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可以公开赐死太皇太后吗?为什么?

宝黛钗凤琏平尤


理论上是可以的,因为在古代皇权至上,但是这种违背伦常的事皇帝是不会去做的!



先来梳理一下人物关系!

当老皇帝驾崩,新皇帝继位后,新皇帝的母亲顺理成章的就成为了皇太后,如果此时皇帝还小皇太后会垂帘听政,帮着处理一些政务,如果皇帝已经成年,这个时候皇太后虽然没有实权,但是她在皇宫的地位很高,每天皇帝以及后宫嫔妃们都会来向她请安。当然,如果此时皇帝的祖母还活着,她在皇宫的地位就更高了,每个人都会尊称她为太皇太后。历史上有名的太皇太后很多,例如:吕雉,窦漪房,孝庄等等!


那么,皇帝可以公开赐死太皇太后吗?

首先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讲求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在社会上做的再好再成功,如果在家里不孝顺,他所做的一切都将被人否定,对于这一点皇帝们当然也知道,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弑父夺权的皇帝,但那些毕竟是少数,多数皇帝还是会带头尊守“百善孝为先”“仁孝治天下”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才能管理好国家,基于这一点,当皇帝的祖母也就是太皇太后犯了错,皇帝是不会公开赐死她的,顶多就是限制她们的人身自由直到她们死去而已!


综合上述,皇帝是不会公开赐死太皇太后的,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仁孝治天下”才能管理好国家!


唐古看今


皇太后和太皇太后是皇帝法律意义上的母亲和奶奶,对应的就是生母和亲生奶奶,按照古代继承法,这两者常常不一致。古人治国讲求孝道,礼仪纲常是国家基石,皇帝必须垂范,所以,即便是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出现违法犯罪行为,一般都不能处罚,更不能赐死。

不过,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不是一般人,她们首先是政治的产物,既然是政治人物,就不可避免陷于政治斗争。由于政治斗争,被皇帝赐死的皇太后至少有两位,太皇太后还真没有出现过。

皇太后、太皇太后与皇帝的关系

古代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一位男子可以有多为妾,但是只能有一位妻,皇帝也不例外。皇帝的妻,即皇后,其她的嫔妃统称妾。妻,亦称嫡妻,妾,亦称庶妻,妻所生儿子称嫡子,妾所生儿子称庶子。嫡长子是家族政治遗产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只有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庶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父亲的政治遗产。

自然,皇帝去世后,随着新皇帝上位,原来的皇后就升任皇太后,原来的皇太后就升任太皇太后。从太皇太后、皇太后,到皇帝、皇后、太子,统称嫡系,身份是君。

也就是说,从法律意义上讲,皇太后、太皇太后和皇帝是平等的,是法统唯一承认的亲缘关系。假如皇帝跟太后、太皇太后不存在血缘关系怎么办?对不起,你必须承认,因为你继承皇位的前提条件就是嫡系,必须与原来庶系生母割断母子关系。

历史上很多皇帝登基后,都不敢对亲生母亲有超越礼仪的封赏,更谈不上承认母子关系,否则就是违法行为。其实远离生母恐怕也是避免尴尬的最好办法,否则母子相见,母亲还得给儿子叩头。这就是宗法制的死板,带来的负面效应。按照这个规定,皇帝赐死皇太后、太皇太后,就等于杀了亲生母亲和亲生奶奶。在古代,无论是从法律还是道德上讲,都是不被允许的。

皇太后、太皇太后犯罪了怎么办

可是,万一皇太后、太皇太后犯罪了怎么办?处罚还是不处罚?

比如,秦始皇的母亲赵太后,与假太监嫪毐私通生子,甚至阴谋作乱。再比如郑庄公的母亲,暗中帮助公子段谋反。

当然不能用法律直接处罚了,因为在古代礼法才是根本大法,按照礼法,子为父隐是合法的,也就是说,长辈犯法,晚辈有义务替他隐瞒,不算犯罪。自然,皇太后、太皇太后犯罪也不能处罚,否则反而是皇帝违法。

所以,郑庄公和秦始皇只能发誓与母永世不相见,作为对母亲的精神惩罚。

臣民会不会有意见?没人会有意见,因为太后和太皇太后,不光是皇帝的母亲和奶奶,她们还是天下臣民,所有人的母亲和奶奶,谁敢说三道四?皇帝想处罚,天下人还不干呢!

历史上死于皇帝之手的皇太后

凡事都有特殊,虽说皇帝不能公开赐死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但是她们的身份毕竟不同于普通百姓,她们首先是政治人物,逃不脱政治利益的纠葛,当她们与皇权产生矛盾冲突时,结局恐怕就不一定按理出牌了。

晋武帝第二任皇后杨芷,是第一人皇后杨艳的堂妹。杨艳是晋惠帝的生母,杨艳去世前,怜惜儿子年幼,恳求晋武帝立堂妹杨芷为后,以照顾晋惠帝。晋惠帝登基后,杨芷被尊为皇太后。

可是,杨芷的父亲杨骏,与皇后贾南风陷入了残酷的政治斗争,结果杨骏失败被杀,家族一千多人被灭口。杨芷也被牵连,剥夺太后尊号,反过头来给儿媳贾南风磕头,求她饶过自己的母亲庞氏。

后来杨芷被圈禁于金墉城,连续八天不给供食,被活活饿死!杨芷之死,虽然贾南风是幕后黑手,晋惠帝的默许罪责难逃。

如果说晋惠帝杀母还有点遮掩,海陵王完颜亮杀嫡母徒单太后,则非常露骨并极其残忍!

海陵王完颜亮是金朝唯一不被承认的皇帝,没有谥号和庙号,后人只能称他为海陵王。完颜亮靠政变杀害金熙宗上位,按古代法律,完颜亮登基后,册封嫡母徒单氏为皇太后,生母大氏为太妃。

不过徒单氏对完颜亮残暴的行为并不认可,多次训斥他弑杀金熙宗,及酒后失德的行为。本来就对生母不能立太后就很不满意的完颜亮很生气,多次威胁要杀掉嫡母皇太后。好在大氏与徒单太后关系良好,在大氏的劝阻下,完颜亮隐而不发。

后来,完颜亮决定发动对南宋的全面军事行动,徒单氏激烈反对,惹怒了完颜亮,他恶狠狠地说:“非朕母,乃梁宋国王之小妻也。”于是派人将徒单太后,杀害于宁德宫,连她身边的十几名奴婢也一起杀光。

事后,完颜亮仍觉得不解气,又把徒单氏的尸骨,扔进河里以泄愤!

这可能就是历史仅有的皇太后被皇帝杀害事件,太皇太后被杀还真没发生过。

可见,作为地位最尊贵的女性,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哪怕有违法犯罪行为,也不会遭到皇帝的杀害,相反,由于政治斗争,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反而有可能惹来杀身之祸。那时候,皇帝再也顾不了孝道了,也不在乎天下人的指责了!


寻根拜祖


古代是君权至上,关于皇帝可不可以公开赐死太皇太后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皇帝如果愿意这样做就完全可以,但是古代讲究“百善孝为先”,遵从礼法制度,所以作为一国之君,考虑到自己的名声,皇帝一半不会轻易作出赐死太皇太后这样“大逆不道”之事。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如果太皇太后的存在威胁到皇权,那么皇帝依然会“痛下杀手”,不过在历史上皇帝杀太皇太后这样的事还真没有发生过。

杀皇太后的倒是有一件,是海陵王完颜亮干的。

完颜亮是金朝唯一不被承认的皇帝,没有庙号和谥号,他的皇位也是通过政变得来的。

当上皇帝后,尽管不愿意,但碍于宗法制度,完颜亮还是将嫡母徒单氏册封为了皇太后,生母大氏则为太妃。

当上皇太后的徒单氏并没有安分守己,享受太皇太后的荣光,而是处处与完颜亮做对,在徒单氏看来,完颜亮弑杀金熙宗是为天理不容,且完颜亮生性残暴,所以徒单氏每见完颜亮都是多加训斥。

因此,完颜亮和徒单氏的关系并不好,完颜亮几次放出要杀掉徒单氏的话,幸好完颜亮的生母与徒单氏关系不错,几次从中调和完颜亮才选择隐忍。

后来完颜亮想要大举进攻南宋,遭到徒单氏的激烈反对,早就对徒单氏心怀怨恨的完颜亮怎么能够容忍徒单氏把手伸到朝堂上来,于是派人将徒单太后,杀害于宁德宫,连她身边的十几名奴婢也一起杀光。

事后,完颜亮仍觉得不解气,又把徒单氏的尸骨,扔进河里以泄愤!

这可能就是历史仅有的皇太后被皇帝杀害事件,太皇太后被杀还真没发生过


煮酒温史


当然不行,皇帝虽然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却不能赐死太皇太后,公开赐死更是不可能。



太皇太后这个称呼的由来

太皇太后是打从西汉叫出来的。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后,每次父亲刘太公见到自己也要下跪,因为皇权,这是没办法的事儿。可刘太公毕竟是刘邦的父亲,孝顺的刘邦心里不忍,于是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把自己的父亲刘太公封为“太上皇”。既然有太上皇,那么太皇太后也就应运而生了。

此后的唐、宋、明、清一直效仿汉朝做法,太皇太后的叫法就这么沿袭下来。

皇帝不能赐死太皇太后有两个原因

一、跟“孝”有关系

中国是礼仪之邦,尤其是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而孝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重要指导思想。太皇太后作为皇帝的奶奶辈儿,皇帝权力再大,他首先是太皇太后的孙子,其次才是皇帝。


所以如果皇帝为了自己的统治,为了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戴,即使太皇太后有什么不轨行为,他也不可能为难她,只能是对其孝顺有加。

而且太皇太后这个名称的由来,也是因为刘邦对其父亲的孝顺才有的。因此皇帝必须孝顺太皇太后,否则会受到满朝文武和老百姓的诟病。

二、太皇太后一般都积威厚重,有很大的权势

太皇太后久居深宫,其能够从残酷的宫廷斗争中坐到这个位置,能力和手腕当然不可小觑。这就意味着,老太太虽然不管事,但不代表她不能管事。

而且太皇太后一般出身都很不一般,其家族肯定和皇族紧紧相连,家族势力盘根错节,皇帝要动太皇太后,怎么能不考虑自己皇位的稳定,不顾太皇太后背后庞大的家族势力呢?从这一点来讲,别说当众赐死了,惩罚她都不可能。比如汉武帝时期的窦太皇太后,皇帝还得看她脸色行事,何谈敢赐死她。


综上所述,所以说尽管皇帝有莫大的权力,但于孝道和皇位的安稳这两方面来说,皇帝都不可能当众赐死太皇太后。


墨雪问心


首先说太皇太后本身就是一个殿堂级别的存在。女人在后宫里能熬到太皇太后。活的久是一个最大资本。

太皇太后相当于太上皇的后妃,皇帝的奶奶,历史上太皇太后很多。感觉汉朝特别多,原因就是汉朝皇帝短命的多。

比如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太后(刘邦妃子),景帝时为太皇太后。

景帝刘启的母亲窦漪房(文帝皇后),武帝时为太皇太后。


昭帝刘弗陵的皇后上官氏,不过她没有儿子,她的称号属于宗法上的,15岁就是太皇太后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曾祖母级别的太皇太后。

宣帝刘询的皇后王氏(即邛成太后),元帝养母,成帝时为太皇太后。

元帝刘奭的皇后王政君(元帝皇后),哀帝、平帝、孺子婴及王莽新朝时为太皇太后。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位法定曾祖母级别的太皇太后。



荣升为太皇太后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第一,一定是太子的正妻或者是皇后。

第二,要有儿子,没儿子也行,继位的要承认她的太后身份。

儿子做了皇帝,而且皇帝活的还不能很长久。如果顺治帝能象儿子康熙那么长寿,估计孝庄太后只能是太后了。

第三,太皇太后必须要活得久。

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武则天,如果不是权欲很强的话,以她的年龄,也是可以做到太皇太后的。武则天不稀罕太皇太后,直接坐到了皇帝宝座。

《大明风华》里朱瞻基的母亲张皇后也是当了太皇太后的,宪宗的母亲周贵妃也是活到了孙子孝宗时期的。


皇上能公开赐死太皇太后吗?显然不能。

这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不符啊。中国自古“百善孝为先”,长辈即使有错,也只能委婉规劝,赐死,还不觉得千秋骂名。

何况太皇太后身份何其尊贵,皇帝作为天下表率,只能是竭尽孝道,还公开赐死,皇帝脑子正常都不会。即使祖母有错,估计只能得过且过。


历史逸事


喜欢看古装剧的朋友或许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比如说《还珠格格》的第三部里面,乾隆帝想纳一个歌女当贵妃,结果太后出来坚决抵制,并且矛盾一度不可调和。

那么问题来了:在古代真实历史上,皇帝和太后到底哪个权力大?并且,皇帝是否可以赐死太后乃至太皇太后?


古代皇权确立

古代皇权想要稳定,就需要制定一套潜移默化、人人接受的规矩。儒家思想受到封建皇权的认可和喜悦,于是,从汉朝开始,到近代,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华帝国的方方面面,不论是行政还是司法。

对于中华帝国来说,皇帝是帝国至高无上的存在,太后和太皇太后作为皇帝的母亲和祖母,因为皇帝的关系,也受着至高无上的尊敬。不过,按照封建政权的设计,太后和太皇太后只是一个受尊敬的角色,并不具有对帝国发号施令的权力——当然,紧急情况下,太后或者太皇太后可以在群臣的建议下,废黜无道君王。

而太后和太皇太后如果失德或者违法,皇帝出于帝国稳定考虑,可以秘密幽禁太后或者太皇太后,但不能公然废黜太后、太皇太后尊号,更不能杀害。

当然,制度设计的很完美,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并非如此。

皇帝与太后博弈

事实上,皇帝和太后之间,谁拥有更高的话语权,完全取决于谁的政治手段和威望更高一些。

先说太后可以压制皇帝的例子:汉朝初年的吕太后,压制汉惠帝,以及汉朝的前少帝和后少帝,都被吕太后所操纵。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前少帝甚至是被吕太后杀害的。吕太后对刘姓诸王实现了有效压制,直到吕后死后,刘家人才有翻盘机会。

再说皇帝可以压制太后的例子:三国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继位后不久就逼死当朝太后——吴景帝的朱皇后,并且在此后继续对吴国进行有效统治——如果不是西晋灭吴,很难想象孙皓的统治会继续延续多久。

其他情况


当然有时候,皇帝和太后的名头,只是一件工具而已——比如,朝廷出现权臣掌权的时候。

典型的例子有司马懿废黜曹魏皇帝曹芳。司马懿要求当时曹魏的太后出面,颁布诏书废黜曹芳——之后曹髦被司马昭的人杀死以后,司马昭也胁迫曹魏的太后颁布诏书,宣布废除曹髦的皇帝尊号。

此外,还有西晋初年,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和太后杨氏争夺权力,最终贾南风占据优势以后,以晋惠帝的名义,废黜并软禁杨太后,并且事后将杨太后暗杀。

总之,皇帝公开赐死太后的现象尚且不存在,更何况赐死太皇太后?不过,如果皇帝想要谋杀太后或者太皇太后,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藤树先生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那就是被尊为太皇太后的女子,她并不一定是当朝皇帝的祖母(包括嫡祖母、宗法祖母和生祖母),也有可能是曾祖母,历史上曾有三位法定曾祖母级别的太皇太后,分别是汉昭帝刘弗陵元配皇后上官凤儿,她是汉元帝刘奭的宗法曾祖母,刘奭即位尊她为太皇太后;汉元帝刘奭的元配王后王政君,她是汉孺子刘婴的宗法曾祖母,王莽摄政时,曾代替傀儡“皇帝”刘婴尊她为太皇太后;宋高宗赵构继室皇后吴芍芬,她是宋宁宗赵扩的宗法曾祖母,赵扩即位尊她为太皇太后。



直入正题,皇帝可以公开处死太皇太后吗?

答案其实很明显,那就是不能。

对于太皇太后,皇帝只能敬,却不能废,不能贬,更不能杀。

虽然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史中,为争夺皇位,是时常出现子杀父,父杀子,兄杀弟,弟杀兄,叔杀侄,侄杀叔的事情,但却很少出现子杀母的事情,更是没有出现孙杀祖母的事情。

为什么没有出现孙杀祖母的事情呢?这之中虽然有着祖母做不了皇帝的缘故,但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受“礼法”的熏陶。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诗》言:“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礼记》亦言:“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因此,在老祖宗的谆谆教导下,华夏民族自古就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一个“礼”字。


而在“礼”当中,尤以“尊老”最为人所重视。中国自原始社会开始,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就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因此,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社会,均以辈分最高的长辈为尊,因为他们辈分高,地位自然也就高,想想看儿子的地位能和父亲比吗?古代的尊老,是对整个中国而言的,并非是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去奉行“尊老”,为此更是形成了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



《礼记·祭义》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意思就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还是能获得最为优厚的一份。同时,在古代,古人不但在行动上尊敬老人,更甚者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养蒙便读·言语》载:“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就是说跟长辈说话,不能严肃,要细声细语,恭恭敬敬的,即使是长辈不对,也不能大声的跟长辈说话。

想想看,一个如此礼敬老人的民族,一个世代受到要“尊老”教育熏陶的民族,你认为他会去对自己的祖母,乃至是曾祖母动手吗?皇帝虽为九五之尊,但他同样也是人,也是从小就学习四书五经的皇帝,即使他再残暴,他也不会对自己的祖母干嘛。



毕竟能做到太皇太后的,她肯定是家中辈分最高的,是整个皇族的家长,一旦他敢对她下手,不说百官会群起而攻之,就单单是皇族的那些皇子、王爷、公主就能弄死他。况且,多数太皇太后对皇帝都没啥威胁,她们做不了皇帝,自然也威胁不到皇帝,所以皇帝完全就没必要去为难她,从而给人留下话柄。想想看,连为难都难,更何况是杀呢?

当然,因为皇帝的尊崇,一般时候,太皇太后是能得到善终的,地位也是无比尊崇的。但是,如果这位太皇太后是亡国的太后,那她的结局恐怕就不怎样了(历史上有位太皇太后运气实属逆天,亡国后依然被尊为太皇太后,这就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元配王政君,西汉亡国后,她被王莽尊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当然,她会被这样礼遇,主要是因为王莽是她的族弟,是亲戚,再加上当时西汉所灭,但其影响力尚在,因此她才会被如此礼遇)。



运气好的,最多就是被贬,但好歹还能活命,如宋理宗赵昀元配皇后谢道清,南宋亡国后,她被元朝降为寿春郡夫人。而运气差的,是连命都没有了,如北魏宣武帝元恪充华宣武灵皇后胡氏,北魏权臣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时,她被沉入黄河而死。

总得说,如果这位太皇太后不是亡国太后,那她绝对是能善终的,因为在礼法的限制下,即使皇帝对她再有意见,皇帝对她也是贬不得,废不得,更是杀不得的。


澳古说历史


皇帝可以公开赐死太皇太后吗?答案是明确的,不能!不仅不能赐死太皇太后、皇太后也不行。别说是赐死了,就连明面上的忤逆都不行。就算心中有一万个不痛快,表面文章皇帝还是必须要做起来的……

以孝治天下

历朝历代的帝王们无不强调要“以孝治天下”,何谓“孝”?最起码不忤逆双亲是必须要做到的,不是吗?赐死自己的祖母,不管是亲祖母也好、嫡祖母也罢,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了!既然强调“以孝治天下”,皇帝就算要违背,也不可能公开违背,否则等于在自己打自己的脸……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都不孝了,难道还指望臣民们去尽孝吗?

那么,历朝历代的皇帝们为何要如此推崇孝道、甚至上升到了“以孝治天下”的高度呢?说白了,皇帝要的不是孝,而是忠!所谓忠、孝实际上是一体的。连生养自己的双亲都不孝顺的人,还指望他忠君爱国吗?中国古代的孝,讲的是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父亲打死了忤逆的儿子是不需要负刑事责任的,即便是无故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也要罪降一等。换言之,中国古代的孝是无条件的!

中国古代的皇帝为何要强调无条件的孝?事实上,他们强调的不只是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更重要的是后一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前面已经说过了,忠孝是一体的,而历朝历代的皇帝们要的就是这个臣下、百姓无条件忠君!如果皇帝带头公开赐死了自己的祖母、嫡母、生母等等,那臣下弑君篡逆也便成了“理所当然”。此例一开,后患无穷!

正是因为这种政治需要,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以孝治天下”并亲身作出表率。清朝皇帝每日雷打不动向皇太后请安难道真的就只有母子情深吗?不不不,这背后是有深远政治意义的!清宣宗道光帝比自己的继母恭慈皇太后(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小不了几岁。如果按照年纪,足以论姐弟了;至于亲情,那就更加没有什么亲情可论了。但是,清宣宗一直以对待母亲的规格对待这位只比自己大几岁的继母,每日请安,为什么?就是因为政治需要!

皇帝与太皇太后、皇太后有矛盾怎么办

有一点须搞清楚,就算皇帝与皇太后、太皇太后有矛盾,也不能公开发难!对于没有权势、仅仅是任性的祖母、嫡母、生母,皇帝基本都是可以容忍的。但对于在弄权的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也不能公开废黜、更不能赐死,只能通过其他方式解决。首先是剪除其背后的政治势力,没有了依靠,太皇太后、皇太后不过就是一个女人而已,并不难对付。但废黜和杀了肯定是行不通的,充其量也就是软禁了事。不过,政治斗争失势的太皇太后、皇太后一般也比较明智,认怂就是了,反正皇帝也不便杀了自己,起码还可以保全自己身后的外戚家族。即便是千古第一帝秦始皇,虽然扬言要杀了自己的生母赵太后,可到头来也只是幽禁了事。为什么?难道是秦始皇良心发现吗?恐怕也不见得,说白了还是政治需要。

如果皇帝斗不过太皇太后、皇太后,那就只有认怂了!要么老老实实当傀儡,要么私下积蓄实力、等着老太太咽气之后再一举夺权!众多的傀儡皇帝就不去说了,离我们最近的清朝就有。这里说一说等着老太太咽气夺权的汉武帝刘彻,太皇太后窦氏在世期间,汉武帝虽然想要夺权,却没有办法拿下窦太后。只能先借助东瓯战事获取了事实兵权、逼窦太后交出了虎符。同时又利用窦氏家族内部不和,对窦氏家族进行分化瓦解。但始终也不敢动窦太后分毫,直到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才最终清洗了窦氏家族、掌握了实权。说到底,汉武帝并不是怕一个瞎老太太,同样是因为政治需要,他不能动窦太后!

综上所述,无论太皇太后还是皇太后,皇帝就算对她们有再大的不满,也不能将其废黜,更加不能公开赐死。因为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孝道,还涉及到这背后的“以孝治天下”。为了强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无条件忠君,皇帝必须强调无条件的孝!而且必须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否则后患无穷……当然,政治斗争在所难免,失势的太皇太后、皇太后虽然不会有被废黜和性命之忧,但软禁的日子恐怕也好过不到哪里去,不是吗?所以,聪明的太皇太后、皇太后都会在知道要输之时主动交出权力颐养天年。在没有了利益重来的大前提下,亲情有时候还是管点儿用的!皇帝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刻意去为难自己的祖母、生母。至于嫡母,那就不一定了……看她表现如何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在中国古代,皇帝在很多人心中地位,真的是相当神圣,整个国家都在他掌握之下。皇帝万一发怒,效果可是不堪设想。套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天子一怒,血流千里。不光是官员,老百姓,见了皇帝可以说诚惶诚恐。也包括很多后宫嫔妃,上一秒你是“高高在上”的娘娘,下一秒有可能被打入冷宫。不过在后宫中,有一个人身份比较特殊,哪怕犯了太大错误,皇帝也不便公开处死。她就是太皇天后,也就是皇帝的“奶奶”。为什么皇帝不敢公开赐死太后呢?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



一、太皇太后辈分过大,皇上唯恐挨骂名

在古代讲究以孝治国,甚至到了愚孝的地步,甚至延伸到了“天下无不是父母”的地步。太皇太后是皇上的奶奶,按照辈分来讲,她就是皇上的长辈。皇帝应该对其格外尊重,哪怕是“面子上”,做给外人看的,也必须维持双方的关系。哪怕太皇太后犯了再大的错,像夺权,干涉朝政等,最重的惩罚就是打入冷宫。


担心朝政生变,影响大局

能够坐上太皇太后的人,基本上没有泛泛之辈。毕竟能够屹立三朝,岂是寻常女人能够做到的,否则根本坐稳这个位置。要么就是前朝有人支持,后族实力特别雄厚,家族握有军权。这种也是皇帝比较忌惮的,就像汉武帝何等雄才大略,刚开始登基为帝时,也是受制于祖母窦太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她本身能力足够强,像武则天,赵娥等,典型的政治女强人。这种在朝堂上经营多年,重臣都依附于她,能够左右朝政,甚至皇位人选。通常皇帝如果没有十足把握,为了避免引发兵变,通常都不敢赐死太后。


为了皇族内部的团结

某种程度上来讲,太皇太后和皇帝算是“亲人”,虽然有的没有血缘关系。不过在朝中大臣,还有天下老百姓看来,都是一家人,都是亲戚。彼此的关系,算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如果贸然赐死太皇太后,难免让皇族内部成员,觉得心狠手辣,不利于内部团结。一个江山的落败,很大程度上都是从内部开始,这种也是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以史正衣冠


在封建社会的继承制度中,现任皇帝的祖母会被尊奉为太皇太后,也有皇帝登基后,对已去世的祖母追尊为太皇太后的。尊奉的太皇太后往往是先帝册封的皇太后,但由于继承关系的嫡庶之别,及“兄终弟及”继承规则的影响,太皇太后很可能是现任皇帝的嫡祖母,也可能是现任皇帝的宗法祖母、生祖母。但不论血缘关系如何,太皇太后都是国君的“法定祖母”,是正式的封号,所以于法而言,皇帝杀不动,于礼而言,仁孝也约束着皇帝的行为。但由于继承关系与尊奉规则的影响,皇帝与太皇太后之间可能会产生矛盾,这就会导致“特殊事件”。

继承规则与文化认同的碰撞

据统计,除追尊以外,历史上在世被尊奉的太皇太后共计52位。一般来说,如果是嫡子继承皇位,那么只有皇帝的生母被尊奉为皇太后,继而成为太皇太后。如果是庶子继承皇位,第一顺序尊奉皇太后的是嫡母,即先帝的皇后,第二顺序尊奉皇太后的才是生母,这是嫡庶有别的体现,从先帝那里就要划清界线。当然,历史上也有同时尊奉嫡母、生母皆为皇太后的例子,如顺治帝的嫡母是皇太极册立的正宫皇后哲哲,生母是庄妃(后来的孝庄),崇德八年(1643),顺治帝即位,首先尊奉哲哲为母后皇太后,再尊奉生母为圣母皇太后,庄妃是母凭子贵,哲哲是继承法则要求,两宫并尊其实是体现了血缘与宗法的矛盾。康熙帝即位时同样是尊生母佟佳氏为圣母皇太后,尊嫡母为母后皇太后,与此同时,由于哲哲早在顺治六年(1649)就已经去世,故而尊奉孝庄为太皇太后合情合理。如果哲哲还活着,依旧是第一顺序太皇太后。


(孝庄剧照)

历史上第一位太后可以追溯到秦宣太后芈氏,而第一位太皇太后正是她的玄孙秦王政尊奉的华阳夫人芈氏,但名臣是“太王太后”。由于华阳夫人是安国君的王后,是嫡妻,所以在继承法则上被第一个尊奉为太后。而继任者秦庄襄王由夏姬所生,所以夏姬被第二顺位尊奉为夏太后,到了秦王政继承王位,就尊奉华阳夫人为太王太后,夏姬亦尊为太王太后。但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并未立后,只是在生母赵姬去世后追奉为帝太后,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帝太后。到了西汉,刘邦的原配妻子吕雉在汉惠帝时被尊为皇太后,她是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第一位皇后、皇太后,且在前少帝刘恭、少帝刘弘时成为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太皇太后。
(秦宣太后)


如果说吕雉的太皇太后皆是建立在宗支血缘之上,那么到汉昭帝刘弗陵的原配皇后上官凤儿时,就完全按照宗法尊封。汉昭帝去世以后膝下无子,在朝臣的商议下,是以汉武帝庶孙刘贺为帝,这与上官凤儿没有半点血缘关系,但她依旧按照礼法被尊为皇太后。刘贺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权臣霍光废除,另立汉武帝嫡曾孙刘病已为汉宣帝,上官凤儿又以辈分被尊为太皇太后,此时的上官凤儿仅十五岁,她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宗法太皇太后,且是最年轻的太皇太后。其实霍光还是上官凤儿的外祖父,在霍光在汉宣帝时期遭受打击,上官氏的母系一同遭受灭门,但惟独这位太皇太后得以寿终正寝,这也说明了太皇太后的地位在封建社会是崇高无比的。
(吕雉剧照)


在汉朝的宗法制度中,只有先朝皇后才可尊皇太后,进而尊太皇太后,宗室过继或庶出皇子即便即位,也不得以生母为皇太后。但到了汉哀帝时期,由于他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承继帝位,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汉成帝母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而按照宗法礼制,辈分又是尊卑有别的另一层概念,即长者为尊,这里与年龄无关,只论辈分。所以四位太后虽然并尊,但由于嫡庶、辈分上的差别,王政君才是最为尊贵的“老祖宗”。

(唐朝帝后服饰)



按照汉朝的宗法制度,皇太后可代行祖宗家法的废立大权,即使是权臣想行废立之举,也要向皇太后请旨,得到皇太后的诏书才行。这也反应了皇家宗法制度与皇帝后宫制度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体系,所谓“天为乾地为坤,皇天配后土”,皇后是后宫制度里的中宫之主,并统率六宫,地位如同皇帝于朝堂中。所以汉朝奠定了先朝皇后的地位,在晋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以后,又成为宗法制度里的尊贵象征。为了体现尊长的差别,很多朝代的后宫供养制度规定了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的奉养规格,除了皇后体现国母仪容的衣冠配饰以外,老祖宗永远是最高级别。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

其实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中国传统文化里讲究孝道,孟子曾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为五伦,其中孝悌为五伦之核心,“仁之实,事亲是也”更是奠定了封建君主施仁政以孝为先的统治思想。在儒家思想里,孔子、孟子、曾子将孝道思想发扬光大,并在《孝经》一书中提出“君父”的概念,这为封建君主专制提供了莫大的力量,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事君如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那么封建君主一样会以身作则,将孝道体现在祖宗家法中。所以,封建君主会想尽一切办法彰显自身的仁孝形象,明目张胆的赐死太皇太后不可能发生。


(康熙孝庄剧照)

历史上的特殊情况

“明太祖立国,家法严,史臣称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皇后、皇太后还是太皇太后,自古都规定了权力的界限。因为历史上的政权动乱,往往是因外戚专权、宦官专权而致。汉朝如吕、田、窦、霍、王;唐朝如长孙、武、杨。汉武帝在临终前特意提到了吕后专政,他说“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这里虽然提出了外戚的威胁,却不能形成有效节制,这个问题一直到朱元璋开创大明,才在宗法中做出约束,所以明朝是没有外戚专政的。这里也反应了封建君主与皇太后、太皇太后之间存在着宗法以外的矛盾,即政治威胁。加之继承制度带来的太皇太后不一定是现任皇帝的亲祖母,这又是于宗法内的矛盾。这两个矛盾任何一个被激化,都可能带来特殊事件的发生。


(窦太后剧照)

  • 懿安皇后郭氏

郭氏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孙女,又是唐代宗李豫的外孙女,唐德宗李适的外甥女,这样显赫的家庭背景,使她于贞元九年(793)就被选为广陵王妃。永贞元年(805),唐顺宗退位为太上皇,广陵王李纯即位,即唐宪宗。唐宪宗在世的时候没有册立皇后,郭氏只是被册封为贵妃。元和十五年(820),宪宗崩,郭氏之子李恒继承皇位,即唐穆宗,这才母凭子贵封了个皇太后。长庆四年(824),唐穆宗驾崩,其嫡长子李湛即位,是为唐敬宗,郭氏就被尊为太皇太后。在此之后,唐敬宗遭宦官谋害,后由宦官拥立了郭氏小儿子李悟监国,但不久亦被加害。于是郭氏下诏立唐宪宗庶子李昂为帝,即唐文宗,唐文宗立刻尊生母萧氏为皇太后,这就有了太皇太后郭氏、唐敬宗生母皇太后王氏、唐文宗生母萧氏“三宫太后”。



唐文宗是出了名的孝顺,对三宫太后皆侍奉有佳,也因诏立之恩,对郭氏格外尊重。而至开成五年(840),唐文宗去世,其弟李炎即位为唐武宗,武宗生母韦氏已故,就只是获得追奉皇太后称号,对于三宫太后的尊敬依然如文宗时期。唐武宗于会昌六年(846)去世,唐宪宗庶子李忱以宦官拥立而即位,是为唐宣宗,太皇太后郭氏亲支皇嗣子孙由此失去了继承大统的机会。而且唐宣宗的生母郑氏原本是宫女,还曾服侍过郭氏,唐宣宗即位后尊郑氏为皇太后,而郭氏从宗法上较郑氏更加尊贵,这就有了唐宣宗的不满。大中二年(848年)五月,郭氏可能由于唐宣宗的继承问题郁闷至极,与侍从登临勤政楼时企图跳楼自尽,而被侍从拦住。唐宣宗闻知此事后大怒,当天晚上郭氏便在兴庆宫冷井殿突然去世。这件事情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是唐宣宗所为,但在历史上留下诸多争议,唐宣宗弑杀太皇太后的嫌疑和动机皆存在。

  • 哀皇后徙单氏

历史上的太皇太后并不多,所以皇帝杀太皇太后的案例也就更为罕见,但皇帝杀皇太后的案例还是比较露骨的,如金国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杀害嫡母皇太后徙单氏。

徙单氏是金国第三代领袖完颜宗干的正室,但他却未能生下儿子,只将完颜宗干次室李氏长子完颜充继养。完颜宗干另一位次室大氏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就是完颜亮。完颜充与完颜亮都是辅助金熙宗的左膀右臂,且徙单氏与大氏关系亲近,但完颜亮忌惮徙单氏的嫡妻身份,向来提防徙单氏。金皇统九年(1150)十二月,完颜亮发动兵变,杀了金熙宗自立为帝,改元天德,是为金海陵王。随后将徙单氏与大氏皆尊为皇太后,但徙单氏不耻完颜亮的夺权行为,故受封而不贺,完颜亮至此怀恨。此后迁都中都,也只是将大氏接迎新都,留徙单氏于上京。


至贞元元年(1153),大氏病逝,临终前恳求完颜亮摒弃前嫌,照顾好徙单氏,于是完颜亮于两年之后,将徙单氏迎入中都。可当完颜亮伐宋时,徙单氏多有劝谏,后迁都汴梁,徙单氏又抱怨北方契丹作乱是南迁导致。完颜亮因此起了杀心,令人下诏,让太后跪受,并击杀太后。徙单氏就这样跪着被打倒,再由护卫缢死,完颜亮再令人焚烧徙单氏尸体,将其骨灰撒入水中,结局较为悲惨。

  • 武悼皇后杨芷

杨芷是司马炎第一任皇后杨艳的堂妹,杨艳于公元274年病危时,觉得自己的儿子司马衷愚笨不堪,此时又逢胡贵嫔得宠,担心自己死后胡贵嫔入主后位,对儿子不利,于是哀求晋武帝立堂妹为后,这才有了晋武帝第二位皇后杨芷。咸宁二年(276年),杨芷正式被册立为皇后,并为司马炎生下一子司马恢,可惜两岁时就夭折。但她姐姐的儿子司马衷却早已被立为太子,她的父亲杨骏也被提拔为车骑将军。司马炎为司马衷选的太子妃名叫贾南风,是为司马家族篡夺曹魏政权的功勋贾充之女。由于嫉妒,这个贾南风亲手杀了怀有司马衷孩子的宫女,马上要抱孙子的司马炎得知后就意图废掉贾南风,是杨芷多次劝阻才保全了贾南风。事情过后,杨芷就提醒贾南风不要再有此种行为,而贾南风就误认为是杨芷挑拨离间,害的她差点被废,从此开始记恨杨芷。


(杨芷剧照)

晋武帝驾崩后,司马衷即位,杨芷被尊为皇太后,贾南风被立为皇后,杨骏则成了实权在握的顾命大臣,有了外戚专政之嫌。贾南风在此时成了“正义的化身”,他于永平元年(291)策动楚王司马玮发动宫廷政变,并策动大臣上书弹劾杨骏谋反,接着宫廷内部开始对杨骏下手,杨芷得知消息后企图救父,但救援信被贾南风亲信截获。这就“坐实”了样芷父女二人的谋反行为。杨芷就这样先被幽禁,后被贬为庶人。随着谋反案的进一步彻查,司马衷的思维完全由贾南风主导,先后将杨骏一族,其妻庞氏一族诛灭。庞氏死后,杨芷就被押送回金墉城,贾南风随后将其随侍人员全部遣散,并不予食物,这位皇太后就这样被活活饿死,时年三十四岁。随后,贾南风在杨芷棺材上贴了灵符,并使用些镇邪的符书药物,以免她的亡灵向晋武帝高密。虽然杨芷并非司马衷所杀,但杨芷之死与他处理“谋逆案”的态度不无关系。


(贾南风,司马衷剧照)

综上所述,封建社会在“百善孝为先”的文化认同与统治需求下,并不太可能对皇太后、太皇太后进行迫害,除非涉及到后宫干政,形成外戚专权的威胁时,皇帝会选择性的应对,但明目张胆的杀伐并不常见。汉唐朝以后,皇帝通过并尊的形式确立生母地位,也解决了嫡庶之别带来的内心不平衡。如海陵王完颜亮这种弑君之人,更不怕伦理道德的束缚,他对徙单氏动杀念并不足以为奇。而司马衷这样的弱智皇帝,受贾南风的摆布,也成为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奇葩。

参考资料:《晋书》、《新唐书》、《金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