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虫害、草害防治有“妙招”,农药用的多,不如用的巧

今年的冬季并不太冷,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咱们广大直接与土地与作物打交道的农民朋友其实是很不利的,因为冬季气温偏高的环境,会增加田间作物上的病菌、害虫以及杂草的繁殖基数,从而导致次年春季回暖后作物上大面积发生较为严重的病害、虫害及草害。

对于病虫害防治,咱们广大农民朋友除了要加强常规性的精细化管理外,更多的可能是依靠药物进行化学防治。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药物防治病虫害及草害,有的农民朋友能够防治的非常到位,但也有不少的农民朋友经常抱怨说,不知啥原因,自己每年在买药投入上、打药次数上以及所花费的人力时间都比别人多很多,别人家的病菌、虫害、杂草一打就死,而自家的病虫害及草害年年就是杀不死、防不住!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很多农民朋友自己可能也搞不清。

作物病虫害、草害防治有“妙招”,农药用的多,不如用的巧

其实问题很简单:农药使用是有“学问”可研究的,不论是选药、买药,还是配药、打药,里面都有很多的“门道”,如果我们打药的种类、时机、方法、技巧等使用不当,又怎能有效的灭杀掉田间作物上的病菌、害虫和杂草呢?

针对病虫害、草害药物防治的这个问题,今天农技小背篓就和大家说一说农药使用的七个小方法、小技巧,大家不妨都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是否都用好、用对、用到位了!

一、正确识别和选购高品质的农药

在购买农药时,一定要到正规农资店、农药店购买正规企业的产品。在选购农药时:

一方面要查看农药产品的“三证”是否齐全和真实,即农药登记证、农药生产许可证、农药产品标准证;

作物病虫害、草害防治有“妙招”,农药用的多,不如用的巧

一方面要注意通过外包装上的文字和特征颜色来查看农药的类型,比如说杀虫剂常用红色,杀菌剂常用黑色,除草剂常用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常用绿色等;

一方面要查看农药产品的外包装标签、标识,如生产厂家、商标品牌、生产日期、保质期、有效成分、适用范围、百分含量等;

一方面要注意产看农药的剂型,目前农药的剂型主要有可湿性粉剂类、乳油类、悬浮剂类、粉剂类、水剂类、粒剂类等,大家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用途和使用方法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剂型;

一方面要注意产看农药 产品的外观质量,比如说粉剂类和可湿性粉剂的农药产品应该为粉末状,如果结果就说明质量不达标,再比如说乳油类农药应该是全部均匀透亮且上面没有乳油、下面没有沉淀,如果乳油浑浊不均匀或上部有明显的乳油、下部有明显的沉淀,则可视为质量不合格的产品。

作物病虫害、草害防治有“妙招”,农药用的多,不如用的巧

二、应当选择最适合的农药类型

在防治病害、虫害或者草害时,我们要要根据判断准害情的类型、摸清害情的特性,并结合当地的土壤类型、气候特点、病/虫/草害的生活环境及害情所处的阶段期等,灵活选择最具有针对性的药物,尤其对于那些症状表现相似的病虫害一定要先判断准病情,然后再选择适合的单一药物或复配药物进行使用;比如说,在防治作物病害时,要注意分清到底时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或者是生理性病害,在防治虫害时,既要了解害虫形态期(如卵期、幼虫期、若虫期、成虫期),又要注意区分咀嚼类害虫(适合用胃毒性或触杀性药物)、刺吸口类害虫(适合用内吸性药物)、蚧壳虫类害虫(适合用渗透性和触杀性较强的药物)等害虫类型,在防治草害时,要注意认清田地中的杂草是阔叶类杂草还是禾本科杂草,是双子叶杂草还是单子叶杂草,是一年生杂草还是多年生杂草等。

作物病虫害、草害防治有“妙招”,农药用的多,不如用的巧

以目前来说,市场上常见的农药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保护型、治疗型或触杀型、内吸型或长效型、速效型等几大类,大家在防治虫害、病害、草害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并且要注意交替用药。比如说,防治咀嚼类害虫适合用胃毒性或触杀性药物,防治刺吸口类害虫适合用内吸性的药物,而防治蚧壳虫类害虫则适合用渗透性和触杀性较强的药物。

三、掌握好打药的最佳时机

农药使用时的天气、温度、湿度、时间,直接影响着药物使用的效果,抓住最恰当的时机打药往往能够使农药发挥出最强的药物活性,在病虫害及草害防治上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一般来说:

一方面,适合病菌、害虫、杂草及作物等活动的温度环境是20-30度,其中25度左右的温度是它们活跃度最高的温度环境,所以咱们广大农民朋友在这个气温25温度左右时打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灭杀效果,而且对作物来说也不容易发生不良药害影响;

作物病虫害、草害防治有“妙招”,农药用的多,不如用的巧

一方面,空气湿度会直接影响到药物的活性和用药效果,在合理湿度范围内,湿度越大,药物的活性越好、防治效果越显著;如果空气过于干燥,药物使用后药液会快速流失,不仅会降低药效,还容易导致作物发生药物灼伤,如果空气湿度过大,药液会大量的凝聚成水珠而目标靶物上滴落,极容易削弱防治效果,也会导致土壤产生药物残留。从大多数药物的活性来说,在60-70%左右的空气湿度环境中使用农药,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药效和增强防治效果。

一方面,在使用农药时,既要避免阴云雨雪天气时打药,又要避免高温干旱时打药,既不可在早上田间有凝雾露水时打药,也不可在傍晚后田间起潮起雾时打药。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农药适合在晴天上午9-11点或下午3-5点左右时使用,且作物叶面上不能有凝水珠,但如果冬春低温季节,应当选择晴天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打药,如果是温度较高的夏秋季节,则应当把打药的时间调整到晴天10点前或下午2点后;此外,如果是温室大棚打药,上午时可以按照先打药、后放风的方法进行,下午时则应当在闭棚前30分钟-1个小时的时间段打药。

作物病虫害、草害防治有“妙招”,农药用的多,不如用的巧

一方面,打药时应当选择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天气,如果当天有3级以上的大风,则不可打药,以防打药时药液发生飘逸扩散而导致作物发生药害。

一方面,在防治害虫时,应当抓住害虫抗药性比较差的卵化期、幼虫1-2龄期的关键期及时用药防治,在防治草害时,应当抓住幼草抗药性较弱的幼芽期、幼苗1-2叶期或者杂草快出齐时的关键期及时用药防治,在防治病害时,应当抓住病菌病发前或者病发初期、早期时及时用药。

四、掌握好不同类型农药的复配次序与使用方法

在实际病虫害或草害防治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多种病害或害虫或杂草同时发生的情况,如果我们单一用药往往难以取得较为全面的防治效果,这时我们经常需要把不同种类的药物或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进行复配使用,但如果药物复配次序与使用方法不当,就容易导致作物产生药害。

作物病虫害、草害防治有“妙招”,农药用的多,不如用的巧

一般来说,在进行药物复配使用时,每次复配使用的药物种类最多不可超过3种,而且每种单一药物每年使用次数不要超过2次。在复配药物时,一方面要注意把不同类型的药物依次按照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水剂、乳油的次序进行二次复配;一方面在药物每复配一种药物时要把药液掺混均匀并注意观察药液有无非正常的变化,如果药液在复配过程中出现沉淀、絮状、浑浊、分层、变色、冒泡等现象,则证明不同药物之间发生了不良反应(物理反应或化学反应),应当停止复配药物且把已经配好的药物安全处理掉,以防对作物产生不可知的药害影响或导致药液失效,如果药液没有发生变化也应当先小范围试验,确定复配的药液对作物没有任何危害后再大面积的使用。

作物病虫害、草害防治有“妙招”,农药用的多,不如用的巧

五、掌握好农药使用的浓度与用量

在农业种植管理的实际过程中,很多农民朋友对药物使用不够严谨,不少人存在凭经验用药、盲目用药的现象,特别是肆意加大药物用量与浓度的问题比较突出。在病虫害以及草害药物防治的过程中,药物使用过少,则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灭杀功能,“杀不死、除不掉、易复发”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此外,如果用药过多,虽然对病菌、害虫、杂草能够起到显著的灭杀效果,但同时也会导致作物因药物吸收过多而发生严重的药害(如生长迟缓、病斑、死棵等),而且还容易导致田地土壤中的药物残留量大幅增加,进而导致土壤污染。

作物病虫害、草害防治有“妙招”,农药用的多,不如用的巧

因此,咱们农民朋友不论在使用何种农药时,都应当严格按照药物外包装上规定的用量、浓度进行科学稀释到合理的倍数使用,同时根据病虫害、草害的发生程度以及用药时的季节温度等实际情况,在药物规定的合理范围内进行灵活性的增减用药量、浓度、使用次数以及调整药物使用的安全间隔期长短。此外,在正常用药的情况下,打药时一定要打足药液,一般建议把用水量掌握在每亩50-70公斤左右,打药时要把作物、杂草的叶片以及害虫体表全部均匀打湿,以叶尖开始凝水但不往下滴水为佳,如果冬春温度较低时打药或害情较重时,可以适当提高用药浓度或用量,如果夏秋温度较高时打药或害情较轻时,则应当适当降低用药的浓度和用量,但要用药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应当在药物说明规定的范围内。

作物病虫害、草害防治有“妙招”,农药用的多,不如用的巧

六、掌握好农药使用时的方法技巧

打药的技巧手法,也会影响到药效的发挥。

一方面在打药时,应当根据使用的打药喷雾器类型和用途合理调整喷雾效果,在温室大棚用药或者防治个头较小的害虫(如蚜虫、白粉虱等)以及防治病害时,应当选择烟雾机或雾化效果好的喷头,在露地作物上用药或防治虫体较大的害虫时,则可以选择常规性喷雾器或雾滴较大的喷头。

一方面,在打药时要注意药液喷打的方法,对于作物的心叶、叶背、花朵、根基部以及幼果等病虫害比较集中的部位应当集中重点喷打,在喷打药液时要注意均匀、细致、全面,药液要一扫而过、不重不漏,同时要注意把喷头与被喷施对象保持30-40公分的合理距离,再一方面,如果是人背着喷雾器打药,尤其是在喷打除草剂时,应最好采取倒退式打药法。

作物病虫害、草害防治有“妙招”,农药用的多,不如用的巧

再一方面,每次打药前,应当选择有利于药物稳定发挥的水源,尽量选择河水、泉水、湖水、雨水、溪流水等水质清澈且钙镁离子含量较低的软水,不可使用地下水、自来水、井水、海水等水质较差的浑浊水或钙镁离子含量较高的硬水。同时,在打药时,所有的农药药液应当按照当天配制、当天用完、不隔夜使用的方法使用,以防药液因长时间放置发生不良或导致药液中药效流失。此外,每次打药后,应当把喷雾器用清水彻底洗刷干净,以防下次配药或复配下一种药物时因药物残留而导致药液发生不良反应。

七、合理使用药物增效剂

有些作物、杂草、害虫的外表有比较后的蜡纸保护层,在喷打药液时很难粘药液,而且用药后的展布性比较差,如果我们按照常规用药方法,不仅很难使药液渗透到被喷施的目标靶物上,而且药液也因为在目标靶物上粘附量少、易滑落、吸收量少而起不到较好的灭杀防治效果。

作物病虫害、草害防治有“妙招”,农药用的多,不如用的巧

因此,此时我们就需要在药液中适量添加一些更加有利于药液渗透、粘附、延展的药物增效剂,以此来提高药物防治的效果,目前常见的药物增效剂主要有植物油、矿物油、有机硅以及白酒、中性洗衣粉、煤油、机油等物质。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使用助药剂或助药物质时要适量而可,不能一次使用过多,否则会导致作物过量吸收药液而诱发病害。比方说,打药时每亩可以在正常药液量中加入50克白酒或中性洗衣粉、0.5公斤的尿素等;再比方说,以目前市场使用较为普遍的有机硅为例,它在打药时的配施浓度范围一般在0.015-0.1%之间,它与杀菌剂和除草剂复配使用时常用浓度一般为0.015-0.05%左右,它与杀虫剂复配使用时的常用浓度一般为0.025-0.1%,它与植物生长调剂复配使用时的常用浓度一般为0.025-0.05%左右,此外,对于使用有机硅助剂的药液时,我们不必再按照常规用量进行打药即可达到更加的防治效果,比如说,我们可以把添加有适量有机硅助剂的药液的用水量减少30-40%左右、用药量减少15-20%左右。

点击上方“关注”农技小背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