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者每次罚款100元!”重罚,真的能够让员工不再违规吗?



我发现,许多中小型企业的管理模式都很单一,均是以扣为主。比如:

1、重罚式。如:员工迟到罚款100元,经理迟到罚款200元,总监迟到罚款500元。

2、递进式。如:第一次迟到罚款10元,第二次迟到罚款50元,第三次迟到罚款100元。

在这些管理者眼里,似乎只要惩罚力度足够狠,员工自然就会乖乖遵守制度。事实上,这种管理方式,并不能有效杜绝员工迟到这一现象,而且还会衍生很多后续问题:

1、员工的思考方向出现偏差。

如果每次迟到都要扣100元,员工会考虑:“我的月薪是3000元,日薪是3000÷21.75≈137.93元。既然如此,我还不如直接请假半天,只需要扣70元。”

如果第一次迟到扣10元,第二次第三次逐级递增,员工就会认为,既然第一次迟到的违规成本很低,那就意味着每月可以迟到一次,花10块钱买一次迟到,这笔交易值当了。

总之,只要是以扣为主的管理方式,员工不会考虑“我应该怎么做才会不迟到”,而是会考虑“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把损失最小化”。而且,当迟到的员工被扣款后,他们会自我理化,“我迟到是我不对,但公司也罚款了,扯平了”,根本不会有丝毫的愧疚之心。如此,管理的方向就出现了偏差。

2、变相“教坏”员工。

从客观事实来说,很难有一个员工全年都能准时上班,因为会出现意外情况,如交通堵塞、身体突然不适、闹铃不响、乘坐的交通工具出故障等,都有可能造成迟到。而这些意外,一般也只会让员工晚到十来分钟。可如果是重罚,员工就会衡量“这么早去到公司是否值得”。第一第二次也许会老老实实缴纳罚款,可如果次数多了,员工的积极性就会大幅度降低。想想看,有谁喜欢给企业做“义务工”呢,累死累活却没有薪资,那还不如给自己“放松一下”,直接请假。久而久之,兢兢业业的员工会越来越少,投机取巧的员工会越来越多。

3、员工离职倾向会大幅度提升。

我们稍微做一个延伸,那些迟到会重罚的公司,难道只有针对迟到这一现象重罚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在其他方面还会有很多的克扣,比如:

  • 不参加早会扣20元/次;
  • 不参加会议扣100元/次;
  • 不穿工装扣50元/次;
  • 不佩戴工牌扣20元/次;
  • 不按时完成任务扣100元/次;
  • 未完成业绩任务扣500元/次;
  • ……

从长远的角度看,没有一个员工希望自己的薪资被克扣。为了避免触碰公司底线,每天都提心吊胆,把大部分心力都放在遵守制度上,哪里还有精力做事?因此,只要员工有其他更好的去处,他们一定不会选择留下。最终,留下来的都是一些混日子的员工(因为他们没有能力选择更好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如何能够稳步发展?


“迟到者每次罚款100元!”重罚,真的能够让员工不再违规吗?



有些企业家会反问:“不重罚还能怎么办?罚得太轻没效果,不罚员工更肆无忌惮!”

这就是典型的“非此即彼”理念。难道员工违反制度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罚得太轻”吗?这种管理理念,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有什么区别?孩子一犯错,父母就严厉批评,甚至拳脚相加,以为这么做就能让孩子不再犯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听话”。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一般会有以下行为:

  • 对抗。如叛逆,让父母不顺心:你让我听话,我就不听话;你让我好好做事,我偏不好好完成。
  • 逃避。减少和父母接触的时间,如离家出走:上学期间尽量住校,放假期间尽量外出。

员工也是如此。你长期以重罚的方式打压员工,最终只会有两个结果:

  • 逃避。要么选择离职,要么不再提建议。
  • 反抗。你给员工下发任务,员工给出的结果总不能让你满意,都只会应付。


“迟到者每次罚款100元!”重罚,真的能够让员工不再违规吗?


那么,究竟该如何做,才能有效减少员工的迟到现象呢?

答案是——找当事人面谈。

这时候,人事部的决策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国家颁布法律法规,依然需要法院裁决;同理,企业虽然制定了各项制度,也需要由人事部去落实、执行。如果人事部只是简单的在月底做工资表时,将迟到人员的罚款从工资表里扣除,那么人事部的价值是没有任何体现的。因为“将扣款从工资表里扣除”这份工作,财务部的人员就可以操作。要知道,我们扣款的目的不是为了扣款本身,而是为了杜绝员工迟到。所以,如果你是公司的人事部职员,或你所在公司的人事部能力不足,你就需要去和迟到者面谈。谈话的内容分为以下3个步骤:

第一次迟到:谈事件。

我们需要咨询员工迟到的具体原因,并让对方承诺“下不为例”。需记住2个要点:

(1)不是我们要求当事人“以后不许再迟到”,而是要当事人自己承诺“以后不再迟到”。

员工讨厌“被管理”,我们越要求对方准点到,对方越认为准点到是一件痛苦的事。而且他们还会认为:“我迟到是我不对,但你也扣我工资了,我们扯平了。”如此,扣款就没有意义了。

对于员工迟到,我们先要咨询原因,我举个实际案例:

A到达公司时,已是9:39,迟到9分钟。我询问他为什么迟到,他的回答是:“今天我市举行马拉松比赛,道路封路,造成多处拥堵,所以……”

我说:“今天马拉松封道的事公司所有人都已知晓,我还特意把上班时间延后了30分钟,可你依然迟到。你家住哪里?”

他把自己的居住路段报给我后,我对他说,当天和他临近路段的几位同事均未迟到,而且整个公司只有他一人迟到。然后和他阐述了团队意识,以及遵守制度的重要性。

最后,A郑重向我表态,以后不再迟到。

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我并没有对A做任何的批评,只是向他说明了几个理论:其他人都没有迟到、要有团队意识、要懂得遵守制度。

(2)谈话过程中,要以信任为前提。

在上述案例中,A的所有说辞我都是以信任为前提的。我相信他准时出发,也相信他并不是有意为之。如果我以不信任为前提,认定他就是故意利用这次拥堵欺瞒了自己晚起的事实,他将不会和我阐述任何理由,最终又沦落到讲道理、扣款,这次的谈话就属于无效沟通。

第二次迟到:谈信誉。

假如,A几天后又迟到,我们就不要再谈事情本身,因为之前已经谈过一次,得出的结果也只能是“下不为例”。如果三番五次都是以“下不为例”为结局,迟到的情况将永远无法解决。所以我们这次要谈的是A的信用。

你可以以这样的提问作为对话的开头:“我记得你之前已经承诺过以后不再迟到了,请问你是一个能够信守承诺的人吗?”

这样,员工就会意识到这不是事件的问题,而是自身诚信的问题。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设是正面的、积极的,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大多数员工都会遵守自己的承诺。

第三次迟到:谈人品。

如果,A不久后又迟到,我们再和他谈信誉,已经毫无作用。

这次,你要表明一个态度,就是对他很失望。你要让他明白,你已经怀疑A这个人是否能够信任,如果他再不做任何调整,公司可能会考虑辞退他。你可以这么说:“单从迟到而言,我已经和你谈三次了,我不喜欢这么做,相信你也不喜欢老是因为同一类事件和我反复谈话。我是这么考虑的,如果以后其他领导安排你去执行一个任务,而你也爽快答应,但我不知道你的承诺是否能兑现,我认为给你安排事情的领导也会对你心存疑虑,这样只会增加领导的负担。你认为呢?”

这时候,我相信员工就会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公司造成了很大负担,如果不加以调整,对公司和自己都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迟到者每次罚款100元!”重罚,真的能够让员工不再违规吗?




总而言之,对于员工违规的事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对其进行资金上的惩罚,更重要的是让当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这一结果为导向,员工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想想看,你每个月克扣员工的几百元,不但没能解决员工的惰性,反而还增加了员工的负面情绪,你这种克扣方式有意义吗?要知道,管理是复杂的,不要简单地以为“员工屡次迟到是小事,并不会影响大局”。很多事情是相辅相成的,你这里不重视、那里不解决,当这些“小毛病”聚集在一起时,公司就会出现大问题。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做好企业内部管理,就要多花些时间,去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了解员工违规的真正原因,并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会提升员工的幸福感,进而才会更好的完成任务,公司才能稳步发展。

-End-


作者简介:重燃石,多年中小型企业高层管理,擅长向上管理、企业机制的构建、企业内部管理。关注我,和你分享职场小技巧,让你在职场中少走弯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