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前,父母睡前再累也要陪孩子做的3件事,你有做嗎?

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很重要,尤其是6歲前親子陪伴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和心理健康不可或缺。

正如日本心理學家詫摩武俊說,從嬰兒期到兒童期孩子人格形成過程中,親子關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素。

而且兒童成長需要發展的東西很多,但有些卻是必須的並且尤其重要的,如果在兒童成長的初期得不到良好的引導和培養,“枝幹長彎了便很難扭正”。

6歲前,父母睡前再累也要陪孩子做的3件事,你有做嗎?

父母再忙,晚上也要陪孩子做3件事:

一、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孩子的自理能力,包括吃飯、刷牙、洗澡、穿衣、折衣服、整理床鋪、收拾玩具……等跟孩子成長最相關的生活技能。別看這些是小事情,但能直接影響小朋友的自信。

意大利教育學家瑪利亞.蒙臺梭利也說,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打造一個讓他們可以獨立“做自己”的“兒童世界”。“做自己”的背後,便是自信。

6歲前,父母睡前再累也要陪孩子做的3件事,你有做嗎?

為什麼?年幼的孩子,當他們看到大人們在一旁忙活時,他們常常會衝動模仿和參與,因為他們雖然年紀小,但小小的內心已經覺得自己像大人。

當他們嘗試通過自己的努力,認真而執著地穿上衣服和鞋子、小手拿抹布把桌面的灰塵擦拭乾淨、活動四肢分類整理玩具、揮動短短的小手臂一遍又一遍地企圖整理被單……

但凡他們能做出跟大人那樣差不多的或有差的效果,也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滿足——一種通過努力而完成工作的勝任感,孩子感覺自己被需要而自信。

6歲前,父母睡前再累也要陪孩子做的3件事,你有做嗎?

但是,我們有些家庭,因為覺得孩子不懂或“幫倒忙”而不願意讓孩子參與,所以孩子的自理能力的發展也被耽誤了,不僅影響了孩子的動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給孩子落下懶惰的習慣。包辦的父母才會把孩子養成生活的奴隸。

6歲前,父母睡前再累也要陪孩子做的3件事,你有做嗎?

二、陪伴玩耍

晚飯後,父母們陪伴孩子玩耍的方式很多,有遊戲、玩玩具、看繪本,甚至一起唱歌跳舞都是不錯的陪伴。

這些陪伴,有助孩子大腦智力的成長。

早在2000年,美國認知心理學家Nathan . A. Fox曾經研究過一些於生命的早期在託兒所度過的孩子。

這些孩子因為缺乏父母陪伴,沒有從親子情感中受益,他們的腦體積比那些普通孩子的小一些,其中大腦的灰質和白紙體積也小一些。

在外在行為上,這些早期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在語言發育和社交情緒方面都有問題,智商也普遍會低一些。

6歲前,父母睡前再累也要陪孩子做的3件事,你有做嗎?

親子互動和遊戲,常常是幼兒智力成長的重要因素。

為什麼?對一個幼兒來說,父母的陪伴不僅僅是陪伴,與此同時進行的是語言的互動、知識的吸收、眼睛嘴巴鼻子等感官能力的刺激,以及他們在跟父母玩耍時,大腦相關的神經元得到連結和加強……

這一切,都能促進孩子大腦智力的發育。我們常常說,有父母陪伴的寶寶早教,就沒必要帶孩子外出早教,父母才是寶寶智力成長最好的老師,這也說明了“父母”+“互動”對兒童智力的重要作用。

6歲前,父母睡前再累也要陪孩子做的3件事,你有做嗎?

三、行為即命運,培養受益一生的好習慣

做事認真、不拖拉,講衛生愛乾淨,待人接物有禮貌,每天努力進步一點點,對事物保持好奇心,珍惜而不浪費,對別人有愛心有耐心,懂得尊重和傾聽,不怕犯錯不怕失敗,有堅持事情的韌性,從小事情做起、不好高慕遠,誠實守信用……這些便是好習慣。

6歲前,父母睡前再累也要陪孩子做的3件事,你有做嗎?

好習慣對孩子未來的性格命運的影響不容小窺。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有句名言,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相比之下,壞習慣一旦養成便難改,也會給孩子的人生帶來負面的影響。

比如做事馬虎粗心,待人粗魯沒禮貌,一遇到挫折就崩潰放棄……馬克.吐溫也曾經說過,習慣是很難打破的,誰也不能把它從窗戶裡拋出去,只能一步一步地哄著它從樓梯上走下來。

6歲前,父母睡前再累也要陪孩子做的3件事,你有做嗎?

今天瑤瑤給大家種草《幼兒情商、行為管理親子繪本》最開始買回來以為會沒有用,一直放在床邊偶爾我會看看,我記得孩子突然拿起書來自己恩恩呀呀的念,從哪以後每天我都會帶孩子看,培養孩子獨立、安全知識、學會相處、懂得分享、講衛生、主題鮮明、畫面童趣、親子共讀的首選。

6歲前,父母睡前再累也要陪孩子做的3件事,你有做嗎?

【點擊下方▼商品卡購買,享受年末優惠價】

還有就是我幫助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選擇的是這套《幼兒行為習慣親子繪本》,

6歲前,父母睡前再累也要陪孩子做的3件事,你有做嗎?

這套書主題典型鮮明,針對性強,培養孩子強大的內心,和諸多道理,全套繪本共30冊,夠看好幾年的,幫助孩子提升行為習慣,讓孩子與人交流時更出眾。

【點擊下方▼商品卡購買,享受年末優惠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