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传闻:关羽卖牛杂出身的背后,都蕴藏了哪些冷门知识?

坊间传闻:关羽卖牛杂出身的背后,都蕴藏了哪些冷门知识?

图:网络整理

大约在十多年前,坊间出现了一个不太靠谱的传闻,说关羽在桃园结义之前,其实是个卖牛杂出身的。

传闻的根据有好几处,但大都很无稽。其实只要有点常识,这个传闻就能不攻自破了。在古代,牛是用来耕地的,是非常珍贵的,关羽怎么可能把自家的牛宰杀了卖牛杂?

《三国志·陈矫传》记载:

曲周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弃市。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

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在三国时期,有个叫曲周县的地方,有一个农民的父亲生病了。为了孝敬自己的父亲,那农民就把自家的牛杀了,用来作为享祭的牺牲,向神祈祷,想让自己的父亲赶快好起来。结果当地县令知道后,认为他犯了法,就对他判了抛尸街头的死刑。当时的太守陈矫却认为,这个农民虽然犯了法,但却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意上表请求赦免了他。

由此可见,在三国时期,擅自宰杀耕牛是犯法的。关羽纵使是个亡命之徒(何况是为了锄强扶弱才犯的法),也断断不会做这种犯法且杀鸡取卵的事情。

谣言虽然破了,可是再深入探究一番,却能发掘许多有趣的冷门知识。

01 关羽卖牛杂的传闻是怎么来的?

坊间传闻:关羽卖牛杂出身的背后,都蕴藏了哪些冷门知识?

有人说这是根据《三国演义》里面描写关羽出场的情景进行推敲出来的:

(刘备和张飞)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

关羽“推着一辆车子”,有人就自然联想到他是推着车子卖牛杂,做着“走鬼”的生意。当然,这里肯定有恶搞的成分在内,估计传言的人也不会太过当真。

比较合理的推测是老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面的关羽是卖绿豆的,和张飞不打不相识,最终刘关张三人成了结拜兄弟。

还有一种说法是,“关羽卖牛杂”的形象,源自一部历史搞笑动画:《Q版三国》。在动画里面,关羽是个间歇性聋子,推着车子卖牛杂,还对拿大剪刀剪牛杂非常上瘾。

关羽卖牛杂出身的传闻,大抵是出自《Q版三国》,因为这部无厘头的动画,也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最终导致了以讹传讹。

02 为什么《Q版三国》安排关羽卖牛杂?

坊间传闻:关羽卖牛杂出身的背后,都蕴藏了哪些冷门知识?

2005年,广东广州统一影视数码特技制作中心,耗时2年,以1000万巨资打造了第一部国产大型成人动画《Q版三国》(也有称作《Q版刘关张》的)。

看过这部动画片的人都知道,整部片子有点模仿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风格,里面还有“情与义,值千金”等周星驰在电影《食神》里面的台词。

在动画片里头,刘备是高度近视、矮小的卖白菜的农民,关羽是卖牛杂的间歇性聋子,张飞则还是干着卖猪肉的行当。整部片子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主题曲,草蜢乐队的《BA BA BA》,已经跟动画高度结合在一起了,只要一听到这首歌,人们就要摇头晃脑,想起《Q版三国》的夸张画面。

坊间传闻:关羽卖牛杂出身的背后,都蕴藏了哪些冷门知识?

知道《Q版三国》的制作团队,对理解这部动画片为何要安排关羽卖牛杂至关重要。

前面说过,这部动画片是由广东广州统一影视数码特技制作中心制作的,导演是杨勇、傅燕。据传闻,当年这部动画片的创作者,都是一群年龄在19-28岁之间的年轻人。且不论传闻真假,《Q版三国》从创作开始,就是要颠覆传统,显示出这群朝气蓬勃而又有点桀骜不驯的年轻人不一样的叙事方式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这群年轻人和万千在广州打工的上班族一样,早出晚归,且对广州的底层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不管是白领阶层、蓝领阶层,大家对广州的“走鬼”一定都非常熟悉,而且都非常喜欢光顾他们的生意。尤其是在早上、夜晚,人们排长队光顾“走鬼”生意的情况随处可见。

这一群以编剧为生的年轻人,一定很喜欢在闲暇之余,穿街走巷,寻找灵感。这样一来,他们一定都会非常熟悉广州的特色小吃之一——牛杂,而且是小推车式的牛杂档。

想来也觉得非常有趣,这一群年轻人,就地取材,竟然把自己钟爱的牛杂摊,顺手给了关羽。

03 牛杂碎和广州的不解渊源

坊间传闻:关羽卖牛杂出身的背后,都蕴藏了哪些冷门知识?

牛杂之于广州,就跟臭豆腐之于长沙,热干面之于武汉,煎饼果子之于天津一样。广州人对牛杂,可以说得上是爱得“炽热”。

牛杂又称“牛杂碎”,相传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至少在清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传说在清朝的时候,岭南有一位回族厨师,有一次需要招待客人,可是仅有不多的牛肉已经吃完了,市场上的牛肉又供应不足。

这位厨师急中生智,于是就将宰牛剩下来的牛的内脏之类(牛肺、牛心、牛舌、牛蒡、牛百叶),加上萝卜、八角、香叶、陈皮等佐料,再配上岭南地区特有的酱料。令人意外的是,煮出来的一锅牛杂,居然出奇的好吃,香溢满屋,于是名声传遍了广州西关。

坊间传闻:关羽卖牛杂出身的背后,都蕴藏了哪些冷门知识?

牛杂的做法虽然很早就存在了,可是真正在广州变得普遍,也不过是几十年的事情。直到有一样东西煽风点火,牛杂才真正算得上“热火朝天”。

那样东西,就是小推车式的牛杂档。

广州的年轻人、打工族,很多都和楼下巷口的牛杂档有着不解之缘。很多的卖牛杂的叔叔阿姨,都是眼瞧着过来光顾的小孩逐步长大的。

牛杂档的牛杂,便宜、好吃,又管饱。正所谓“牛杂滚三滚,神仙企唔稳”。人们钟爱牛杂档的简便,更喜欢牛杂锅上冒起的蒸汽和剪牛杂的清脆利落的“嘁喳嘁喳”声响。

坊间传闻:关羽卖牛杂出身的背后,都蕴藏了哪些冷门知识?

到最后,光顾牛杂档的生意,就变成了广州人特有的一种情怀。

很多人都认为,“当你看到一辆简易的小推车,看起来还有点儿老旧,上面有一两口铁锅,里面的东西一锅炖,档主手里拿着一把大剪刀,如果旁边还有人排队站着吃,那这家牛杂就有99%的可能是正宗的”。

这么说来,在广州生活的人,不仅钟爱牛杂,还钟爱那一辆装着牛杂的小推车,也许他们喜爱的,不仅仅是牛杂的味道,更是一种生活的美好回忆吧。

04 关羽和牛杂,有哪些相似点?

坊间传闻:关羽卖牛杂出身的背后,都蕴藏了哪些冷门知识?

很多人评价《Q版三国》,认为这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动画里面虽然说的是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其实人物性格和历史人物一点关系也没有。

人们对无厘头影视剧一直都存在争议,当初周星驰的《唐伯虎与点秋香》上映的时候,也遭遇许多人非议,认为这样的剧情颠覆了中国传统对唐伯虎形象的塑造。可是无论周星驰再怎样无厘头,也没有去改变唐寅“江南八大才子之一”的设定。

关羽流传后世的忠义,在《Q版三国》里面同样还是有迹可循的,关键的线索,就在他小推车上面的一串串牛杂。

牛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是忠诚、勤奋、开拓。

牛作为中国的十二生肖之一,是被人当作图腾去崇拜的。

春秋时期的《礼记》上就说:“诸侯无故不杀牛。”

《周易》也将牛视为是“坤”卦,即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的象征物,书上记载“坤像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

所以,牛在中国古代,象征着勤劳奉献的民族特性。

在近当代,也有诸如王茂亮的《牛颂》:

“大千世界,亿万生灵,鞠躬尽瘁,当属牛公。”

“牛之性格,憨厚宽容;任劳任怨,蔑利轻名;但为众生,不辞羸病;默默奉献,忍辱负重。德高如岳,品节如松。”

所以,当关羽推着小车,拿着大剪刀,对一串串牛杂大喊着“剪剪剪剪剪”,最终把剪好的牛杂分给众人,不就是一种对牛所象征的忠义的推崇么?

关羽酷爱牛杂,就和他坚守忠义一样。

也许大家认为这样有点牵强附会,但是在剧中这是有迹可循的。

坊间传闻:关羽卖牛杂出身的背后,都蕴藏了哪些冷门知识?

当曹操为了留下关羽,特地准备了很多牛杂让他剪的时候,关羽爬上城墙,唱的就是“情与义,值千金”的歌词。这原是郑少秋的一首歌,被周星驰引用在电影《食神》里面。电影里莫文蔚饰演的火鸡,为了救周星驰,把死对头赶跑了,右手因此受伤,流了很多血。周星驰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于是她就唱了“情与义,值千金”的歌词。

而关羽去剪牛杂,中途唱这首歌,也是象征对刘备,或者说是对自己信念的忠义。当曹操狠心地将牛杂摔在地上使劲踩的时候,被困在铁笼里的关羽就哭得不行,因为他所尊崇的东西被人家践踏得一文不值了。

坊间传闻:关羽卖牛杂出身的背后,都蕴藏了哪些冷门知识?

当然,不独是牛的象征,牛杂在作为广州人之一的剧本创作者眼里,本身就是物美价廉的珍品,是人人都能够吃得上的。就像关羽的忠义一样,人人都可以学习。

况且,随着摆牛杂档的叔叔阿姨的逐渐老去,牛杂碎的这份手艺,也逐渐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也许,再过不久,就没有人再愿意做这种底层的生意了。这份手艺的逐步消失,和金钱、权力至上的社会里,忠诚、正义的消失,不是很一致么?

坊间传闻:关羽卖牛杂出身的背后,都蕴藏了哪些冷门知识?

《Q版三国》也许只是一部搞笑剧,深挖内涵,显得有点多此一举。但是关于关羽和牛杂的关系,却能引出很多遐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