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


《病起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

入職幕府,受到王炎器重

乾道八年(1172),陸游夔州通判任期將滿,後顧有衣食之憂,便給宰相虞允文寫信,說:"我行年四十有八,任期三年將滿,行李蕭然,固不能歸鄉,歸又無所得食。一日俸祿不繼,則無策矣。家貧,兒年三十,女二十,婚嫁尚未敢言也。"虞允文指揮過著名的採石磯之戰,跟陸游一樣,都主張恢復中原,對陸游還是比較瞭解的。只是沒想到陸游家境這麼慘,兒子三十尚未娶妻,女兒二十尚未出嫁,一個官宦世家,落到這步田地,實在令人同情。於是當即寫信給好朋友王炎,請他盡力安排陸游以後的差事。

《病起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

虞允文指揮採石磯之戰

王炎是川陝宣撫使,駐節南鄭(今陝西省南鄭縣),主要職責是統籌西南軍事,待機北伐。他對陸游非常器重,馬上召為宣撫使幹辦公事,襄助軍事。陸游一見王炎,便深感王炎名不虛傳,幹練、果斷,職務雖高,卻從容待人,不作驕矝之態。二人往來無有晨昏,時做傾心之談。一次,王炎說:"吳璘之子吳挺任都統制,掌兵權。其人遠不及其父,驕橫放肆,傾財結交士人,是為己深謀。用誰把他換下來呢?"陸游道:"吳玠之子吳拱可也。"王炎對吳挺還是有所忌憚的,猶豫道:"吳拱無勇少謀,遇敵必敗。"陸游稍停片刻,沉吟道:"倘若是吳挺遇敵,焉能保證他不敗?即使他不敗,還立了功,他心懷異志,以利為先,恃功而驕,待價而沽,傳予其子,倒可能造成大禍。"陸游這話應驗在34年後,開禧二年(1206),韓佗胄北伐開始,吳挺的兒子吳曦派人密通金軍,帶領全軍叛變投敵,導致前後易勢,宋軍北伐變成金軍南侵。

秦嶺打虎,一輩子的驕傲

陸游帶領侍從士卒三十多人,不辭勞苦,從荒原水畔,到鐵嶺絕壁,從駱谷品、和尚原、仙人原,到定軍山、大散關,跋山涉水,南鄭方圓三百里內,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有時巡行到天晚,就和軍卒圍在一起敘談,同睡長木板鋪,早起和士卒同啃蕎麥餅子。當年秦嶺多虎,有一次在巡邏的路上,他們找了塊空曠的地方休息,忽然山風中夾著虎嘯聲傳來,士卒們嚇得跑不動。只見陸游拿起長矛,衝向老虎。老虎像人一樣立起來,陸游舉起長矛,直刺老虎咽喉,老虎頓時血流如注,倒了下去。武松打虎很精彩,但那是虛構的。陸游殺虎卻是真實的存在,讓他驕傲了一輩子,到老了還把那個老虎的頭骨放在床上作紀念。

《病起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

刺虎

王炎委託陸游起草收復中原的戰略,陸游詳盡研究當年諸葛亮北出歧山的伐魏計劃,作《平戎策》,提出:"收復中原必須先取長安,取長安必須先取隴右;積蓄糧食、訓練士兵,有力量就進攻,沒力量就固守。"然而,《平戎策》遞上朝廷,返回來的卻是王炎調知樞密院、四川宣撫司撤銷的詔令,宋孝宗的北伐意願打消了。陸游被安置到成都府路安撫司做參議官,大散關一帶的軍旅生活,短短八個月,就戛然而止。

草草收場,不甘心做詩人

按理說,成都的條件比南鄭好多了,陸游的心情卻糟糕透了,經行由陝入川的劍門關時,天上正下著毛毛細雨,他騎在黑毛驢身上,隨口吟出一首《劍門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陸游本人的理想是當兵打仗,像李廣那樣在疆場上建功立業,好不容易到了前線,沒想到竟然這樣草草收場,難道這輩子就只能做一名詩人了?他還真說對了,南鄭軍旅生涯成為他一生當中唯一一次親臨抗金前線的軍事實踐。

《病起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

細雨騎驢入劍門

乾道九年(1173)年春,陸游被調任蜀州(今四川省崇慶州)通判,不久又代理嘉州(今四川省樂山市)政務,陸游於是從成都赴嘉州。第二年,朝廷又調他回蜀州,不久調任榮州(今四川省榮縣),再調任成都。復將調任嘉州之時,尚未赴任,又遭罷官,改派他主管桐柏山道觀。所謂主管道觀,是一個遠近均不必到任的虛銜,被免職官員以此為名,領取祠祿,是俸祿的一半,以解除生活之憂。三年時間,在六個地方調來調去,陸游寫詩自嘲,說他很像僧人,雲遊四方。

病起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

淳熙二年(1175)二月,范成大由桂林調至成都,任四川制置使。十三年前,范成大曾與陸游同在聖政所為官,閒時論六經,談詩詞,投契於心,來四川后便舉薦陸游為錦城參議。二人經常聚談安民之策,探討軍國大事,閒時則詩詞唱和,時有雅集之會。但陸游不知,他身在成都,人卻一直被臨安關注著。第二年,朝中主和派詆譭他"不拘禮法"、"燕飲頹放",范成大迫於壓力,將陸游免職。

《病起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

宋代文人雅集

陸游時年51歲,為回應主和派攻擊他"頹放",自號"放翁"。被免官後,他病了二十多天,剛剛病癒,就挑燈夜讀《出師表》。想到自己一生屢遭挫折,壯志難酬,而今年紀已大,不由慨嘆和感傷,寫成一首《病起書懷》: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鑾。

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病起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

夜半挑燈更細看

這首詩從衰病起筆,抒寫了他對國家政局的憂慮,同時呼籲朝廷北伐,重返故都,以慰京華父老之望。一個人蓋棺方能論定,他堅信歷史是公正的,是一定會對一個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的。他對個人的遭遇並不介懷,惟願天地神靈扶持國家,使過大民眾脫離戰火,安樂昌盛。可收復河山對他來說遙不可及,只能獨自一人挑燈細看諸葛亮的傳世之作《出師表》。"位卑未敢忘憂國"同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意思相近:雖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從沒有忘掉憂國憂民的責任。它總結了中華民族熱愛祖國的偉大精神,揭示了人民與國家的血肉關係,成了後世許多憂國憂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勵的名言。

《病起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

位卑未敢忘憂國

草堂闢地,學習先賢杜甫

起初,陸游寓於花行官居,罷官後借了間僧舍居住,前前後後,一共在成都生活了六年。他依例有主管道觀的虛銜授予,怎奈陸家人口多,半俸不足以維持家計。為補衣食不足,他和家人在浣花溪畔杜甫草堂附近開出一塊荒地,種菜、種糧、種草藥。他向鄰居借來鋸子,鋸斷藥材,又趁著傍晚涼爽,從井裡打水上來澆花。這短暫片刻的歡愉,讓陸游暫時有了家的感覺。

《病起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

成都杜甫草堂茅屋故居

陸游是杜甫的"鐵粉",曾在《讀杜詩》裡寫道:"後世但作詩人看,使我撫幾空嗟諮!"表示只有他陸游最瞭解杜甫,認為杜甫之才應立功,而不應僅僅立言。這哪裡是說杜甫?分明是在說他自己!陸游和杜甫是何其相似,他們都不是蜀人,卻都流落蜀地多年。陸游來成都依靠好友范成大,杜甫來成都找到了好友嚴武。杜甫在浣花溪建草堂,闢地造屋種菜種藥,解決生活問題,陸游在這塊地下上接著種菜種藥。二人生活的朝代不同,前後相隔四百年,卻都憂民憂國,每飯不忘,至死不渝。清朝嘉慶年間,後世重修杜甫草堂時,配塑陸游,讓千年以後的杜甫不再孤單寂寞。

《病起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

杜甫草堂陸游配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