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与入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古代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才华横溢,科举成名,又不同于迂腐文人,其身在朝廷,能治国谋策,谏言谏听,出守地方,能济世理事,造福百姓,同时性格旷达、乐观积极,是当世、后世民众均极为推崇的一位全才型先哲。

其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苏轼出世与入世精神共存。

出世与入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这首词作于苏轼在密州任职期间,就是今天山东诸城。本来苏轼是闻名于世的才子,在朝廷为官,宋神宗也很欣赏苏轼,但苏轼不想卷入变法之争,便自请出任地方官员,然后就辗转来到了密州。

这年中秋之夜,苏轼欢饮达旦,大醉之际,想起了分别多年的兄弟苏辙(字子由),兄弟情深,甚是怀念和感伤,酒后写成此词。


出世与入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词的字里行间,诗人起初想要乘风归去,飞到月宫里面去,因为现实让人沮丧,但诗人很快否决了自己的想法,天上宫阙固然潇洒自在,可千里月光传递的却是人间的温情。

这首词正是苏轼人生的写照,超然达观、却不孤芳自赏,热情好客,却不世故圆滑,才华横溢,却不自鸣得意……,微醉的月光之夜,如何消解生活里的愁绪,有对兄弟的思念,更多是对人生的感悟,恍惚间,诗人喃喃自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国古代文人素来有一种“忧国忧民”的天生责任感,以修身齐家平天下作为己任,然而世事难料、宦海沉浮,哪里是一个儒生心中的理想王国呢?一介书生们,何曾有机会实现抱负呢?

出世、逃离、酒精,于是成了无数文人选择的道路和心灵慰藉,幻觉似乎成了孤独心声最后的支撑,为了不使自己深陷精神的黑洞,陶渊明选择采菊东篱下,李太白选择了对影成三人,在寂寞中寻找快乐,苏轼亦如此:“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其实天上人间、人间天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苏轼沉醉于酒精和逃避,他追求遗世独立的人格境界,但并不止于老庄的虚无悲凉,苏轼不是屈原,没有那样执着,没有那种“以一身换世人清醒”的决然,苏轼也不是李白或陶渊明,苏轼在洞彻人生残酷之后,仍然选择入世,以足够的热情去热爱这个世界。

出世和入世,从来是中国文人一生的心结。

苏轼也痛苦,苏轼也彷徨,但苏轼没有选择超脱,而是回归,回归人生,人生里有失落、也有情感、有美食,更有天下百姓。正因如此苏轼才那么的真实和有趣,在朝廷里能够出谋划策,出任地方,能够认真做事,造福百姓。事实证明,苏轼不但是一个令人尊敬和喜爱的文学家,更是一名合格有能力的官员。

苏轼是真实的存在,正因这种真实的纠结、情感、希望共存的中秋词一出,所有写中秋的诗词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出世与入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人生有多远?月光有多远,奋斗有多远,人生就有多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