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前三句,可沒那麼簡單


論語前三句,可沒那麼簡單

論語開篇的三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通常被解釋為“學習而經常實踐,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是很快樂嗎?沒有人瞭解自己,並不煩惱怨怒,這才不是君子的行為嗎?”

一直以來我覺得這樣解釋,三句之間的意義毫無關聯,意義過於表面化,未必能表達原本的意義。而且,作為論語第一篇“學而”的首句,應是提綱挈領,總領全篇的。退一萬步講,至少不會是這麼按照詞面意思的解釋吧。我覺得不應把這三句話割裂開分別看待,一定要連貫起來解釋,甚至要站在論語篇首開宗明義的角度去理解。


我以為,這三句中很關鍵的一個字是“學”,解開這個環節,接下來的理解便是通途大道。首先要了解學什麼:

"學"什麼?學如何為人,學如何與人相處,目標是做聖人。所謂的聖人,是人的天性完全彰顯,知曉自然、人性規律,能按規律去行道的人。是當人的智慧合乎宇宙之道時呈現出來的狀態。人人原本都如來智慧,但為後天習性,秉性所遮掩,無法彰顯。我們本來的天性與聖人無異,但習性太重,因此與聖人相差很遠了。原本只有一個你,只是後天又塑造了另一個你。學是知曉與醒悟,跳出自身去看自己的模式與設計。

"習"是什麼?就是在知曉醒悟之後,通過習(體驗、練習、實踐)格掉那些後天加載的障礙,迴歸到本真的你。

如何這樣解釋,作為論語首句,是不是能概括修為目的,啟航我們學習之旅呢?


所以,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知識的積累。學是處在“有”(我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的部分,學是為了有更大的勇氣與力量,衝到“無”(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部分去,在那裡重新發現和去創造新的可能性。跟老師學的目的是發現我們內在的老師。學是知曉與醒悟,跳出自身去看自己的模式與設計。但僅僅知曉與醒悟是遠遠不夠的,接下來要去"習"。

:遞進的意思。不僅僅停留在知識積累的“學”的階段,還要去“習”。

:元亨利貞,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按照太陽的腳步,每天都進步並創造出新的自己,進而更加讀懂自己。按照宇宙規律去習,因時而動。

:體驗,練習,實踐。不僅僅知曉,更要勇敢的將自己獲取的東西活現出來,給自己創造出更高級的存在。學是知曉和醒悟現在的你是後天的你,習是追本溯源找回真正的你。

:通"悅",內心會自然而然生髮出猶如泉湧般的愉悅。應該是一種活明白了的,難以言狀的喜悅。常人難以想象。


我們學為人為己之道,知曉醒悟我們自身,並將學到的東西隨時隨地進行體驗、練習、實踐、感悟,進而轉化成我們生命的內在活動,順應宇宙大道,拋掉那些後天養成的私慾以及舊有的認知模式,讓本心逐漸顯現出來(明明德,致良知,明心見性,滌除玄覽),每天都不斷創造一個新的自我。這樣我們內心會自然而然生髮出猶如泉湧的愉悅,這難到不是我生命中最喜悅的事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同門為朋,同志為友。按此劃分,朋為同學,友是同道。朋需要接上一句,是指共同學習的人。

遠方:不僅僅指空間的遠方,也包含時間的遠方。

:在學習的道路上,自己不是孤單的,與朋友一起共同探索,是令人快樂的!


堅持學與習,並修為到一定境界,能感召到朋友自覺自願主動從遙遠的地方來,與你一起修為,同時能幫助更多的人悟道,不是很快樂的嗎?雖地域不同,但同在天地間的人們一起體驗與參悟,聞道而樂。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不知:不瞭解前面所講的為人為己之道。

:惱怒,抗拒,批判。

通過學習的“悅”與朋來的“樂”,自己已經修為在道上了。但是還有很多沒有學行聖賢之道的人,對他們因“不知曉為人為己之道”而發生的行為,不會產生惱怒與不快(始終以求諸己的態度對待),不也是君子的行為嗎?


總之,這開篇三句話一定是一個有機整體,前後呼應,層次分明,一脈相承:

一 從修為的境界去看:

第一句:是自身學與習獲得的愉悅;這是個體的學習。

第二句:是能感召更多人一起學習的快樂;這是進階了,本來為人為己之道就是要在人群中去學習,透過各種關係去反觀自己,探索“人”。

第三句:是個人修為達到了“人不知而不慍”的境界。也是一個標準,是通過自己學習與共同修為而要達到的這個標準。"為己"才是我們的目的。


二 從追求真理的角度去看:

第一句:掌握真理;

第二句:傳播真理;

第三句:自我成為。


三 從人與人的關係角度去看:

對待自己:學而時習不斷探索,這是為己之學。

我以外的人分兩種:來與你一起悟道的朋,和不知“道”的人。這是相處之道。

對待一起來悟道的朋:共同修為,聞道而樂;

對尚不瞭解“道”的人:不慍。透過別人反觀自己。自己不為外界所控制,相比前兩個狀態,已經更接近君子的層次了。


做聖人是儒家修為的終極目標,極其難,自古以來能成為聖的就沒有幾個。次之是做君子,標準仍然很高,依舊非常難,也許正是因為難,所以人們夠不著這個的標準,迷失在途中,加之統治階層的誤導,大多數都成了偽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