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見深有情有義、能謀善為,堪稱一代明君,為什麼得不到歷史認同


朱見深有情有義、能謀善為,堪稱一代明君,為什麼得不到歷史認同

朱見深可能是明朝歷史是被誤解最深的皇帝了

明朝的皇帝大多數都是自帶話題性,朱見深又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有人說他是“千古明君”,有人說他是“煉丹昏君”,甚至還有很多人拿他深愛比他大19歲的萬貞兒的愛情來諷刺他,還有很多人拿“紙糊三內閣、泥塑六尚書”的傳說來笑話他,更多的人是用“西廠汪直”、“皇莊圈地”和“傳奉官”的事情來批判他。當然也有很多人用“成化犁庭”的霸氣、《一團和氣》的才氣和政通人和的人氣來美化他

朱見深這兩極分化的形象其實都是產生於人們傳統的道德價值評判之下的,並且是以自己心目中“皇權的模樣”去評價他的。所以說人們在評論朱見深時,與其說是在評價他的人生,不如說是在評價他的皇權。

而封建社會的道德價值評判對於皇權時常是失真的。從這個層面來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朱見深的並不一定是一個真實的朱見深。

01、潮起潮落潮如水

朱見深有情有義、能謀善為,堪稱一代明君,為什麼得不到歷史認同

很多人只把他當成“姐弟戀”的典範

朱見深是明英宗朱祁鎮的長子,生下來沒多久就被立為太子,這樣的出身條件,無疑需要一個順風順水的人生境遇才能與之匹配但命運總是喜歡捉弄人,就連不到兩歲的朱見深,也不會因為毫無選擇的能力而倖免。他那個給了他無限榮寵的父親用一種荒誕的方式把他帶到了無窮無盡的黑暗之中了。

本為太子的朱見深,因為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叔父朱祁鈺即帝位,不光失去了太子的榮耀和和父親的恩寵,取而代之的是朝不保夕的恐懼和茫然失措的驚慌。即便叔叔朱祁鈺登基的時候,他還是太子,但是這個時候的太子不再是以前的太子了,不再是一種權力和身份的象徵,甚至是一種災難和恐懼的牢籠。叔叔朱祁鈺一定會想方設法地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的,因為這樣的事情走向才符合皇室鬥爭的規律和歷史政治的本質。只是不知道,到時候叔叔朱祁鈺會殺掉自己,還是廢掉自己?

朱見深有情有義、能謀善為,堪稱一代明君,為什麼得不到歷史認同

朱祁鎮真的給他兒子一生挖了不少的坑

儘管一年後,他的父親還是被接回來了,但馬上就被叔叔朱祁鈺給軟禁了,他還是一個孤苦住無助的“孤兒”;儘管朝中很多大臣都認為他才是大明的正統,但是事情還是如預期所料的那樣,他被廢立了太子之位,慶幸的是他還活著。

此後的歲月,他只能在深宮之中與一個叫萬貞兒的宮女相依為命。一方面要防止叔叔斬草除根,一方面又渴望雨過天晴,而且還是孤苦伶仃和高院深牆一直困擾著他。可想而知,朱見深的童年陰影有多大。甚至有人說,朱見深口吃的毛病就因為童年壓力過大而落下的。

1457年英宗復辟,朱見深被複立為太子,終於結束了終日惶恐的生活。7年後,明英宗去世,17歲的朱見深順利登基,是為明憲宗,年號成化。

如果說“皇室深如海”那麼朱見深的前期稱得上是潮起潮落潮如水,慶幸的是他這一股浪潮沒有被拍死在沙灘上,最終歸入大海,成為了大海的一部分。

02、有情有義有擔當

朱見深有情有義、能謀善為,堪稱一代明君,為什麼得不到歷史認同

恩愛?還是有情有義?

一個普通人要是能做到“有情有義有擔當”就很不容易了,朱見深作為一個皇帝能做到這一點就更難能可貴了。

我們不可忽視童年的陰影對於一個人的性格影響。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見過多少因為童年生活的不幸,成年之後轉而報復他人、仇恨社會的例子?朱見深登基之後能得到這樣的口碑說明其無愧於一個仁君。

到底朱見深做了什麼?能當得起如此的評價呢?

1、對萬貞兒不離不棄是為有情

朱見深有情有義、能謀善為,堪稱一代明君,為什麼得不到歷史認同

萬貴妃成就了朱見深,也給他惹來爭議

正如前文所說,朱見深有一個灰色的童年,對他來說童年還有什麼色彩的話,可能就只有那個始終對他不離不棄、比自己大19歲的宮女萬貞兒了。史載,萬貞兒對於朱見深是“保護之勤,恩愛之厚,逾於己出”。

朱見深和萬貞兒之間已經不能用簡單的愛情來衡量了。這是一種感恩也是一種眷戀。在“人情薄如紙”的皇室,真的很少有人能做到朱見深這個程度。當然有些人用“痴情”和“戀母”甚至“變態”來解釋朱見深這一有情的行為。我是不認同的,戀母情結或許有一點,痴情和變態就有點高估皇室的專情和嘲笑明憲宗的審美了。

古代的皇帝為了確保後代的枝繁葉茂,三宮六院是標配。所以專情對於一個皇帝來說是可遇不可求,同時也是很難被允許的。再說,朱見深登基的時候,萬貞兒已經36歲了,這在古代已經是可以做奶奶的年齡了,如果純粹從異性魅力的角度,估計是很難吸引朱見深的。

朱見深有情有義、能謀善為,堪稱一代明君,為什麼得不到歷史認同

你若不離不棄,我便生死相依

朱見深可貴的地方就在於他能投桃報李,面對這個曾經對他不離不棄、且已年華老去的女人,能讓她脫離奴僕地位的辦法只有娶她,畢竟不能認她作媽。朱見深的這一舉措也引起了他的親媽周太后的疑惑,她也想不通兒子為什麼會娶一個年老色衰的宮女,當時朱見深的回答是這樣的——

“彼使吾安之,不在貌也”。一個“安”字足以說明了一切。

寵愛萬貴妃是朱見深一生的“汙點”,戕害妃嬪、禍亂宮廷也是萬貴妃固有的“標籤”,但是這依然不影響我對朱見深的認可。朱見深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容忍和縱容了萬貴妃,但遠遠沒有後世影視劇中那麼誇張。清朝的乾隆皇帝就專門寫過一篇《駁明憲宗懷孕諸妃皆遭萬妃逼迫而墜胎》的文章,為萬貴妃說了句公道話。同時,細想一下,如果萬貴妃真的不允許其它妃嬪懷孕,那憲宗怎麼可能有十四個兒子、七八個公主的呢?

在我心目中,朱見深就是一個至情至性的人,這對一個身處權力巔峰的皇帝來說是極為難得的。

2、為于謙平反是為義

朱見深有情有義、能謀善為,堪稱一代明君,為什麼得不到歷史認同

為于謙平反是伸張道義

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才,歷事先朝,茂著勞績。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權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故復卿子官,遣人諭祭。嗚呼,哀其死而表其生,一順乎天理,厄於前而伸於後,允愜乎人心。用昭百世之令名,式慰九泉之意。靈爽如在,尚可鑑之。謙有功於國,而死於非命,人久為之冤憤,至是少慰釋雲。—— 《明憲宗實錄》

其實對於于謙,朱見深的感情應該也是複雜的,畢竟自己童年陰暗的生活與于謙是有很大關係的。于謙是那個廢掉自己太子之位的叔叔朱祁鈺的得力心腹,在景泰廢自己太子之位的時候,給事中李侃、林聰、御史陳英等人力持不可,而於謙恰恰選擇了袖手旁觀。

但是朱見深明白,于謙保衛了北京,保住了自己的祖宗基業,保全了大明江山,他是大明的功臣,是民族的英雄;他沒有因為個人感情而淹沒事實,而為了道義和正義,毅然決然地為于謙平反了。

特別是“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權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這六句鏗鏘有力的話,讓朱見深的明君風範、道義情懷躍然紙上。

3、恢復朱祁鈺帝號是為有擔當

朱見深有情有義、能謀善為,堪稱一代明君,為什麼得不到歷史認同

朱祁鈺雖然沒有一個好哥哥,但有一個不錯的侄兒

對於景泰帝朱祁鈺,朱見深是有足夠的理由來恨他的。幾乎朱見深的童年陰影裡都是朱祁鈺的影子。而且朱祁鈺的帝號是父親朱祁鎮廢掉的。朱祁鈺和于謙不一樣,于謙是功臣是名臣,為于謙平反至少還能搶佔道德高地,也還可以收買人心。而為朱祁鈺平反更大程度是他們老朱家的家事,皇室內部的是非功過絕大多數時候是一筆糊塗賬。

但是,即位後的朱見深對於他的叔叔朱祁鈺沒有任何清算,相反還以德報怨地為其恢復帝號,當有大臣提醒他,為朱祁鈺平反就是質疑“英宗復辟”的合法性時,他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

景泰以往過失,朕不介意。 《明憲宗實錄》

一句“朕不介意”顯示了朱見深的胸懷和擔當。

當然,以上這些只能從人品上來說明朱見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好人,但如果朱見深作為一個皇帝,只停留在這個層面上,也僅僅只能算作一個“老好人”。

03、善勇善謀善治國

朱見深有情有義、能謀善為,堪稱一代明君,為什麼得不到歷史認同

事實上的朱見深文武雙全

朱見深的廟號是“憲宗”,“憲”字用在皇帝身上有兩個意思博聞多能曰憲,中興之主曰憲,這是個挺高的評價了。但依然會有很多人因為

“偏聽則暗”來非議朱見深,不得不說,我們所瞭解的歷史和我們所給予歷史人物的道德價值判定是失真的。首先,為了更好地朱見深到底是怎麼成為“中興之主”的?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朱見深即位的時候的大致國情吧:

國內:荊襄百萬流民造反、四川蠻苗造反,兩廣壯瑤造反、寧夏陝西土官造反,揚州鹽商造反,甚至兩京都盜賊烽起;各地饑荒水旱地震不斷;

國外:蒙古進犯寧夏/陝西,佔領河套;建州女真崛起;吐魯番進犯哈密衛,並最終佔領哈密衛;

朱見深有情有義、能謀善為,堪稱一代明君,為什麼得不到歷史認同

朱見深的歷史功績被掩埋了很多,成化犁庭就是

從上述的情況來看,朱見深的成化期間基本上可以說是“內憂外困”,而且需要特別指出的幾點就是:

1、內亂像大藤峽造反,荊襄百萬流民造反,都是規模極其巨大;

2、外部對手是蒙古族傳奇英雄滿都魯/滿都海/達延汗,建州女真是李滿住董山等領導;都是雄才大略的首領;

3、因為土木堡之變,朝廷上的武將勳貴已經損失殆盡;

4、文官們勢大難制還離心離德;

如此內外交困的局面,換成一般的昏庸之主,真是難以想象是如何的焦頭爛額,但是初登帝位的朱見深卻是從容淡定、舉手投足之間就穩定了局面,這也越能顯示出朱見深的能力和功績。

朱見深有情有義、能謀善為,堪稱一代明君,為什麼得不到歷史認同

勝似閒庭信步

當然,介於篇幅限制,我也無法在此將朱見深的功績詳細羅列出來,只能簡單地作一些總結和羅列:

1、武功上成化犁庭,屠滅女真;大勝蒙古,收復河套;挫敗吐魯番,收復哈密衛;設孟密安撫司(緬甸);轄制西藏;削平不臣,安定兩廣,平定荊襄,設置鄖陽府,使流民安居樂業;

2、文治上:整頓吏治,精兵簡政,加強京營;改革武舉,使武舉制度化,常態化;嚴禁貴戚世家佔田;整頓鹽業,調整稅收結構,加大商稅比例;嚴明司法,慎重刑獄;

關鍵是朱見深在取得以上功績的同時,並沒有沒有枉殺大臣;朱祁鎮將江山交給他的時候,已經是一個滿目瘡痍的爛攤子了,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都已大勢難制了。在這種情況下,朱見深還能夠做到不縱容、不濫殺,從容的掌控朝政,穩定局面,更加顯示出其高超的政治能力。

綜上所述,朱見深是明朝難得的有為之君,文治武功、治國安邦都是頗有建樹,其“中興之主”的名號是實至名歸的。

04、敢愛敢恨敢放縱

朱見深有情有義、能謀善為,堪稱一代明君,為什麼得不到歷史認同

其實這是一個真男人

當然朱見深畢竟不是歷史上的完人,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裡面把朱見深寫得那麼不堪,顯然也不是完全的空穴來風,但是其將朱見深歸結為“軟弱之人”,我卻是絲毫不敢苟同的。

把朱見深對萬貞兒的寵愛演變成一種畸形的戀母情結,或許還在邏輯上有一點理由;但是對於一個決策果斷、勇於亮劍、敢於說不、強硬不屈的中興之主說成是軟弱之人,顯然就讓人無法理解邏輯何在了?

在我看來,朱見深不光不軟弱,而相反恰恰是一個敢愛敢恨敢放縱的人。力排眾議,寵愛萬貴妃的例子和其文治武功,已經充分證明朱見深不是一個軟弱的人了。但是,我還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舉例論證吧:

朱見深有情有義、能謀善為,堪稱一代明君,為什麼得不到歷史認同

說話有點結巴,做事卻不含糊

1、敢恨:朱見深小時候的故事大家都清楚了,總會有一些奸佞小人以為他再也無法翻身,,以至於認為他年幼可欺。這其中就包括都指揮使門達、東宮內侍王綸以及翰林侍讀學士錢溥,結果朱見深登基之後反手就是一道聖旨,斬王綸,貶錢溥,門達更是“論斬繫獄,沒其資鉅萬”。前面說了朱見深並不是一個心胸狹隘的人,只是這幾個人確實該殺。

2、敢愛:大明僅有的三位以軍功封伯的文官王越,就是在憲宗朝以橫掃邊境而嶄露頭角的。還有商輅等代宗一朝的舊臣,也在朱見深手中得到了大量的啟用。朱見深是一個真正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人。只要是他對得上眼的人,他就敢愛

3、敢放縱:充分體現朱見深霸道放縱的幾件事主要有,成化年間,朱見深對於那些沒事找事的言官們從來都不客氣,雖然不殺他們,但是打板子是常事。其二,就是在抄曹吉祥的家之後,把曹吉祥的田地全部歸入皇莊,對後世的圈地也有不良的影響;第三,重用汪直,建立西廠,雖說這其中有鉗制當時已經變質了的東廠和錦衣衛的味道,但是,

還是對於汪直的行為有點過於放縱了。好在後來也能聽取意見,罷免汪直、撤銷西廠。

還有人用“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萬歲宰相”和朱見深沉溺煉丹、常年不上朝的野史來編排朱見深,則顯得有點雞蛋裡挑骨頭了,且不說這些民間傳說是否真實,即便是如此,我想這些對於朱見深來說,也只能是瑕不掩瑜。

05、朱見深的形象為什麼會兩極分化?

朱見深有情有義、能謀善為,堪稱一代明君,為什麼得不到歷史認同

人不可貌相

從我個人的主觀感覺上來說,把朱見深視為比肩秦皇漢武那樣雄才偉略的千古一帝顯然是有點過了,但是就其所作所為來看,把他視作有為的明君卻是絲毫不為過的。

其中,《明史》之中就是這樣評價他的

“早正儲位,中更多故,而踐阼之後,上景帝尊號,恤于謙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輅,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時際休明,朝多耆彥,帝能篤於任人,謹於天戒,蠲賦省刑,閭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於斯復見。顧以任用汪直,西廠橫恣,盜竊威柄,稔惡弄兵。夫明斷如帝而為所蔽惑,久而後覺,婦寺之禍固可畏哉。”

這中間一句“仁、宣之治於斯復見”就足以說明所有問題。對於後面“顧以任用汪直,西廠橫恣,盜竊威柄,稔惡弄兵。夫明斷如帝而為所蔽惑,久而後覺,婦寺之禍固可畏哉”的部分依然是值得商榷的。理由如下:

1、重用汪直確實有政治需要,參考石亨叔侄和曹吉祥叔侄的造反,特別是曹吉祥叔侄的造反(宦官造反在明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就可以知道自從明英宗以後,明朝的廠衛勢力基本上已經脫離了預設的軌道,並難以控制。西廠的設立,有明顯的平衡、控制東廠和錦衣衛的政治傾向和作用。但這一點上顯然有點過猶不及了。

2、所謂“婦寺之禍”其實就是指萬貴妃的事和煉丹的事情,一個是感情問題、一個是生活問題,其實這兩個事情都不能作為評價一個皇帝的主要參考。萬貴妃的事前文已經說明,煉丹的事情就更好說明了,歷史上秦始皇、李世民等雄才偉略的雄主們,都有長命百歲的願望。

朱見深有情有義、能謀善為,堪稱一代明君,為什麼得不到歷史認同

朱見深沒有得到歷史的認可

總的來說,朱見深是一個功大於過、瑕不掩瑜的明君。可是他的名聲為什麼會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呢?主要原因也有可能是以下幾點:

1、與萬貞兒的感情不符合傳統的道德價值判斷。事實上,很多後來人都把這件事當作笑料在看,甚至不惜歪曲、編造事實,到了現代,也有很多人出於獵奇的心理,從而不加考證地“全盤接收”。

2、《明史》是在清朝時修撰的。由於“成化犁庭”的緣故,明憲宗的很多歷史功績並沒有得到客觀的體現,這種有意的淡化讓朱見深的歷史形象暗淡了很多。

3、文官們的刻意放大缺陷。明憲宗可以說是明朝最後一個還能掌控文官集團的皇帝,後來的孝宗、武宗就開始對文官集團無能為力了。從明憲宗時期對待文官集團的一些舉措和文官集團的一些反應,都可以看出皇權在打壓文官集團上是費力心思的。然而筆桿子是掌握在文官集團手裡的,所以朱見深的名聲也好不到哪裡去?

4、一些非正規的傳播渠道混淆視聽。比如《明朝那些事》裡對朱見深的描述就非常不客觀,還有一些熱播電視劇為了抓人眼球,故意往“亂力怪神”的方向引導。

綜上所述,朱見深兩極分化的形象是一種歷史評判的失真。這種失真其實還是由於傳統的道德價值對於皇權是帶有偏見或者有色眼鏡的,或者說是帶有很強的主觀性的。文官人在評定皇權的時候,首先考慮的總是這個皇權是否觸犯了自身利益,比如歷史上的秦始皇、楊廣的很多皇帝都受到過這種失真的評價。

06、歷史感想

朱見深有情有義、能謀善為,堪稱一代明君,為什麼得不到歷史認同

歷史有時候和西廠一樣,沒有黑白

歷史其實真的很有趣,所以我們很多人都喜歡讀歷史。但是趣味性不能代表歷史的全部,歷史更應該是理智的,是有邏輯的;是辯證的,是經得起推敲的。

所以,我不太喜歡那些人云亦云的關於歷史的討論,我也不喜歡那些獵奇的“歷史資料”,一個真正的歷史愛好者,首先應該正視歷史的本身,然後能夠從歷史中獲得一些思考和感悟。

就朱見深的歷史形象來看,顯然是遭受了極大的誤讀。這也充分說明了,大多數人都生活在“雙重標準”的考量下,大多數人都是以有色眼鏡在看人看事,大多數人都是朝著對自己有利的角度去評判事情。即便是至高無上的皇權也難逃厄運,即便是九五至尊的皇帝也只能任人評說。

反轉一個角度,由此可見,古往今來,那些敢於說真話,敢於公平客觀地評價他人甚至對手的人是多麼的可貴和可愛。無怪乎,有一種說法叫

“世上最難得也是最寶貴的勝利就是贏得對手的尊重”,在這一點上,朱見深顯然就不如宋朝的老好人宋仁宗,但朱見深並不一定要做一個好人,以他人生經歷之坎坷,他能做到最後這個程度,就足以勝過歷史上的大多數封建君主了。

而我們對於歷史人物的道德價值評判更不應該流於表面,只有我們公正地對待歷史,歷史才會公正地給我們反饋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