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黄河滩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资源

7.1 滩区的文化资源

黄河滩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保护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的保护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保护体系。但是当把滩区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根据滩区面向黄河(而非背离黄河)的发展思路,对文化资源保护的划分要有新的视角:即黄河文化和水利文化是最重要的、有历史和地域价值的、滩区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它们是滩区文化的核心。其次是中原文化,在区域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文化资源,他们虽不具有滩区代表性,但具有重要地位和较高的保护等级。第三层级是滩区的民俗文化,反映了滩区人民的喜好风俗和智慧,能够代表滩区人民的精神文化。

7.1.1 黄河文化

1、治水功臣——栗毓美

栗毓美祠位于今官厂镇刘固村。

栗毓美(1778-1840), 字含辉,又字友梅,号朴园,又号箕山,山西省浑源县人,清嘉庆七年(1802)以拔贡考授河南知县。之后历任知州、知府、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河务。

宣宗道光十五年,即 1835 年,黄河阳武汛段上下 50 余里河水暴发,涮塌堤身,水依北堤流。东河总督栗毓美创原武砖坝 40 余道,又筑阳武板张庄至孙堤砖坝 20 余道,河始南徙,化险为夷。栗毓美试用砖坝成功后,曾向皇帝上书请求推广,一方面用砖比采石便宜、一方面砖比石的粘合剂更耐腐蚀。现在这些老砖坝仍有遗存。后人为了纪念他,为他修建了祠庙,拜他为“河神”,称为“栗大王”。

新乡市黄河滩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资源

2、黄河水利——曹岗险工

曹岗险工位于河南省封丘县曹岗乡,黄河河南段因泥沙含量大,河床一般比堤背面高 3 米~13 米,称之为“悬河”。岗险工处,黄河河道由东西流向急转为南北流向,形成横河,河水急冲堤坝。曹岗险工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53 年)。工程长 5260 米,根石围长 5583 米,坦石围长 5456 米。李鹏同志和温家宝总理曾亲临险工视察黄河。是湿地风光的绝佳观景点。

新乡市黄河滩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资源

3、黄河水利——39 道丁坝

39 道丁坝,作为黄河向北转弯第一处邻水观景点,景观条件优越。位于念庄村东侧,黄河转流向北的第一道湾,筑就了 39 到丁坝,作为控导工程。此处风景较好,每处丁坝均有游客压出的车道,直通坝头水畔。未来拟在其北部滩涂,种植花田,美化景观。

新乡市黄河滩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资源

4、黄河历史——铜瓦厢决口处

李庄镇“铜瓦厢决口处”,正值黄河改道转弯处,清朝咸丰五年(1855 年),黄河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北部决口,酿成著名的铜瓦厢改道,又经过一百三十年演变发展,形成今天的黄河下游。这次决口改道不但结束了七百多年黄河南流的历史,而且是当今黄河下游形成的直接原因。

新乡市黄河滩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资源

5、黄河生态——黄河故道鸟类保护区

待滩区拆迁完成,将扩大黄河故道鸟类保护区范围,增加一定观鸟设施、游览设施,与黄河转弯处纪念性场所,形成李庄镇沿黄旅游名片。

新乡市黄河滩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资源

关注更精彩,明日更新中原文化:古文物——玲珑塔;古建筑——城隍庙;古战场——官渡战场遗址;古遗址——古黄池遗址;古遗址——陈桥驿;名人——韦氏祠堂(一门三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