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吞併錫金殖民不丹欺負尼泊爾,為何美國不主持公道反縱容印度?

通天郎


有人說,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總是站在正義的一方,主持公道的,此話不必當真。國際上發生了重大事件,美國是否出手,如何出手,完全取決於該事件與美國利益關係的密切程度。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它就管,而且一管到底;印度吞併錫金、殖民不丹、欺負尼泊爾,它就態度曖昧,任憑印度胡作非為。我們不妨做一下比較分析。

一、美國是否救助被侵犯國家,取決於該國在國際地緣政治中和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

1990年8月,伊拉克出兵,佔領鄰國科威特,並將其變為自己的第19個省。國際社會迅速反應,強烈反對伊拉克此舉。聯合國通過第660號決議,要求伊拉克撤軍。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於次年2月發起進攻,將伊軍趕出科威特,使後者恢復了獨立和領土完整——這就是著名的海灣戰爭。美國一直那麼上心,那麼用力,都是因為科威特的重要性。科威特雖是小國,卻地處中東地區腹地,處在歐亞非三大洲的接合部上,古往今來是大國爭霸最激烈之處之一。科威特與其他波斯灣國家盛產石油,提供著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國家的經濟血液。科威特被吞併,很可能帶來新的石油危機,直接威脅美國的經濟利益和安全利益,美國決不能坐視不管。所以,它要派兵解救科威特——幫助科威特,就是保護美國的國家利益。

而對於發生在南亞次大陸的事情,美國就沒有那麼用心費力了。1975年4月,印度出兵,佔領錫金,後來又將其變為印度的一個邦。一個主權國家被吞併,其國王被迫流亡,美國對如此嚴重的國際事態並未做出劇烈反應。長期以來,印度通過不平等條約,掌控著不丹的經濟、國防和外交事務,使之未能與聯合國五常中任何一個建交,實施著赤裸裸的殖民政策。美國視若未見,不曾主持正義。尼泊爾實施新的國內政策後,印度覺得有損其利益,就決定停止向其提供燃油,導致尼泊爾經濟動盪,這明顯是以大欺小的霸陵行徑。但是,美國並沒有替尼泊爾發聲,連起碼的外交姿態都沒有。這些又是為什麼呢?簡單地說,受到侵犯的三國的地緣政治價值小,連美國戰略棋局上的小小棋子都算不上。

錫金、不丹和尼泊爾均系南亞內陸國家,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夾在印度和北方大國之間。三國面積狹小,人口不多,資源匱乏,經濟落後,與域外國家不存在密切的經貿聯繫。其僅有的戰略價值主要體現在印度與北方大國博弈上,使得三國始終不處在國際政治熱點地區,很難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既然如此,美國對三國與印度矛盾的問題一直採取超然的態度。美國在上述三國中沒有多少利益,不願意因為幫助這三個小國而影響了美印關係。美國還有個小算盤,與其讓這三國倒向北方大國,還不如讓它們受控於印度,那樣更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二、美國是否懲罰、如何懲罰侵略者,也取決於該國在美國心目中的地位。

對待伊拉克和印度這兩個國際關係中的侵略者,美國的態度和做法截然不同。長久以來,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都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更是美國抗衡伊朗時所倚重的力量。1980年9月,伊拉克向伊朗發送進攻,兩伊戰爭爆發。在曠日持久的8年戰爭裡,美國總是明裡暗裡支持伊拉克,這種支持一直持續到海灣戰爭之前。為什麼呢?美國害怕它的死敵伊朗霍梅尼勢力進入阿拉伯半島,直接威脅美國的利益。可是,一旦伊拉克佔領科威特,美國毫不猶豫地表示反對,並出兵加以懲罰。因為美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伊拉克會得寸進尺,覬覦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海灣國家,進而成為中東地區的超級大國。那樣的話,伊拉克就會重塑冷戰後的國際格局,將把美國排擠出該地區。美國領導人覺得。薩達姆已然成為自己的心腹大患,伊拉克必須受到致命打擊,只有這樣,才能顯示美國在國際社會中的領導地位,才能維護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利益。

與受侵犯的錫金、不丹和尼泊爾三國相比,印度對美國的戰略價值顯然大多了,不再一個體量上。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第六大經濟體,第五軍事強國,還是金磚五國之一,可見綜合國力之強,國際地位之高,這些因素是美國權衡是否懲罰印度時必須考慮到的。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在國際政治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有著許多支持者。為了三個小國而得罪印度,是否值得,美國領導人肯定也思考再三。印度次大陸伸入印度洋之中,處在東西方交往和國際航運的咽喉要道,印度一旦翻臉,就會直接威脅著美國的石油運輸線和在印度洋的軍事存在。印度也是一個擁核國家,美國與之發生衝突,後果可能不堪設想。基於上述原因,美國不願意冒著風險去懲罰印度。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美國關注的:印度對三國採取的行動,也是針對北方大國的戰略舉措。印度想以這三個國家為跳板,侵犯北方大國的利益。印度這麼做,對一直致力於遏制北方大國的美國而言又是求之不得的。綜上所述,印度的霸道行徑無礙於美國的利益,甚至對美國有所幫助,所以,美國不僅不會為三國主持公道,反而會縱容印度。


懿頭牛


錫金除了國王外,從首相開始,都是印度人,或者委派親印的錫金人,本來這樣維持挺好,60年代錫金出現獨立運動,印度直接以武力接管了錫金,全國清洗後於1975年舉行公投,以絕對票數的優勢,成為了印度的一個邦,尼泊爾和不丹的情況與錫金差不多,當年都是被英國入侵後,扶植親英的傀儡政權,不丹最聽話,印度獨立時就互相簽訂“友好”條約,由印度駐軍,所有行業都由印度壟斷,直到今天,印度仍是不丹最大的債權國、投資國、援助國;尼泊爾不甘現狀,鬥爭了半個多世紀,終於在2008年獨立。

錫金這個地區原來是印度的殖民地,1814年殖民印度的英國東印度公司,侵佔了錫金,先是在1835年迫使錫金割讓大吉嶺河南籍德和蘭吉德河南的地區,最後在1887年奪取了錫金政權,從此納入了英國的印度殖民地範疇,成為英國人大印度的一部分,在1847年印度獨立的時候,也就順理成章的繼承了英國人民政府的權利,當然英國人控制的錫金也就成了印度的領土,在1975年的時候,印度正是向這個地區派遣了軍隊,而且還強行遣散了當地的政府以及軟禁了這個地區的國王。隨後錫金就變成了印度的一個邦。

在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立了聯合國,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國家去吞併另一個國家必然會遭到聯合國的討伐,不過在1975年的時候印度吞併錫金並沒有得到任何國家的譴責,主要的兩個大國美國和蘇聯居然都沒有抵制,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的呢?

美國選擇的是以巴基斯坦為盟友,對抗蘇聯陣營在南亞次大陸的擴張。美國與印度關係的改善升溫,是在冷戰結束進入新世紀之後,美國調整了全球國防戰略,所謂重返亞洲的需要。美國擱置了對印度1998年非法核試驗的制裁,主動委曲求全的交好印度,以期將印度拉入打壓遏制亞洲新興崛起大國的行列。

儘管美國對於印度也存在一些看法,但是美國為了全球霸權戰略,能夠容忍印度的一些違反國際法之舉。如同今年8月4日,印度政府以總統令廢除憲法370條款一樣,違反聯合國約定擅自改變了克什米爾印控區的政治地位。莫迪政府的這一做法,第一時間得到了俄羅斯的支持,美國則是先倨後恭,從反對到默認。








經常用了


美國最擅長就是拿小國利益交換大國!

現在的錫金地區的人,早就忘記了自己是錫金人,而都是自稱印度人。雖然部分錫金人仍然稱為自己“錫金人”,但隨著印度同化,錫金早就已經沒有獨立傾向,而錫金地區多奉行藏傳佛教,風俗習慣、語言文化與印度教不同。而從客觀來說,印度對錫金殖民統治相當成功,特別是鼓動錫金大批學生、青年、知識代表,這些早在1975年錫金“申請”加入印度聯邦發揮了不少作用。而錫金王國由於自身懦弱無法阻擋印度大軍進入。而錫金國王最後一任國王,帕爾登在1982年美國紐約死於癌症,王儲旺楚克即位後,印度馬上就他進行打壓,王儲旺楚克承認了印度的非法吞併,並且自己還主動退位了。

而印度吞併錫金過程長達20多年,終於將錫金從“法律”名義上吞併。而作為干預世界的美國,這個時候根本不會譴責印度。本身錫金是一個長久問題,印度是一步一步,長期吞併的錫金,而美國的政策不可能持久的跟隨印度。而美國人在錫金沒有任何的戰略目的。美國當時主要與蘇軍爭端世界霸權地位,錫金這麼小,並且被印度團團包圍,美國人也十分清楚印度吞併錫金邦是早晚的事。而本著“和我無關”的原則,美國也不會干預一小塊和自己沒有啥關係的地區,能讓錫金國王最後一任國王來到美國看病,都是已經相當不錯的結果。

美國沒有打出錫金牌,也是知道即使打出來了,得罪印度不說,自己也不一定有什麼好處。而美國犧牲小地區換取自己的利益也不是啥舊聞,比如庫爾德武裝就多次被美國拋棄,為的是討好土耳其。


出鞘


1947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尼赫魯、甘地等人領導的印度獨立運動達到了最高潮,與此同時,印度民間武裝不斷髮動反英武裝起義,而蘇聯和美國在戰爭結束後將目標共同放在了瓦解英法殖民霸權上來。

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財政空虛、軍事力量大不如前的英國決定實行“蒙巴頓方案”,將“大英帝國皇冠上的明珠”丟出皇冠。

獨立之後的印度很快就和前宗主國英國一樣走上了霸權主義道路,英國人給印度留下了西方式的文官政府架構的同時,也給他們留下了包括達姆兵工廠在內的齊全的軍事工業,雖然較之英法蘇美等大國,印度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是很薄弱的,但是當時印度是亞洲除了剛剛戰敗的日本之外軍事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

印度並沒有選擇務實的建設國內,而是將國家崛起放在了入侵擴張上,全盤繼承了英國的亞洲戰略佈局,印度夢想能夠將緬甸、巴基斯坦、不丹、尼泊爾全部整合到印度斯坦內,成為一個亞洲的超級大國。而且印度當時的軍事實力也足夠他入侵這些剛剛獲得獨立,百廢待興的國家。

1949年6月,建國才兩年的印度就派軍前往錫金,以武力接管了錫金政府,並委任印度人拉爾為錫金首相,1950年12月又與錫金簽訂了《印度與錫金和平條約》,規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由印度政府全面接管錫金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並且派出印度官員管理錫金國家事務。

面對如此咄咄逼人的侵略事態,美蘇兩國卻沒有任何表示。

一、冷戰結束後,美蘇都極力試圖向第三世界擴張自己的影響力,希望能夠在第三世界拉攏更多的國家倒向自己的陣營,使自己在冷戰之中取得優勢。

二、印度在當時作為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之一,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聲望,如果因為錫金而制裁印度,反而會招致不結盟運動的聲討,導致在宣傳輿論陣地上輸給對方一頭。

三、印度作為美蘇都想要拉攏的目標,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雙方都希望通過控制印度來控制印度洋,如果印度能成為美國的盟友,那麼美國就能夠在太平洋—印度洋地區構築一道全面的海上防線,它可以擋住中國軍隊,與日本一起構成對中國的威脅,從而讓美國獲得對中國的巨大戰略優勢,並且能夠源源不斷地以幫助印度為理由讓印度接受貿易特惠協議,讓美國商品源源不斷輸入印度,從而佔領人口眾多的南亞市場。

在印度吞併錫金的1973年,美國國內的反戰運動達到了最高潮,在越南沼澤的熱帶雨林苦苦掙扎的美國焦頭爛額,根本無力去管也沒有心思去理會印度吞併了什麼國家。相反拉攏印度還可以讓聲討自己的國際輿論減少幾分力量。

到了80年代之後,蘇聯的力量明顯衰退,美國從越戰泥沼中恢復,更加不遺餘力地拉攏印度,冷戰結束後,美國的重心又從對付蘇聯轉向遏制中國以及提防歐洲的團結與維持美國控制下的秩序的穩定,自然急於拉攏印度到圍堵中國的行列中來,而且印度如果倒向美國,那麼美國對付歐洲聯盟又多了一張手牌,加之印度大量採購美俄軍火,美國的軍工聯合體便在國會中極力主張縱容印度,對他們來說,如果譴責或者制裁了印度,就失去了一個好的商業夥伴。而這對於國會的幕後皇帝——軍工聯合體企業來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實說歷史


印度吞併錫金的時候,正是美蘇爭霸的關鍵時期。美蘇爭霸期間,不僅只是美國和蘇聯兩國或明或暗的交鋒,兩國同時都在不遺餘力地擴展勢力範圍。而印度,由於本身是一個大國,同時身兼第三世界國家的“領袖”,正處於美蘇兩國的共同拉攏中。印度吞併錫金,其實並非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經過了一系列的準備,通過對錫金的恐嚇、滲透,最終掌控了錫金。在1975年以前,當國際各國的關注點都在美蘇冷戰中的時候,印度其實已經悄悄控制了錫金。只是到了1975年,印度正式扯下了這一塊遮羞布,在印度的“保護”之下,錫金進行了全民公投。結果可想而知,錫金投進了印度,成為了印度的一個小邦。印度吞併錫金,使用的國際大國慣用的“公投”的做法。這種做法,只要其他大國不加反對,基本上可以算沒有問題的。所以,印度吞併錫金,其實並沒有什麼風險。而當時美蘇兩國的態度,也沒有反對,印度的目的很快就實現了。美國、蘇聯為什麼不反對?最主要的原因,美國和蘇聯都需要印度。眾所周知,美國當時正忙於越南戰爭,無暇他顧。此外,美國在當時已經和印度示好,並希望借印度在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施加更大的影響力,同時借印度對抗蘇聯,或至少讓印度在美蘇爭霸中要保持“中立”。而蘇聯一方,在更早的時候,已經和印度成為了事實上的“盟友”。印度的一系列動作,蘇聯不僅沒有反對,甚至持支持態度。所以,當印度吞併錫金的時候,美蘇兩國都是“視而不見”的。更何況,錫金的得失,也完全影響不到美蘇兩國的利益,兩國自然也不會橫加干涉。


懮國懮民


因為美國忙得顧不上。

距離超級大國只剩不到一個月時間,印度即將迎來新時代新跨越的歷史性時刻。但這個準超級大國的內心似乎毫無波瀾,甚至還有點想看摩托車特技。

而印度之所以如此淡定,根本原因在於建國以來“功成名就”的雲淡風輕。

因為英國在二戰中元氣大傷,美國為壓制英國又鼓勵殖民地民族獨立,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終於在1947年開花結果,英國在拋出“蒙巴頓方案”後黯然離開。

作為被英國殖民了300多年的地區,包括印度在內的英屬印度內各國都非常不幸,蒙巴頓方案更是埋下了種族衝突的禍根。

所以印度很快化不幸為力量,將自己打扮成英屬印度的繼承者,開始瘋狂欺凌昔日和自己一道被殖民的周邊小國。

除了將巴基斯坦按在地上摩擦並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成功肢解巴基斯坦,印度還在1975年公然吞併錫金,而後控制不丹,干涉尼泊爾和斯里蘭卡內政,儼然就是南亞次大陸的小霸王。

然而,面對咄咄逼人的印度,昔日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國卻置若罔聞,任由印度在南亞橫衝直撞,頗有沆瀣一氣的味道。

那麼,是什麼因素讓美國對印度大開綠燈呢?靜夜史認為根本原因在於美國需要印度。

二戰結束後,冷戰格局隨即建立。美蘇兩國在全球各個角落都進行了激烈的爭奪。

雖然美蘇兩國都主導建立了追隨自己的陣營,但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力量同樣不可忽視,而在1962年之前,印度是名副其實的第三世界領導者,簡稱“三哥”。

而即便因62年的慘敗掉下神壇,但印度體量擺在那裡,終歸是不好“四舍”的,只能“五入”成美國的後備盟友。

作為傳統的大陸帝國,蘇聯在二戰後雖然建立了規模空前的共產主義陣營,但仍然集中於亞歐大陸內部,為出海口,尤其是印度洋出海口發愁的心始終一如既往。

而印度作為印度洋沿岸最大的國家,自然是美蘇兩國爭先搶奪的香餑餑。蘇聯在印度建國後捷足先登,美國在1971年才拋棄傳統盟友巴基斯坦轉讓和印度交好。

在美蘇兩國爭相恐後的情況下,美國如果不想印度倒向蘇聯,最好對三哥小心伺候,這是印度在美國面前的底氣,所以印度在南亞如入無人之境。

而有意思的是,雖然和美國劍拔弩張,但針對印度欺凌弱小的不要臉行徑卻和美國心照不宣。而蘇聯之所以這樣做,根本原因在於東方大國的存在。

東方大國的快速崛起,使美蘇有了難得的共同語言,那就是:為了遏制東方巨龍,我們都需要一隻好白象,不是方便麵的那種。

而無論欺凌巴基斯坦、吞併錫金、控制不丹還是干涉尼泊爾,本質上都是在南亞蠶食東方大國的戰略空間,而且也不會讓印度過分強大,美蘇兩國自然樂見其成。

尼泊爾、錫金和不丹,雖然都曾是主權國家,尤其是錫金,也曾有作為一個國家的尊嚴。但在美蘇兩國佈局全球的大背景下,這些邊緣小國實在不值一提。

再者,整個南亞次大陸在位置上本來就遠離兩極格局的一線陣地,即西歐和太平洋,所以想讓美國漂洋過海主持正義,實在不是錢不錢的事。

但常言道:“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美國雖然對南亞小國的生死存亡漠不關心,但不遠萬里來討好印度必有所圖,是的,是印度的盧比讓美國瘋狂。

作為大財團控制的國家,美國軍火大亨最喜歡的就是印度這種“啥不會,就能吹”的國家,因為他們在基本沒有工業化的基礎上,必然長期堅持“萬國牌”路線不動搖,堅決做美俄兩國軍火商的金主。

而面對如此財大氣粗的VIP客戶,美國有什麼理由不小心伺候,慢慢忽悠?

所以,作為無利不起早的國家,美國所謂的公道與否,從來都取決於是否符合美利堅的國家利益。而印度瘋狂欺凌周邊小國,其行為雖然不要臉,但符合美國國家利益,所以默許印度才是美國的所謂正義。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美國不會幫不丹、錫金、尼泊爾對抗印度的,因為他覺得三個底等的國家不值得去幫,幫了沒意七夕,也沒有油水撈,所以就不想理,也不想聽、不想看。


用戶1759813344617


呵呵,年輕人醒了嗎?還相信美帝良心發現主持正義嗎?想把人家當雷鋒嗎😊沒有好處的事誰幹?!


遊俠59838


誰都沒有想到印度獨立之後,忘記了自己曾經被英國殖民達190年,就因為自己的體量遠遠超過其它南亞國家,竟然以大英帝國的繼承人自居,對待身邊的鄰國。甚至在貪孌和手段上,超過以前的殖民者英國。雖然印度的被殖民時間長達190年(1757-1947),其實英國包括西班牙和荷蘭等歐洲列強1600年,就逐漸入侵了包括印度的南亞地區。

印度的歷史基本上就是一部被殖民史,最後是一個由突厥人建立的莫臥兒王朝,已經處於衰敗崩潰邊緣。英國人來到印度南亞地區,看到的是眾多互不隸屬的小邦國,語言不同和教派林立的散亂景像。英帝國由於殖民的需要,利用歐洲工業革命之後的堅船利炮,將這些各自獨立的土邦國佔領統一,稱之為為英屬印度殖民地。主要的區域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是英帝國幫助統一了南亞次大陸。

印度與巴基斯坦過去同屬於英屬印度,所以後來英國殖民者被迫離開時,印巴兩國各自獨立建國被稱之為“分治”。英國全面殖民英屬印度地區之後,又繼續擴大侵略周邊地區,不久尼泊爾、不丹和錫金相繼落於英帝國之手。但是這裡面有所區別,英國即使控制了尼泊爾,但還是承認尼泊爾為獨立國家,而英帝國對待錫金和不丹則完全不同。

1861年英帝國迫使錫金簽訂條約,1910年英帝國與不丹簽訂條約,這兩國都失去了外交和國防自主權力,成為英帝國的附屬國。

從不丹和錫金的歷史來看,原先都是隸屬於黃色人種吐蕃是藏人的分支,其習俗、文字和宗教與藏族人完全一致。在遼闊的南亞印度地區,印度人沒有能力做到的事,被英帝國利用強大的武力完成了。

印度人有被殖民的歷史,凡是外來勢力入侵南亞地區,印度人從來都沒有抵抗外侮的傳統。異族侵略者非常容易佔領南亞地區,這些亂七八糟的土邦國,很快的就會成為新帝國的子民,印度的歷史上沒有像樣的反侵略抵抗戰爭。由於印度地區大部分時期處於被殖民狀態,印度人對於外來入侵者有了比較,認為英帝國是歷史上最文明的殖民者。至今為止,印度並不憎恨英帝國的殖民統治,反而對於英帝國還有感激之情。

英國不僅幫助印度人實現了國土統一,而且還教會了印度人英語,作為印度各邦國的統一語言,這些都是印度人自己都永遠做不到的。二戰結束之後,1947年8月15日英國被迫同意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因為英國的撤出,同時還有尼泊爾、不丹和錫金等國。但是英國還沒有完全撤出的情況下,印度就以英帝國殖民者的繼承人為自居,反過來欺負原來同樣被英國壓迫的鄰國。

1947年英國撤離之後,印度立即按照原來英國與錫金的條約,與錫金簽訂了《維持現狀協定》,印度代替了錫金宗主國的位置。印度從自身獨立起,就從內政外交、國防和經濟上,全面控制了錫金和不丹。英國撤出南亞,對於錫金和不丹來說,就是換了一個主子,從英國變成印度。錫金面積只有7096平方公里和人口60萬,根本也沒能力與印度抗爭,印度在1974年正式吞併錫金之前,就軍事接管控制了錫金。

印度與不丹的關係稍有不同,不丹比錫金大得多,國土面積3.84萬平方公里,人口為78.3萬。印度將英國與不丹簽署的《卡普那條約》,改為與印度簽署的《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其內容就是不丹國防和外交受印度指導,印度在不丹駐軍,由此不丹失去獨立地位,成為印度的附屬國。不丹不幸中之大幸的是,儘管印度對於不丹控制嚴密,但不丹還是成為了聯合國成員國。

由於印度的阻撓,不丹只與南亞地區和歐洲一些國家有外交關係。在印度的控制下,不丹與聯合國5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包括我國這個鄰國在內,都沒有外交關係。印度和尼泊爾原來就不是一個國家,全國總面積14.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2850萬人。尼泊爾則長期是個獨立的國家,曾經且也具有很強的擴張性,英國軍隊的郭爾廓僱傭軍就是來自於尼泊爾。尼泊爾二戰前也被英國控制,但是其獨立地位遠遠超過錫金和不丹。

因為尼泊爾與錫金和不丹相似的是,國家唯一的對外聯繫都要通過印度來完成,受到印度的節制。印度為什麼敢於吞併錫金,這是因為在印度獨立之初,就完成了對錫金內政和外交的全面控制,做好了隨時準備吞併的打算。直到七十年代東西方冷戰趨於激烈,印度由於得到了蘇聯的支持,並不懼怕美國西方的威脅。而且錫金國土狹小,人口不足百萬,又是地處喜馬拉雅色南麓的內陸國。

錫金並不是聯合國成員國,國際上對於錫金鞭長莫及也沒有足夠的重視,雖然對於印度表示譴責但無助於事。由於錫金被印度吞併,突如其來的鄰國變故使得不丹驚恐萬分。不丹利用一切辦法,與世界上50個左右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以示擴大不丹在世界上的存在。目前印度雖然控制了不丹,但是要在法理上吞併不丹,已經變得非常困難。關於美國對於印度的關係,印度獨立建國之後就是親蘇聯遠美國,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組織的創始國。

而美國選擇的是以巴基斯坦為盟友,對抗蘇聯陣營在南亞次大陸的擴張。美國與印度關係的改善升溫,是在冷戰結束進入新世紀之後,美國調整了全球國防戰略,所謂重返亞洲的需要。美國擱置了對印度1998年非法核試驗的制裁,主動委曲求全的交好印度,以期將印度拉入打壓遏制亞洲新興崛起大國的行列。

儘管美國對於印度也存在一些看法,但是美國為了全球霸權戰略,能夠容忍印度的一些違反國際法之舉。如同今年8月4日,印度政府以總統令廢除憲法370條款一樣,違反聯合國約定擅自改變了克什米爾印控區的政治地位。莫迪政府的這一做法,第一時間得到了俄羅斯的支持,美國則是先倨後恭,從反對到默認。


亦新湖


最簡單的原因:

1.雙重標準是美國政府的基本特徵。

2.印度制度和美國一樣,都是民主制度。

3.印度不論是軍事和科技還是經濟都是一塌糊塗比非洲好不到哪裡去,一萬年都不可能威脅到美國的霸主地位。

4.如果印度有中國這樣的發展潛力美國早就下黑手了。

5.英國、法國、德國、韓國、日本都是被美國閹割過的發達國家,美國不允許的項目它們都沒有開發,比如:芯片、電腦系統、衛星、導彈、軍艦、隱身戰機等等這些通通都是美國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