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黃龍府是現在的哪座城市?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發生過哪些著名事件?

0晴空物語0


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

古城黃龍府,位於今天的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域內,三朝重鎮,至今已有2000餘年歷史。黃龍府又名扶余府、濟州、隆安府等,原本因遠離中原王朝而籍籍無名,卻因宋、金、遼的曠日持久戰爭而成為北方重鎮,曾經一度囚禁過宋朝徽、欽二帝,岳飛因此發動四次北伐,並且豪言:“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在其境內,曾發生過許多影響頗深的歷史事件。

古國都城

春秋戰國時期,貊族北遷,與北方民族匯居,長春地帶逐漸形成少數民族聚居區,扶餘國在此時建立,具體時間已無從考證。扶餘國的都城是扶余王城,分前期和後期,前期王城在吉林市,後期王城在長春市農安縣。

夫餘國,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驪,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後漢書·東夷列傳》

扶餘國地處松嫩平原腹地,土地肥沃,糧草豐盈,臨近外族對此垂涎三尺,屢次侵擾,西晉時期被鮮卑入侵滅國,晉武帝派兵幫助復國。494年又被北部勿吉族(滿族先支)入侵,扶余王出逃滅國。自此,歷經秦、漢、魏、兩晉、南北朝等朝代,立國700餘年的扶餘國退出歷史舞臺。

多山陵、廣澤,於東夷之域最平敝。土地宜五穀,不生五果。其人粗大,性強勇謹厚,不寇鈔。——《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

千里長城北端

扶餘國滅國後,國君逃亡高句麗,黃龍府(當時並未得此名)自此被高句麗佔領統治約200年,受到了高句麗的高度重視,派兵修城加固防禦,城池取名夫餘城。隋唐時期,兩朝多次北征高句麗,高句麗為此沿遼河南起營口,北至夫餘城修築了一道長長的土壘,史稱千里長城。

唐代,高句麗滅亡,大祚榮趁機建立渤海國(唐朝冊封),歸附唐朝,夫餘城歸渤海國管轄,更名夫餘府,被定為國都,是渤海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北方最繁華的城市之一,當時人口已近50萬。農安縣境內至今仍有古城遺址。

遼太祖殞命之地

公元十世紀初,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公元925年,耶律阿保機率軍親征渤海國,次年統一渤海國全境。傳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班師途經扶余時病故。當時城內上空出現飛昇的黃龍,遼遂將扶余府改為黃龍府,並建有佛塔一座。此塔至今仍然是農安縣城中心標誌性建築(後期翻修)。

龍州黃龍府本渤海扶余府,太祖平渤海還至此崩,有黃龍見(現),更名。——《遼史》

黃龍府是遼國“五京六府”中重要一府,戰略地位十分突出。遼聖宗時期,積極與漢政權增進交流,學習農桑和冶金技術,並從關內遷移大量漢戶,帶來了農耕、釀造、紡織等諸多先進的中原耕作技術。黃龍府一時成為東北地區開放交融的重鎮,經濟商貿繁盛。

凡聚會處,諸國人語言不能通曉,則為漢語以證方能辯之。 ——《三朝北盟會編》

黃龍府之戰——金軍滅遼

遼至天祚帝耶律延禧時期,遊畋享樂,無所作為,導致朝政腐敗、人心渙散,內外矛盾激化,陷入內外交困局面。遼天慶五年(金收國元年、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金太祖),建金王朝,親率大軍包圍遼控制女真的軍事重鎮黃龍府(今吉林農安),天祚帝聞訊後率軍75萬相迎抗金,卻在黃龍府西面護布荅岡被擊敗。

遼師敗績,死者相屬百餘里。獲輿輦帟幄兵械軍資,他寶物馬牛不可勝計。——《金史》

黃龍府之戰,也成為金遼戰爭的重要轉折點,遼國自此一蹶不振,十餘年後滅國,黃龍府自此受金國管轄,更名為濟州(後又更名隆州、龍州),成為金國軍事重鎮和交通樞紐。

直搗黃龍

北宋末年,金軍大舉南侵。1127年靖康之恥,進軍大破開封,徽欽二帝被俘,北宋滅亡。1134年起,岳飛開始北伐,接連收復失地。第四次北伐時,岳飛大破金兀朮率領的金軍,一路收復鄭州、洛陽,進制朱仙鎮,離開封府只有45裡,軍心大振、氣勢高昂,軍士高呼:“直搗黃龍”,此黃龍即是黃龍府,之所以將直搗黃龍作為戰鬥目標,一是此時黃龍府依然是金國腹地重鎮,直搗黃龍就意味著攻陷金國;二來徽欽二帝被壓北上,此時正關押在黃龍府境內,直搗黃龍也是為了解救二帝。

金將軍韓常欲以五萬眾內附。飛大喜,語其下曰:“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宋史·岳飛傳》

至於後面的故事大家基本上都知道了,宋高宗趙構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回京。岳飛退兵前,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最終岳飛的北伐因為政治原因而失敗,岳飛亦被殺害。

重鎮沒落

金國後期,蒙古勢力逐漸壯大,並開始頻繁對金國實施侵擾,金國為鞏固邊防,增兵隆州,改名隆慶府。但是此時蒙古鐵騎已經勢不可擋,1215年,成吉思汗派大將木華黎伐金,兵不血刃攻佔隆安府。1234年蒙古滅金,隆安府再次被改名黃龍府。

隨後蒙古統一中原建立元朝,重心南移,黃龍府逐漸淪為棄城,曾經熱鬧繁華的古城變成一片廢墟。

明朝期間黃龍府一代一直是蒙古族遊牧之地,人跡罕至。

清朝時期此地開始招墾,流民逐漸聚居與此,光緒年間設立農安縣,農安一名一直延用至今。

再續輝煌

時至今日,農安縣依託長春都市圈一小時經濟圈發展戰略,已經成為長吉圖國家戰略向西延伸的重要支點,是哈長城市群、長東北及長春中部創新轉型核心區的交集地區。

農安縣是國家級衛生城,國家級生態建設示範區,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全國綠色能源示範縣,全國首個縣級優質肉產品生產基地,國家級低碳經濟示範縣,中國新能源產業百強縣,連續四年進入全國經濟百強縣並晉位升級。


尹禾


黃龍府,是遼金時期著名的軍事重鎮,是遼國六府中重要的一府。它的名字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民族英雄岳飛率兵抗金時曾在誓師會上激勵部下說:“直抵黃龍府, 與諸君痛飲耳!”。


黃龍府在現在哪座城市?

黃龍府位於吉林省農安縣,在松遼平原腹地,北與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接壤,東臨德惠市,南接長春市,西以公主嶺市和長嶺縣為鄰,是東北歷史上重要的交通要塞和兵家必爭之地,歷史氣息濃郁。

1000多年前這裡曾是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它燈紅酒綠繁華熱鬧。當時的黃龍府不僅住有契丹人、渤海人、漢人、女真人,並有鐵驪、兀惹、突厥、党項等族人,嘰裡呱啦什麼語言都有,但不怕交流困難,大家有通用語言漢語。

據《三朝北盟會編》所述,當時黃龍府“雜諸國風俗”,“凡聚會處,諸國人語言不能通曉,則為漢語以證方能辯之。”

黃龍府名字的由來

黃龍府,起初叫夫餘城,此城在346年為扶餘國都,後來改名為黃龍府。

對於這個名字的由來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遼太祖由於長期的征戰過於勞累,他病倒了,就留在夫餘城養病。不料一天夜裡,就在太祖的大殿前天降巨星,待到天微亮,出現了更神奇的一幕,只見天上有一條一里多長的黃龍盤旋飛舞,金光閃閃,場面驚人。突然這條黃龍鑽進了太祖住的行宮,此時的遼太祖搭弓射箭,一箭射落飛龍。剎那間黑氣遮天蔽日,整座城籠罩在黑色的煙霧中,久久不見一絲光線。55歲的太祖沒過幾天就病故了。


從此以後夫餘府就被一些遼軍將領改為黃龍府了,之所以這樣改,應該是為了讓遼太祖成為神話或者傳奇般的人物。當然傳說只可當故事聽聽就好,不可當真,但黃龍府這個名字也確是由此而來。

《遼史》載:“龍州黃龍府本渤海扶余府,太祖平渤海還至此崩,有黃龍見(現),更名。”

這個傳說使這座城更增加了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另外在遼聖宗年間還建立了農安遼塔,這成黃龍府文化遺存的象徵。



黃龍府在歷史上發生過的事

宋、遼、金的金戈鐵馬曾在這裡進行了曠日持久地廝殺。

公元926年(遼天顯元年),耶律阿保機佔領了夫餘城,他喜愛夫餘城的美麗富饒,暫時不想繼續戰鬥,但他的兒子耶律倍勸道:“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若乘破竹之勢,經造忽汗城(渤海國京城),克之必矣。”。耶律阿保機一聽有理,就繼續整裝戰鬥,他率兵攻打渤海國,一路上所向披靡,他大破渤海的三萬兵馬,攻入渤海王城“忽汗城”,渤海王投降,耶律阿保機將此城更名為天福城(今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後改渤海為東丹,意為東契丹國,東丹成為契丹的附屬國。耶律阿保機還是被扶余城的美麗深深吸引,又回到扶余城最後病死在這裡。



收國元年(1115年)正月,女真完顏阿骨打在建立金國後起兵伐遼。他一舉拿下遼寧江州(今吉林扶余縣石頭城)等地,接著乘勝前來攻打黃龍府,但前面波濤洶湧的混同江(黑龍江)橫於眼前,當阿骨打令一士兵騎白馬過江時,江水平靜下來,此人順利到達對岸。阿骨打認為滅遼是天意,指揮全軍乘馬過江,江水剛好沒過馬腹。阿骨打很快攻陷黃龍府。“後使舟人測其渡處,深不得其底”。

後來阿骨打的孫子金熙宗完顏合剌,改黃龍府(通州)為濟州,意思就是說渡江滅遼是天助神威。



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得知黃龍府被攻破,怒髮衝冠,立刻組織了契丹、漢軍10多萬人,大舉伐金。金太祖領兵2萬迎敵。金、遼兩軍在護步答岡相遇大戰,遼軍潰敗,天祚帝逃跑,金軍擄掠足了各種財物。

金國建立以後,便不斷派兵騷擾北宋政權,並於1126年(靖康元年)攻破汴京,擄走徽、欽二帝,並廢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為庶人。1127年金兵將徽欽二帝、后妃、宗室、百官等數千人連同各種奇珍異寶和天文儀器等押送到北方,囚禁到距離此處不遠的五國城,北宋滅亡。


抗金英雄岳飛的抗金報國決心並未因此動搖,他繼續和金兵作戰,當他聽說徽欽二宗被金兵押解到黃龍府時豪情萬丈道:“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他立志通過北伐來收復失地,救出二帝。

實際上,這兩個亡國之君後來被囚禁在五國城,也就是現在的黑龍江省依蘭縣的西北部。岳飛沒有救出二帝,便被秦檜陷害冤死。

二帝被囚禁於此

黃龍府歷經金、明、清各代,農安見證了數個朝代的繁華和衰落,經過數次變遷,曾荒廢成為蒙古族的遊牧地,還曾被設為驛站。


小姐姐講史


簡單來說,在今天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

遼朝一線城市

黃龍府最出名在於“直搗黃龍”一詞,此詞來源於岳飛的一句“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

岳飛我們都知道,抗金的民族英雄,從岳飛將黃龍府定為最終目標來看,顯然黃龍府就在金朝境內。其實黃龍府並不是金朝建立的城市,而是金朝從遼朝那裡繼承(搶)來的。

黃龍府前身是夫餘國後期的王城,始建於公元四世紀中葉,其地處西部草原與東部丘陵相交地帶,又控扼松花江兩岸和南北交通的咽喉,成為東北地區的交通要衝,自然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活躍於此的東胡、鮮卑、穢貊、肅慎、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都在此留下過活動痕跡。

夫餘國後來亡於高句麗,高句麗被唐朝滅掉後,夫餘王城又成了渤海國的地盤,渤海國最後被契丹(遼朝)滅掉,正是在滅渤海國的歸途中,夫餘王城有了黃龍府的名字,原因很簡單,據說在這裡出現了黃龍。

《遼史》:龍州黃龍府本渤海扶余府,太祖平渤海還至此崩,有黃龍見,更名。

92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攻滅渤海國,在歸途中,耶律阿保機因身體不適停留在夫餘王城。有人發現一條黃龍盤旋在城市上空,當晚耶律阿保機就駕崩了,夫餘王城於是改名黃龍府。

黃龍府是遼朝六府之一,下轄五州三縣,到遼聖宗時期,黃龍府配備軍事兵馬都部司,遼朝調遣大軍常駐於此,同時大力加強黃龍府的城池建設。

城池擴大了、人口增多了,加上黃龍府本身就是四通八達之地,迅速發展成為東北地區的經濟重鎮,人口稠密,彙集了契丹人、渤海人、漢人、女真人等各族居民,妥妥地遼朝一線城市。

金朝重鎮

遼朝在黃龍府的軍事部署,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壓制女真人,當遼朝末年女真人崛起的時候,黃龍府就成了他們必須要拔掉的釘子。

1115年,剛剛建立金朝的完顏阿骨打揮兵攻打黃龍府,大敗遼軍,攻佔了黃龍府城。天祚帝得知黃龍府失守,率軍十餘萬,大舉伐金,卻被完顏阿骨打在黃龍府大敗,遼朝實力大損。

金朝初期沿用了黃龍府的名稱,到1140年,金熙宗才把黃龍府改名為濟州。

巧的是,岳飛就是在這一年發出“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這句話的,原因是宋徽宗和宋欽宗曾被短暫關押在黃龍府,後來才押送到五國城,由於金朝沒給宋朝傳消息,岳飛誤以為宋徽宗和宋欽宗還在黃龍府,故而有此一句。

此時北伐形勢良好,金軍連續遭遇大敗,漢族起義軍蜂起,燕京以南基本不受金朝管控,宋軍繼續進擊即可收復燕京,再下一步,就是直擊金朝了。關鍵時刻,宋高宗卻下十二道金牌促使岳飛班師,北伐(其實是反擊)就此結束。

改名為濟州近半個世紀後,1189年,濟州又改名為隆州。1214年,金朝升隆州為隆安府,並增兵駐守,用以防禦蒙古的進逼。

到了元朝初年,隆州又恢復了黃龍府的叫法,並將其作為開元路的治所,管轄南抵長白山、西臨遼河、北逾黑龍江達外興安嶺、東到日本海的遼闊土地。

元末開元路重心南移,治所遷到了南部的鹹平府,也就是現在的遼寧省鐵嶺市開原市。舊治所黃龍府難以避免地走向衰落,從繁華熱鬧的東北大都市變為蕭條敗落的小城。

到了明朝,黃龍府連城都算不上,淪為蒙古部落遊牧之所。隨後的清朝,將東北設為自留地兩百餘年,直到清末才鼓勵流民開墾,1889年在此設立了農安縣了,歸長春管轄,一直沿用至今。


平沙趣說歷史


黃龍府的由來

黃龍府位於吉林省中部的農安縣

農安古城始建於古夫餘國,兩漢時曾是夫餘國的都城。隋為高句麗夫餘城。到唐朝是渤海國的夫餘府。遼滅渤海後,改名為黃龍府,並設黃龍縣。關於黃龍府這個名字,有這樣一段傳說:公元926年(遼天顯元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率兵攻打渤海國,他們先佔領了夫餘城。

正月,又長驅直入攻打渤海王城忽汗城(今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渤海王投降。二月改渤海為東丹,改年號天顯,改忽汗城為天福城。此後遼太祖又回師夫餘城,並在這裡住下養病。七月,遼太祖病重。

某夜有一顆巨星落於太祖殿前。次日天剛亮,夫餘城上空便有一條黃龍盤旋繚繞,身長一里多,渾身光芒四射,金光耀眼。後來黃龍鑽進了太祖住的行宮,頓時紫氣遮天,黑煙蔽日,經過一天時間才漸漸散去。不久太祖病故,終年55歲。

從此遼將夫餘府改為黃龍府。這段傳說當然不足為信,只是為了神化遼太祖,但黃龍府之名確是由此而來。

擴展資料:

黃龍府地處西部草原與東部丘陵相交地帶,扼控著松花江兩岸和南北交通的咽喉,因此在東北古代歷史上一直是交通要衝和兵家必爭之地。

自古以來,這裡曾是東胡、鮮卑、穢貊、肅慎、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的重要活動舞臺。

在遼初時,黃龍府統五州三縣。到遼聖宗(公元十一世紀)時,該處除設行政長官外,還配備了軍事兵馬都部司,此外,還調遷兀惹、鐵驪戶等部族軍,常駐黃龍府及其所屬各大州城。同時又大力加強了黃龍府的城池建設。

此時,遼國正處於鼎盛時期,也是農安古城在歷史上重要的發展階段。伴隨著政治、經濟、交通的發展,黃龍府人口急劇增長。當時農安一帶,人煙稠密,村屯密佈,城郭相望。

古城黃龍府幾經譭棄,幾度繁華,演變為農安縣城。如今的城內,一座遼金寶塔賦予了縣城濃郁的歷史氣息,這座寶塔始建於遼聖宗太平三年(公元1023年),已有千年歷史。

塔是佛教的象徵和產物,遼代篤信佛教。遼聖宗時期,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都發展到鼎盛時期。隨著佛教的盛行,遼代在興建城堡時,通常要大興寺院和佛塔,農安塔就是在這種特定歷史環境下修築而成的。


愛歷史的小阿瓜


黃龍府為今吉林省農安縣;契丹天贊五年(926)年七月,遼太祖滅渤海國,改夫餘府為黃龍府。

夫餘為古族名與古政權名,亦作扶余、鳧餘、不與、符婁,是穢貊族系的一支。夫餘生活於今松花江中游平原上,以農安為中心,南至遼寧北境,北達松花江中游,東至吉林市,西與鮮卑接壤。

夫餘政權約建立於西漢初,是歷史上東北腹部地區第一個建立政權的古代民族;自建國至公元494年為勿吉所滅,大約存在六百年,一直隸屬中原王朝,是中原王朝轄下的地方民族政權,關係一直不錯。

西晉太康六年(285),鮮卑族首領慕容廆率領部眾東擊夫餘。夫餘王依慮自殺,子弟走保沃沮,慕容廆夷其國城,擄掠萬餘人而歸。第二年,依慮之子依羅復還舊國。

612年,隋煬帝東征高麗,因夫餘南接高麗,故分遣左衛大將軍宇文述兵出夫餘道擊之。

667年,唐將薛仁貴大破高麗於金山,進拔夫餘城,夫餘川四十餘城皆望風而降。

夫餘後屬渤海國,渤海國於其地設夫餘府等。926年四月,契丹滅渤海國,改夫餘府而設置黃龍府。975年廢,1020年復置;轄境相當今吉林農安、德惠、長春等縣市部分。金滅遼,於1140年改黃龍府為濟州。南宋初年抗金名將岳飛對部下言道:“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岳飛以“黃龍府”泛指金國大本營,而黃龍府亦因岳飛這句豪言壯語而知名度大漲。1189年,金改濟州為隆州,後升為隆安府。元改隆安府為黃龍府,後升為開元萬戶府、遼東路、開元路治所。明代廢府縣,設龍安站。清光緒八年(1882)設農安分防照磨(官名,自正八品至從九品不等),屬長春廳;1889年置農安縣,屬長春府。“農安”之稱一直使用至今。


風光藝境


黃龍府位於今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縣城內,為遼金兩代軍事重鎮和政治經濟中心。

《遼史》載:“龍州黃龍府本渤海扶余府,太祖平渤海還至此崩,有黃龍見(現),更名”,黃龍府原來叫扶余府,後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平定渤海國後,突感到不適,遂在此養病。七月,遼太祖病重。此時在一天夜裡一顆巨星落於太祖殿前,次日天剛矇矇亮,扶余城上空突現一條黃龍盤旋繚繞,身長一里多,渾身光芒四射,金光耀眼,不久黃龍就鑽進了耶律阿保機所住的行宮中,頓時紫氣遮天,黑煙蔽日,經過一天時間才漸漸散去。不久遼太祖病故,終年55歲。此後,遼國遂將扶余府改名為“黃龍府”。



當然黃龍府讓人所熟知的原因,可不是因為這裡出現過黃龍這樣虛無縹緲的傳說。它之所以那麼的有名,主要是因為岳飛。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岳家軍第四次北伐中原,並接連收復鄭州、洛陽等重鎮,直抵距開封45裡的朱仙鎮。此時,意氣風發的岳飛向全軍立下“直抵黃龍府,與諸軍痛飲耳”的豪言壯志,而岳飛所言的黃龍府即指此地。



黃龍府作為遼金兩國的軍事重鎮,因此在這裡發生的事件自然是數不勝數。

農安遼塔的傳說

遼聖宗年間,一個雲遊和尚來到了遼國,他前往遼國皇宮對聖宗耶律隆緒說道“聖上,您是真龍天子,德昭天下,但現在諸邦並起,不可不防。昨夜我觀天象,遼國將有土龍出世,其位置在黃龍府東北處”,聖宗一聽頓時是驚慌失措,他忙問“仙長可有解決之法?”,那雲遊和尚微微一笑道:“想化解此難並不難,只需在那裡修建一座塔,鎮住龍脈,這樣就可天下太平,陛下的江山就能永固” 。



聖宗聽後趕緊下令,在和尚所指的黃龍府東北處修塔一座,可是在修到一半時,和尚卻突然又向聖宗進言,稱土龍已遊移至黃龍府內,因此鎮壓龍脈的塔也必須遷移到黃龍府城內。於是,聖宗又下令廢棄已經修建一半的塔,重新在黃龍府內修建另一座塔,這就是農安遼塔。

後晉少帝石重貴短暫囚禁之地

開運年間,晉少帝石重貴因不肯向契丹稱臣,並與契丹開戰,但終因寡不敵眾,於開運三年十二月(947年1月)被契丹所滅,石重貴被俘,後短暫的囚禁在黃龍府。

完顏阿骨打三打黃龍府

收國元年(1115年)正月,完顏阿骨打在建立金國後,為了佔的有利先機,遂親自領兵向遼朝的黃龍府進攻,於達魯古城,大敗遼軍,但因遼國有準備,佔領黃龍府的時機不成熟,遂只是擄掠而回。八月,完顏阿骨打又乘遼軍不備,向黃龍府進兵,九月,終攻佔黃龍府城。



後遼天祚帝得知北方重鎮黃龍府失守,遂親自統領契丹、漢軍十多萬人,大舉伐金,金太祖亦親領兵二萬迎敵。不久,金遼兩軍在護步答岡相遇,遼主力敗潰,自此難以與金國抗衡。

宋朝徽、欽二帝短暫的囚禁之地

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十五日,東京之戰宋軍慘敗,金軍攻破宋都汴京,金太宗廢宋徽宗與子欽宗為庶人。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 金太宗將徽、欽二帝,連同后妃、宗室,百官數千人等押送北方,而後徽、欽二帝曾短暫的被囚禁在黃龍府。


澳古說歷史


《黃龍府》

契丹天顯元年(公元926年)改扶余府置。治今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保寧七年(公元975年)廢。開泰九年(公元1020年)復置。

遼置黃龍府、龍州、黃龍縣。金為濟州和利涉縣;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改濟州為隆州,後升為隆安府。

元改隆安府為黃龍府,後為開元萬戶府、遼東路、開元路治。

明代廢府縣,設龍安站。清光緒八年(1882年)設農安分防照磨,屬長春廳;十五年置農安縣,治龍灣(即今址),屬長春府。

1914年屬吉長道,1929年直屬吉林省。1945年屬遼北省,1949年復屬吉林省。1956年屬懷德(後改為公主嶺)專區,1958年劃歸長春市。1966年屬德惠專區(1968年改地區),1969年屬長春市。

北界松花江,境內多泡沼,以波羅泡為大,有太平池等大中型水庫及中央排水渠。平均海拔150米左右。屬中溫帶半溼潤氣候。

農產以玉米、稻、葵花子、甜菜等為主,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

有石油、天然氣、油母頁岩、鹽、硝、磷等礦。

工業有石油化工、釀酒、汽車拖拉機配件、五金、煉油、化肥等。

長白鐵路、302國道經此。古蹟有遼農安古塔、田家坨子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及遼、金古城址。

黃龍府轄境相當於今吉林農安、德惠、長春等縣、市部分。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改名濟州。

南宋初抗金名將岳飛對部下稱:“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岳飛以“黃龍府”泛指金國大本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