物質生活水平比不丹高多少,他們都選擇回國。世界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在畢業後都是千方百計想法留在發達國家,不丹留學生的行為令西方國家的教育機構感到驚異。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不丹的留學生不留在發達的西方、卻要回到尚不發達的不丹呢?筆者問過幾個不丹的留學生,為什麼他們要回去?一個說:“回到不丹,我覺得心裡更舒服。”另一個說:“不丹是一個小國,如果我們都不回來,我們的文化就要消失了。我們不像你們中國,或者印度,你們有那麼多人口,回不回來都沒關係。”一個在不丹的教育機構工作了很多年的加拿大人對筆者說:“不丹社會的人際關係特別親近,西方社會人際關係疏離,不丹留學生總是很想回到他們親密的社會中來。”

從這些留學生的返國表現來看,他們大概是覺得在不丹更“幸福”,而他們的這種幸福感並非源於“封閉”,他們是瞭解外部世界的。

不丹城市中的商店,都保持了傳統的特色,沒有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失去自我。這是帕羅市區的商店。

鄉村的商店更有傳統特色,這間商店的牆上畫了扎著飄帶的陽具,不丹人相信陽具有特殊的力量,能夠驅除妖魔。

“傳承發揚不丹的傳統文化”的政策除了帶來了“封閉”的批評之聲,還給不丹造成了一個更大的麻煩——不丹人和尼泊爾人之間的矛盾衝突。不丹境內有尼泊爾人,他們不願意“傳承發揚不丹的傳統文化”,這個矛盾後來激化,最後釀成“驅逐尼泊爾人出境”“不許尼泊爾難民返回”的事件,引起國際反應。

這個事件非常複雜,在筆者拙作《在世界邊緣的沉思》一書中有詳細闡述,書中還分析了不丹和尼泊爾不同的發展模式,不丹和尼泊爾本是自然環境和歷史條件很相似的國家,但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它們採取了不同的發展模式,從經濟政策、外交政策,到政治體制都不相同,對比和分析它們的發展歷史,可以得到有益的啟示,尤其是對於如何追求長遠的“幸福”的啟示。

不丹選擇了一條很獨特的追求幸福的道路,雖然有些缺點,但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戶外視界


這是不丹的國王和他的妻子。他老爸娶了四個老婆,到他這一代,就娶了這一個。可能是與受西方教育有關吧。

這是一個信奉佛教的國家。

人們對佛教很是虔誠

普通的農戶家裡

農作物與中國也大同小異

感覺學生們的臉上笑容都那麼燦爛

這個是尼姑,有專門的女性佛學學校

人們的物質感不那麼強烈

原始的織布手段還在應用

原始的技巧也還在延續

射箭是國民最喜愛的運動項目

國王的夏宮

人口少,什麼事都好解決。70萬人。物質雖然不富足,但感覺還算不那麼追求這些。

我不上太多圖了,洗稿人這麼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