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的《秋思》写了生活中怎样的细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漠苦祥


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唐代中后期诗人。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元和元年(806年)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年),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



大和二年(828年),迁国子司业。《吴中先贤谱》 苏 文 编绘南唐末年张洎收集张籍诗400多首,钱公辅名为《木铎集》12卷。南宋末年汤中以家藏元丰八年写本为主,兼以各本校定,编为《张司业集》8卷,附录1卷,魏峻刊刻于平江。今传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张文昌文集》 4卷,共收诗317首。



明嘉靖万历间刻本《唐张司业诗集》8卷,共收诗450多首,《四部丛刊》曾据以影印。

《秋思》作者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此诗撇开游子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信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非常真切而细腻地表现了长年旅居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关切之情。只要言之有理。对诗歌的赏析允许有不同的角度和理解。



关于本诗的细节,如果认为是游子在匆忙之中千言万语说不尽,等捎信人出发之际,又觉得有话要说,于是拆封不写,那也是可以认同的一种解释。



鉴赏: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 ,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 ,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 ,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

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 。

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


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写讲诗里 。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


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 复恐匆匆说不尽 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 ,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 。

由于此诗艺术上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因此前人给予极高的评价。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说:“文昌(张籍字)‘洛阳城里见秋风’一绝,七绝之绝境,盛唐人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淡足与盛唐争衡也。


”一般论者以为诗到中唐,不足与盛唐争衡。但就此诗来看,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处,以淡语写至情,发纤浓于简古,诗风质朴,意境浑成,称之曰“七绝之绝境”,决不为过;与盛唐名家(如前举之岑参)同类之作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云龙256013933



~~~秋思 ~~~

唐 ·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洛阳城里又见到秋风起,落叶飘零,寒意渐起,不由想起远在家乡的亲人,于是想写一封家书,诉说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离绪,又害怕时间匆忙,想说的说不尽,托付客人捎带书信,客人临出发前有急忙打开书信,看一看有哪些事情还没有说到。

这首诗,看似寻常,只是描述了生活当中的一件小事,却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作者没有借物喻意,只是通过一个生活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到作者的思念之情,思亲之情,思乡之情喷薄而来、连绵不绝。



秋风起,牵动作者的思念之情,修书一封又恐诉说不尽,托人带信,临出发前又开启书信,再看一遍,有什么话没带到,如神来之笔,把作者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以宁静而致远


一句诗,四句话,我觉得有两个细节颇值得玩味,很有画面感,也是我们生活中或有的类似体验。

细节1 :欲作家书意万重。拿起笔,铺开纸,思绪汹涌而来,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这句诗产生的画面就是,诗人端坐桌前,心中满是思乡情结,脑中是远方的亲人,笔尖落在纸上似写未写,欲说还休。

细节2:行人临发又开封。信写好了,总觉得没说完没说够,直到送信的人临出发还要打开信封,看看还需要补充些什么。这句诗产生的画面,门外是送信人在等待,门里是诗人拿着信,走到门口,又一次打开信封,欲走还留。

两句诗,两个细节,都反映了诗人心灵微妙的变化,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浓浓情感:思乡心切,思乡情浓啊。也正因为这种心情,才会有"欲作家书意万重""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

张藉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上了点年纪写过信的人都有体会,以前一封信来回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不象现在随时可以交流,所以信里都尽可能的多写一点。当思乡情浓,想家心切的时候,我们也会有张藕的这种"欲作家书意万重""行人临发又开封"的微妙体会。

写家书如此,写情书会不会有"欲作情书意万重""行人临发又开封"的感受呢?


朋友A朋友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一一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鋪直叙,不事渲染。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内容,只剪取家书临发出时的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表达不尽,千言万语诉之不完。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言犹未尽的矛盾,深深见之于字里行间。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一样贴近自然,贴近生活,意境高远而低:蕴丰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