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凶墓”: 多達80名盜墓賊慘死墓中,死狀慘不忍睹

  • 前言: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高翥 (宋)《清明日對酒》

常言道:死者為大,喪葬文化在我國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了,《韓非子.內儲說上》有言齊國好厚葬,布帛盡於衣裘,材木盡於棺槨。由此可見厚葬的習俗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而陪葬的金銀器皿一多,便衍生出一個職業:盜墓。更有多個時期的軍閥為軍費而專門組建盜墓軍團,如三國時期的曹操便專門有一官職負責盜墓,官名想必大家也都非常熟悉,曰:摸金校尉


  • 那麼它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在上個世紀末期,湖北襄陽的一處施工工地上工人們正在緊張的施工,就在這個時候,一個人忽然發現在地下露出了一塊青石板,人們帶著好奇的心情將青石板上的土清理乾淨後,發現上面出現了許多古代的文字,由於懷疑這是古代的文物,於是工地的負責人便聯繫了當地的文物保護部門。


很快,專家就趕到了現場,在經過專業勘探儀器的檢測後,專家發現,在施工工地的下下方的確有一處古墓,這塊青石板也確實是古代的文物。於是考古隊員封鎖了現場開始對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

經過對部分出土的文物進行鑑定,專家確認這是一座五代時期的墓葬,對此專家非常興奮,因為五代時期的墓葬是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的,可是這種興奮的情緒很快就化為了擔憂。因為隨著不斷的挖掘,越來越多的盜洞出現了,最終在清理到底層時,專家竟然發現了數十個盜洞。


後來,專家還在本該安放棺材的地方發現了一處高約七米的斷崖,一旦稍有不慎就會跌落其中,性命不保。經驗豐富的專家們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座“流沙墓”所謂的“流沙墓”其實就是古人防止盜墓賊的益州機關,這種機關利用了沙子的流動性,在建造陵墓時,工匠們會在墓室的上方儲存大量的流沙,一旦有盜墓賊進入其中,他們的盜洞便會被流沙埋沒,最終到這盜墓賊窒息而死。

果然,在隨後的挖掘中,專家們清理出了多達80具屍體,從這些屍體的死狀來看,他們都是被埋沒的盜墓賊,其掙扎的慘狀實在是慘不忍睹。這座大墓也因此得名“中國第一兇墓”。 正是由於流沙的保護,墓中的大量文物以及墓主人的遺體都保存了下來,為以後研究五代時期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依據。


到了魏晉時期,北方人們的墓葬大都採用巨大的山石砌成拱狀,為了能夠保持墓室的堅固耐用,先民們還會在其間填充麻魚膠來加固。這種新型墓葬形式的出現主要是為了適應北方的風沙氣候,防止墓葬被風沙破壞。據一位來自歐洲的探險家說道:“沙漠中隨處可見的石墓,有大有小,數不勝數,有一多半埋在黃沙下面,露出外邊的黑色尖頂,如同縮小版的埃及金字塔。”

到了唐代,國家實力大幅度提升,統一的國家更加促進了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於是新的墓葬形式開始出現,此時一種開山陵墓開始出現。

這種陵墓往往挖開山石,在山體中建造陵墓,建造這種陵墓的工程量巨大,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由此可見唐代的國力十分強盛。


隨著時代的發展,陵墓的防盜功能也更加全面,在兩宋時期,少數民族接連入侵中原,人民苦不堪言,因此這一時期無論是平民還是皇陵的規模較唐代都要簡單了許多,其中宋朝的皇陵更是規定了只有在皇帝死後才能開始建造,並且必須在七個月內完工。如此一來宋朝的帝陵就成了歷代最寒酸的帝陵。

而到了明清時期,帝陵的規模得到了大規模的擴大,更多的地面建築以及豪華的地宮更是其標誌,此外明清時期的帝陵更加強調防盜性,隨著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當時的人們想要靠著原始的工具打穿帝陵可以說是基本不可能的。


但這座五代的陵墓雖沒有明清時期的牢固,但其巧妙的機關卻也配得上“中國第一兇墓”這個稱號。

  • 結語


佛家有云:貪嗔痴,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不起貪念是人類幾千年都無法完全根治的劣性。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無義之財不要心生貪念。那即便流沙墓再可怕,也就危害不到人。如人人皆不起貪念,那麼也就不會有流沙墓的出現。逝者逝矣,得一穴以求安矣。大江東去浪淘盡,我們也終將是歷史長河裡的一顆流沙,因果循環,多行不義必自斃。這80人也算是咎由自取,你們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