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500洋人士兵防守的東交民巷,為何數萬義和團65天打不下來?


眾所周知,義和團是個反洋教組織,矛頭直指在中國境內傳教的外國人和中國教民。

而慈禧也對列強恨之入骨,因為在戊戌變法中,洋鬼子選擇跟慈禧的政敵光緒坐到了一條板凳上,即便是把光緒囚禁在瀛海之後,列強呼籲光緒復出的聲音從未止息,慈禧不勝其煩。

傳教的老外和老外的政府按理說不是一個概念,但義和團也好,慈禧也罷,顧不了按理,事實上把他們當作沆瀣一氣的一丘之貉。於是,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因為有著一個接近共同的目標,慈禧就跟義和團成為並肩作戰的戰友了,義和團的口號也從反清滅洋改為扶清滅洋。

只有500洋人士兵防守的東交民巷,為何數萬義和團65天打不下來?


慈禧為什麼會選擇跟義和團這幫民間的土包子們結盟呢,因為義和團戰士個個武藝高強,擁有神功,刀槍不入,洋人的火炮、快槍都拿他們沒有辦法。當然這都是朝廷主戰派的誇張描述,這些描述使慈禧後來深信,如果讓義和團上了前線,不說一定能把列強打個落花流水,一洗前恥,但架不住人多力量大,團結就是力量,靠人數優勢至少也能出出這麼多年受洋人欺負的窩囊氣。

有了義和團的保駕護航,慈禧自信心爆棚,開始下令在全國打擊帝國主義。義和團得到慈禧指示,立馬雷厲風行,在全國開展反洋教運動,燒教堂、殺教民、拆鐵路、刨電杆,搞得有聲有色、如火如荼。拳民的目標對準傳教士、甚至對準中國教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解,可是你們毀壞大清投資建設的鐵路和通訊設施又是什麼梗?

只有500洋人士兵防守的東交民巷,為何數萬義和團65天打不下來?


因為義和團的心目中,所有現代化的東西都是洋人帶來的,只要和洋鬼子有關的,統統都在毀滅之列。由於得到了朝廷的支持,義和團的排外運動在全國各地掀起高潮,在天子腳下的京津地區同樣轟轟烈烈,在天津,底層百姓家裡搜出洋火(火柴),都有因此而送命的。

在北京的各國外交官起初認為這把火燒不到他們頭上,畢竟他們是外交人員,按照國際慣例,應該受到保護,可是清政府只是口頭保護,實際上放縱拳民,根本就沒有打算保護,心說就是衝著你們來的,不僅如此,外地借調來的清軍甚至也參與了義和團的行動。

這樣一來,位於使館區的東交民巷也成為義和團活動最猖狂的地方。

清政府的總理衙門官員對西方外交官說,我們也不能保護你們的安全,要不你們自己想辦法吧。於是在1900年5月底,按照與清政府達成的約定,西方各國自己的警衛趕來北京,進駐東交民巷,保護使館區和西什庫教堂。

只有500洋人士兵防守的東交民巷,為何數萬義和團65天打不下來?


6月10日,義和團大部隊響應慈禧的號召開進北京,一時間北京烏煙瘴氣,雞犬不寧。上千家商鋪毀於大火,成千上萬市民死於義和團的刀下。十幾座教堂被摧毀,教民也被屠殺殆盡。6月11日,日本外交官杉山彬被槍殺。6月20日,德國外交官克林德被殺。

外交官被殺,外交人員被困,列強以保護使團為名發動了侵華戰爭。慈禧一怒之下,在6月20日向英、法、美、德、意、日、奧、俄宣戰,並下令義和團和清軍攻佔東交民巷。

其實在宣戰前,義和團就開始了對東交民巷和西什庫教堂的圍攻,主戰派端郡王載漪派兵協調義和團的行動,幾十名教徒被殺,周圍數百間民房被燒。

慈禧下令後,榮祿率領一萬多武衛中軍趕赴東交民巷,跟先期到達的數萬多義和團戰士會師,發起了對東交民巷的總攻。

當時對方是什麼情況呢?在教堂和東交民巷使館區,有各國公使和他們的家屬、中國教民及家屬三千餘人和前來避難的中國人兩千餘人,他們都是赤手空拳、手無縛雞之力的普通人。真正能拿起武器參加戰鬥的士兵只有500人左右。他們的武器除了步槍只有三挺機槍和四門小火炮。

只有500洋人士兵防守的東交民巷,為何數萬義和團65天打不下來?


當時指揮進攻的清軍頭子是甘軍的董福祥,他向慈禧保證,最多隻要一週,就能把東交民巷拿下。可是幾萬義和團和清軍,晝夜不停進攻,手段無所不用,義和團死傷慘重,苦戰兩個月卻一無所獲,東交民巷安然無恙。

按理說,如此懸殊的力量,如此長時間的進攻,怎麼也不會是這樣的結果,就是困也把洋人困死了;這樣的結局,的確叫人百思不解。

關於其中原因,有人說是慈禧特別關照對洋人放水,是為了嚇唬洋人,對使館區和教堂圍而不打。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因為慈禧在宣戰之前曾經打算解散義和團,跟洋人握手言和,可是洋人說了,何談的先決條件是光緒出山,慈禧下臺,這才徹底激怒了慈禧,把慈禧逼到了牆角,打算真刀真槍跟洋鬼子拼個你死我活。

為了鼓勵捕殺洋人,慈禧定出了懸賞大額,規定"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洋婦四十兩;洋孩三十兩"。懸賞令一出,不僅義和團戰士摩拳擦掌。就是清兵也擼起袖子躍躍欲試,都想殺敵立功拿賞銀。

因此說,是慈禧不讓打洋人這個理由,似乎站不住腳。

只有500洋人士兵防守的東交民巷,為何數萬義和團65天打不下來?


但清廷裡肯定有人對洋人網開一面,所以才導致使館久攻不下。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戊戌變法中出賣光緒的榮祿。

在慈禧跟洋人開戰的時候,大多數人沒有提出反對意見,道理也很簡單,慈禧正在氣頭上,大家不願忤逆她的意願。但滿清不是列強的對手,這個道理大家也都明白,只有義和團、端郡王載漪和甘肅提督董福祥腦子進水,覺得能打得過洋人。

榮祿就是其中的明白人,他知道大清根本就不是列強的對手,如果攻下使館,殺了外交官,那就把事做絕了,慈禧的江山就保不住了。如果留著使館,日後還有退路,對大清來說是個籌碼。因此,榮祿就玩起了花招。明著進攻,暗地裡保護。不僅派人給洋人送飯送水送西瓜,還拒絕給攻打使館的董福祥所部提供武器彈藥,即便是提供也在武器上做手腳,想方設法讓它們發揮不出效力。

只有500洋人士兵防守的東交民巷,為何數萬義和團65天打不下來?

在進攻使館"數十日不下"時,主戰的端郡王載漪急了,借"上諭"的名義,令武衛中軍分統(旅長)張懷芝用剛從德國進口的最新式大炮開花炮進攻,這種大炮"只要三兩炮,各使館就夷屍狼藉"。張懷芝是當年英國將軍戈登在中國主辦的新式軍校"天津武備學堂"的畢業生,老覺得炸死英國老師傅有點不對勁,跑到榮祿家,討要一道發炮的命令。榮祿支吾半天,死活不下命令,後來含糊回了一句:"橫豎炮聲一響,裡邊(皇宮)是聽得見的。"

張懷芝馬上心領神會,回到炮位,親自指揮測定,利用英國老師傅當年教授的學問,大炮精確地瞄準了使館區內一塊無人空地,轟鳴了整整一夜,非常有氣勢。但“放炮五六百響,未傷洋人一人。"

清軍在圍攻使館的時候,還發生了這樣一個小插曲。清兵抓到了一個義和團,榮祿對義和團反感至極,就下令把他殺了。就在這時,從這傢伙頭髮裡掉下一張紙,榮祿一看是使館的外交官寫的信,原來這傢伙是使館的信使,負責跟外界通風報信的,裝扮成義和團的樣子。

榮祿喜出望外,趕緊給信使鬆綁,好吃好喝一頓,放了回去。使館的人聽了信使訴說,心裡踏實了許多,知道榮祿在保護他們,這樣被圍困的人也就心裡有底氣,判斷自己能扛到援兵到來,大大提振了士氣。

榮祿這樣做也的確為慈禧留下退路,為日後和列強的談判留下和緩的空間。

所以說,榮祿的吃裡爬外才是義和團兩個月圍攻使館久攻不下的主要原因。但正因為沒有拿下使館,慈禧的統治才得以延續,要不然,真要是把人家各國使館全團滅了,列強的惱火和報復手段可想而知,大清的江山那時候也許就會完蛋了。

只有500洋人士兵防守的東交民巷,為何數萬義和團65天打不下來?


但以榮祿的身份和與慈禧的私人關係,很難讓人相信,榮祿是私自作為,而不是與慈禧達成的某種默契。

包括《清史演義》、《慈禧太后演義》、《民國演義》在內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是蔡東藩先生用了十年時間著作而成的600萬餘字的歷史演繹鉅著,蔡東藩因此被稱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晚清面臨的是“五千年未有之變局”,不能輕易得出義和團、慈禧、漢臣、列強等單一的臉譜化民科結論,讀一些流暢的、可讀性強的真正歷史,比道聽途書得來的知識,對自己的知識儲備更有益。

毛先生初到延安時,專門委託李克農從大城市的書店中為他買了一套蔡東藩先生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後來到了北京,也一直把它置於書桌案頭,伴他度過幾十載寒暑。

只有500洋人士兵防守的東交民巷,為何數萬義和團65天打不下來?


讀一套《中國曆朝通俗演義》,接觸真正厚重的歷史知識,不妨點擊下方鏈接瞭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