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擂茶,情深乡愁浓

客家擂茶是保留下来的一种文化;其以古朴见奇趣,以保健见奇效,自古闻名遐迩,是中国最古老的茶道之一。

擂茶,又名三生汤,是一种特色食品。主要流传于广东汕尾市、益阳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于汉、盛于明清。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客家擂茶,情深乡愁浓


昔日的于都民间,家家户户都有个擂茶钵,吃擂茶之风极盛。无论贫家富户,不分男女老幼,每每工余课后,总要喝上几碗浓郁香醇的擂茶。要是亲朋登门,更少不了以擂茶殷勤相待。平日,你不论走到哪里几乎都可以闻到从庭院里飘滋出来的芬芳扑鼻的擂茶香和"吮恍"作响的擂茶声。

要做擂茶,就要先了解客家人的“擂茶三宝”:陶制擂钵、擂棍、捞瓢;


客家擂茶,情深乡愁浓


擂茶可以说是“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喜爱的人一天不喝都难受,不习惯的人就觉得难喝吃。客家人素有饮茶的习惯,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擂茶甚至还是其主食之一。无论是婚嫁喜庆、好友来访、家人团聚或是邻里串门,都少不了一场擂茶席。一张张桌子排开来,男女老少围坐一圈,一边是客人喝茶,说古论今、谈笑风生;而另一边是女主人手持擂杖,在擂钵里有节奏地擂动,一派淳朴的客家民俗风情


客家擂茶,情深乡愁浓


在"细擂"到配料足够细时,冲入大量热开水。据说,此时开水的水温很有些讲究,温度不能太高,也不可太低。水温太高易造成混合物的蛋白质过快凝固,冲出的擂茶清淡而不成乳状;水温太低则冲不熟擂茶,喝的时候不但不香,而且有生草味。"一般水温控制在90摄氏度左右,冲出的擂茶才能'水乳交融'。


客家擂茶,情深乡愁浓


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香草、黄花、香树叶、牵藤草等)。待钵中的东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浓郁、绵长……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饥。擂茶源于中原,盛于长江中下游


客家擂茶,情深乡愁浓

今日入户,农户以贵客待之,现场给我们做擂茶喝,各种野菜搭配。

擂茶,取之于山野,烹之于征途,映日月星辰,染风霜雨雪;品之,呈优雅闲适之情,增粗犷豪迈之概。它是客家的瑰宝,是跋涉者的“源泉”。


客家擂茶,情深乡愁浓

中国人爱“吃”,更讲究“吃”。时至今日,食物的作用已经不是单纯的充饥解渴,还蕴藏着几千年来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人们也常借吃来表达美好的愿望和对未来的期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