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為什麼對衛青的評價不高?

張天承


大將軍衛青。

歷史上,衛青和霍去病是漢武帝時期的“帝國雙璧”,率領漢家將士,深入漠北,決戰匈奴,保衛邊疆,開疆拓土,取得赫赫戰功。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然而歷史上的文人墨客都把衛青建立的功勳認為是其“幸運”,其命好,對衛青的歷史評價也不是很高,使人深思。


衛青以外戚身份得漢武帝商識,為文人墨客所不喜。

衛青的姐姐是衛子夫,漢武帝的皇后。同時衛青的老婆是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

但是衛青本人出身低下,曾經是平陽公主府上的一介馬伕。


衛青因為其姐姐是皇后的緣故,有機會得以受到漢武帝的賞識,從而一展才華,成為大將軍,建功立業,青史留名。

而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大部分是自以為懷才不遇,自認為自己只是沒有機會一展抱負,鬱郁不得志,所以他們對衛青通過外戚身份建功立業不以為然,所以對衛青的評價不高。

衛青為人低調,沒有形成有深厚根基的家族。

衛青雖然討伐匈奴,戰功赫赫,但是為人謙虛低調,沒有張揚強勢的個性。

衛青去世之後,因為巫蠱之禍,漢武帝與太子劉據兵戎相見,父子相殘。

最終衛青的外甥太子劉據自殺身亡,衛青的姐姐皇后衛子夫也自殺而死,衛青家族也受到打擊,其後代子孫在漢朝沒有形成有深厚根基的家族。

沒有根基深厚的家族,沒有大的宣傳影響,所以衛青的豐功偉績沒有得到宣傳,所以讓人覺得衛青的歷史評價不高。


花開花落緩行客


本人是歷史愛好者,尤其喜歡軍事,要說對衛青的評價,我也對他評價不高。

首先,衛青打仗太過於求穩,當然了小心無大錯,但是這樣一來也就註定了衛青立不了奇功,所以衛青打仗從戰術上說沒有創新。

其次,衛青打仗成本太高,漢武帝對衛青可以說寄予厚望,打匈奴不希代價全力支持,可是再強的國力也經不起巨大的消耗,漠北大戰後漢朝也打不起大仗了。l

最後我想說,漢武帝后期對衛青是失望的,因為衛青戰術上太過於求穩,舉國之力打匈奴最後也只能說是重創匈奴,漠北大戰衛青部沒能擊斃或者是活擒匈奴可汗,這讓漢武帝很失望,所以漠北大戰後衛青逐漸失去了權力。

漢武帝為什麼欣賞霍去病?因為霍去病打仗生猛,經常是打到哪吃到哪,這樣一來打仗成本低經常以少勝多,尤其是漠北大戰,霍去病戰果要遠大於衛青部,這點讓漢武帝很滿意。

衛青當然也算是中華名將,但是公正的說如果和韓信白起霍去病等比起來還是要差點的。


天宇的文史情懷


歷史上為什麼對衛青的評價不高?

歷史上對衛青的評價真的不高嗎?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本人也是不太確定。但我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光看某一個人、某一面的評價,人都會有七情六慾,都會帶有主觀好惡,因此難免會有失偏頗。

現在人認為歷史對衛青的評價不高的依據,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 一、認為司馬遷對衛青評價不高。《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中,太史公對衛青的評價原文如下:

太史公曰:蘇建語餘曰:“吾嘗責大將軍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大夫毋稱焉,願將軍觀古名將所招擇選賢者,勉之哉。大將軍謝曰:“自魏其、武安之厚賓客,天子常切齒。彼親附士大夫,招賢絀不肖者,人主之柄。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驃騎亦效此意,其為將如此。

這個是衛青霍去病的傳記,在整個短篇中,並沒有半個字體現出對衛青的低評,相反倒是對霍去病的一些不體恤下屬的不滿。

然而,由於衛青霍去病的名字曾經出現在《史記佞幸列傳》第六十五中,原文如下:

……自是之後,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也。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

一些懷著不同的目的的人,終於找到了突破口,就因為這句話裡面因為有衛青、霍去病的名字,就斷章取義地把衛青、霍去病歸列成佞幸一類,其心可誅。實際上《史記佞幸列傳》第六十五是誰的傳記呢?是漢代佞臣鄧通、趙同和李延年等的合傳,他們無才無德,逢迎拍馬之輩,靠外戚、美色等關係上位後,霍亂朝綱、是真正的奸臣、佞臣;而太史公把衛青霍去病的名字寫在這裡,只是為了起個比較的作用。

簡單一句話,就是,衛青、霍去病也是外戚、但他們是靠自己的才能邁上高位的,而且他們也沒有霍亂朝綱,怎麼是佞臣呢?


  • 二、後世文人的推波助瀾,最著名的要數下面兩句:

唐代大文豪王維《老將行》的“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唐代大文豪王勃 《滕王閣序》中的“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只想說一句話,文學家不是歷史學家,寫的東西都帶有主觀色彩,就和現在的電視劇一樣吧,能把羋月演成貞潔烈婦,把司馬懿演成忠君愛國。可信度又有幾何呢?

因此,我們要看歷史對衛青的評價,從文學家的文學作品中來評價是不可取的。我們還是要從歷史以及軍事歷史上去看。

後世史學家、行家評價:

唐高祖李淵曾經在稱讚李靖時提到過衛青:
李靖是蕭銑、輔公祏膏肓,古之名將韓、白、衛、霍,豈能及也! (《舊唐書》引)

這裡是把衛青和韓信、白起並列的絕世名將,最高規格的了。

軍事大宗師李靖對衛青的評價: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正奇兼善者如孫武,衛青,諸葛亮寥寥數人耳。

李靖的軍事上的地位,相信都知道,無需細說吧。


蘇洵對衛青的評價:

漢之衛、霍、趙充國,唐之李靖、李勣,賢將也。漢之韓信、黥布、彭越,唐之薛萬徹、侯君集、盛彥師,才將也。

這裡蘇洵可是非常非常高的評價衛青了。前後對比,前面可是比後面的規格高。


岳飛對衛青的評價:

衛青,霍去病將之典範,吾當效之。又云:戰法革新破匈奴,衛青始。

岳飛的治軍能力,不需細說,而他以衛青為榜樣。


曾國藩對衛青的評價:

此何等時,又可以尋常行墨困奇倔男子乎

一代完人對衛青的評價,奇倔男子,豈能用出身來衡量評價?


總之,衛青在後代軍事行家眼裡,是為將的典範,享有崇高的地位。相反,文學家吹捧的更像當今的網紅,只是為了滿足一些人的寄託罷了。


很高興,衛青、霍去病重新回到歷史教材之中。


比禾觀史


歷史對衛青的評價不高,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

可以說很大程度上,這都是和衛青的出身有關。事實上後人之所以對衛青的評價不高,根源最初能夠追蹤到司馬遷身上。

畢竟我們對於衛青的瞭解,都是從《史記》上得知的。每一個人在讀《史記》的時候,對司馬遷的影響也是最大的。

不得不說衛青就是司馬遷討厭的一個人,司馬遷之所以討厭衛青,是因為衛青這個人,他本來是奴隸出身,靠著裙帶關係,當上了大將軍。

司馬遷是很鄙視這種關係的, 也許,是吃不到葡萄,覺得葡萄是酸的心裡。司馬遷感到命運對自己是不公的。

若是自己也有這種關係,是不是就不會被閹割了呢?

我們可以變相的在認為,司馬遷之所以討厭衛青,就是在討厭漢武帝。但是,漢武帝畢竟是皇帝呀,他是無論如何都不敢得罪漢武帝的。

對於司馬遷來說,本來自己犯的不是什麼大錯,就是因為沒有關係,沒有錢。因此,遭受到了奇恥大辱,被割掉了丁丁,連一個男人都不是了。

你說對比與衛青的經歷,司馬遷是不是很無辜,是不是有很無奈。

司馬遷不但嫉恨衛青,霍去病也是如此。

在司馬遷看來,他們的上位都是走了捷徑的。因此,相對來說司馬遷更加敬重的人是李廣。

因為李廣才是一步一步靠著自己的勢力當上的大將軍。

司馬遷是一個文人,他對衛青的評價不高,也就導致了後來的文人,他們都對衛青的評價不高。

因為歷史上有很多文人都是不得志的。

若是文人不得志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會把自己比喻成李廣,本事是有,但是,得不到上司的賞識。

在這樣對比一下衛青,頓時覺得對衛青一點都沒有好感了。

可是,我們都知道衛青是靠著裙帶關係上位點不假,但是,人家衛青是真的有真才實學,論打匈奴的話,恐怕沒有人能夠和他相提並論吧。


漢史趣聞


關於這個問題,比較複雜。

簡單來說,對衛青的歷史評價,有人認為居功至偉,有人卻認為一般。

下面,本人從兩大方面,簡單的闡述一下。

一,好評。

1,伯樂漢武帝方面。

發現衛青不止善於騎射,還懂得不少行軍打仗的知識後,漢武帝決定讓他率領一萬兵馬迎戰來犯的匈奴。

一戰成名後,衛青更是一發不可收拾起來。

最終,衛青領兵重創了漠南(也就是現在內蒙古一帶)的匈奴,使的他們十幾年內都沒有了對漢朝的威脅。

憑藉著這些豐功偉績,衛青被封為大司馬、大將軍等職務,達到了權力巔峰,甚至地位比丞相還高。

2,唐朝唐德宗時期。

書法家兼禮儀使顏真卿提議,追封六十四位古代名將,其中就包括衛青。

並且,衛青就位於第二列第七位,位於管仲、李牧等名將之後,而在張飛、呂蒙、賀若弼、郭子儀等名將之前。

3,北宋宋徽宗時期。

這個時期,朝廷對武廟的名單進行了適當調整。

衛青同樣位列其中,並且位於東邊的從殿。

排在衛青前面的,有吳起、田單、周亞夫等,而關羽、周瑜、尉遲敬德等人,則排在衛青後面。

4,北宋時期,有一部名為《百將傳》的傳記,其中就有衛青。

二,一般評價

1,衛青出身不好,母親生活作風問題,導致文青和漢武帝的第二任皇后衛子夫是異父同母關係。

就因為這個原因,好多人,尤其是注重出身的文人,不願意對衛青好評。

例如,公認為比較客觀公正的司馬遷,在史記當中的各種名人列傳中,就將衛青的位置,排在出身名門、但功績相差甚遠的李廣之後!

並且,司馬遷沒有單獨為衛青書寫世家,而是將衛青列入衛子夫的世家介紹中。

2,漢武帝時期,經過文景之治的多年積累,得以對匈奴展開大決戰。

雖然漢朝取得了極其輝煌的勝利,並徹底去除了之前的尷尬,如開國皇帝劉邦的白登之圍、被迫讓中國歷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和匈奴和親等。

但是,一系列大決戰後,漢朝的國力出現了嚴重削弱,老百姓的生活非常困難。

重點在於,漢武帝后期,西漢開始了盛極而衰。

衛青作為漢武帝的第一大將,因而和漢武帝一樣,揹負了一些差評。

3,元代時期。

因為當政者身份特殊,再次恢復唐玄宗時期武廟十哲的狀態,不再祭祀衛青等歷代名將。

4,元代後。

因為種種原因,衛青等名將也沒怎麼享受到之前被國家祭祀的待遇。

因而,衛青的名聲,不再像之前那樣婦孺皆知。

總之,歷史上對於衛青的評價,多次出現變化。

在本人看來,衛青當得起千古名將這個稱號,值得後來人頂禮膜拜!


天問魚


兩個原因:一個是親姐是皇后。正因為這個關係才得到了漢武帝的信任,雖然衛青本身能力很強,也絕對勝任大將軍一職。為了避嫌,衛青一直很低調。但是,朝中的文官們還是一向看不起出身低微的衛青。另一個是霍去病的原因了。還是親戚,衛青的親外甥,年級輕輕戰功赫赫,但是死的太早了。衛青是大將軍,有人就把霍去病的死怪罪到衛青頭上了。

最後,由於衛子夫因故被賜死,衛青也鬱鬱而終。朝廷主流和寫史書的,當然會貶低衛青,所以評價很低。


荒野墨客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在中華大地上總共崛起了幾十個王朝,其中強大如唐朝,富足如宋朝,還是有最有氣節的明朝,但如果說最讓人喜歡的朝代,那一定就是漢高祖劉邦建立的漢朝了。而漢朝時最讓人喜歡的皇帝,必定是漢武帝了。在他在位期間,反擊匈奴,平定南越,開創了絲綢之路。更是有著“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霸氣口號,由此可見漢朝當時是有多麼的強大。當時漢朝百姓紛紛以漢為榮,因此才會有了漢族這個名稱。

  

  而如果說漢武帝如何取得這麼大的功績,那肯定離不開兩位著名的將軍了,那就是衛青與霍去病了。在反擊匈奴之戰中,無論是衛青還是霍去病都有著極為耀眼的戰功,而霍去病更是封狼居胥,年僅弱冠年齡就被封為冠軍候。而在漢武帝時期,不光對外戰爭中有著極大的勝利,在文學方面更是誕生了一部曠古著作,那就是《史記》。

  

  《史記》中記錄了大量的關於古代與當時的人物事蹟,是由司馬遷一人嘔心瀝血完成的。但是在《史記》之中,並沒有過多的給予衛青這為當時的大英雄好的評價,相反甚至有一點貶低衛青的意思。為何在《史記》中對於衛青的評價不高呢?難道是司馬遷討厭衛青嗎?

  

  對於衛青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率領漢朝軍隊在當時屢次打敗匈奴,為大漢王朝掃除了一個近百年的邊關重患。而這樣的功績難道不應該受到千古讚揚嗎?而在徹底掃除了匈奴的威脅之後,像衛青這樣的功高蓋主的將軍,則成了漢武帝的重點猜忌對象。

  

  以至於衛青在人生的最後十幾年之中,不得不小心謹慎的迎合漢武帝喜怒無常的性格,在這期間,自己幾乎什麼都做不了,整日都要在皇帝面前表現出自己已經行將就木的樣子,以此讓漢武帝覺得自己已經造不成什麼威脅了。因此衛青在這時候的表現,尤其是讓當時的司馬遷所不齒。

  

  還有一方面原因就是衛青身為當朝皇后衛子夫的弟弟,實打實的皇親國戚,也是漢武帝的親戚,而恰好司馬遷當時又極其痛恨外戚,因此對於衛青並沒有太多好感。而學過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司馬遷曾經因為漢武帝下令而受過宮刑,因此對漢武帝存在著一種敵視,但他不敢表現出來,因此只有在書中對於漢武帝的親戚進行隱隱約約的貶低。

  

  因此在《史記》中,司馬遷沒有大肆描寫衛青的戰功,沒有給衛青過高的評價,反而對衛青有一點點看不起,甚至說討厭衛青這種皇親國戚。


半世晨曉的唯美


歷史對衛青評價不高?

或許這是你的錯覺,事實上無論是在衛青活著還是他死之後,歷史上對他的評價都是相當的高。

他活著的時候他的三個還在襁褓中的兒子就因為他被封侯了,霍去病也是因為衛青才得到漢武帝的賞識,當時他不僅是對外征戰的常勝將軍,對內,他還是大中大夫、侍中、大司馬大將軍,可以說國家政事和各種大型決策都少不了衛青,但是在他活著的時候,沒有一個朝臣去構陷他,即使後來衛家人倒了血黴,那也是在他死數年之後才發生的事,而且主角還不是衛家人,是劉據。即便是後世的各位賢能英雄,對衛青的評價也是一個比一個高。

之所以給我們一種衛青在歷史上評價不高的錯覺,守仁君認為是兩件事導致的。

李廣之死

李廣是衛青霍去病登上歷史舞臺之前最有名的漢朝大將,他“飛將軍”的名號不是自己吹出來的,那匈奴人叫出來的,這就很說明問題。

但是在漠北之戰中,衛青故意支開李廣,讓其率東路軍單獨前進,可是因為沒有嚮導導致軍隊迷路,和衛青大軍錯過,最終導致匈奴單于逃跑。

衛青回師後問責李廣,李廣不願意收刀筆吏的侮辱選擇了自殺。

很多人把李廣的死歸罪於衛青,實際上衛青或許有私心,但是也僅僅是想幫幫公孫敖而已,絕對沒有想害李廣。首先那次出征武帝原本就沒打算讓李廣去,因為李廣年紀太大了。取守勢時,他老道的經驗可以派上用場,但是現在是主動進攻,需要的是銳意進取、敢打敢拼,李廣就不合適了。武帝剛開始不同意李廣去,李廣硬要去,武帝就暗中囑咐衛青,讓衛青不要令李廣和匈奴人直接對陣,這才有衛青把他支開的一幕。後來衛青詢問李廣,也是在如實上報軍情而已,李廣的死,和衛青關係實在不大。



霍去病閃亮登場

霍去病就如同夜空中的那顆流星,雖然只閃耀了短短几秒鐘,就已經讓天下人為之震撼。

十七歲隨衛青出兵,率騎兵八百深入大漠,大敗匈奴,殺敵2000人,其中有數位匈奴的高官和貴族。

十九歲獨自領兵徵河西,殲敵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漢朝自此佔據河西,為後來打通絲綢之路做好準備。

21歲率步、騎兩軍數萬人北征,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北海。自此漠南無王庭,匈奴徹底被打垮。

短短几年內,霍去病便立下如此大功,他的光輝似乎完全蓋過了他舅舅衛青。

但是當年漠北大戰,原定計劃是衛青出定襄接戰兵力較少的左賢王部,霍去病出代郡和匈奴真正的主力匈奴單于部對抗。所以當初衛青手下多為步卒,霍去病手下多為騎兵。

可是二人出兵後,衛青遇到的則是匈奴單于部,霍去病則遇到了左賢王部。

是衛青用步兵擺陣大敗匈奴單于部主力,才讓霍去病有機會建立大功。霍去病的功勞,和他舅舅衛青是絕對分不開的。

衛青吹響了漢王朝反擊匈奴的號角,並且幾乎經歷並主導了每一次反擊匈奴的大戰,他的功績就算沒有人記錄,歷史也不會忘記。


守仁讀仁


那個歷史對衛青評價不高了,衛青木有出來前,漢對匈奴對木有什麼勝績,就衛青開始,漢軍開始反敗為勝,另外衛青還培養出了霍去病,衛青以戰養戰大大的消耗了匈奴人的戰爭潛力,而且最後漠南大戰,精銳部隊都給了霍去病,老將李廣帶部隊又迷路了,衛青又碰到了匈奴絕對主力,以少勝多,打的匈奴單于屁滾尿流,從此漠南無王庭!


samruanqiqi


其實漢武帝的用人風格還是任人唯親的,只不過他的運氣比較好而已,沒有出現太大的敗筆,大家公認的失誤主要是在貳師將軍李廣利的任用上。

長安令汲黯曾經向漢武帝報怨他的用人風格是“後來居上”,不注重老臣而是時刻可以提拔新人。

基本上也是按照裙帶關係來用人。

有一種說法是漢武帝既好男色也好女色。

有一個男色很出名,叫韓嫣,司馬遷將其與衛青一樣視之為佞臣,而韓嫣作為男色身份是被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親自賜死的,後來韓嫣的弟弟據傳也得到了寵信。

而恰好大司馬大將軍衛青、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貳師將軍李廣利他們容貌又都很帥,而且出身也都很低,衛青是騎奴,霍去病是私生子,李廣利是樂工,所以下面有一些他們依靠容貌的色情因素得到重用的猜想。

《史記》因為這一因素考慮,將衛青歸於佞臣對待,所謂“佞臣”,就是“能臣”但沒有原則,只擅長諂媚帝王的評價,導致後世對衛青評價一直不是太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