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為什麼打不過朱元璋?

rocky


陳友諒的確打不過朱元璋。不只是在鄱陽湖沒打過朱元璋,在1363年鄱陽湖大戰前的幾次交鋒中,陳友諒都吃了虧。

陳友諒佔據湖廣地區,定都武漢;朱元璋佔據江浙安徽部分地區,以南京為老巢。陳友諒的地盤比朱元璋大,人口比朱元璋多,士兵比朱元璋多,但是陳友諒就是失敗了。為什麼?

陳友諒原本姓謝,因為祖父入贅陳家,改姓陳,他出生於1323年,比朱元璋大5歲,陳友諒小時候讀過一些書,文化水平還過得去,長大後在當地縣政府當政務秘書,1355年,反元鬥爭已經風起雲湧的時候,陳秘書終於下定了決心參加起義,加入了徐壽輝的起義軍。

後來,憑藉自己在基層官場積累的本領,陳友諒在起義軍混的如魚得水,一路殺了自己的老領導倪文俊、徐壽輝等,獨掌了這支起義軍的大權,1360年建立大漢王朝,稱帝。5年時間,陳友諒從辦事員做到皇帝,真是太快了。當然也說明這個人是有本事的。

陳友諒並不滿足,他要消滅朱元璋,要建立統一的王朝。1363年,陳友諒幾乎傾巢出動,率領幾百艘戰船60萬大軍順長江東進,打算先解決朱元璋管轄的江西南昌。結果,被南昌守將朱文正死死拖住,後來朱元璋親率20萬大軍從南京趕來支援,兩軍在鄱陽湖大戰一個月多,陳友諒兵敗身死,兒子陳理帶殘部討回武昌。

從陳友諒參加起義,到當上皇帝才5年,到他被朱元璋的手下射死才8年。用曇花一現來形容並不為過。幹大事,真的需要好好磨練,需要慢慢修身養性,需要在磨礪中不斷增長才幹。不在艱苦環境、複雜領域經受一定時間的磨練,苦其心志,這樣的幹部是難以獨當一面,難以處理利好全局關係的。

陳友諒這樣火速上位的人,歷史上這樣的人並不少,後來的明朝末年的袁崇煥也是這樣,袁崇煥35歲中進士,45歲官至明朝兵部尚書、薊遼總督,46歲被崇禎皇帝處死。悲劇的形成,不是沒有原因的。

陳友諒天資不錯,加上有些文化基礎,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快速膨脹、快速當上老大,但是時間太短,基本盤沒有穩固,沒有建立自上而下的效忠體系,所以他的部隊戰鬥力就跟不上,打不了持久戰,打不了硬戰。

朱元璋呢?比陳友諒參加起義早3年,朱元璋的隊伍都是朱元璋一手帶起來的,從無到有,組織嚴密,記錄嚴明,指哪打哪,打起仗來嗷嗷叫;朱元璋一開始雖然沒有陳友諒書讀的多,但朱元璋特別好學,特別上進,特別愛惜人才,網羅了徐達、常遇春、李善長等一大批文武奇才。所以,朱元璋才能以少勝多打敗陳友諒。


坐看東南了


陳友諒和朱元璋,就實力和能力而言,其實不相上下。甚至於說,陳友諒比朱元璋更強一點。那麼,為什麼陳友諒最終輸給了朱元璋呢?

我覺得主要還是陳友諒籠絡人心的手段太差,沒有朱元璋高明,最終落得個人心盡失,四面楚歌,導致最後一敗塗地的下場。


根基不穩殺徐自立

有野心並不為過,想當老大也很正常,亂世之中,誰都想逐鹿中原,成為天下至尊。從長遠來看,陳友諒取徐壽輝而代之,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但是陳友諒錯就錯在並不高明。在自己勢力並不穩固,徐壽輝還有一大批心腹將領之時,明目張膽的殺徐自立。

陳友諒的這一舉動,直接導致一大批將領對他心存異見,大家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內部矛盾重重,軍心十分不穩,這也成為了他在鄱陽湖大戰中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朱元璋倒是後來也殺了小明王韓林兒自立,但是卻比陳友諒高明得多。


氣量狹小脾氣暴躁

但凡握權掌軍者,一定不能氣量狹小,最起碼在表面上不能氣量狹小。為了自己的江山和天下,成大事者必須暫時放棄自己心中對別人的嫉恨,特別是非常有能力的人,需要花費精力去籠絡人心。

而陳友諒恰恰做不到這一點,他其實和項羽一樣,氣量十分狹小,而且脾氣暴躁易怒。他為人驕橫,對待將士十分苛刻,絲毫不知道籠絡人心。在攻打南昌的戰役中,陳友諒將朱元璋的戰俘全部殺掉,而朱元璋卻是全部放還,並且祭奠了陣亡將士。二者相比之下,籠絡人心的手段高下立判。


我之結語

政治界有一句經典名言:人心即是最大的政治。此處的人心並不指民心,而是指的人才的心。誰能夠籠絡人才,誰能夠讓有能力的人為己所用,誰能夠駕馭和控制人心,誰才會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


史話漫漫


陳友諒(陳友亮)是打漁出身,朱元璋是放牛的,都是元朝時期最底層的普通百姓。在元朝末年的起義中各自展露頭角,割據了一片區域。從當時來看,勢力最強的是陳友諒,其次才是朱元璋。在朱元璋和陳友諒對決的大決戰——鄱陽湖大戰中,朱元璋20萬人馬戰勝了陳友諒的60萬兵馬,是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朱元璋雕像)

陳友諒60萬兵馬的隱患

陳友諒不按照常規出牌,而且不講道義,這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他的失敗之道。1351年徐壽輝建立天完政權,他手下有鄒普勝、倪文俊、趙普勝、傅友德等四個主要領導,號稱“四大金剛”,陳友諒就投奔在元帥倪文俊手下,因為粗略懂得文字,一直跟隨倪文俊,倪文俊也提拔陳友諒獨擋一面。(陳友諒雕像,湖北)

一、殺倪文俊,收編人馬

。1357年,倪文俊意圖殺害徐壽輝自立,結果失敗,率領自己的部下投奔自己的老部下陳友諒,在他這兒覺得安穩些。陳友諒對待對自己有恩的倪文俊是反戈一擊,殺了老領導和他的親信,收編了老領導的部下,壯大了自己,老領導的官位自己也領了。

二、殺趙普勝,收編人馬。這時天完政權的另外一位能征慣戰的將軍趙普勝成為陳友諒的目標,這裡朱元璋使用了反間計,離間陳友諒和趙普勝。趙普勝戰功赫赫,陳友諒以會師為名請趙普勝,結果直接被殺,沒有什麼真憑實據,陳友諒又收編了他的部隊。

三、殺徐壽輝,建立大漢。1360年趁天完軍隊進攻朱元璋時,兵力空虛。徐壽輝意圖遷都,離開陳友諒的控制,陳友諒派將領錘殺了徐壽輝,建立自己的政權。

雖然陳友諒通過這種手段聚集了不少軍隊,但是離心力太高,一旦遇到戰敗這樣的事情就會土崩瓦解,上位的過程大家都看在眼裡,只是暫時屈服於他。

徐壽輝手下的將領明玉珍佔據四川,直接和陳友諒斷絕關係,原來投奔陳友諒的付友德也是心懷不滿,尋機投降他人。

就像歷史上前秦的苻堅一樣,眾多的軍隊來源不一,都是暫時屈服而已,只要機會一到,就會各奔東西了。(陳友諒蠟像)

陳友諒的戰略失誤

1360年,建立政權的陳友諒率領10萬人馬進攻應天府,並聯系張士誠合擊朱元璋。結果被朱元璋使用誘敵之計,將陳友諒的軍艦引誘到狹窄水淺的新河,迫使擅長水戰的陳軍陸戰,陳友諒軍隊遇到伏擊大敗。朱元璋趁機攻略陳友諒的地盤,此時陳友諒佔據地盤的眾多將領紛紛不戰而降,這也是陳友諒不講道義惹來的後果。此消彼長,朱元璋兵力大增,具備了於陳友諒一較高下的資本。

1363年2月,割據江浙張士誠部進攻小明王,朱元璋對這個名義上的上司也是傾盡全力援助,3月份朱元璋出兵援助,4月份,陳友諒號稱60萬大軍進攻朱元璋。按道理應該進攻朱元璋的老巢應天府,此時應天府的兵力空虛。他卻去進攻江西的洪都(南昌),目的是搶地皮,並且洪都有大量的糧草和裝備,等攻佔洪都後再與朱元璋決戰。陳友諒屬於戰略性失誤。

沒有想到的是洪都在朱元璋侄子等將領的領導下,憑藉洪都的防衛城牆頑強抵抗,堅持了85天之久,陳友諒的戰略謀劃和作戰時機全部泡湯了,因為朱元璋已經解決了張士誠部隊的威脅,轉而集中兵力與他決戰。(鄱陽湖大戰形勢圖)

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失敗的幾個問題。

朱元璋大軍集結進攻陳友諒軍隊的消息很快被陳友諒知道了,雙方都想畢其功於一役,此戰決定兩個人政權的命運。陳友諒立即撤圍洪都,全部人馬準備於朱元璋決戰於鄱陽湖。

1363年7月20日,兩軍在鄱陽湖內相遇,展開了生死大決戰。

一、朱元璋版“火燒赤壁”。展開決戰時,雙方旗鼓相當,難以分出勝負。朱元璋採取部將郭興的建議用火攻,陳友諒的戰船為了作戰需要,將大船都串聯在一起。22日傍晚,等到東北風起的時候,用小船載著火藥和木柴,臨近陳友諒的戰船時縱火,風借火勢將幾百艘戰船燒燬,人馬死傷過半,陳友諒的兩個兄弟也陣亡了。是屬於明朝朱元璋版的“火燒赤壁”。

二、俘虜政策。雖然燒死了陳友諒的不少兵馬,在兵力對比上還是比朱元璋的兵馬多。陳友諒為了洩憤,將3000多俘虜斬殺;朱元璋思考再三,卻反其道而行之,將俘虜們都放歸。

陳友諒殺俘虜反而激起朱元璋軍隊的鬥志,釋放的俘虜回到陳友諒軍中成了發酵的種子,朱元璋軍隊的政策明顯優於陳友諒的,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開始時只有三三兩兩的士兵投奔朱元璋,隨著戰事焦灼,也有不少將領率軍投降,勝利的天平開始發生傾斜。這些都是陳友諒當初收編軍隊時所作所為的後果。

三、糧草問題。本來陳友諒幾十萬大軍攜帶的糧草不多,準備攻下洪都收集糧草,但是洪都沒有攻下,相持一個多月後,陳友諒軍隊的糧草補給眼看就要斷了,陳友諒率領自己親信殘軍突圍。

這麼多軍隊朱元璋一口也吃不下,反而損失不少兵馬。他採取分段阻擊的辦法,在陳友諒突圍的沿途伏擊,陳友諒非核心部隊大都散的散,投降的投降。

四、涇江口之戰,陳友諒戰死。陳友諒核心部隊還是有幾萬人馬的,他企圖突圍回到自己的老巢武昌,在江西湖口被攔截,只好退入涇江,遭到原來投奔過他的將領傅友德的攻擊。也是趕巧了,陳友諒在戰船中指揮作戰,一支箭從眼部射入,貫穿頭顱身亡,餘部五萬人馬投降的投降,潰散的潰散,鄱陽湖大戰落下帷幕。

這場以少勝多的鄱陽湖大戰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水戰,自1363年7月20日到8月26日結束,為朱元璋統一江南地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張士誠、方國珍、明玉珍等割據勢力不足為懼。


穿越再現彼岸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陳友諒?他還兵強馬壯?傭兵還六十萬?就這三問號,拋出去,壓也能把那會拉兵只能拉二十萬的朱元璋給壓死,您就別說打了。

咱說的誇張一點,就這六十萬人啥也不幹,擱朱元璋那小漁船上吐吐沫,都能把朱元璋的小破船給吐沉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難道題主說的是假的,忽悠俺們呢?要不朱元璋咋就笑到了最後?”

哈哈!題主說的沒錯,軍隊是六十萬,但兵強馬壯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要想把這事弄明白了,咱得從頭上說起,先來個背景。

背景

話說元朝快要把自己個玩死的時候,擱南方這地就有三個出類拔萃的主,乞丐皇帝朱元璋,漁民陳友諒,以及私鹽販子張士誠。

對於元朝極具危險的是朱元璋和陳友諒,至於私鹽販子張士誠這貨也沒啥大的志向,就是喜歡擱自己地盤,能樂呵一天是一天。

所以朱元璋瞅著私鹽販子也樂了,他這一心就專門對付起了陳友諒,也不怕張士誠屁股後頭點火啥的。

所以在那個時間段裡,就出現了這麼一個奇怪的現象,朱元璋和陳友諒那叫個打的火熱,驚天動地啊!

可蹲在邊上居然有倆看戲的,一個是元朝,一個就是這張士誠。倆人一點都不急,他們就不明白,當陳友諒和朱元璋決出勝負之後,第一個要幹掉的就是他張士誠,接著就是龐大的元朝。

這也沒誰了!

當然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種子種下去,結出再難吃的果子,你也得吃不是。

好了背景咱瞭解了,那麼咱再瞭解一下為嘛陳友諒那六十萬大兵就不是兵強馬壯了呢?

這事不是兵不行,是陳友諒這人品不行。

陳友諒其人

他這人是個漁民,但他漁民做的有點低下了,是最低等的漁民,在元朝時期,這種職業的漁民不能夠上岸,這一輩子都得在船上待著,村民們都不願意和他們打交道。

也就是說陳友諒這人出生的環境不好,造就了他壓根不信任任何人的性格特點,認為這個世界上除了絕對的武力,其他都是假的。

所以他就邁出了最為可恥的一步,親手殺死自己的老上級天完國的皇帝徐壽輝,整了個篡位。

大傢伙都知道,篡位這事能捂著就捂著,絕對不能其他人知道。

可這陳友諒不這麼看,咋的?這事就是俺乾的,有本事你把俺弄死。

他就這性格,認為絕對的武力可以解決一切事情,所以這事整完了以後,大傢伙一瞅,這貨這不忘恩負義嗎?人家徐壽輝咋說都有恩與你,你都這麼幹,咱這連一點恩情都沒有給你,你還被把人家給撕了?

所以打這裡起,離心的人開始增多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好奇:“這徐壽輝為嘛給自己的王朝起了個天完呢?這不會是你打錯了吧?”

您還真冤枉俺了,人家真叫天完,其實人家的意思不是字面的意思,人家暗含壓著元朝一頭的意思在裡邊,不信的話,大傢伙把天完倆字的上邊去掉,這不就是大元嗎?

哎,這一打岔有點遠了,咱拉回話頭接著聊。

所以陳友諒這招走的也臭,像曹操架,人家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就得了。再說陳友諒這老上級,人家徐壽輝都答應了要讓位給他,他還不幹非要殺了人家,還用鐵錘把人家腦殼給砸碎了,這就不仗義了。

所以陳友諒的軍隊,在遇到打順風仗的時候咋也好說,但凡遇到一丁點的挫折,他這看似強大的軍隊,土崩瓦解就在頃刻之間。

那麼當陳友諒自認為自己完全掌控了天完的大權之後,他和朱元璋的較量這就開始了。

話說那會朱元璋是三個人中最弱小的,但陳友諒他同樣知道,張士誠壓根就是個付不起的阿斗,他瞧不上,所以矛頭指向了朱元璋。咱前頭也說了,其實朱元璋何嘗不知道他當前的真正的對手就是他陳友諒呢?

大戰一觸即發。

那麼在開戰前,咱先說說朱元璋吧!

朱元璋

話說朱元璋做的那也是仁至義盡,自己創立下的軍隊瞅著自己先前的老領導落魄了,一傢伙就把自己的部隊給了老領導,自己個帶著幾十個人重新闖蕩。

就憑著這份心,就聚集了不少的人氣,啥常遇春,啥徐達,啥傅友德等等這都聚集到了朱元璋的手底下。

話說幹啥都得佔著天時地利人和,而朱元璋就把這最重要的人和可就佔了。

咱前頭說了,這大戰是一觸即發,那麼咋觸呢?

觸發

話說,這陳友諒蹲在長江的上游,朱元璋蹲在長江的下游。最要命的是陳友諒掌握著牛掰的水軍,朱元璋玩的是陸軍,他的水軍整的全是小舢板和漁船,這要是和陳友諒的戰艦懟上了,這傢伙壓根就吃力不討好。

所以朱元璋一直就避免和陳友諒玩水戰。

可事情總不會按照你預想的那樣發展不是。

1395年十一月份的時候,朱元璋手底下的大將常遇春拿下了陳友諒的池州,還玩了一個伏擊戰,把陳友諒派來的三千援兵給吃了(開頭是俘虜了)

常遇春這人有一毛病喜歡殺俘虜,這一傢伙把這三千全給你活埋了。

這還不算,他還火上澆油,留了那麼幾個人的性命,給陳友諒捎句話:“俺叫常遇春,你呀就是被俺打敗的!哈哈!”

俺了個去啊!這一傢伙算是捅了個大窟窿,陳友諒哪受過這樣的氣啊!

這一傢伙就要報仇,也不想著你一招俺一招的見招拆招了,這就大規模的開始進攻。

話說朱元璋接到消息的時候,也傻眼了——麻煩大了!

朱元璋瞅著玄武湖上漂的那些個小破船,恨的牙癢癢,恨不得一把火把這些個破爛貨全燒了,但燒了可就沒東西懟陳友諒了。

還能咋的,決戰唄!

陳友諒和朱元璋第一次大決戰這就開始了。

陳友諒十萬之眾。

朱元璋這就完了一出陰的,間諜反間諜。逼迫陳友諒帶著大軍和朱元璋在陸地上決戰。

那麼朱元璋咋玩的呢?

康茂才一個從陳友諒哪裡叛變過來的將領,在朱元璋的默許下,讓他暗地裡和陳友諒保持聯繫。

話說陳友諒如果能凝聚人心,這事壓根就不會發生的。

陳友諒相信了康茂才的話,當他帶隊到達康茂才所說的那座要被拆除的江東橋的時候,原來的木橋居然換成了一座嶄新的石橋。

就這麼一座破橋,使陳友諒放棄了戰船,爬到了陸地上,而且還順利的進入了朱元璋的口袋陣。

這傢伙把個陳友諒打的懵圈了,找不到北了都。

這一傢伙朱元璋賺大發了,損失幾乎沒有,還撈了一百艘戰艦,數百條小船。

可惜的是陳友諒跑了。

得咧,這就有了第二次大決戰,潘陽湖大決戰。

潘陽湖大戰

這場戰役憋的可夠久的,為了準備這場大戰,陳友諒設計了新的超大個的戰艦。

據說這戰艦分三層,擱甲板上士兵可以跑馬巡視,您就知道這船有多大,而且這上層跑馬,下層壓根就聽不到,先進不!

這也就是為嘛,咱大明朝有鄭和下西洋,他呢寶船和這陳友諒的新式戰艦不無關係。

朱元璋一瞅自己繳獲的戰艦,壓根就是一個個豆芽菜,給人家塞牙縫都不夠。

再玩陰的,這不趕趟了。

反過來人家陳友諒給朱元璋玩了一出陰的,開打前把朱元璋給引離了自己的老窩。

這把陳友諒得意壞了,帶著六十萬的大兵,這就開始進攻朱元璋的老巢。

結果朱元璋前頭還和別人接戰的呢,這抽不開身,只能期望自己個留守的人員長長臉。

結果朱文正這個瞅起來像個混吃等死的二世主,居然是個防守名將,擱大明朝地盤,人家都能排到前頭的將領。。

作為朱元璋老巢的第一顆釘子渾都就是人家守的。

這傢伙從白天打到晚上,又從晚上打到白天。城門守住了,城牆卻被陳友諒的六十萬大兵砍塌了。

俺真沒有誇張,您自己往歷史書去瞅,真是用大刀片子砍塌的。

從五月份打到六月份,朱文正一邊守城,一邊修城牆,您自己想想當時的場面。

估計朱文正恨死這建城牆的傢伙,這整個就是一豆腐渣工程。

眼瞅著朱文正就筋疲力盡了,這就派出了求救人員。

結果求救人員回來,告訴朱文正讓他再守一個月,朱元璋就會提大兵救援。

再來一個月,朱文正感覺真到那個時候,陳友諒一定會用自己的骨頭棒子打鼓和朱元璋開戰。

到了七月六號朱元璋終於帶著他的部隊加入了這場豪賭,朱文正都快哭了。

朱元璋封了陳友諒的退路。

決戰

“爺們你終於來了!”朱文正算是吐了一口氣,而陳友諒帶著他的六十萬大軍從渾都退下來了。

朱元璋和陳友諒這就選擇了在潘陽湖這塊做最後的了斷。

話說,這沒法打。陳友諒本來就善水軍,而且人家的船人高馬大的,正面拼壓根就沒有勝算。

但就算是這樣,朱元璋也打出了水平,手下大將徐達居然用他的小破船換了陳友諒的一艘鉅艦,殺敵一千。

也算是開門紅了,可這也架不住裝備上的代差啊!

最終還是被陳友諒壓著打。

但老話不是說了嗎?時也運也命也,這陳友諒直接將自己的戰艦用鐵鏈給連了起來。

大傢伙瞅著熟悉不,火燒赤壁!

估計陳友諒沒有讀過三國,這還用問,直接用火燒不就完了嗎?

可這老天爺偏要磨磨朱元璋的性子,壓根就不給你風,所以草船好弄,沒風,這就沒轍了。

眼瞅著朱元璋被陳友諒壓著打,這要是趕不上一個好風,朱元璋這就得完。

結果這個時候,衝出了一員戰將——丁普朗。

話說這人恨死了陳友諒,他原本是天完的將領,陳友諒為了篡位把丁普朗的好哥們雙刀趙普勝給弄死了。話說趙普勝這人就是一員純武將,用咱大白話講就是一粗人,但他這人特別的講義氣,周圍圍的人也特別尊重他。而這趙普勝對陳友諒也是很敬重的,就是這麼個人居然被陳友諒以圖謀不軌的名義給幹掉了。

所以地那普朗一直想要找陳友諒的麻煩,這事到這點上可就發了。

丁普朗在自己的戰艦上打了一道旗子,上寫:“其他人滾開!俺就是來找陳友諒麻煩的!”

得咧,丁普朗這人勇是勇了點,但沒有將領的頭腦,他是瞅著哪裡人多,就幹那。

這到也打破了陳友諒一直給朱元璋帶來的壓力,最後這丁普朗戰死,死的時候,據說腦袋被人砍掉了,還握著刀把站在船頭。

朱元璋也得到了一絲喘息的機會。

回頭這風可就刮起來了,朱元璋這火攻可就來了。

一把火燒光了陳友諒的底氣。

話說仁義,底線,這東西平時看出有什麼價值,但在關鍵的時刻,他可以抵得上千金之重。

最終陳友諒突破朱元璋封鎖,看到了衝出去的希望的時候,一支冷箭射穿了他的眼眶,嗚呼哀哉!

那麼是誰射出去的呢?仁義和道德外加底線而已!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元朝未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最終由朱元璋統一天下。要說朱元璋在爭霸過程中,最大或最危險的敵人是誰,可能就是陳友諒了,陳友諒據記載是沔陽漁家子,略通文義,陳友諒先是投效徐壽輝,後來殺掉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起兵攻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後來陳友諒殺徐壽輝後改元稱帝,與朱元璋形成南北對峙。


趁朱元璋率主力去援救韓林兒的時機,陳友諒大舉進攻朱元璋。後來兩軍在潘陽湖決戰,此役被認為是中世紀世界最大規模的水戰。從戰前的力量對比來看,陳友諒是佔據著巨大的優勢的。他麾下水軍六十萬,樓船數百艘。《明史》中對樓船有著清楚的描述“皆高數丈,飾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馬棚,上下人語聲不相聞,艫箱皆裹以鐵”。而朱元璋只有水軍二十萬應敵,大船的數量也遠不能和陳友諒相比。同時陳友諒出身水師,對水戰十分熟悉,無論從哪方面看他都佔據優勢。但是最後的結果竟然是陳友諒兵敗身死,這是因為什麼呢?

首先陳友諒內部不穩,陳友諒殺害徐壽輝,不少忠於徐壽輝的將領如傅有德、丁普郎等都率部轉投朱元璋。陳友諒一方上下猜忌,離心離德,自然很難有效的完全發揮實力。同時陳友諒自恃實力強大,殺害俘虜以立威,與朱元璋的做法完全相反,人心向背不問可知。

第二就是陳友諒戰略錯誤。朱元璋既然遠赴安豐(壽春)援救小明王,後方空虛,他就應該一路挺進直取應天(南京),端了朱元璋的老窩。可他卻選擇以大軍包圍洪都(南昌)。結果在此地被朱文正等陰擊數月,白白貽誤戰機。

同時,由於實力和經驗上的優勢使陳友諒產生了驕傲自大的心理,對敵人過於輕視,突視了側翼的安全。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陳友諒在兩軍接戰小敗之後,居然把自己的鉅艦用鐵索相連起來。當年火燒赤壁的故事,難道他沒聽說過嗎?這個低級錯誤實在讓人費解。

反觀朱元璋,清醒卻認識到敵人的強大,冷靜分析敵人的缺點,制定出相應的對敵方案,充分發揮自己軍隊的特點和利用各種自然條件。先是在正面戰鬥打響前封堵鄱陽湖口,分兵攻佔洪都附近據點,完成反包圍。然後利用火攻重創陳友諒大部,最後又利用鄱陽湖水位降低利於小船行動的特點,分兵圍攻。陳友諒在這次戰爭中完全處於被動,無法脫身。最後又被引入到狹窄的河道中,遭到朱元璋的水陸夾擊。等陳友諒發現情況不對,已來不及了,只好丟下兩萬多弟兄,自己突圍逃跑。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大漢皇帝陳友諒被一通亂箭射死。陳友諒失敗了,成就了朱元璋,開創了大明帝國,成為歷史的主角(姜郎)。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1)陳友諒和張士誠玩政治,玩人心等比朱元璋差太多。

所謂既生瑜何生亮,又或者李宗偉遇上林丹基本不贏,有時候不是他不強,而是對手更強。

中國歷史上歷代造反起義,基本上有一個同樣的規律,就是一開始群雄並起,山頭眾多,然後大魚吃小魚,優勝劣汰,大大小小的頭目互相兼併,殘殺,直到剩下最後一個。

陳友諒和張士誠都是一代梟雄,實力強大,朱元璋相比他們,只能說的上是後起之秀,但是朱元璋無論在玩政治,玩人心或者人生格局上都遠勝他們一籌。

朱元璋評陳友諒,說他志氣驕傲,志氣驕傲的人就容易多生事端,評張士誠,則說他器量狹小,鼠目寸光,而作為稱王稱霸的領導者,這兩種政治品格都是不可取的。

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故先攻友諒。(《明史·太祖本紀》)

再說人心。陳友諒發跡於紅巾軍,但是卻先後把紅巾軍的首腦人物徐壽輝,倪文俊,趙普勝等殺掉,自己稱帝,導致紅巾軍內部分裂,人心思亂,將領叛逃,更要命的是,陳友諒這些舉動過早的暴露了他的個人政治上的無情陰險,失去了人心。

亂世之際,別人跟著你賣命是為了什麼?無非你吃肉,大家跟著能喝些肉湯,而陳友諒這些舉動讓很多人明白,跟著這個人很難喝到肉湯,隨時有性命之虞。

相比之下,朱元璋其實比陳友諒更陰險狠心(參見明朝建立之後大批功臣被屠戮),但是這都是在他成功之後,而在成功之前呢,朱元璋給人造成一種是明主的印象,不吝封賞,籠絡了一大批武將文臣,民間老百姓那裡口碑也不錯,贏得了民心。



(2)軍事和政治謀略上,朱元璋更勝一籌。

陳友諒兵強馬壯,張士誠富足天下,與他們相比,朱元璋都不佔優勢,但是在這三人爭霸天下的過程中,朱元璋的格局更大。

朱元璋曾向劉伯溫問計,劉伯溫說,陳友諒劫持首領脅迫部下,名號不正,又地處上游,對朱元璋軍威脅最大,應該先滅掉陳友諒,至於張士誠,則不足為慮,此人以守為主,一旦滅了陳友諒,那麼滅張士誠就非常簡單了。

果不其然,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後,輕鬆滅掉了張士誠。

太祖問徵取計,基曰:“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明史劉基傳》)

相比之下,陳友諒聯合張士誠,一起攻打朱元璋,也是上等策略,但是他沒看清張士誠的政治品格,張士誠表面上答應,但是暗地裡按兵不動,陳友諒死後,朱元璋進攻張士誠,張士誠兵敗被俘。

(3)天命無情。

一人一命,在歷史長河中,每個歷史人物都有著完全不同的命運和運氣。

即使朱元璋有著相比陳友諒和張士誠的諸多隱形優勢,但是在現實實力上,他其實不比他們強,但是他運氣好。

比如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兵力比朱元璋強多了,但是就是在決戰時,陳友諒探頭出來觀看形勢,一箭射來,他竟然就死了。

朱元璋呢,在自己船上指揮,忽然劉伯溫大叫,讓他換船,朱元璋換了船,還沒坐定,之前的船就被轟得粉碎。

太祖坐胡床督戰,基侍側,忽躍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倉卒徙別舸,坐未定,飛礮擊舊所御舟立碎友諒乘高見之,大喜而太祖舟更進,漢軍皆失色。(《明史劉基傳》)

天命就是如此,就差那一秒,朱元璋就沒死。如果他死了呢?

歷史不能假設,但是歷史就是這麼好玩,它就不讓朱元璋死掉。


師明禮


首先,我們要先弄清楚朱元璋,和陳友諒出生在什麼朝代背景(元末),當時元朝,氣數已盡,改朝換代已成必然

朱元璋1328年出生

陳友諒1320年出生

也就是說朱元璋比陳友諒小8歲,大家別小看著8年的年齡差距,給以後不管是謀劃,管理,和戰略都是對陳友諒不利的。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今江蘇南京)。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舉兵北伐。

陳友諒(1320~1363),中國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湖北沔陽(今仙桃市)人。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後,參加徐壽輝、鄒普勝、倪文俊等人領導的天完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七年(1357),陳友諒襲殺倪文俊。十九年,殺害在反元戰爭中功勞卓著的天完將領趙普勝。同年,殺徐壽輝左右侍臣,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建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仍以鄒普勝為太師。此後,一面繼續進行反元戰爭,一面把軍事重心放在對鄰境朱元璋部的戰爭上。大漢將士多數是天完舊屬,對陳友諒的篡權奪位深為不滿,在戰爭中相繼倒戈降朱,使陳友諒接連敗北。二十三年八月(1363年10月4日),陳友諒在鄱陽湖中流矢身亡。

大家應該看出來了。朱元璋能夠成為皇帝。與天時,地利,人和,能力,諸多因素有關






蒲落秋風


陳友諒(陳友亮)是打漁出身,朱元璋是放牛的,都是元朝時期最底層的普通百姓。在元朝末年的起義中各自展露頭角,割據了一片區域。從當時來看,勢力最強的是陳友諒,其次才是朱元璋。在朱元璋和陳友諒對決的大決戰——鄱陽湖大戰中,朱元璋20萬人馬戰勝了陳友諒的60萬兵馬,是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陳友諒60萬兵馬的隱患。

陳友諒不按照常規出牌,而且不講道義,這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他的失敗之道。1351年徐壽輝建立天完政權,他手下有鄒普勝、倪文俊、趙普勝、傅友德等四個主要領導,號稱“四大金剛”,陳友諒就投奔在元帥倪文俊手下,因為粗略懂得文字,一直跟隨倪文俊,倪文俊也提拔陳友諒獨擋一面。(陳友諒雕像,湖北)

一、殺倪文俊,收編人馬。1357年,倪文俊意圖殺害徐壽輝自立,結果失敗,率領自己的部下投奔自己的老部下陳友諒,在他這兒覺得安穩些。陳友諒對待對自己有恩的倪文俊是反戈一擊,殺了老領導和他的親信,收編了老領導的部下,壯大了自己,老領導的官位自己也領了。

二、殺趙普勝,收編人馬。這時天完政權的另外一位能征慣戰的將軍趙普勝成為陳友諒的目標,這裡朱元璋使用了反間計,離間陳友諒和趙普勝。趙普勝戰功赫赫,陳友諒以會師為名請趙普勝,結果直接被殺,沒有什麼真憑實據,陳友諒又收編了他的部隊。

三、殺徐壽輝,建立大漢。1360年趁天完軍隊進攻朱元璋時,兵力空虛。徐壽輝意圖遷都,離開陳友諒的控制,陳友諒派將領錘殺了徐壽輝,建立自己的政權。

雖然陳友諒通過這種手段聚集了不少軍隊,但是離心力太高,一旦遇到戰敗這樣的事情就會土崩瓦解,上位的過程大家都看在眼裡,只是暫時屈服於他。

徐壽輝手下的將領明玉珍佔據四川,直接和陳友諒斷絕關係,原來投奔陳友諒的付友德也是心懷不滿,尋機投降他人。

就像歷史上前秦的苻堅一樣,眾多的軍隊來源不一,都是暫時屈服而已,只要機會一到,就會各奔東西了。(陳友諒蠟像)

陳友諒的戰略失誤。

1360年,建立政權的陳友諒率領10萬人馬進攻應天府,並聯系張士誠合擊朱元璋。結果被朱元璋使用誘敵之計,將陳友諒的軍艦引誘到狹窄水淺的新河,迫使擅長水戰的陳軍陸戰,陳友諒軍隊遇到伏擊大敗。朱元璋趁機攻略陳友諒的地盤,此時陳友諒佔據地盤的眾多將領紛紛不戰而降,這也是陳友諒不講道義惹來的後果。此消彼長,朱元璋兵力大增,具備了於陳友諒一較高下的資本。

1363年2月,割據江浙張士誠部進攻小明王,朱元璋對這個名義上的上司也是傾盡全力援助,3月份朱元璋出兵援助,4月份,陳友諒號稱60萬大軍進攻朱元璋。按道理應該進攻朱元璋的老巢應天府,此時應天府的兵力空虛。他卻去進攻江西的洪都(南昌),目的是搶地皮,並且洪都有大量的糧草和裝備,等攻佔洪都後再與朱元璋決戰。陳友諒屬於戰略性失誤。

沒有想到的是洪都在朱元璋侄子等將領的領導下,憑藉洪都的防衛城牆頑強抵抗,堅持了85天之久,陳友諒的戰略謀劃和作戰時機全部泡湯了,因為朱元璋已經解決了張士誠部隊的威脅,轉而集中兵力與他決戰。(鄱陽湖大戰形勢圖)

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失敗的幾個問題。

朱元璋大軍集結進攻陳友諒軍隊的消息很快被陳友諒知道了,雙方都想畢其功於一役,此戰決定兩個人政權的命運。陳友諒立即撤圍洪都,全部人馬準備於朱元璋決戰於鄱陽湖。

1363年7月20日,兩軍在鄱陽湖內相遇,展開了生死大決戰。

一、朱元璋版“火燒赤壁”。展開決戰時,雙方旗鼓相當,難以分出勝負。朱元璋採取部將郭興的建議用火攻,陳友諒的戰船為了作戰需要,將大船都串聯在一起。22日傍晚,等到東北風起的時候,用小船載著火藥和木柴,臨近陳友諒的戰船時縱火,風借火勢將幾百艘戰船燒燬,人馬死傷過半,陳友諒的兩個兄弟也陣亡了。是屬於明朝朱元璋版的“火燒赤壁”。

二、俘虜政策。雖然燒死了陳友諒的不少兵馬,在兵力對比上還是比朱元璋的兵馬多。陳友諒為了洩憤,將3000多俘虜斬殺;朱元璋思考再三,卻反其道而行之,將俘虜們都放歸。

陳友諒殺俘虜反而激起朱元璋軍隊的鬥志,釋放的俘虜回到陳友諒軍中成了發酵的種子,朱元璋軍隊的政策明顯優於陳友諒的,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開始時只有三三兩兩的士兵投奔朱元璋,隨著戰事焦灼,也有不少將領率軍投降,勝利的天平開始發生傾斜。這些都是陳友諒當初收編軍隊時所作所為的後果。

三、糧草問題。本來陳友諒幾十萬大軍攜帶的糧草不多,準備攻下洪都收集糧草,但是洪都沒有攻下,相持一個多月後,陳友諒軍隊的糧草補給眼看就要斷了,陳友諒率領自己親信殘軍突圍。

這麼多軍隊朱元璋一口也吃不下,反而損失不少兵馬。他採取分段阻擊的辦法,在陳友諒突圍的沿途伏擊,陳友諒非核心部隊大都散的散,投降的投降。

四、涇江口之戰,陳友諒戰死。陳友諒核心部隊還是有幾萬人馬的,他企圖突圍回到自己的老巢武昌,在江西湖口被攔截,只好退入涇江,遭到原來投奔過他的將領傅友德的攻擊。也是趕巧了,陳友諒在戰船中指揮作戰,一支箭從眼部射入,貫穿頭顱身亡,餘部五萬人馬投降的投降,潰散的潰散,鄱陽湖大戰落下帷幕。

這場以少勝多的鄱陽湖大戰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水戰,自1363年7月20日到8月26日結束,為朱元璋統一江南地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張士誠、方國珍、明玉珍等割據勢力不足為懼。

在朱元璋統一南方的戰爭中,遇到了他此生最頭疼的人,那就是陳友諒。陳友諒的實力可以說是碾壓朱元璋,並且相比朱元璋而言,陳友諒還有三個優點:坐擁60萬大軍,其人能力出眾,還陰險狡猾,但這樣都會敗給朱元璋……

先說陳友諒坐擁60萬大軍,陳友諒佔據湖南湖北江西三個地方,而朱元璋僅只是有半個安徽而已;陳友諒有60萬的正規軍,然而朱元璋號稱的20萬兵馬也都是打到哪從哪湊的。這種條件完全可以說是碾壓,然而陳友諒這樣都會敗給朱元璋。

再說陳友諒的能力出眾。陳友諒從小就讀過很多書,並且力大無比,能文能武。朱元璋還在放牛的時候,他就在給元朝打工了,在那樣一個時代,陳友諒都能當個小官,顯然他是很有能力的。也可以說比當時還在放牛的朱元璋的能力強上數倍,但這樣的條件還是敗給了朱元璋。

後說陳友諒的陰險狡猾。陳友諒是個心機男,並且志向遠大,陳友諒先是在倪文俊手下為將,後看他失勢就把他殺了,還拿著倪文俊去找徐壽輝領功,再後來又一步步殺死了徐壽輝,成為了一方霸主。朱元璋和陳友諒比這個,絕對不是他的對手。並且陳友諒打仗還很陰險,疑心重重,這樣的先天優勢還是敗給了朱元璋。

但是,在朱元璋看來,雖然陳友諒佔盡優勢,很多地方不如陳友諒,但是他會攻陳友諒的心,找陳友諒的弱點,朱元璋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條軍事方針用得極其溜。導致陳友諒失敗的正是如此,陳友諒的弱點有哪些呢?

一、軍心渙散

陳友諒坐擁60萬大軍失敗,這足以說明他的大軍存在問題。陳友諒是個陰險狡猾的人,朱元璋在害怕他的同時,他的士兵也是非常害怕他,並且陳友諒反覆無常,將軍打了敗仗就會被殺掉,這些因素導致了他的60萬大軍只是表面恐懼他,但內心早就都有想法了。

陳友諒在攻打應天的時候,就把這個弱點暴露給朱元璋了。朱元璋拿住陳友諒多疑的性格,將陳友諒的大軍騙進龍灣,在朱元璋幾波弓箭下,他的大軍就亂了陣腳,一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的逃竄姿態。從這一戰開始,朱元璋看到了陳友諒的大軍實際就是紙老虎,再也不怕他。

二、疑心自敗

陳友諒的戰略失策,完全是他疑心造成的。攻打朱元璋的第一戰應天之戰,陳友諒明知道朱元璋很弱,但他那個多疑的性格老是猜忌朱元璋會這裡埋伏,那裡埋伏,導致最後猜來猜去還是中了埋伏,人家朱元璋敞開應天的大門他不進,偏偏要保險起見走龍灣,恰恰遭到了朱元璋的伏擊。

陳友諒在應天被朱元璋打了,就對應天起了芥蒂,這就是他的疑心導致的。人家朱元璋怕他再來打,便各種加強戒備,可惜他陳友諒就是不來了,陳友諒十分害怕朱元璋耍他。拿下朱元璋的應天,朱元璋就得回鳳陽老家,可陳友諒的疑心疑慮使得他不敢動應天,反而去攻打堅城洪都,損兵折將不說,還丟了自己的老命……


老百姓關心的議題


這個問題,我曾經也思考過,總結如下(僅代表個人觀點):


1.引用當事人的話:

朱元璋說:“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

劉基說:“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

由此可見,這麼一個殺上司上位,殺同僚排除異己,扶植傀儡用完之後殺了取而代之的人,他的晉升之路充滿了血腥和權謀,雖然有人認為血腥權謀對於成功者是不可或缺,但是有誰會蠢到磨都沒用完就把拉磨的驢子殺掉?況且卸磨殺驢這種事情本身就是犯大錯的,有人可能會說朱元璋建國後也殺大臣,但那時情況和元末時完全不一樣,而且動機也不一樣。

2.陳友諒稱帝太早,幹掉自己扶植的傀儡取而代之,做這種事情的在歷史上也有不少,後果怎樣大家都知道,稱帝意味著元朝會將其視為重點打擊目標,所以朱元璋只需要忙著收拾身邊的軍閥,時不時跟元軍打一下,而他則是在和身邊的軍閥打的同時要抗住元軍的大規模剿殺行動。

3.這也是重要原因,元末朝廷已經非常腐敗,暫且不說元軍的渣渣戰鬥力,朝廷內部也十分不堪,難得出了個不錯宰相脫脫,鎮壓起義軍也有點手段,結果也因為內部鬥爭而死,可想而知元末即使兵強也無藥可救了,況且元軍安逸了幾十年,戰鬥力也大不如以前把歐洲打得瑟瑟發抖的蒙古軍了,而有點戰鬥力的精兵又掌握在蒙古、色目貴族手裡,貴族不會在乎國家的利益,他們窩裡鬥搞得不亦樂乎,完全不願管起義軍。況且其四等人制度、高額的稅收,早已使元政府喪失人心。



另外,朱元璋聽從朱升建議遲遲不建國,使元政府對其放鬆警惕而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其他起義軍。

綜上所述,使得朱元璋能在鄱陽湖上能專心對抗陳友諒,並最終取得勝利。



4.陳友諒書讀的少,再加上他的急躁小氣和多疑陰險,造成了他短視、不懂人文、不曉地理、剛愎自用、胡亂作為、培養豬隊友等情況,這些問題在歷代帝王身上或多或少都可能有,但是,在歷代開國皇帝統一天下之前都是很少見到的。

總之,在那個元末動亂的時代,各軍閥中只有朱元璋,更具備統一天下的綜合素質,大明開國後的”洪武盛世”,不就更體現了這一點嗎?


大羅言酒


陳友諒弒君奪位

我們都知道古人非常重視綱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無論你權利再大,都不可以違背這個,當然你說,兄弟我就要違背呢?那我只能勸你句:兄弟,不想早死,就別違背了。

你又跟我說:那古代篡位的多了去啦,怎麼不說,我只能再無奈的回你:兄弟,人家那是時機到了,你確定你現在時機到了麼?

根據史料記載,朱元璋與陳友諒都曾弒君,他們區別就是時間不同,陳友諒那是在與朱元璋發生戰爭之前殺的徐輝祖,而朱元璋則是打敗陳友諒才暗殺的韓林兒。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這就意味著,在陳友諒和朱元璋決戰的時候,朱元璋相對清白,而陳友諒則是劣跡斑斑之輩:這一行為,也徹底讓陳友諒在道義上處於了被動。

陳友諒殺害徐壽輝以後,天完朝廷分裂,甚至天完部將明玉珍乾脆以討伐陳友諒為名,自立為皇帝建立明夏朝廷。

性格缺陷,不懂得政治

為什麼我要這樣講呢?

我們來講首先作為一個要一統天下的帝王,最基本的一點就是愛民與不肆意殺戮,而陳友諒卻絲毫不具備這些才能,

比如說在攻打南昌的時候,陳友諒將朱元璋的戰俘全部殺了,而朱元璋做法卻是相反他全部放還了俘虜,並且祭奠了陣亡將士。二者相比之下,誰高明,誰低能,不而喻了

陳友諒他能力不足

在陳友諒與朱元璋交戰的過程中,陳友諒輕信康茂才的詐降,從而導致了應天之戰損失數萬精銳。而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陳友諒力和決斷上的不足,不然怎麼可能中計呢?

之後戰爭中,陳友諒幾乎再度重複了能力不足、亂決策、亂指揮的錯誤,這也成了他為什麼總是打不過朱元璋的因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