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那么神,为什么下场却那么惨?

菩萨我想对你说


明朝的开国功臣,也算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贤臣了。刘伯温一生为朱元璋运筹帷幄、出谋划策,但是他的一生并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得志,一生在宦海沉浮经历无数尔虞我诈的他,也是活得辛苦。甚至连生命的结束,也成为政治斗争上的利剑。

跨时代“师兄弟”刘伯温与诸葛亮

据传说刘伯温是个十分有才华的人,有明朝诸葛亮之称。这就说明了他的聪明才智。刘伯温和诸葛亮给人的印象都是神机妙算,似乎古代的神机妙算都是与易经分不开的,无独有偶这两人都对易经情有独钟,有独到见解。正是这样的共同点让两人产生了跨越千年的缘分。这两个跨时代的道家同门师兄弟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坊间传刘伯温为小诸葛,但是刘伯温的心里并不觉得自己比诸葛亮差,所以并不服气,便来到诸葛亮的墓前令人挖开诸葛亮的墓想来探个究竟这,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走了不一会儿刘伯温看到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一句话意思是没有人会来到这里,刘伯温见到哈哈大笑,心想诸葛亮也不过如此,我不是来到这里了吗。

说着就继续走,不久又见到一块石碑,但这时候刘伯温却再也不能冷静了,因为石碑上写的是只有刘伯温会来这里。千年前诸葛亮便知千年后会有一个刘伯温,而刘伯温是自然不能预知千年后会有谁的,于是便心服口服自知不如诸葛。无论这个故事的真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刘伯温确实是一个有才华与智慧的人。其实与诸葛之缘也为刘伯温之死埋下了一个伏笔。

“官场对头”刘伯温与胡惟庸

刘伯温与胡惟庸是同朝为官,但刘伯温是开国老臣,而胡惟庸是后起之秀。这里要介绍一下刘伯温的官职。在开国后朱元璋封了刘伯温伯爵,并且让他重建御史台,担任开国后第一任御史。御史是秦朝以来便有的官职,可以弹劾任何一个在朝为官的官员的行为举止,虽说听着还不错,但其实就相当于一个纪律委员,是个出力不讨好还得罪人的差事。

刘伯温呢,也既来之则安之,无论亲疏或者官员大小,他一律一视同仁铁面无私。这样虽然得罪了不少人,但尽职尽责在为国家清除了不少蛀虫,得到了百姓的赞扬和朱元璋的看好。但是在刘伯温得罪的人中有一个叫胡惟庸。胡惟庸是与刘伯温在朝廷上死对头开国宰相李善长一派的人。

虽说刘伯温和李善长在朱元璋眼中是一个等级的重臣,但是御史的官职还是比宰相小很多的。那么刘伯温是如何得罪了胡惟庸的呢?原来,李善长年老即将退休,这样一来丞相一职便会空缺。这时李善长便推选自己的同乡胡惟庸任下一任宰相,但是胡惟庸这个人虽然有些才华但是为人过于强势,又独断毒辣。

朱元璋在询问刘伯温下一任宰相应该是谁时,刘伯温给了胡惟庸最差评价“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好像一匹车驾,胡惟庸就是一匹劣马,必然会翻车坏事。但是最终朱元璋还是选择了胡惟庸来当宰相。这个梁子已经结下,胡惟庸得势必然不会放过刘伯温,处处不让其好过。而且胡惟庸本是李善长一派的人,更是要排除异己。

史传最终在一次刘伯温生病告假时胡惟庸借机毒死了他。但是事情真的就那么简单吗?这种显而易见的“阴谋”会是一个宦海沉浮多年的老贼做出来的吗?想要知道真相还要说一说刘伯温和朱元璋的故事。

“虐心君臣”刘伯温与朱元璋

说起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看法和做法在不同时期是有明显的不同的。早期明朝刚刚建成时朱元璋实际上是不太待见刘伯温的,原因有二。

第一,当时建国功臣们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李善长为首的实力较大,朱元璋刚刚建国还没有站稳脚跟比较依赖李善长一方的势力,且朱元璋与李善长同为淮西集团所以更为亲近,所以便对刘伯温有所冷落。

原因之二就是刘伯温十分贤能,有明代诸葛之称,朱元璋怕过分重用他会让此人骄傲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便有意打压他。所以明朝建国初时刘伯温只是被封为普通伯爵,得到了一个得罪人的差事,这与其开国的功劳是十分不符的。这也奠定了刘伯温的仕途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刘伯温在自己的职位上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终于让朱元璋看到了他的好,开始愿意相信他。

虽然官职仍不高但在朱元璋心中地位已经与李善长无异。但是世事总不如人心,后来胡惟庸上任宰相后,其跋扈、自大行为惹的朱元璋屡屡不爽,让朱元璋动了废除丞相的念头。但一国之相背后势力盘枝错节,又师出无名,任意废之谈何容易。于是为了扳倒胡惟庸朱元璋需要下一盘棋,而这个美名在外的贤臣刘伯温正好成为了朱元璋下的这盘棋中的重要棋子。

朱元璋想要扳倒胡惟庸就必须要让他犯错,还要犯大错,这个大错就是刘伯温。前面说了刘伯温和胡惟庸早有过节,胡惟庸又是个睚眦必报的人,杀人动机十分充足。而刘伯温作为一代贤臣,美名在外,又是朝廷上与反对胡惟庸一派的头头,其朝廷地位也够高。假如胡惟庸去杀刘伯温于胡惟庸来说是有动机的,当然对朱元璋来说这个罪名也是够扳倒胡惟庸的。就这样刘伯温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朱元璋的第一人选。

至于后来的刘伯温生病告假后所喝的药毒到底是谁下的。朱元璋或者是胡惟庸,真相不是那么重要,因为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胡惟庸忌恨刘伯温而毒杀朝廷重臣。无论刘伯温的死是否与朱元璋有直接关系,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是利用了刘伯温的。

可怜刘伯温一生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尽心竭力,最终只是沦为朱元璋巩固王权的一颗棋子。俗话说“没有永远的友情,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总是适用。


小竹叶青历史


首先回答一句,刘伯温和朱元璋之间的关系,可以形容为人间悲剧。

刘基(1311年7月——1375年5月),字伯温,浙江青田县人,故称为刘青田。他是明初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大明王朝的开国功勋。武宗正德九年时,追封为太师,谥号文成,后人也称他为刘文成。

 后世好多人都认为,刘伯温之于朱元璋,就好比张良之于刘邦,诸葛亮之于刘备。可惜!这是一种误解,因为,朱元璋从来就没有真正喜欢过、信任过刘伯温。

在元末起兵之时,朱元璋主要依靠两大派别,互相利用、互相制约。一派是李善长领头的“淮西派”,另一派是刘伯温领头的“浙东派”,两派是朱元璋得以问鼎天下的两个支柱,甚至就是两条腿,缺一不可。

由于朱元璋的草莽出身,所以对于浙东士族刘伯温,朱元璋从来就不喜欢,发自肺腑的没有亲近感。

1359年,朱元璋的势力已经非同小可,距离他最终一统天下已经是近在咫尺。这年的年底,朱元璋所部攻占了浙江一带,这里是刘伯温的老家。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温连同另外的几个当地名士,什么叶琛、宋濂等人,一同投奔了朱元璋。所以说,刘伯温当年投靠朱元璋,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无奈而已。对此,朱元璋很清楚,也一直都耿耿于怀。

  不管怎样,当时的刘伯温投靠朱元璋后,从此开始了自己运筹帷幄的崭新生活,最终辅保朱元璋一统天下。

  1367年11月,朱元璋的北伐大军,一路攻伐,逼近了元大都。面对这种大好的形势,朱元璋的手下和他本人,都有点晕晕乎乎了,劝进声音不断,要求老朱赶紧登基称帝。

而这位朱老大,虽然内心想得要死,但毕竟还得客气客气,谦让一番。怎么办呢?请老天出来说话,这是最管用的招式了。

所以,在准备妥当后,朱元璋开始了祭天的表演。识字不多的朱元璋开始发布祭文,核心意思就是,我老朱现在拥有的土地已经大得不要不要的啦,下面的弟兄们都推举我当皇帝。我本人是不太想,已经再三再四的推托,可是!大家的盛情难却,所以我就勉强答应了。但是呢,我还有些担心,怕我的德望还不足以称帝,要不老天爷您老人家给个明示,看我老朱究竟能不能称帝?如果您老同意了,就在正月初四的当天,给我一个风和日丽、万里晴空的好天气。否则,我就不当了!

  而这个日子,正是刘伯温帮他敲定的。因为刘伯温精通天文地理,算得上是当时最牛的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他100%确定,正月初四一定是一个好天气。果然,当了那天是晴空万里,朱元璋很高兴,文武群臣很高兴,于是再次祭拜天地,追封老朱家的祖先后,在奉天殿正式登基成为皇帝。把朱元璋捧上了神坛,披上了龙袍,刘伯温可谓是大功一件。

天下争雄时,迫于无奈的朱元璋,必须依仗于刘伯温的才智,对刘伯温是礼贤下士,极尽拉拢之能。但此刻天下已定,老朱开始翻脸了。

  虽然刘伯温和其他的开国功勋一样,也得到了朱元璋的封赏,被授为资善大夫、上护军,爵位是诚意伯,岁禄二百四十石。但这个级别并不算太高,与他“浙东领袖”的身份并不相符。可见,他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有限。

心思缜密的刘伯温,已经隐隐感觉到了“兔死狗烹”的威胁,所以受封后的刘伯温,请求朱元璋赐他归家养老。希望能够见好就收,离开朱元璋的视线,过两天自在生活。

但是,老朱不同意!说刘先生有大功于江山社稷,现在百废待兴之时,怎能离开先生的辅佐。没办法,刘伯温只得留在朝中继续干活,但却有了消极怠工之嫌,更加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看到老板不满意了,许多人跳出来表现,开始向刘伯温找茬,而跳得最欢的,当属野心家胡惟庸。

  洪武五年,刘伯温回老家时,发现了一块“吉壤”,想要留给自己以后使用。胡惟庸借机开始发难,硬说刘伯温选了一块“颇具龙气”的风水宝地。“颇具龙气”这个罪名可就大了去了,尤其是对于朱元璋而言,更是不得了。

  刘伯温深知这个后果的严重性,再也不敢在老家久居,赶紧启程进京谢罪。虽然朱元璋表面上没有处理他,但刘伯温却自此开始“乃留京,不敢归”。

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刘伯温的病情开始加重。甚至于,有传闻说,在老朱的暗中默许下,胡惟庸带了御医去为刘伯温治病后,他的病情非但没有减缓,反而进一步加剧,不久后就与世长辞了。

  关于刘伯温的准确死因,史上众说纷纭,但很多人都质疑朱元璋与胡惟庸难脱干系。

  总结一下朱元璋和刘伯温二人的君臣关系,由于出身不同,认识不同,使得两人始终存在着隔阂。

朱元璋更愿意把刘伯温当作自己的属下和谋臣;而颇有文人气息的刘伯温,更愿意担任朱元璋的朋友,或者纯粹就做一个“儒士”。在这种迥然不同的认识下,两人之间相互看不顺眼也就很好理解了。

回答完毕!

《刘伯温传》






文史不假




刘伯温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也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这与刘伯温个人的才能是分不开的。

但刘伯温虽然智谋过人、才能绝世无双,但终究抵不过也是一个人。他没有汉朝的张良睿智,张良因为看透了刘邦,所以选择了退隐江湖。

刘伯温却对朱元璋抱有幻想,认为自己曾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肯定会以国士待之。明朝建立,百废待兴,正值用人之际,他认为自己可以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韩信在死前曾经说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当年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后,范蠡功成身退而存,文种不愿离去身死。



朱元璋从小草根起家,躬逢乱世,吃尽了不少苦头。长期的血雨腥风培养了朱元璋多疑的性格,身边至亲好友的背叛让他有了不安全感。

当年小明王向朱元璋求救时,刘伯温以为不可。从这次起,朱元璋就对刘伯温产生了戒心。他认为刘伯温敢劝自己向小明王下手,将来刘伯温也有可能对自己下手。



为了牵制刘伯温在朝中的势力,朱元璋重用了自己的老乡李善长。从此在明朝的中央政府中,以朱元璋淮右同乡的徽党与刘伯温为首的浙东党就不可避免产生了政治斗争。

明朝是朱元璋的明朝,两派斗争谁能够胜出,取决于朱元璋支持谁。朱元璋本来不太信任刘伯温,再加上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老乡,这场斗争的结果早早就注定了。



任凭刘伯温再聪明,做事情再高明。但人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最终还是让朱元璋和李善长抓住了刘伯温的把柄,刘伯温被迫辞官回乡。

政治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的,李善长不弄死刘伯温绝不肯罢休。胡惟庸作为李善长的第一打手,自然会冲在前边。|

胡惟庸向朱元璋举报刘伯温有谋反之心,朱元璋就命令带病的刘伯温到南京来养病,以便把他看管起来。

胡惟庸担心刘伯温东山再起,就用重金收买给刘伯温看病的御医,在药中下了毒,不久刘伯温就毒发身亡。

不久后,他的长子刘琏被胡惟庸派人推入井中淹死。次子刘璟被迫在狱中自杀。但后来刘伯温的孙子还是继承了他的爵位诚意伯,保全了自己的家族和香火。


新知传习阁


这个还得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说起。江山已定开始论功行赏,刘伯温理当入公,但最初封公的六人为长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和邓愈。这些人除常遇春之子常茂是追封外,其他都是最早追随朱元璋,征战疆场的兄弟,尽管朱元璋对刘伯温毕恭毕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明史列传16》,但那是有所请教,是一种姿态而已。可能是出于一种自卑和自大混和的心理,身为文盲老粗的朱元璋对文化人有一种内心的反感,尽管刘伯温以及陶安、秦从龙、朱升、范常等文人对朱元璋平定天下起的重要作用丝毫不亚于厮杀战场的武将。

刘伯温心里有点不平衡的感觉,人家都是公 我是确是老先生,朱元璋什么人啊 社会人。要了那么多年的饭肯定能看出来,为了补偿刘伯温  史料记载 为安抚刘伯温,朱元璋下令青田不加赋税,“令伯温乡里世世为美谈也。”后来又“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明史列传16》。刘伯温是一个传奇人物,他被后人 称其“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什么哲学家、谋略家、文学家、军事理论家、易学家、天文学家等等,这头衔绝对是一个大哥级别的,据我太爷爷说我们村上那个风水就是他破坏的,但是唯独不是政治家 他也是一个政治上的文盲。说话过于直白,和朱元璋说话还是以前那样没轻没重的,其实他心里也明白,朱元璋变了。

江山已定朱元璋看着手下这帮人,个个都不顺眼,怎么办?,这个杀人过程我就不详细介绍了,但是朱元璋很搞笑,他让刘伯温出面准备干掉李善长的,你去给那谁谁谁干掉,我是皇上,我不方便出面, 史料记载 “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刘伯温说的全是大道理,意思你不能卸磨杀驴,刘伯温也不好意思对自己老战友下手啊,没办法,刘伯温辞官了,你这太危险了,万一哪天你不高兴杀我怎么办?但是问题是朱元璋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要饭的了,现在这个天下是他的,疑心越来越重了,刘伯温看到了这一点,把自己儿子留在朱元璋身边当官,就是让朱元璋不怀疑他。

但是问题是你虽然把儿子留在这里,朱元璋还是不放心。这个时候出来一个关键人物,胡惟庸 这个哥们是李善长的同乡。李善长推荐胡做宰相,然后朱元璋征求刘伯温的意思,刘伯温就反对胡惟庸做宰相,然后胡惟庸怀恨在心,这个梁子就结下了。可能胡做一个小官,胡惟庸在刘伯温回家的时候朱元璋派胡去刘的家乡视察,回来的时候胡惟庸为了报复刘伯温,那个意思就说刘伯温想造反。朱元璋一看机会来了,立马叫刘伯温回京接受调查,到了京城朱元璋又不提造反的事就是和他聊 你在家还好?身体怎么样啦,这些无关紧要的话题,刘伯温他心里有事啊,皇上怀疑我。。。。。就这样心里憋屈在,然后生病了。在生病期间,胡惟庸去看望过刘伯温,据说是朱元璋授意胡惟庸除掉刘伯温,但是这个无从考证了,后来这胡惟庸一大罪状。就这样一代奇人刘伯温最终郁闷而死。

问题是刘伯温死了,其他人呢?五年后两场屠杀,近五万人全部处死,株连多少族。好了,谢谢大家,欢迎留言评论。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2020


刘伯温是个厉害角色,这个没有争议。可是,贵架所说“下场却那么惨”不知是从何说起啊?朱元璋晚年诛杀功臣,刘伯温并未被杀,怎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呢?这个鄙人非常不解。

按照史书的说法,刘伯温是得了风寒,然后一直未见好转,吃了胡惟庸带来的御医开的方子,病情不但没有好转,而且有加重的趋势。刘伯温抱病觐见了朱元璋,不久之后就告老还乡了。回乡之后,他不再吃药,只是维持平日进食而已。当年的四月,刘伯温正常病故于老家,享年六十五岁,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不知从哪里可以看出刘伯温下场很惨呢?还请赐教。


猫叔说历史



cwq2013


料敌如神却料不到自己


伊曼卡


君子与小人,防不胜防,君子少,小人多,能人死于非命,是社会人类的自私反应。


米衣70831632


正常,当老大觉得能力不如你,智商压不住你的时候你就危险了,哪个朝代都一样


青山绿水大红袍


关键原因是朱元璋为排除胡惟庸、巩固王权,而利用刘伯温与胡惟庸长期对立,以刘伯温为棋子,达到排除胡惟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