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清史:嘉慶朝戍邊的黑龍江將軍觀明愛民廉政有“二公”佳聲


觀明,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嘉慶八年(1803年)十二月從察哈爾都統任上調任黑龍江將軍,嘉慶十四年(1809年)三月調任烏里雅蘇臺將軍,觀明擔任了兩任黑龍江將軍,清代一般駐防將軍的任期為3年。


圖說清史:嘉慶朝戍邊的黑龍江將軍觀明愛民廉政有“二公”佳聲

▲黑龍江將軍轄區地圖。


有清史學家認為,觀明是76任黑龍江將軍中既有操守又有文化的一位。

清代的齊齊哈爾,曾廣泛流傳著一則黑龍江將軍觀明“犯二”的故事。


圖說清史:嘉慶朝戍邊的黑龍江將軍觀明愛民廉政有“二公”佳聲

▲黑龍江將軍府大門復原場景。


作為對人評價的詞語,古代“二”的含義與現在不同,現在各地評價人用的“二”,都有貶義的含義。而古代的“二”作為對人評價的字眼,源於《易經•繫辭》中“因二以濟民行。”

三國時期的易學大家虞翻對此註解為:“乾與坤也。後世官書以貳為之,為防奸易。”因此,這裡“二”有君臣相濟,不生奸易之理。


明朝宰相張居正在《辛未會試程策》中說:“二,臣道也,以任事為忠;五,君道也,以任人為大。二勝其任,則五可無為。”由此可知,二、五之數是臣、君之道。


圖說清史:嘉慶朝戍邊的黑龍江將軍觀明愛民廉政有“二公”佳聲

▲黑龍江將軍旗幟。


與此含義並列,在明代,“二”還是兩袖清風的代名詞。


據歷史文獻記載,當時還是地方官的于謙奉命入京任職時,按當地風俗,一些官員、僚屬送來了各種禮物和土特產,既有送行的意思,也有藉此巴結的想法,但均被于謙拒絕。


他後來感慨地作了一首詩評論此事:“絹帕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等到于謙到京城報到時,又有人問于謙,你給朝中權貴們帶了些什麼禮物?他舉起兩隻官袖說道:只“帶有清風。”


這裡的兩隻官袖,也可表示為“二”只官袖。因此廉潔勤政之官員便被後人稱為“二公”。


圖說清史:嘉慶朝戍邊的黑龍江將軍觀明愛民廉政有“二公”佳聲

▲黑龍江將軍駐地齊齊哈爾城位置地圖。


圖說清史:嘉慶朝戍邊的黑龍江將軍觀明愛民廉政有“二公”佳聲

▲黑龍江將軍駐地齊齊哈爾城位置衛星照片。


圖說清史:嘉慶朝戍邊的黑龍江將軍觀明愛民廉政有“二公”佳聲

▲齊齊哈爾城衛星照片。


據清雍正朝權臣鄂爾泰的曾孫西清所著的《黑龍江外記》一書記載:“觀明將軍照市價買物,仍防閒家人,不令商販隱受累。嘗買羊,報價錢一千五百。訶之曰:‘安得如是賤,將苦商販以諛我乎?’強給三千錢。故,至今商販稱‘二公’……”


圖說清史:嘉慶朝戍邊的黑龍江將軍觀明愛民廉政有“二公”佳聲

▲西清所著《黑龍江外記》書影。


此則故事的情節很簡單,意思是說,黑龍江將軍觀明曾經讓家人去街市上買了一隻羊,統共才花了一千五百個銅板。但觀明不相信,認為一隻羊這樣的價格太便宜了,恐怕是商販吃虧了,硬是讓塞給商販三千個銅板才罷。由於此事,齊齊哈爾商販們非常感激黑龍江將軍觀明,稱其為“二公”。


圖說清史:嘉慶朝戍邊的黑龍江將軍觀明愛民廉政有“二公”佳聲

▲觀明外孫宗室慶錫收藏的乾隆皇帝第六子永瑢繪山水圖,慶錫圖章為“慶錫秘玩圖書希晉齋珍藏印”。


在《黑龍江外記》一書中,西清對此事評價道:“使馬如羊不以入廄,使金如粟不以入懷,邊將惟廉公知人情,乃能樹威信也。”(事見《後漢書•張奐傳》,以“馬願如羊”隱喻官吏從政清廉)


清朝時,遠在邊疆的戍邊將軍,如年羹堯,幾乎如土皇帝一般,而觀明將軍如此愛民廉政,很是少見。因而得到了八旗駐軍兵士和百姓們的敬重。其相關事蹟筆者將另行介紹,以饗讀者。


圖說清史:嘉慶朝戍邊的黑龍江將軍觀明愛民廉政有“二公”佳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