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怎么理解《天道》中丁元英与智玄大师对话的意思的?

坐观天宇


我是一个不懂佛法,但是爱逛寺庙的人,现在的寺庙不说也罢,丁元英够入佛门,但是六根不净,入商界倒是狼性九足。

丁元英去见智玄大师,事前知道智玄大师是得道的高僧,以丁元英的层次,能看上的人恐怕也就那么几个人了,找智玄只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不是会在佛祖那里得到心安,所以对我这样不懂佛法,又自已为读懂天道的人,给你做个肤浅的解释。

丁元英进五台山的门给小和尚钱袋的时候就已经在跟智玄比修为高低了。

丁元英跟韩楚风第一次装了应该是5万,或者10万,第二次加5万,第三次丁元英给了一张纸是丁元英写的一首词:悟

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一首对修行的论断词,让智玄大师觉得此人可见。尤其最后一句带有很高傲的见解,细细思想,实际是有意而为的偏见。可以说丁元英用的激将法,才见上智玄。

要问对话的意思,我不会也没有能力给你一句一句解释丁元英和智玄的关于修行、佛道的,谈经论道,我就按自己理解的,用人能听懂的话说吧

进门后智玄问:敢问二位施主,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的什么行?这时候看丁元英的这首词,其实就一个大意,我在凡尘也能取得真经,你在佛门未必了解修行的意义。

丁元英回答道:“大师考问晚辈自在情理之中,晚辈就斗胆妄言了。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碦。”
智玄大师含笑而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此处省去2000字,要看原对话请自行搜索

这是三人完整的对话,里面刀光剑影,如当年金庸笔下的华山论剑,这么一段话要解释,不是我能力所为,论道完这一场,就是在讨论做人、做事、做企业、甚至治帮、的一个度的问题,从另一高人处得的,送给你,做事怎么才能恰到好处:随缘、惜缘、不攀缘。

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和女人的一个情字。这两个极致丁元英说他都没有冒犯。

丁元英五台山之行的目的达到了么?他为杀富济贫的行为,感到内心的不安,这比死更可怕,讨论的是得救之道,也就是本片的主题,没有救世主,要救自己只能靠自己。智玄给出了让丁元英心安的论述,他有三个担心,一是怕死,而是怕挨骂,三是怕心不安,论道说明了其中的利害,他不会死,也不会挨骂,心安也就安了,不知道说清楚没有他们对话的意思,我只能理解到此了,见谅!



种草影视


个人愚解:要理解《天道》中丁元英与智玄大师对话的意思,本质就是要理解豆豆对于写这一段的起念,如果认可了上面的这一句话。就需要再拉上《天幕红尘》了。《遥远的救世主》和《天幕红尘》里的“文化属性”与“实事求是”似乎是同一个出处,只不过是前面的有所修饰,称之为“文化属性”,王者居于庙堂之上却心系农村,神话的强作用力是杀富济贫,用一个神话来改变这个村子,但真正改变这个村子的就是必须改变、改革这个村子的落后文化属性……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这一段就是对历史的反思,期望以史为鉴。


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丁元英说:“我们这个民族总是以有文化自居,却忘了问一句:是有什么文化?

(略为突兀,但必须解决一个概念上的问题,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属性)


丁元英与韩楚风的那段酒后交心说得透彻,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实共产党也难呐。现在有人动不动就拿民主开放子,以为一民主,中过就什么都万事大吉了。有这么简单吗?真要是这么简单,共产党并不缺乏那样的胸襟,更重要的是,很显然并非一个政党就能阻止社会发展的趋势。忠孝文化几千年了,传统文化对每个人的影响渗透到骨子里边,并不是一朝一夕说改就能改的。是个有点良心的人都看的见,提出转变观念的,恰恰是人家共产党。而共产党一说转变观念,马上就有人骂,掘坟灭祖。一边骂着一边伸手还要民主,但是他从来就没问过,他有主吗?他有的那个主,归根到底还是那个,你要为我做主的主。传统文化牵着民族感情,民主闪着普世之光,这两个哪个都招不得碰不得!问题再闪光,也得理清民主为中国,还是中国为民主这个核心问题。民主只能解决民主可能解决的问题,不是万能神丹。说来说去,还是必须得要把皇权文化的救主救恩,跟实事求是的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区分开。把对广大农工的根本利益,和他们的基本素质区分开。


“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人一旦身怀利器,就口含天宪,很难逃出“替天行道”的怪圈。丁元英这个“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一分痞气”中的“一分痞气”居然也会找高僧,而且莫名其妙就有了智玄大师,且配置要高于丁元英几个等级,最后由大师给出一半答案,再加上“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给予圆满,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


丁元英: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

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

都是痴人说梦。


智玄大师改了前面: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务取真经

一生一灭一枯荣

皆有因缘注定


不打碎一点东西,不足以缘起主题。大智大爱,大智不爱。


“观念不同 经历不同 想法不同 眼光不同 不必理解 互相尊重 ”


纷纷扰扰,尽染性空。姑且悟空中做个痴人,说一回梦。


Wuyidao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读《天道》的原著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第二十三回。

看原著,更深入。

丁元英去五台山礼佛的原因

芮小丹想要留住丁元英在古城多一些时间,于是就为丁元英找了一个颇具挑战的事情。

她把丁元英带到了冯世杰的老家王庙村,这个贫困县里的贫困村。

芮小丹对着整个王庙村的夜景,对丁元英说:这是我向你要的礼物,请在这里给我写一个神话。

丁元英思考片刻,他意识到芮小丹要的这个礼物实在不是一般的礼物,这个礼物实在是太有深意了。

这件事情客观上是扶贫,但却是“杀富济贫”。

丁元英认为这样的扶贫,运作下来能够合国法,但不知能不能合佛法。

于是为了求心安,他决定去五台山烧香拜佛。

丁元英与韩楚风的对话

丁元英是和韩楚风一起去的,他对韩楚风说:芮小丹认为王庙村的穷既然是文化属性的产物,那么如果用一个神话来改变这个村子,那么又该怎么理解这个文化属性?


韩楚风从这句话中,就已经听出来,芮小丹这个丫头,不简单啊。

丁元英认为:其实并没有什么神话,只不过是强作用力下的杀富济贫,让几个股东趴在井沿看一眼。不解决造血的问题,这样做就不是错,而是罪。

韩楚风问:既然是杀富济贫,那杀的是谁?济的又是谁?

丁元英回答:杀的是乐圣公司,至于济的是谁?却只能看他们自己了,我只能用一种方式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市场经济,至于能不能得救,还得看他们自己。

丁元英的设计让他心有不安

丁元英的初步设计,是将公司与农户分开运作。

农户负责生产,他们拼的就是干不是人干的活,拼的就是不是人。

他们会呼吸有毒的气体与有害粉尘,会听到各种噪音,会付出超常的劳动时间,会腾出生活用的房子,会有使用童工和老年工的问题,没有社会保险等等。

只有这样,才会尽可能的压低生产成本。

韩楚风开着车,快要接近五台山顶峰的时候,看到了一座寺庙“一禅寺”,具有中唐时期的风格。

他们下了车,来到守门的僧人面前,请求拜访一位佛法造诣深厚的大师。

丁元英和韩楚风三试才得见智玄大师

守门的僧人起初是拒绝他们求见智玄大师的,但是丁元英非常有诚意地拿出了一个装有五万元现金的文件袋给守门僧人,请求他交给智玄大师,以示诚心求见。

守门僧人,接过文件袋,就进去了。

没多久就回来了,对丁元英说:师父回话,非也。

丁元英又装了五万元进去,再请守门僧人代为转交。

守门僧人进入后,出来时,又把文件袋还了回来,依旧是:非也。

这时丁元英从怀里拿出了一封信,再次交给守门僧人,并说:如果这次大师还是不见,那就不打扰了。

这次守门僧人进去很久,才出来,对丁元英他们说:两位施主,请随我来。

丁元英离得道只有一步之遥

智玄大师,是一个身材消瘦,胡须花白,大概六十多岁的老者。

他看了丁元英的诗,就问:施主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取什么?

丁元英回答: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

智玄大师又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

丁元英回答: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上讲,就是得道天成,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

从浅意上讲,就是劝人向善的教义,即是文化。

智玄大师听了丁元英的解答,看出丁元英已经是踩到了得到的门槛,离得道只有一步之遥。

但就是这一步,实在是难如登天。

智玄大师点拨丁元英

智玄大师请丁元英和韩楚风来到了一间“茗香阁”的房间,请他们入座,泡茶。

智玄大师问他们,如果当初他收了钱,会怎样?

韩楚风回答:我们就走,能够用钱买到的东西,就不用拜佛了。

智玄大师一听,豁然一笑。

品完一圈茶,丁元英向智玄大师说出了此行的目的,把“神话”和“扶贫”都讲了一遍,并着重讲了“文化属性”和“杀富济贫”的思考。

智玄大师听了之后,说道:其实施主早已胜算在握,想必已经知道得胜之日,就是挨骂之时。

但是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会泛涟漪,妙就妙在“扶贫”。

既然有人会责你,那责必论道,所以智玄大师认为:弱势的得救之道,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丁元英得到答案,感谢智玄大师

智玄大师认为:没有竞争社会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必然会导致出贫富,等级,这是天道,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

没有弱,就没有强。

有了强,其实也蕴含着弱。

利和同均,不平等已经在这其中了。

丁元英知道此事做成众人会骂他,但他认为佛不会骂他,但并不是真的不会骂他。

最后丁元英得到的答案就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智玄大师也把丁元英的那首词改了几个字,重新写道:

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务取真经。一生一灭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读豆豆原著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第二十三回。


宇哥带你读原著


不请自来,丁元英和智玄大师的对话很多,但讨论内容以丁元英的词为缘起,以大师改了九字的赠词为结束。以“得救之道是什么”为话题,以“大爱不爱”为结果。以丁对佛教“以佛法证一”的认识来激起读者“不起浪花也泛涟漪”的思考,和通过大师“得智的得智,坐禅的坐禅”的回答来刺痛佛教传统文化的一面。

五台山问道只是丁对宗教认识输出的一个方面。王庙村跟牧师关于“骆驼穿针的窄门”的对话,在耶路撒冷跟小丹关于上帝如何看待耶路撒冷问题对话,都在输出他对宗教的“不一不异”的看法。

从这些方面来说,既然丁“踩在得道的门槛上不进不出”,又“天堂离你远了”,反证丁不是“神佛”,那这种不是“神佛”却在众生眼中又“有神通”的人就只能是“魔”。



前面右拐直走


我说说我的理解。见老和尚是捆绑战术,以分担自己干这事的罪恶感。他预知到他这事做的缺德会出现伤亡,当然做为爱情的礼物他不搞的惊天动地他会羞愧的严重不符合他神的自信性格。见老和尚实际上就是坑老和尚,注意,老和尚就是岁数大不能说得道,一般得道就升天了,没升天就还是普通人。丁用钱砸了两下门,两下都是按步来的有说到的,第三下是碣语事先准备好的,白话意思是,老和尚天天修行都不知道修什么还想成佛就是痴人说梦。典型的激将法。老和尚岂能容忍要当面教训教训他。丁见他的目的达到了,窃喜。至于论道就是忽悠老和尚,老和尚一看说不过他,就要诏安他,丁不从,说到门槛就行了在往里就得听你管了,外面还有个媳妇等着呢,你甭忽悠我。老和尚也没咒念了,谈事吧,最后老和尚支持丁杀富济贫,最后报复了丁,让丁失去了媳妇。都不白给,一个比一个狠。老和尚的修行算是彻底毁了。老和尚是能劝其用善的方式致富王庙村的但老和尚没劝。


协作精神


丁元英去五台山探讨佛法为的是心安,用智玄大师的话是已经计算到了各种情况(有人会升,比如王庙村的农民有了出路,有的会患精神绝症,比如刘兵,智商不在一个档次上被甩出路,不甘心不踏实工作,走了极端,还有林雨峰,杀富济贫他就遭了殃,破财丢了行业的影响力,自己走不出来憋死了),各种情况就包括自己这么做会间接导致有人因此而死,一个人怎样也不会对自己引发的生命死亡而无动于衷,所以需要找一个心安。

去了五台山,到底求到心安了吗?智玄大师是提到大爱不爱,自然法则是有残酷一面的,你也只是顺水推舟,借着英雄的嗓子喊上两声而已,无需为这个事负责。丁也就心安了。

拙见。


影视人物研习社


整段对话就两层意思,第一佛不是修来的,而是悟来的,佛是一种境界,明心见性,即是如来,第二宗教仪式、远遁红尘、口上佛都是着相之举,你以为的天命,不是天命,天命在于自己,不在于天,天道就在平常的日子里,滚滚红尘的凡俗里,你的言行里,一如庄子曾言,道在臭水沟里


广龙MIN


丁元英:大师,我这么干行不行?

大师:哎呀,不好说,好在有扶贫作为护身符。


农村文彬


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这句话说的就是丁和智玄,高下立分。


希腊河马


天道、自生自灭.无偏无情.益损大同矣,惟人、纠缠不清.阴魂不散、王以法律刑法以正之矣!(释常思.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