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京八件你了解多少?它的由来有什么故事吗?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诗经*大雅*生民》写周的始祖后稷的事,其中着重写了后稷稼穑。收获了粮食以祭祀神祇,粮食要做成熟食。奴隶们捣米去壳舀出,扬去糠皮、揉搓去米壳,淘米,蒸熟。可见脱粒做饭是繁复的集体劳动。

春秋末期,公输般创制了石磨。石磨可以磨砻谷物,能磨脱谷物皮壳又能进一步加工让小麦的麸皮从麦面中分离出来加工成面粉。自两汉开始,杵臼、踏碓、水碓、风车、石转磨盛行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村。元代发明了机械传动磨面的办法,把磨设在楼上,楼下用机轴旋动产生动力。粉食在磨面机械化的基础上也大力发展起来。


所谓“粉食”,包括的种类很多:饼、面、糕、团等等都属于粉食之类。古代的饼面类食物现在基本都属于“点心”,不算作正餐。南方的糕点名目繁多,统称为“茶食”。《梦梁录》里说,“杭城食店,多是效学京师人。凡点索茶食,大要及时,如欲速饱,先重后轻。”

北方的点心最著名的是“京八件”。京八件源自于清代宫廷的“大八件”。“京八件”是一个笼统的称呼,原来仅是指在点心上刻上“福”、“禄”、“寿”、“喜”等等吉利话,摆在盘子里形成图案,八盘称为“八件”。后来“京八件”按种类细分又可分为:酥皮大八件、奶皮小八件、酒皮细八件。


“京八件”都是有馅点心,区别主要在用点心皮的不同。“酥皮”是指两次和面,让点心皮形成一层一层的酥皮;“奶皮”是和面时加入鲜奶;“酒皮”是和面时加入黄酒或白兰地。“京八件”的点心馅以白糖、山楂、枣泥、澄沙等为主料,以子仁、桂花、玫瑰、蜂蜜等辅料,形成八种点心馅:玫瑰馅、香蕉馅、青梅馅、白糖馅、枣泥馅、豆沙馅、豆蓉馅、椒盐馅。


小八件则要做成各种水果的形状,如“桃”、“杏”、“苹果”、“柿子”、“橘”、“枣”等等,以谐音取其美好寓意。


沅汰


京八件,别被忽悠,上次我在护国寺买的都扔了,北京好多外地人开的小吃卫生基本达标,筷子放在筷子消毒机里,而北京的老字号许多店筷子就在塑料盒子里放着,也不是一次性的,也不是带包装纸的,就是洗洗再用的裸筷子。

其实不光是今天的京八件儿,好多老北京的一些老字号的美食,感觉都和以前吃的变了些味道,不知道是人家做的味道真的变差了,还是说自己的嘴变刁了,不光是自己,很多人都是,再吃不出来以前的那个味道,可能以前是真饿吧。



原来的口味现在人真吃不惯,最多吃一块就干的要死,酥皮又干又油的,枣泥什么味道都是很不好,这样下去再保守不改良估计离倒闭也不远了,现在的孩子都是吃牛奶面包谁还吃得了那个啊,过年过节也就买买送礼,小时候爱吃,长大了觉得哪个都不想吃了。除了红萨其马。


商丘身边事儿


梁先生的《雅舍谈吃》里说:“所谓大八件无非是油糕、蓼花、大自来红、自来白等等,小八件不外是鸡油饼、卷酥、绿豆糕、槽糕之类。”这其中炒馅柔软起沙,果仁鲜爽(玫瑰、香蕉、青梅、白糖、枣泥、豆沙、豆蓉、椒盐)。尤以皮薄绵软,形态多姿(扁圆、如意、桃、杏、腰子、枣花、荷叶、卵圆)入口酥松有层者为主。八件各寓意福、禄、寿、喜、财、文等,可谓"人生八喜"。细化衍生出酥皮大八件、奶皮小八件、酒皮细八件,灵感发于元朝祭祀饽饽后经一路演变,于清宫廷御膳正式登场,原是八字寓意好又能兼顾口味轮换,本无固定八样,后入民间简化出几种符合大众口味的定为"京八件"。

清朝满语里这些荤素糅合成的点心又叫"饽饽",出自"饽饽铺"里,材料都是垄断的,有多奢华,详细可参考《红楼梦》,里面将这小"香饽饽"发扬光大,很是吸睛,广收各地美食精髓呈现较为细腻的"八件"演绎——"这盒内一样是藕粉桂糖糕,一样是松穰鹅油卷;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因问什么馅儿,婆子们忙回是螃蟹的……那一样是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刘姥姥因见那小面果子都玲珑剔透,便拣了一朵牡丹花样的……都作的小巧,不显盘堆的……"这形色可不就是八大件的"前生",难怪清朝宫廷的小主们都"爱不释口",略举几例……


奶油松瓤卷酥

《红楼梦》第62回 "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大碗热腾腾碧荧荧蒸的绿畦香稻粳米饭......"

它莫不就是"八件"之"卷酥"的前身,指间奶香籽香萦绕,嚼之入口酥化。在《甄嬛传》里那是大清皇宫"小灶厨房"才有的拿手点心。


枣泥山药糕

《红楼梦》第十一回秦可卿病重时青睐的"昨日老太太赏的那枣泥馅的山药糕,我倒吃了两块……”

这病重之人尚吃得有滋有味,想必不会生出梁实秋先生对八件之"绿豆糕""噎死人"的笑言。它其貌不扬食材普通却穿进《甄嬛传》成为温婉眉姐姐的"心头爱"。
话说"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它比"八件"的"枣花饼"用一整颗枣入点心更加细密幽绵,比"八件"之"绿豆糕"更润化好消解些。

桂花糖蒸新栗粉糕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小掐丝锦盒"里面装的是红菱和鸡头两样鲜果,又是一碟子桂花糖栗粉蒸糕。"

《随园食单》中亦称:“煮栗极烂,以纯糯米粉加糖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也是《甄嬛传》里的宫廷点心新宠,大清后宫里时不时露个脸。这款点心集齐了新栗子的黄润细糯和桂花碎糖的清冽,亦属八件豆糕之前传了。

还有系"八件"之酥皮"自来红"、油皮"自来白"之属的《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内造瓜仁油松瓤月饼,年老贾母都吃得不亦乐乎,定不会发出像梁老先生品尝完"八件自来红"后"馅子里面有些冰糖,硬邦邦"这样的呐喊了。书中亦有油炸的各色八件之一的"蓼花果子"和有"八件"之寓意的"如意糕"、眉庄小主的招牌"藕粉桂花糖糕"等便都不细说了。

清朝红楼兼宫廷这"京几件"可否窥得八大件"色香味"始源一二不说,让我们看到茶点文化"万变不离其宗",宫廷中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排列也更细腻,但为了适应民间它成为"百大件"的一个简化缩影……


洛洛文化


在古代,皇宫膳食是很多寻常人想吃都吃不到的美味。你想想,作为皇帝吃的当然是山珍海味。为了能够提高皇帝的舒适度,通常都会在民间四处搜索有高超技艺的厨师。由他们做出来的饭食,味道绝对是一绝。清朝朝廷御膳房曾推出的京八件,在当时就颇有名气。京八件是什么?其实就是八种外表不同、味道不同的糕点,它有个别称叫做大八件。具体是哪8种糕点呢?它们分别是福字饼、太师饼、寿桃饼、喜字饼、银锭饼、卷酥饼、鸡油饼,枣花饼。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些饼的名字都挺好听的。


㈠ 从宫廷走向民间,名扬天下

是的。这些糕点都是由清朝御膳坊里的厨师创造出来的。名师出品,必定不凡。御膳房里面的厨师,那都是从天下各处收集而来的高手,他们随便烹饪一道菜,那都是绝世佳肴。皇家最喜欢举办宴会了,每逢宴会时,这些糕点必定会端上桌来,客人们吃的往往都很开心。那些王室贵族有的甚至把它们当做礼品送给朋友、亲戚和下属。后来时间长了,这些糕点的做法就慢慢地传到了民间去,民间的有些小老百姓就会制作这些糕点了。慢慢地这些糕点就名扬天下了。


㈡ 它们的由来,其实是民间的“仿货”

京八件通俗的来说,其实就是许多糕点。若真要论起它们的源头,这还要追溯到明朝了,其实京八件的前身是由民间的小老百姓发明的。明穆宗在还未当上皇帝之前,就经常让他的小厮去街头小巷买小吃。当上皇帝后,也是对街头小吃念念不忘。但碍于自己身份贵重,经常吃民间小吃怕对龙体有害。于是皇宫中的有些御厨就专门跑到民间的那些小吃摊上去,每天偷学他们的制作小吃的手艺。


渐渐地那些御厨们把那些小吃都能够制造出来了。皇帝知道后,龙心大悦。民间的那些小吃味道虽美味,但到底有些失了精致。皇帝吃的东西不仅要外观好看,味道还更要美味。所以御厨们每天都想方设法的研制着新花样,不能让皇帝吃腻。所以那些京八件的糕点模样不尽相同、味道也截然不同。现如今,北京的有些地方也有人在卖京八件,我曾经也去吃过,但我觉得味道不是很好。可能那些精致糕点的制作手艺都已经失传了吧?现在的这些,不过是学了些皮毛。


尚武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尚武菌,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Sayings:

相信很多人和图书君一样,新到一个地方,不管是去学习、工作还是旅游,回去的时候都会想给家人和亲戚朋友带一些当地特色的东西,是一份心意,更是一份牵挂和羁绊:想要与你分享我的所见、我的世界,心从不曾走远。因此,很多来初次来北京的朋友都会问我:“北京什么特产值得带回家呀?”

“京八件”是一种老北京的点心套餐,成盒出售,每盒都包括八样不同的糕饼。逢年过节,就是“京八件”最流行的时候。尤其节庆时期,北京糕点铺的生意就会变得分外红火,购买“京八件”的人络绎不绝。

在美食如林的帝都,好吃的真不少,可说到当地特色,图书君觉得“几朝古都北京城,还是首选老字号”。而又有特色又方便携带的老北京特产,绝对不是只有烤鸭。选择太多,篇幅有限,无法一一细数,今天图书君就着重为大家介绍一种老北京糕点——“京八件”。


大明皇帝“点心控”

话说大明王朝的第十二任皇帝明穆宗,是个零食控,尤其喜欢各种糕点果饼。某天闲暇之余,穆宗皇帝突然有点犯馋,就把“甜食房”的主管召来。甜食房是当时专门负责给皇帝做点心的。穆宗发话了,现在哪种糕点最流行、最好吃啊? 统统给我端来吧。

▲ 明穆宗画像(图片源自网络)

“全上来!” 这可有点儿难为人,不过这位甜食房主管相当精明,认真揣摸了一下圣意——反正搞出花样,显出很丰盛状,让主子满意开心就好了。

没过多久,一盘精巧的果饼就端上来了:一共有八种花样,每个表面都印着“福禄寿禧”的红样,品相吉祥,入口也香甜,穆宗吃了果然龙颜大悦。

据说,征服明穆宗的“八件”就是今天“京八件”的鼻祖。到了清朝,糕点方子流落民间,于是平民百姓也能吃上宫里的点心了。

▲ 传统“京八件”

如今,传统的“京八件”由面粉、油、白糖等和面擀皮,再包馅儿、烘烤而成。

根据馅料不同分成“上四样”和“下四样”八种。

“上四样”上各印有“福禄寿禧”四个字:福字饼、禧字饼是白糖、蜂蜜馅的;寿字饼加了玫瑰花瓣;禄字饼则是山楂馅做的。

“下四样”分别是:象征财富的银锭饼、取谐音“吉庆有余”的鸡油饼、寓意早生贵子的枣花饼,还有做成书卷样子的卷酥饼,含有状元及第的美好祝愿。


京味源头,远纳八方

▲ 点心标配

实际上,北京这些“御膳出品”的糕点,论起源头来几乎都是民间的“仿货”。明穆宗在没即位之前,经常派人到东长安街买零食;做了皇帝之后,还对街头的美味念念不忘。

甜食房深谙皇帝心意,便到那些糕饼店“卧底”,偷学制作方法,又花费不少银子采购原料,仿制了一些出来。皇帝都能很专业地品尝出每种的出处,并且很得意地告诉御厨们,这些高价点心,在街上5文钱就能买到。

“京八件”的每件糕饼本身,也并非明朝才被发明出来,甜食房其实就是起了个“打包上市”的作用。早在辽金时期,北京的糕点制作就已经相当专业化和规模化了。但早先的糕点并不是专门为“人”做的,它们首先是用于祭祀的供品,祭天、祭神、祭祖之后,撤下供桌,众人才能分食祖先神明“吃剩的”。

元朝时,蒙古人为北京带来牛羊油、牛羊奶制作的“草原风味”糕点。明朝首都是从南京迁到北京的,江南点心自然也流入京城。清朝建立后,又传入了萨其马之类的满族糕点。不同风味、不同品种、不同制法,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相互影响磨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京味点心”。清朝、民国之后,“京八件”也随着时代演变出许多新组合版本。

“八件”的N次方

跟其他零食相比,“京八件”彪悍之处在于分类。 要真讲究起来,远远不止八样点心。上文提到的“上四样”加“下四样”,只是最经典的一种,叫“酥皮八件”

酥皮类点心吃起来比较软,也因为面比较软,更容易塑形,所以花样最多,既有模子印出来的图案,也有手捏出来的造型 ,比如枣花饼,就做成一朵花的样子。

▲ 形式多样的京八件

酥皮类之外,还有“酒皮细八件”“奶皮小八件”。酒皮、奶皮和酥皮的差别主要在点心皮上。酒皮中加了适量的黄酒或白兰地,而奶皮则是混合了鲜奶制成的。这两种皮都比酥皮要硬,所以做出来的点心在造型上没有太多发挥余地。不过“奶皮小八件”的外形,往往分别做成桃、杏、石榴、苹果、核桃、柿子、橘子、枣等八种干鲜果品的形状。


本篇图文内容来源

《博物少年百科第一辑:零食零食我爱你》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记得计划经济时代让孩子们最高兴的就是过年过节亲戚朋友们串门访友时带的京八件点心匣子,当年的京八件点心匣子是灰纸匣壳外裹粉纸再用牛皮纸绳捆好,打开尝时味道那个香呀!现在再也不会有那种感觉了。


用户夏天的风


京八件的缺点就是甜度大油腻腻。不改良买的人越来越少。几乎每个大点的超市都有糕点制作间。制作西点。慢慢的老一代人没了,京八件买的人就更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