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的《秋思》寫了生活中怎樣的細節?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漠苦祥


張籍(約766年 — 約830年),唐代中後期詩人。貞元初,與王建同在魏州學詩,後回和州。元和元年(806年)調補太常寺太祝,與白居易相識,互相切磋,對各自的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張籍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幾乎失明,明人稱為“窮瞎張太祝”。元和十一年,轉國子監助教,目疾初愈。15年後,遷秘書郎。長慶元年(821年),受韓愈薦為國子博士,遷水部員外郎,又遷主客郎中。



大和二年(828年),遷國子司業。《吳中先賢譜》 蘇 文 編繪南唐末年張洎收集張籍詩400多首,錢公輔名為《木鐸集》12卷。南宋末年湯中以家藏元豐八年寫本為主,兼以各本校定,編為《張司業集》8卷,附錄1卷,魏峻刊刻於平江。今傳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張文昌文集》 4卷,共收詩317首。



明嘉靖萬曆間刻本《唐張司業詩集》8卷,共收詩450多首,《四部叢刊》曾據以影印。

《秋思》作者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此詩撇開遊子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剪取家信即將發出時的一個細節,非常真切而細膩地表現了長年旅居在外的遊子對家鄉親人的懷念關切之情。只要言之有理。對詩歌的賞析允許有不同的角度和理解。



關於本詩的細節,如果認為是遊子在匆忙之中千言萬語說不盡,等捎信人出發之際,又覺得有話要說,於是拆封不寫,那也是可以認同的一種解釋。



鑑賞:

盛唐絕句,多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 ,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於浪漫氣息轉向寫實。



張籍這首《 秋思 》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異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羈旅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說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平平敘事,不事渲染 ,卻有含蘊 。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而彷彿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肅殺之氣,也可使木葉黃落 ,百卉凋零 ,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態。



它無形可見,卻處處可見。羈留異鄉的遊子,見到這一派淒涼搖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羈泊異鄉的孤孑悽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這平淡而富於含蘊的見字,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想,是異常豐富的。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面寫思字。晉代張翰 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 :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

張籍祖籍吳郡 ,此時客居洛陽,情況與當年的張翰相彷彿,當他見秋風而起鄉思的時候,也許曾經聯想到張翰的這段故事。


但由於種種沒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張翰的命駕而歸,只好修一封家書來寄託思家懷鄉的感情。這就使本來已經很深切強烈的鄉思中又平添了欲歸不得的惆悵 ,思緒變得愈加複雜多端了。

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欲字頗可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心中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


本來顯得比較抽象的意萬重,由於有了這欲作家書而遲遲無法下筆的神情意態描寫,反而變得鮮明可觸、易於想象了。


三、四兩句 ,撇開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剪取家書即將發出時的一個細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既因意萬重而感到無從下筆,又因託行人之便捎信而無暇細加考慮 ,深厚豐富的情意和難以表達的矛盾 。

加以時間匆匆,竟使這封包含著千言萬語的信近乎書被催成墨未濃(李商隱《無題四首》)了。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將要上路的時候,卻又突然想起剛才由於匆忙,生怕信裡漏寫了什麼重要的內容 ,於是又匆匆拆開信封 。



復恐二字 ,刻畫心理入微 。這 臨發又開封 的細節,與其說是為了添寫幾句匆匆未說盡的內容,不如說是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擔心。而這種毫無定準的恐。


竟然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當然,並非生活中所有行人臨發又開封的現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寫講詩裡 。



只有當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狀態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方才顯出它的典型意義。


這首詩,在見秋風、意萬重,而又 復恐匆匆說不盡 的情況下來寫臨發又開封的細節,本身就包含著對生活素材的提煉和典型化 ,而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摹寫 。

由於此詩藝術上取得如此傑出的成就,因此前人給予極高的評價。林昌彝《射鷹樓詩話》說:“文昌(張籍字)‘洛陽城裡見秋風’一絕,七絕之絕境,盛唐人到此者亦罕,不獨樂府古淡足與盛唐爭衡也。


”一般論者以為詩到中唐,不足與盛唐爭衡。但就此詩來看,截取日常生活中一個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處,以淡語寫至情,發纖濃於簡古,詩風質樸,意境渾成,稱之曰“七絕之絕境”,決不為過;與盛唐名家(如前舉之岑參)同類之作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

文化領域創作者雲龍


雲龍256013933



~~~秋思 ~~~

唐 · 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洛陽城裡又見到秋風起,落葉飄零,寒意漸起,不由想起遠在家鄉的親人,於是想寫一封家書,訴說漂泊在外思念家鄉、想念親人的離緒,又害怕時間匆忙,想說的說不盡,託付客人捎帶書信,客人臨出發前有急忙打開書信,看一看有哪些事情還沒有說到。

這首詩,看似尋常,只是描述了生活當中的一件小事,卻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思念之情,作者沒有借物喻意,只是通過一個生活細節的描寫,讓讀者感到作者的思念之情,思親之情,思鄉之情噴薄而來、連綿不絕。



秋風起,牽動作者的思念之情,修書一封又恐訴說不盡,託人帶信,臨出發前又開啟書信,再看一遍,有什麼話沒帶到,如神來之筆,把作者的思念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


以寧靜而致遠


一句詩,四句話,我覺得有兩個細節頗值得玩味,很有畫面感,也是我們生活中或有的類似體驗。

細節1 :欲作家書意萬重。拿起筆,鋪開紙,思緒洶湧而來,卻又不知從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這句詩產生的畫面就是,詩人端坐桌前,心中滿是思鄉情結,腦中是遠方的親人,筆尖落在紙上似寫未寫,欲說還休。

細節2:行人臨發又開封。信寫好了,總覺得沒說完沒說夠,直到送信的人臨出發還要打開信封,看看還需要補充些什麼。這句詩產生的畫面,門外是送信人在等待,門裡是詩人拿著信,走到門口,又一次打開信封,欲走還留。

兩句詩,兩個細節,都反映了詩人心靈微妙的變化,表達了詩人思鄉的濃濃情感:思鄉心切,思鄉情濃啊。也正因為這種心情,才會有"欲作家書意萬重""行人臨發又開封"。

秋思

張藉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上了點年紀寫過信的人都有體會,以前一封信來回要半個月左右的時間,不象現在隨時可以交流,所以信裡都儘可能的多寫一點。當思鄉情濃,想家心切的時候,我們也會有張藕的這種"欲作家書意萬重""行人臨發又開封"的微妙體會。

寫家書如此,寫情書會不會有"欲作情書意萬重""行人臨發又開封"的感受呢?


朋友A朋友


秋思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富於包孕的片斷一一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第一句說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平鋪直敘,不事渲染。第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面寫"思“字。三,四兩句撇開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內容,只剪取家書臨發出時的細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既因意萬重而表達不盡,千言萬語訴之不完。又因託行人之便捎信而無暇細加考慮,深厚豐富的情意和言猶未盡的矛盾,深深見之於字裡行間。這首極本色,極平淡,象生活一樣貼近自然,貼近生活,意境高遠而低:蘊豐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