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之秦腔不唱吼起來

所謂“吼”意即音調高亢激揚、竭盡全力,奮發噴薄之意,勢如脫韁之野馬狂放不羈,勢如破竹之乾淨利索,絕無拖泥帶水萎靡不振之氣。

“秦腔吼起來”在陝西隨處可見,非常普遍。過去無論是田間地頭的農民,還是省城裡工作的文員,人人都能“吼”上幾段子秦腔。即就是今天,秦腔也沒有退出人們生活的空間。雖然到大劇院去裡觀看秦腔表演藝術的觀眾並不多見,正規劇院下鄉演出的機會也很少見。相反在民間秦腔演藝倒成為一種樂事,隨處可見,興盛火紅。在城裡,任何一個公園裡都能欣賞到群眾自發組織的秦腔表演;大街小巷裡也都秦腔社館,每天定時演出。文昌門跟前的環城公園裡,不但有三五成群自娛自樂的小型秦腔表演團隊,還有搭臺唱戲的收費團隊。每日夕陽西下,夜幕降臨的時候,環城公園裡卻不再寂靜了,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吼起來”的秦腔唱的人蕩氣迴腸,意氣風發。聽的人也蕩氣迴腸,意氣風發。

外地人聽到了這種“吼起來”的秦腔幽默詼諧的評論道:“炸開了烏雲,驚落了太陽!太刺激了,太刺激了!演員如果不是人高馬大,魁梧健壯底氣十足,恐怕受不了這種職業;觀眾一定要有相當的承受力,否則很容易被嚇昏過去的”。

關中之秦腔不唱吼起來

其實秦腔也不是真吼起來的,只不過演員表演起來確實很賣力氣,開玩笑說是“叫破天”。夏天的時候,西安城牆周圍會有很多自發的群眾團體在那裡唱秦腔,確實不需要擴音器之類的東西,老遠就能聽到,這種唱腔也許和關中人的語言特徵有關,憨厚、耿直、調高。

秦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源於陝西關中和甘肅隴東一帶。因為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梆子擊節時發出“桄桄”聲)。

秦腔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並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古人曾有言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秦腔最早的雛形見於秦漢,後在陝甘一帶的民間曲調和宋金元雜劇的孕育下,於明中葉形成。明末無名氏《缽中蓮》傳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於甘肅。甘肅古稱西秦,秦腔因此得名。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演變成不同的流派:東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特點是寬音大嗓、直起直落、慷慨激昂、蒼勁悲涼;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細膩優雅、纖美纏綿、悠遠深沉、平直舒緩,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迂迴悠盪、剛柔相濟、清秀俊美、悠閒風趣,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中、沔縣一帶;北路秦腔(即阿宮腔,亦稱遏宮腔)流行於禮泉、富平、涇陽、三原、臨潼一帶,原為皮影小戲,其風格激越委婉、溫雅細膩、低迴柔美、曼妙動人;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流行於西安一帶,高亢明快、清麗奔放、剛健婀娜、淋漓酣暢。

在秦腔的發展過程中,西路秦腔入川后成為梆子;東路秦腔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如此說來,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種的鼻祖。但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別。

“彩腔”是秦腔唱腔一大特色,由假嗓唱出,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盪、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其中的拖腔必須歸入“安”韻,一句聽下來飽滿酣暢,極富表現力,也是秦腔與其他劇種有明顯區別的地方。另外,秦腔的唱腔風格是“慷慨悲壯,高昂激越”,同時兼有“纏綿悱惻,歡快柔和”,這是因為秦腔有“歡音”和“苦音”之分。顧名思義,歡音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歡快、爽朗的感情;苦音深沉哀婉、慷慨激昂,最能代表秦腔特色,適合表現悲憤、懷念、悽哀的感情,因此,人們常以“調入正宮,音協黃鐘,寬音大嗓,急起直落”來形容它的聲腔特色。

秦腔演唱時鬚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亂彈”。有人讚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熱耳酸心,使人血氣為之動盪”,正是出於秦腔表演的特色。

關中之秦腔不唱吼起來

秦腔是一種聲腔體系,簡稱“秦聲”“聲腔”主要指人們從體內不同部位(腔體)發出的一種有不同高低、長短、強弱、快慢、輕重的聲音。在表達某種思想感情時,上述調式又因被修飾而有所變動,成為一種言志、寫意的載體。秦腔是由兩種腔體(人與樂器)同時發出的一種旨在傳達、表現秦地人民群眾“皇天后土”的情感,“言志、寫意”的戲曲聲腔,有著如金元時著名詩人元好問所說:“關中風土完厚,民質直而尚義,風聲習氣,歌謠慷慨,且有秦漢之舊。”(《送關中諸人引》)

關中之秦腔不唱吼起來

秦腔的唱腔為板式變化體,也就是以一個曲調為基調,通過節拍、節奏、旋律、速度等的變化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式。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帶板、滾板等六類基本板式。彩腔,俗稱“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盪,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秦腔用假嗓唱出,其中的拖腔必須歸人“安”韻,一句聽下來飽滿酣暢,極富表現力,這也是秦腔與其他地方戲曲不同的地方。

秦腔的板式和彩腔每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適合悲憤,懷念、悽哀的感情。歡音腔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明朗的感情。秦腔寬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渾厚深沉、悲壯高昂、慷慨激越的風格,同時又兼備纏綿悱惻、細膩柔和、輕快活潑的特點,悽切委婉,優美動聽,為廣大群眾所喜愛。秦腔的藝術表演形式多樣,表演技藝質樸、粗獷、細膩、深刻,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程序嚴謹。

關中之秦腔不唱吼起來

作家賈平凹曾用這樣一句話形容過秦腔:八百里秦川黃土飛揚,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就是這一聲吼,就是這種其他地方絕無僅有的吼,讓西北人從古至今傳唱了幾千年。秦腔——是西北五省人民的精神食糧。

關中之秦腔不唱吼起來

秦腔文化是一種傳承文化、是一種力量文化、是一種溫暖文化、更是西北人心中的文化。秦腔文化充滿了中國精神文化,秦腔能夠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具有很強的現實教育意義。

關中之秦腔不唱吼起來

秦腔藝術,長期植根於黃土高原這片貧瘠卻又有厚重文化底蘊的土地,表現出的藝術生命力頑強而又絢麗。既體現了西北人的豪邁慷慨,堅強不屈,又體現了西北人對腳下這片黃土地的摯愛。

秦腔,與其說是承載了西北人強烈的精神寄託,不如說是黃土地的吶喊!

關中之秦腔不唱吼起來

秦腔是一部百科全書,它教你區分真假美醜;秦腔就象一個老人,用故事啟發你的智慧,讓你去體驗激情人生和世態炎涼!秦腔是另一種人生,讓你體驗“三孃教子”的苦心,“周仁獻嫂”的苦衷,“滴血認親”的無奈,“下河東”的蒼涼,“竇娥冤”的悲憤,“千古一帝”的剛強,“生死牌”的抉擇,“蘇武牧羊”的淒涼,“斷橋”的惆悵!這麼豐富的人生,你能不聰明嗎?

關中之秦腔不唱吼起來

秦腔對秦地文化的表現秦腔是秦文化和中華文化的根。秦人“橫掃六合,統一六國”,在後來的封建時期,以秦地為中心,你方唱罷我登場,上演了千年的主政史。秦人的聲音成為主流聲音流播華夏。秦腔也伴隨著秦人的腳步走向全國。作為最古老的戲劇,秦腔是中國戲曲的“名譽太祖爺”,它對崑曲、京劇、川劇等其他戲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成為中華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秦人把對生活、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對生命的執著和率性酣暢淋漓地熔鑄在秦腔的每一個音符裡,每一次吶喊都是對生命的反思,發自內心,令人震撼。秦腔所傳承的核心價值觀始終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在滄桑的世事流變中,史載三百六十餘劇種而今尚有幾多安在?秦腔卻精神矍鑠,老當益壯,生生不息,源遠流長。一部部經典的秦腔劇構成了秦人心中的價值尺度,成為教育後代子孫的範本教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