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之后,学习欧体书法最入骨髓的是姚孟起还是田英章?为什么?

书法影响力


最近有朋友问我,欧阳询之后,学习欧体书法最入骨髓的,是姚孟起还是田英章,为什么呢?

中国书法史上的四大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子昂,因为它们的楷书功绩卓著,而且法度严谨,被后世尊称和并列为四位楷书书法大家,其中,欧阳询的书法法度严谨,中宫紧收面目刚柔并济,端庄典雅,被历代的书法爱好者公认他的书法是楷书之冠,也是诸多书法爱好者在书法入门的时候必备的书体之一。

后世比较有名的学习欧体书法的人有很多,在这其中,田英章、姚孟起、成亲王等人,他们对欧体书法的研究,对于欧体书法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而现在,在书坛上比较活跃的欧楷书法大家田英章老师,和田蕴章老师是公认的书法大家,他们被人称之为津门欧楷第一人。他们的欧楷书法在继承了欧阳询书法精髓的基础上,又有所继承和发展。

在前面,我们提到的书法问题中,很多人都想把田英章老师所代表的田楷欧体书法和姚孟起写的欧体书法进行对比,我认为这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如果说我们要学习欧体书法,那么毫无疑问,我们最正宗的来源,或者说我们最应该学习的人,就是欧阳询本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遵循欧阳询书法的法度,去临摹他的书法作品。

而姚孟起和田英章老师的欧体书法就是直接学习欧阳询书法的结果,那么他们书法所存在的意义是,我们在书写和学习欧阳询书法的时候,他们是起到一个参考作用的,也就是说,他们的书法并不能直接成为我们学习欧体书法最为直接的来源,他们只是次要的参考价值,而不具有直接的学习价值。

学习书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取法乎上。所谓的取法乎上,实际上就是说你一定要去采纳和学习那些书法水平比较高的人,而不是去学习那些书法和艺术水平比较低的人。

当然,我不是说田英章老师以及姚孟起他们的艺术水平低,而是他们达不到欧阳询的层次,他们的艺术艺术是他们直接学习欧阳询所产生结果,因此,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放大或者说抛弃欧阳询书法本来的一些特质,而这些特质,有可能并不适合我们每个人进行学习和发扬。

比方说,欧阳询中的横画写得非常笔直的,而姚孟起的笔画,他的很多笔画就是和欧阳询的一样,是非常笔直坚挺的,但是到了田英章和田蕴章老师那里,他们的笔画就变得相对的柔软,呈现出一种拱形的状态,而不是像欧体那样非常笔直的进行书写。

这一点可以看作是田英章老师和田蕴章老师对于欧体的改造,但是如果我们直接就学习田英章老师或田蕴章老师的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就会误导我们,认为欧体所有的横画都是拱形的,而非笔直,这就非常可怕了。

所以搞清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虽然田英章老师和姚孟起先生他们的欧体书法水平都非常的高,他们学习欧体的成就也非常的大,但是他们的书法并不值得我们直接拿过来学习,他们是处在一个比较次的位置的,如果想要学好欧体书法,还是直接入手欧阳询的书法,学习他的碑帖会比较好。

但田英章老师和姚孟起先生,两者相比之下,谁的欧体书法水平更高?或者说谁学习欧体书法的成就比较高呢?我认为还是姚孟起,尽管他们两个人的书写面貌有诸多的不同,但是他们在学习欧体书法的过程中,各有心得,各有成就。

姚孟起先生的欧体书法比较明显的体现了他的艺术追求,也就是说,他的书法完全是亦步亦趋的,没有任何改变的,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保留和还原欧阳询当年书写书法时候的形态,所以你会看到他临摹的九成宫和其他欧体书法作品,都非常接近欧阳询原来的碑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和挖掘那些欧阳询字帖上不清晰的字迹,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欧体书法。

但是,显然,田英章老师有了更大的革新和进步,他在学习欧体书法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其他三家的书法,融合了欧体和赵体、柳体特征,创造了一种以欧体为基础,以赵体为辅助的新的审美形态,这就造成了他的书法风格迥异,相对于欧阳询本人而言,是一种新的创作风格。

如果以保留欧体特征、还原书法原来面貌程度来判断的话,那么姚孟起无疑是学习欧体书法最成功的人,但是如果以创新艺术成就而论,田老师进行的欧体书法革新更具有意义和价值,也就更具有创新性。


松风阁书法日讲


如果说学到了深入骨髓,也就是说找到了欧体的书写规律,如果非要拿田英章和姚孟起做对比,应该是田英章先生更要好一点!姚孟起临摹的和欧体几乎一模一样,成了复印机,说明是学进去了,但不一定有学的出来……下边截取他们各自的楷书作品《陋室铭》,大家看下!

下边是姚孟起的《陋室铭》截图

感觉田英章的写的更漂亮,更灵动,而姚孟起的,感觉写的有点相对死板僵硬……看来是学进去了,但是没学出来……!一家之言,不一定对!


赵子方书法


答案是二者都不是,不是田英章也不是姚孟起。学习欧阳询,凡是写的像的都不是高手,写的不像的才是高手,真正的高手是能够写进去还能够写出来的,形成自己的风格,而姚孟起和田英章明显属于写进去但没有写出来的。

欧阳询以后,学习欧体书法深入骨髓的是姚孟起还是田英章?在书法史上学习欧阳询书法的人数不胜数,那些貌似写的很像欧阳询的书法家也有很多,比如姚孟起、黄自元等清代的书法家,当代的有田英章、田蕴章等等,他们真正得到欧阳询的精髓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都没有,只是学了一个外形。

书法老师都会告诉我们,要以最大的勇气写进去,还要以更大的勇气写出来。

学习一位书法家的作品,需要和他写像,但是更需要通过写像,明白其中书写的道理,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不是一味的抱着这个风格不放。

当然这个要求是比价高了,一般的人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毕竟有人能够做到。

比如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算一个,按道理说他最应该和欧阳询写的一样,但是没有,人家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和其父并成为大小欧阳。


另外一个就更厉害了,唐代书法家褚遂良也学习欧阳询的楷书,并且从欧阳询的风格里走了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终成一代大师。


褚遂良楷书《伊阙佛龛碑》

褚遂良楷书《孟法师碑》

这才是学习欧体的高手,能够学进去,还能够学出来。

这个大概就像是唱歌吧,很多人非常的有才华,模仿刘德华唱歌,模仿的非常像,简直就像一个人,唯妙唯俏,难辨真假,然后他也只是模仿而已,没人记得他,大家只记得刘德华。

你觉得呢?


不二斋


田英章之所以在风口浪尖,我觉得应该是他圈粉太多了,以至于让中国书法家协会那些江湖大佬何以情堪,再这么下去饭碗都要被端了,不相信你们去书店看看,书法类的书基本上都是田英章或者是他的弟子荆霄鹏等等的。我以前是临杨再春老师的字,后来看到田英章的字就开始着迷了,不管怎么说,我就是执迷不悟,执迷不悔,执迷不回头,写好楷书。











秦则伟业


即使是姚孟起也是仅得欧公的形,至于田英章皮毛还尚欠缺!

姚孟起之所以不成大家,皆因其书法图具欧体的之形,尽管惟妙惟肖,可是神采与笔力的缺失,令其书法难登化境。

而田英章的欧楷,变欧公的形,似乎是更美了,可是,田英章改的确是欧阳询苦心摆脱的东西,不明书法道理的人确实是大为赞叹,可是明白书法的人实是不屑!

姚孟起距大家仅一步之遥,可是,这一步确实最为关键的一步。

神采与笔力是书法步入大家的敲门砖啊!


一笑貫长天


我是一人。学习欧体书法最入骨髓好像可以有很多种理解。

“形”和“神”,学欧字与欧阳询原字对比,写得最像欧阳询的当然是姚孟起。什么是学欧体书法“最入骨髓”的,这是一个非常容易争论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可以推敲的细节很多。“最入骨髓”太容易引起争论了,有人说姚孟起只是做到形似,但是无欧阳询的神韵;有人说田英章连形似都没有做到,更是差欧阳询更多。

一、以目前字迹,姚孟起的字是“形”和欧阳询最相近的,学的最像算不算“最入骨髓”?

姚孟起的字迹和欧阳询所留存的字迹对比,在历代学欧阳询的字书法家来说,姚孟起的字是“形”上和欧阳询的字最相近的。

如果对比欧阳询、姚孟起、田英章的字,就能看出区别。

上图是《九成宫》里面的一个“台”字,可以看出三个人写这个字的适合的异同。选这个字的原因,上中下结构,笔画“横”比较多,这个字有难度不好写。

可以明显看出,田英章写的这个字,字形更方一些,扁一些,这是田英章自己的取法。姚孟起和欧阳询更加修长一些。

现存的姚孟起的字很多时候的取法和欧阳询是相近或者是一样的,这样就酸是“学欧体书法最入骨髓”吗?

为什么我一直强调现存的字,因为一个控笔能力较强的书法家,临写接近原帖原碑是很正常的。姚孟起、黄自元、田英章这三个人要一直想着追求和欧阳询像,他们都可以做到。

二、“形”似对于基本功扎实的书法家来说并不很难,“神”似非常的不容易。

看了上面田英章的字,好像田英章的字和欧阳询有很大很大的区别,其实对于田英章这个写了几十年字的人来说,写得接近原帖并不难。我们当代也有其他书法家可以做到,不只是田英章。

比如还是这个“台”字,田英章是可以把字形写的修长一些的。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在现存的姚孟起的字做比较,因为田英章在我们当代,田英章现存的字太多了,每个人一时一地的写法不一样,同一个人同一个字差异有可能非常的大。

再特别强调一遍:“形”似对于基本功扎实的书法家来说并不很难,“神”似非常的不容易。

什么是“神似”,什么是“最入骨髓”都有争议。可是在我们当代,如果你字太像欧阳询有人会说你没有创新,如果你的字不那么像欧阳询又说偏了。

田英章的字和欧阳询的字区别越来越大,田英章取法很多,但是他并没有结合成自己的体系。

田英章现在的字从王维贤中取法颇多,下图就是王维贤的字。

王维贤,也有天津学欧第一高手这样的称号。可以明显看出田英章的字从王维贤中取法,这是毫无疑问的。

可是田英章也并没有完全照搬王维贤,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比如说田英章在写“长横”的时候,横不是直的,而是明显有较大的弧度。这是王维贤和欧阳询都没有的。

我个人认为学欧阳询不可能有所谓的“入骨髓”,因为能够学到“形似”的书法家,有实力能够学到“形似”的书法家,都会想着突破挑战超越欧阳询。姚孟起和田英章的异同,他们都能够做到“形似”欧阳询,但是他们都没有超越欧阳询。

姚孟起超越不了选择越来越像欧阳询,田英章也超越不了欧阳询,他正在寻找和探索超越欧阳询的路上,只不过现在田英章的字还没有超越欧阳询。

一人有感

楷书和行书草书不一样,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他们都是明显有各自的缺陷,楷书写成什么样是一个取舍的过程。

田英章一直想跳出欧阳询,王维贤,那么我们反过来说,欧阳询能不能把字写得和田英章一样,当然能。

欧阳询写楷书有自己的取舍,欧体就成了现在这样。姚孟起是放弃了依循着欧阳询,田英章是想要有自己的取舍只不过远不如欧阳询。

姚孟起、田英章并没有孰优孰劣。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一人笔记


对于这个问题,我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我们共同来讨论!

比较普遍和传统的说法“欧楷第一人”这个名号自然是只有欧阳询了,就算现在很多人说田英章是当代“欧楷第一人”但是就连田英章本人也不这样认为,因为这个“第一人”只能是欧阳询,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第一人”!


我们知道,欧阳询的书法自成一派,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欧体”,自欧阳询以后,欧体成为万世法乘,历代学习书法的都会学习欧楷,甚至历朝历代专攻欧楷的人也不在少数,可以说,欧楷应该是学习者最多的一种书体了!

学习欧楷的大家自然也不在少数,例如天津的王维贤,陈义春,清代书法家黄自元,姚孟起,林则徐等等,其中临摹学习得最像的应该是姚孟起,理论和书法俱佳的恐怕就要数黄自元和他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了!这本理论书籍一直都是学书爱好者的必备资料!



当然了,在当代学习欧楷而成名者有卢中南,田英章和田蕴章两兄弟,还有孟繁禧等人,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恐怕就要数田英章了。

田英章的书法,如今更多的人更愿意叫作“田楷”,而不是欧楷,因为据田英章和田蕴章老师自己介绍,他们学习欧楷最开始并不是直接学习欧阳询,而是临摹近代学习欧楷的大家,例如上面提到的王维贤,陈义春等人,所以他们的欧楷面目一开始就有所变化!


那么,学习欧楷书法最入骨髓的是姚孟起还是田英章呢?我觉得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是姚孟起而不是田英章,因为就连田英章本人也承认,自己和哥哥的书法是远远比不上欧阳询的,还包括最近的一些学欧大家!

再者说,田英章的书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面目,被称为“田楷”,那么就只能用田楷的标准去衡量了,而不是用欧楷的标准去要求。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对此,你有哪些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存希斋书法


田英章,作为中书协的会员,首先承认他的实力,确实在楷书方面有独到的功力,影响了很大一批人,一说楷书,欧楷,立马想到的是田英章,“田欧”。不过也误导了一批人,田欧不等于欧楷,单纯直接学习田英章本身的字,是不可取的“取法乎上”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取法要高古,我很多田英章的学生作品,写的确实很好,但只能是“田欧”并非欧楷,用笔偏现代化,并没有看到高古的东西,一点底蕴都没有,就是现在的印刷体,一点欣赏的价值都没有。

更夸张的是,田英章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他的学生已经把他无限的神话,目的不言而喻了,利益使然,田英章本人更是诋毁中书协其他会员,说中书协没几个楷书写的好的……本着艺术的角度来说,田英章的没有一点收藏价值,印刷体,“宁丑勿媚”,中书协会员都是水平很高的,可以随便拉出一个都不错,有的可以说水平非常高,只是名气没法跟老一辈的高,甚至默默无名……


听雨斋主520269


我赞成田英章楷书,他不仅写成了欧楷而且有创新,有超越,特别是把汉字写的增加了不少美感,每个字的笔画都恰到好处。

不足的是异体字太多,好多人不认识如果能减少异体字就好了。

我也非常反对那些嫉妒,攻击,诽谤田英章楷书的人,因为嫉妒者拿不出自己的好东西,何以有资格攻击别人?

同时也建议国家把楷书汉字敲定一种字体,以便推广到学校让学生从小就学写好字!


手机用户甲乙


书法学习三个“字”,第一阶段“专”,就是先专一,不管学谁一定要学精。这一阶段需要5--7年,二是博,广泛涉猎,真草隶篆,诸家百体,有的可以精临,有的可以粗临,有的可以通帖临,有的可以局部临。7---10年。三是“脱”,就是脱离原来的帖,由技转而道。前两阶段入帖越深越好,第三阶段离帖越远越好。写出自己对书法的理解,风格,情性。姚孟启和田英章显然没有达到三个阶段,特别是田英章停留在了第一阶段,越写越机械,越写越程式化,被人们称为印刷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