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跃迁》书评


《阶层跃迁》书评

《阶层跃迁》的作者是闫肖锋,曾是《新周刊》的总主笔,现为《中国新闻周刊》的学术召集人,经常在《财经郎眼》节目上做嘉宾,也正因此知道这个人,知道《阶层跃迁》这本书,他师从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可能这也是其写这本书的重要底气之一吧。从本书的整体来看,前三讲,还算切题,从一些研究文献、相关报告来阐释阶层的划分以及阶层含义的界定,同时对阶层流动与阶层固化从历史、发展的规律的角度来阐述,第四讲到第十讲开始泛有“鸡汤”的味道,不过还勉强算靠谱,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阶层晋级的路径分析,“高帽”戴的挺高,其核心就是自我认知、行动、勤奋或者说不断学习与迭代,之后从全球化因素、资本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城市化因素等来分析,从十一讲从到二十讲,作者就开始放飞自我了,几乎不顾主题,还美其名曰社会痛点或现象为引子,其实质是社会热点话题的“鸡汤文”汇总,这里先“提个线”,下文对此再细说。总体来说,本书前三讲还算切题,第四讲到第十讲勉强靠谱,第十讲到第二十讲属实有些放飞自我。


上面从本书框架的层面来谈,下面具体说说本书的优点和缺点。


本书最大的优点主要有两个:第一,搜集的资料还算比较丰富,纵观全书,里面有非常丰富的案例、故事、著名人物的经典语录、经典著作的核心观点等,尤其前三讲一系列相关研究文献及报告做论述的基础和依据,可见,作者还是下有一些功夫的且自身也有一定的储备

第二,汇集了当下关注度较高的热点话题,相当于一个梳理的工作,也算是一大贡献,这些热点话题包括中产焦虑、生二胎、是否出国、工作是否会被人工职能取代等等,可见,作者对社会问题及痛点的把握度以及敏感度,这与其在媒体行业几十年的历练有关,尤其是曾多年在新周刊(这本杂志的最大风格就是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扬无情解构)做主笔。


好话说了这么多,接下来说说本书的缺陷,即本书有三个“致命”的问题。

第一,全书无逻辑,没有系统性。通读全书,内容说不上紧凑,结构松散,我们说,一本社会科学类的书应该始终在核心主题这一赛道上展开论述,由浅入深、前后相扣、逻辑严谨,读者读完后可以抽出“主干”,循着“主干”各个分支观点闪烁自现,而本书不然,前面还算严谨,可能作者发散思维比较强大,越往后写越偏离“主赛道”,甚至到了后面的部分成了对热点问题、人生困惑的自我解说,到了最后就成了不知道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其讨论的主题是什么,到了最后真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的。

第二,纵观全书几乎没有自己观点或者说都是别人观点的提炼总结,有些有价值的“干货”也是引录于其他经典著作,比如《失控》、《未来简史》、《高科技,高思维》《全新思维》等等。

全书的无系统性也决定了其没有核心观点,大都是一些其他著名人物的观点,以及国内外经典著作的核心观点,且都是为其每个小主题服务的,整体比较缺乏“主心骨”。

第三,最大的问题是,本书尤其到后半部分就像是一篇篇“鸡汤文”的汇总,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赋能文”,换了高大上的新包装,内核还是说一些绝对都不算错,或者说都是绝对的正确的废话。作者可能也知道本书的问题所在,在自序中就先垫了一段话,即读书分享的效果有三层境界:最高境界是能帮人们解决问题,这是人们求之不得的;其次是能帮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路线图,至少有解决问题的线索;再次就是没能解决问题,也没提供路线图,但能给人鼓劲儿,用好听点儿的词就是“赋能”——与其沉溺于舒适区,不如保留随时离开的能力。我欣慰地发现,有同学在群里说:“没听肖锋老师的讲座之前,人很焦虑,现在则添了动力。”说明我至少能给焦虑的你“赋能”。对不起,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正是这段话或多或少会降低读者的预期,这对本书来说是有好处的,可见作者也颇具有自知之明,在这自知一点上,在本书最后的几段话作者说了一下对自己的认知,态度是诚恳的,越发觉得这几段话才是作者内心真正想说的,前面的好像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或事情而说。此外,本书中,还存在一些前后说法矛盾的点,比如说,前面讲阶层,对应试教育的态度是肯定的,可是在另一个主题下花大量篇幅去否定应试教育,再比如,在前面很大部分讲不要信命,可是在自我认知总结时却说命这种东西还是要信的。


总体来说,读完这本书后,对我还是有些收获的,比如要“全球—本土”化,要尽可能的学习西方思维方式,有条件的可以在西方各个主要国家都至少待上半个月,在国内要多看看英文期刊或者多看看欧美大片,同时也要保持本土文化、智慧的自信,因为你无论多么融入西方,你的黑头发黄皮肤就改不了的,等等。对于这本书是否要推荐,个人观点是如果你是有时间的,平时闲着,可以当成杂志没事翻一翻,如果你想获取此方面的系统性知识或者一贯而终的核心价值、观点,亦或者你偏好于论述逻辑严密的著作,那这本书就不太适合你,放过它吧。


(90后财经人,热爱思考和生活,微信公众号:棕榈树下V,专注于产业研究与产业投融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