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麼官?

為人民服務


其實我們要知道宰相從始至終都不是什麼正式的官職名,它只是民間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最高權力的官員的統稱。據史書載在商代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而這兩人都是商周時期最著名的執政大臣,所以在春秋之後,史書就習慣的稱呼那些掌握著朝廷最高權力的官員為“宰相”。



在唐朝並無正式的宰相或丞相等官職名。當時民間卻習慣的稱呼在唐朝擔任某些官職的官員為宰相。比如中書省中書令、門下省門下侍中和尚書省尚書僕射等三省長官都可稱宰相,當然這裡稍微提下在唐高宗之後,尚書省的尚書僕射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能被稱為宰相,因為其實在唐朝原尚書省最高長官應該是尚書令,只是隋朝時期因尚書令權力過大,所以逐漸成為虛銜。



及有權參加政事堂的官員,在唐朝加授參議政事、參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政事官銜的也可稱宰相。所以唐代的宰相其實不是指一個人或一個官職,而是指的一群人或一堆官職。那麼這樣看來唐代的宰相也不都是三品官,其中代宗時期中書省中書令就是二品官。

當然在唐朝一般情況能被稱為宰相的官職太多都為三品,甚至是更低。但需注意唐朝的官職在德宗大慶二年曾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當時三省中的最高長官都變成了正二品,包括侍中和中書令。不過在此之前,唐朝大部分能被稱為宰相的的確都是三品。



那麼一品和二品又都是些什麼大官呢?不過這裡我們要知道唐朝的官階相對於清朝的官階可是值錢的多,在清朝甚至連一府的知府都是四品官,而且乾隆時期還創造了一個超品的官階,專門用於那些王公貴族。所以千萬不要拿清朝官階來跟唐朝比。那麼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到底都是些什麼官呢?首先唐朝的品級分為職官品級、散官品級、爵位品級和勳位品級,同時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又有正和從之分。所以我們分開來說,務求清晰明瞭。



職官品級

正一品

  1. 太師。在周代掌全國政務的就是太師,又名太宰,它原是六卿之首,權力極大,商周之前天子如果年幼甚至能替天子掌全國政務。但是到了秦漢之後,就逐漸變成了虛職,一般情況下是用來加授那些勞苦功高或已無可封的功臣們,以此來昭示皇恩浩蕩。而到了唐朝亦是如此,太師雖為三師之首,但卻並無任何實職,只是用來象徵身份的高貴。
  2. 太傅。始於周代,是輔佐國王治理天下和教導國王讀書的重臣,並負責禮法的制定和頒佈,為三公之一。但是到唐朝太傅為三師,在唐朝,它同太師一樣也是虛職,一般情況只是用來加授那些老臣的,或者是死後追贈所用。
  3. 太保。同樣始於周代,其職責就是監護和輔佐國王。同其他兩位三師一樣,它也是虛職,不過它比太師和太傅的地位要低。其作用也是用來冊封那些封無可封的功臣,亦或者追贈所用。
  4. 太尉。為唐朝三公之一,本為秦漢時掌軍事的最高官員,後逐漸成為虛職。在唐朝成了親王、三省長官等官員的加官或贈官,象徵地位的尊貴。
  5. 司徒。為唐朝三公之一,本為秦漢時掌民政的最高官員。後與太尉一樣成為虛職,用於加銜或追贈所用。
  6. 司空。為唐朝三公之一,本為秦漢時掌監察的最高官員。後與其他三公一樣成為虛職,也用於加銜或追贈所用。
  7. 天策上將。它是唐朝獨創的官職,自唐一朝只有一個人有過這個官職,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當時李淵在建立唐朝後,為了給勞苦功高的李世民一個合理的位置,所以就創造了這麼一個獨特的官職。在當時天策上將地位僅次於李淵和李建成,它轄下的天策府是武官官府之首,位在十四衛府之上。


從一品
  1. 太子太師。為唐朝東宮三師之一,是教導太子並輔佐太子的官員,它沒有定員,也不是實職。在唐朝一般情況下它如同三師一樣,是加銜,或用於追贈所用,比如李世民時期的長孫無忌就在尚書右僕射的實職中加授了太子太師一虛職。
  2. 太子太傅。為唐朝東宮三師之一,也是輔佐與教導太子的官員。同太子太師一樣,實際上沒有什麼實際權力,只是地位高貴,一般也是用於加銜或追贈所用。
  3. 太子太保。為唐朝東宮三師之一,同其他二位一樣也是用於教習太子的官員。也是需虛職,用於加授或追贈。


正二品
  1. 尚書令。它本為尚書省的最高長官,尚書省乃是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掌六部和政令的實行,尚書令則是總管全國的所有政務。在唐朝這一官職僅有李世民和李適擔任過,其餘皆無人擔任。
  2. 大行臺尚書令。這個官職曾經短暫的出現過,在李淵時期,唐朝設立陝東道大行臺尚書省,總管內軍人,總領陝東道的所有軍政事務。後在李世民時期並廢除此管,不再設。
  3. 中書令。它是中書省的最高長官,中書省掌管機要,發佈皇帝詔書和中央政令的最高機構。在唐德宗之前為正三品,之後升為二品。
  4. 侍中。它是門下省的最高長官,門下省有共議國政的權力,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同時擁有退回皇帝失宜的詔令的權力。與中書令一樣本為正三品,後在德宗之前升為正二品。


從二品
  1. 尚書左右僕射。原是尚書省尚書令的副職,後尚書令成為虛職,尚書左右僕射就成為了尚書省實際上的最高長官。但是由於它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最高長官,所以它的的品級卻是比不上侍中等其餘二省的長官。同時在唐朝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尚書僕射才能被稱為宰相。
  2. 太子少師。為唐朝東宮三少之一,它的職責就是教授太子知識。當然與東宮三師一樣,它也是虛職,也是用於加授或追贈所用。
  3. 太子少傅。為唐朝東宮三少之一,它的職責就是監督太子的行為,及教導太子禮儀。少傅也為虛職,一般用於加授或追贈所用。
  4. 太子少保。為唐朝東宮三少之一,它的職責就是保護太子的安全。少保也為虛職,也是用於加授或追贈。
  5. 十六衛上將軍。十六衛是唐朝掌管京城宿衛的機構,十六衛遙領全天下的657個折衝府,並居中守衛京師的安全。而十六衛的最高領導就是上將軍,在大將軍之上,負責十六衛的所有軍務。
  6. 京兆/河南/太原府牧。當年唐朝在京兆府、河南府和太原府都設立了府牧一職,府牧負責掌這三府的政務,而且這三個府牧都有唐朝的親王所領,不授予外姓。至於為什麼這三府那麼重要呢?很簡單,京兆府是唐朝首都所在,太原府是李氏龍興之地,而河南則是中原之地。
  7. 大都督。唐朝在各州設立大、中、小都督府,並設立大都督一職,而大都督就是這些都督府的最高長官,負責該州的軍務。不過到了唐中期隨著節度使等開始掌控各州的軍政事務,大都督遂名存實亡。
  8. 大都護。唐朝時期在西域、朝鮮等地設立都護府,並根據大小分為大、中小,由於大都護府的最高長官權力實在過大。所以在唐永徽年間,大都護則有親王遙領,而由副大都護來主掌當地的事務。


散官品級

從一品

  1. 開府儀同三司。它是唐朝文散官中地位最高的,簡單的說就是如果唐朝的官員有了這個稱號,他就可以自由的在任何地方設置辦公場所,並且得到的待遇與三公的待遇一樣。可以說這就是身份和地位象徵。
  2. 驃騎大將軍。它是唐朝武散官地位最高的官職,為武官最高階。當然這也許虛銜,只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無實權。


正二品

  1. 特進。簡單的說在唐朝如果被賜特進後,他的地位就僅在三公之下,可以說地位超然。
  2. 輔國大將軍。在唐朝它是武官的第二個等級,地位僅次於驃騎大將軍。


從二品

  1. 光祿大夫。在唐朝它有兩個等級,加金章紫綬者為金紫光祿大夫、加銀章青綬者為銀青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要高於銀青光祿大夫,但不管如何他們都是作為加官和褒贈所用。
  2. 鎮軍大將軍。是僅次於驃騎大將軍和輔國大將軍的武散官。


爵位品級

正一品

  1. 親王。唐朝李氏宗族所能獲得的最高爵位。為唐朝爵位第一等。

從一品


  1. 嗣王。唐朝王爵的第二等爵位,類似於明朝的反王世子,就是準備繼承親王爵位的那個人所能得到的爵位。
  2. 郡王。唐朝王爵的第三等,有別於親王和嗣王只能由李氏宗族的人所得,郡王可以友異姓的人獲得,比如郭子儀的汾陽王。當然在唐朝就是一字為親王,二字為郡王。
  3. 國公。唐朝公爵的第一等,在郡王之下,唐朝的國公有別於北周之前的國公,北周的國公是有封地的,而唐朝的國公是沒有封地。


正二品

  1. 開國郡公。為唐朝公爵的第二等,在國公之下。唐需注意唐朝的國公雖帶開國二字,但實際並不開國,只是榮譽稱號。
從二品
  1. 開國縣公。為唐朝公爵的第三等,在郡公之下。同時跟郡公一樣,沒有封地,只有爵位,且不世襲。


勳位品級

正二品

  1. 上柱國。這是對作戰有功的人的特別表彰,類似於現在軍隊的一等功,同時立功特別多的人還可以有特等戰鬥英雄的稱號。實際上在唐朝也一樣,唐朝的勳位等級一共有十二等,其中最高一等就是上柱國。在當時這個勳位跟職事官的品級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唐朝不管你是什麼品級的,只要你獲得上柱國這個勳位的,你就能享受到正二品的待遇。
從二品

  1. 柱國。同上柱國一樣,它是唐朝勳位等級的第二等。也跟上柱國一樣,它一旦獲得不管你之前的品級是多少,哪怕你是小兵你也能獲得從二品的待遇。


其實從以上的數據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在唐朝一品和二品幾乎都為虛銜,沒有任何的實權的官職,當然在唐德宗之後三省的長官都是正二品的官員,但除了三省長官之外其餘的全部都為虛銜。而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在唐朝前期三品的品級已經是很高的啦,畢竟被稱為宰相的官職都只是三品啊。而到唐朝後期雖有改變,但此時的三品官職也不低,僅次於三省長官。

澳古說歷史


唐代並沒有“宰相”這個職務名稱,中國歷史上也僅僅在遼代北面官制中有具體叫“宰相”的官。一般討論中所指宰相,只是輔助皇帝的最高行政長官或團隊成員的代名詞。

唐承隋制,又多有變化。有唐一代,也多次變革官名。唐代用三省六部制,三省(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的長官都可以視作宰相,但漸漸成為虛銜。

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隋唐時期的尚書令與漢魏時期已不同,不再是內朝官,而是位高權重管理六部的行政首腦。但由於太宗李世民曾任此職務,之後就長期空缺了。而作為副職的左右僕射成了實際負責人,但進而也變成德高望重大臣的加銜了。

中書省長官叫中書令,武則天時曾改稱"內史"。門下省長官叫侍中,武則天時改稱“納言”。這就是《神探狄仁傑》中那些職務的背景。

因為上述職位的顯貴,皇帝不願意輕易授人,且一個蘿蔔一個坑,佔著位置的老幹部又未未必好用。於是皇帝就搞一些“工作小組”,組成實際的領導班子。

《新唐書》這一段寫的非常好:

①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然自漢以來,位號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②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其後,以太宗嘗為尚書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職,由是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

③自太宗時,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徵以秘書監參預朝政,其後或曰"參議得失"、"參知政事"之類,其名非一,皆宰相職也。貞觀八年,僕射李靖以疾辭位,詔疾小瘳,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蓋起於此。其後,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謂同侍中、中書令也,而"同三品"之名蓋起於此。然二名不專用,而佗官居職者猶假佗名如故。

④自高宗已後,為宰相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雖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師、中書令則否。其後改易官名,而張文瓘以東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同三品"入銜,自文瓘始。永淳元年,以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事"入銜,自待舉等始。自是以後,終唐之世不能改。

在唐代中期以前,中書令、侍中都是正三品官,所以稱做"同中書門下三品"。後來晉升為正二品。而六部尚書也都是正三品,十六衛大將軍也是三品,等等。


對於一品二品官,在《舊唐書》中國有羅列,整理了個表格,更清晰:

分析表格可知,唐代一品已經是最高品級,不存在超品的。除了皇帝與儲君太子,王爵也是一品而已。而且關於三公與王的政治待遇高低,魏徵等與李世民還有過爭論。

但如到了清代,宗室爵位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及民爵的“公侯伯”都是超品。內閣大學士是正一品,軍機大臣起碼也是個從一品了。所以這類影視劇看多了,就覺得狄仁傑品級低了。


幾葦渡


我們很多人看過《宰相狄仁傑》,狄仁傑雖是宰相,但也只是正三品。

印象中宰相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宰相只有三品,那一、二品得是多大的官?

這裡我必須說下唐朝的官制。

唐朝官階分為九品,分職官、勳官和爵官。簡單的說法就是,職官才是實際的官職,手中擁有行政權力,比如尚書令、尚書、中書令、侍中等;勳官是用來表彰有功人士的後人,如上柱國、柱國、開府儀同三司等;爵官是按地位封的,如親王、郡王、國公、縣公等。

唐代的官、階、爵、勳等官職非常複雜,清代比較簡單,官職主要九品十八級,而唐從四品之下又有上下之分,一共三十級。這裡只說一二品的官職,四品以下的就不多說了。

正一品大官分三師與三公,即太師、太傅、太保和太尉、司空、司徒。而從一品指太子的三師,這一品級以上的官位只是一種高虛銜,沒有實際權力,也並不常設。一品的官職是合適的時機給合適的人,而且被授人員一旦死亡就不再補充,所以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只是讓人倍感尊榮罷了,與之對應的是爵官的親王或郡王。

正二品的官位在武則天之前,只有尚書令。但李世民在做皇帝之前就曾當過尚書令,所以這個位子沒有不識相的敢坐。因此唐代的尚書令一直都是擺設。記得好像只有郭子儀曾被授予這個官職,但他還不敢接受,所以這個官職也是有名無實。也因為這樣,尚書令的佐官左右僕射就變成尚書省的最高長官,官職從二品。尚書省是唐代最高行政機關,類似現在的國務院。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瞭解,我排列官職簡表,可做參考:

職官

正一品

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輔佐天子,非常高的虛銜,沒有實際執掌,不常設。

從一品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驃大將軍:輔導太子,虛銜。

正二品

尚書省,尚書令:總理國家政務(設一人)

從二品

尚書省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保、太子少傅、京兆\\河南\\太原府尹、大都督、大都護。

正三品

侍中、中書令,六部尚書、太子賓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護。

從三品

御史大夫、秘書監、左右散常事、國子祭酒、殿中監、少府監、將作大匠、諸衛羽林千牛將軍、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長史、大都護府副都護。


爵官

正一品:親王

從一品:國公、郡王

正二品:開國郡公

從二品:開國縣公

從三品:開國候


勳官

(無一品)

正二品:上柱國

從二品:柱國

正三品:上護軍

從三品:護軍

(圖片太難找了,還是大家多多見諒)

唐朝的官員等級有三十多級,分爵、職、勳等太過複雜。因問題只問一、二品官職,所以我只寫到從三品,爵官也有女性的官職,但也是虛銜,昭儀、昭容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出來。只希望我的回答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大國布衣


說到官職,以前一直以為宰相就是最大的,百官之首

因為唐代出了很多知名宰相,如房玄齡,長孫無忌,狄仁傑,李林甫等,所以很多人都以為在唐代宰相就是最大的官了

唐代官員體系採用的是三省六部制,所以三省六部制也最為大家所熟知

吏部主管文選、勳封、考課之政,下統吏部、司封、司勳、考功四司。

戶部掌天下財政,民政下

禮部掌禮儀,祭享,貢舉之政

兵部掌六部以下武官選授,支持武舉以及軍令

刑部掌律令,刑法

工部掌土木水利工程和國家農,林,牧

其實除了三省六部還有三師三公,御史臺,九寺,五監。

御史臺分為1.臺院。2.殿院。三.察院

九寺分別為:太常寺,光綠寺,衛尉寺,宗正寺,太僕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

五監分別為: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都水監

下面我用思維導圖做了一個體系表給大家分別介紹每個品級都有那些官位

一:正一品與從一品

二:正二品與從二品

三:三品及從三品

這就是唐代一品到三品官員的劃分和職位類別。

還有涉及軍隊和地方的諸衛,諸軍,以及地方管制。

一:諸衛:

十六衛的名稱,唐代前期變化甚多,到唐玄宗開元時方大體上固定為左右衛、二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

二:諸軍:

唐朝的軍隊大致包括禁軍,邊軍,地方武裝(如團結兵)等

三:地方管制

都督與督護

節度使與觀察使

以上是我的瞭解,大家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可以一起聊聊


Chungking文學


商代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他們都是古代王朝統治者非常崇敬的名臣,對於位高權重,匡扶社稷之人統稱為宰相。宰相在唐代不是專指一人,而是對一些重要職務的尊稱。

唐朝並沒有宰相這個職務稱呼,宰相只是尚書省下屬幾部最高長官的尊稱,而這些部門的首腦長官最高的品級也就三品,這與唐代的品級設置制度有關係。

唐朝使用的官制基本是隋朝官制的延續,都是實行的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總管政務執行;中書省總管皇帝詔令;門下省總管皇帝內宮。

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這些部門就掌管整個帝國的政務,都是實權非常大的職務。

唐代的官員品級被分為三十多個,從三品及其以下都是實職,一品、從一品,二品,從二品都是虛職,這種虛職的設置與李世民有很大的關係。

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李世民專屬)。

從一品: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開府同義三司,驃騎大將軍。

正二品:尚書令(李世民曾經擔任過)、大行臺尚書令、輔國大將軍。

從二品: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鎮軍大將軍。

正三品:中書令、侍中(代宗大曆年間擢升正二品)、六部尚書、十六衛大將軍、太子賓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護。

以上是唐代正一品到正三品的官職設置,由於李世民在高祖李淵時代擔任過正一品與正二品的官職,他發動玄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逼迫李淵退位,自己當了皇帝后,他曾經擔任的官職就不再設置為實職官銜,只作為榮譽品階授予功勳及宗室王公。

宰相在唐代並不是一個具體官職,而是對三品官員的一種尊稱,三品官員基本都是某個重要部門的首腦主管,權力非常大,而三品官員又不止一個,中書令可以被稱為宰相,六部尚書也可以被稱為宰相。

“宰相”對於唐朝的權力中樞非常的重要,算是整個帝國輔佐皇帝的最高管理層。


沉墨I方之城


唐朝實施的是群相制,宰相併不是一個正式的官職,很多官職都可以被稱之為宰相。

唐朝初年實施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別為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三省的長官分別為尚書令、中書令、侍中,都是正兒八經的宰相。這裡中書令和侍中都屬於三品官,但是尚書令是比較特殊的,下面單獨說一下。


整個唐朝時期,尚書令是二品官,只有李世民一個人當過,李世民當皇帝后,再無人擔任過。因此尚書省的副長官就成為尚書省的實際負責人,尚書省的副長官為尚書左右僕射,三品官,也是宰相(唐朝中後期被邊緣化)。

除了三省的長官是宰相,唐太宗時期為了分化相權,又指定一批高官為宰相,額外附加一個差遣官職叫做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是三品官。武則天時期,因為中書省和門下省被改為女性化的名字鳳閣和鸞臺,因此同中書門下三品也被改成了同鳳閣鸞臺三品/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當年武則天時期的宰相狄仁傑,就擔任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在唐朝,這些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們權勢滔天,但只是三品官,那麼一品二品又是什麼樣的官職呢?

一品官,主要有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開府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

這些官職,基本都是榮譽官銜,都是虛銜,給有功之臣和皇親國戚的。這裡稍微講一下開府儀同三司。

太師、太傅、太保,被稱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被稱為三公。三師和三公,合成成為三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司是實權官,可以開府辦公,比如說太師府之類的。有些官員雖然沒有沒有三司之名,卻有三司之實,叫做“開府儀同三司”。到了隋唐時期三司都是虛銜,不能開府,“開府儀同三司”也只剩下個名稱。

另外,唐朝的驃騎大將軍是武職之首,但並意味著就有兵權。

還值得一說的是,李世民當秦王,曾被李淵授予天策上將,那也是一品官,李世民專屬的。

二品官,前面說了李世民曾擔任過的尚書令,這裡不再多說。另外還有一個跟李世民相關的二品官,叫做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在唐朝時期也是李世民專屬的。

另外,文散官中的特進,武散官中的輔國大將軍也是二品官。

上面這些官職,有些是職事官,有些是散官,情況比較複雜,有空再給大家細說吧。


小鎮月明


這個問題題目不確切,首先我們要分析唐朝宰相是不是隻有三品。唐朝三省長官尚書令正二品,中書令,侍中正三品,副長官尚書左右僕射從二品,門下侍郎,中書侍郎正四品,這些職官都可以稱作宰相,有時候連尚書省副官的副官尚書左右丞都被稱作執政,之後出現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也是實際意義上的宰相。因為太宗李世民做過尚書令,所以之後尚書令一官不再授人,正常時期就郭子儀做過六天。另兩個官位中書令,侍中在中唐以後大都授予在外的武將和軍閥,但是尚書左右僕射還是有人做的,這是品級最高的宰相官職。


第二,唐代為了鞏固皇權,宰相人選的起點都比較低,品級也比較低,這樣的人上來權勢不大,皇帝易於掌握,一般六部侍郎資歷的就可以做宰相,不想讓他幹了打發回去做侍郎輕輕鬆鬆。當然宰相位子坐久了德高望重的,加個一品的太尉,司空,司徒虛銜,那就是元老,比如房玄齡,李德裕,裴度,位列三公的宰相一般都不太會動了,除非皇帝換人。


每日一段歷史


唐朝沒有宰相的官職,只有品秩,唐朝是繼承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李世民開始授予了很多三省六部的長官為宰相,所以唐朝的宰相很多,名為群體宰相,三省六部長官在品級裡只到正三品,這就意味著在唐朝正三品就能擔任宰相了,並不是宰相只有三品,以《新唐書·宰相表》作參考。

唐朝中期,與郭子儀齊名的宰相裴度,死前只坐到了正三品的中書令,但死後直接贈一品太傅。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其中門下省長官為侍中,中書省長官為中書令,吏、戶、禮、刑、工、兵六部尚書,都為正三品官職,如果有國家大事,群相們在一起會商,這些都是實權宰相,所以造成了後人認為唐朝宰相只有三品的假象,但是三省六部有個中樞為尚書省,以前秦王李世民擔任尚書令,後來此職位就一直空缺,由尚書令的副手左右僕射主持事務,所以左右僕射也是宰相,為從二品,更以左僕射為朝廷首相。

繪像凌煙閣的工部尚書屈突通,也是實權宰相,但只是個正三品,死後才賜二品左僕射。

正三品以上的官職大多為榮譽職銜,比如二品的太子三少(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還有文官系的光祿大夫,武官系的鎮國大將軍和輔國大將軍,這些都是正三品的重臣加銜後提升品級的,或者給皇室加的榮譽銜。比如咱們津津樂道的薛仁貴到死也只是個三品衛大將軍,而繪像凌煙閣排名第十的段志玄,生前坐到了從二品鎮軍大將軍,死後贈了正二品的輔國大將軍。

房玄齡,唐太宗時期宰相,官場升遷之路可堪為楷模,李世民即位時任正三品中書令,後升從二品左僕射,累功至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死後賜正一品太尉,繪像凌煙閣。

一品官職與二品一樣,大多榮譽職,比如從一品的太子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唐朝也有延續幕府制,所以王公貴胄得到皇帝重賜後可以開府建衙,官職為開府儀同三司,意思是這個府的級別和三公三師一樣,三公是司徒、司馬、司空,三師是太師、太傅、太保,唐朝是正一品,三公三師是最尊貴的榮譽官職,有的活著就能獲得,比如長孫無忌輔佐唐高宗拜為太尉,郭子儀因力挽狂瀾也活著封為太尉,大唐軍神李靖是死後封為司徒。


圖文繪歷史


唐代宰相是三品官的說法不完全正確。

唐代宰相是三品官的說法,來源於唐代宰相很多時候要加一個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

唐朝實行群相制,有多名宰相,一定程度可以理解為宰相類似於現代能參加常委會的常委。

加一個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頭銜算是宰相,最初的用意是提高宰相的品級,因為很多宰相本來的本職官職品級達不到三品。譬如狄仁傑出任宰相時,最初的官職是地官侍郎(即原本的戶部侍郎),這個官職的品級只有正四品下,加了頭銜後,算是三品官,能享受三品待遇。

(宰相狄仁傑)

但在形成慣例後,原本官職品級高於三品的也要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頭銜,看起來就比較僵化迂腐。最典型的就是唐高宗李治時代,長孫無忌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頭銜出任宰相,長孫無忌的本職是太尉,品級為正一品,加個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頭銜顯得十分搞笑。

(宰相長孫無忌)

單純說下職官一品和二品官員情況,不說文武散官勳官爵位等頭銜。

正一品的官職有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太師、太傅、太保稱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稱三公,都是不常置的崇高榮譽頭銜,授予活人的情況較少。天策上將是李淵特別給李世民設置的官職,李世民後無人出任。

從一品的官職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和三師三公一樣,是崇高榮譽頭銜。

正二品的官職有尚書令、大行臺尚書令。尚書令是尚書省長官,當然的宰相。因李世民出任過此職,後來基本空置。大行臺是唐朝建國初設置過的機構,延續自北朝和隋朝,可以理解為軍事民政一把抓的戰區機構。大行臺尚書令是大行臺的最高長官,李世民和李元吉都出任過此類職位。

從二品的官職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從二品則虛銜比較少,實職比較多了。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基本也是榮譽頭銜,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很多時候是親王之類掛名。尚書左右僕射在唐初是當然的宰相,如貞觀名相房玄齡杜如晦都出任過此職,後來演變為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則是宰相,不加則不是。

大都督、大都護是大都督府和大都護府長官。都督府和都護府分等級,有大上中下等級別,大為最高等級。大都督和大都護雖然比較少,但還是實際職位。


仁勇校尉


嚴格意義上來說,唐朝無宰相,只是作為三省的一把手其職能相當於宰相而已,這一點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初就有昭告天下,這裡不做過多贅述。

唐時是三省六部制替天子佐管天下。分別為中書省、門下省與尚書省(下轄六部),分別是朝廷大政策的決策、審核與執行部門。此三省的一把手分別為中書令、侍中與尚書令,秩正三品。可別小看這區區三品,可也已經是唐朝官員能幹的有實權的最大官職了。唐朝人稱呼此三省長官為宰輔。


而至於唐朝的一品與二品,都是給皇室宗親或侯爵的虛職而已。當然,唯李世民除外。自唐建國,李世民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有實權且權力最大的一品與二品官員。實際上,因為李世民在唐朝的地位舉足輕重,自李世民後,整個唐朝官職品秩結構都圍繞其而改變。

回到話題,唐一品為三師(太師、太傅、太保)、天策上將、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其中太師教授知識,太傅揚其品德,太保任監護責;唐前太尉曾管軍隊,司徒管民政,司空任職監督。從一品為太子三師與各皇室親王、郡王、國公與侯爵等。正二品有尚書令、上柱國、輔國大將軍、開國郡公。唐歷史上,李淵初建國時,李世民曾位列三公中的太尉、司徒,與二品的尚書令,更是有一個獨一無二三公之下的天策上將,只有在李世民手中的太尉、司徒與尚書令才有實權。


李世民之後,為了避其諱,唐不再設天策上將與尚書令,把太尉、司徒等二品前的官職通通變成虛職,為的就是不壓太宗一頭。

所以,類似於狄仁傑的同鳳閣鸞臺平章師確實已經是唐朝官員實際上能當的最大實權官了,其位同宰輔,也就能理解為什麼狄仁傑看起來區區三品那麼牛氣沖天令無數朝野官吏如羊見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