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認識一種魚--鯿魚

鯿魚,又名鯿,亦稱長身鯿、鯿花、油鯿;古名槎頭鯿,縮項鯿。在中國,鯿魚也為三角魴、團頭魴(武昌魚)的統稱。體長40釐米左右,比較適於靜水性生活。主要分佈於中國長江中、下游附屬中型湖泊。生長迅速、適應能力強、食性廣。

每日認識一種魚--鯿魚

中國特有魚類。主要分佈於長江中、下游附屬中型湖泊。遼於黑龍江、鴨綠江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閩江、海南島、珠江各水系

一代偉人毛主席在暢遊長江後,留下了“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這樣的流連佳句。讓武昌魚聞名海內外

鯿魚肉質嫩滑,味道鮮美,可食部分達70%以上,營養豐富,是湖北梁子湖的特產。由於其食性廣、成本低、生長快、成活率高、易捕撈,能在池塘中產卵繁殖,且具有味美、頭小、含肉量高、體形好、規格適中等優點,因而被作為優良的草食性魚類品種在全國普遍推廣。近年來,鯿魚成為市場暢銷品種,養殖經濟效益較好。20世紀60年代起先後被移植到江蘇、上海等地,現已成為我國主要的淡水經濟魚類之一

鯿魚的原產地不是現今的武昌,而是現在的鄂州市,在三國時稱“武昌”。據史書已載,孫權巡遊湖北鄂城,發現城南幾十裡許有座小山,名叫武昌山,以武為昌,正合以兵戎起家的孫權心意,即將鄂城改為武昌,同時還發現這裡有一種滋味特美的鯿魚,遂命名為“武昌魚”。孫權定都武昌後,盡情享受武昌魚,並用來賞賜功臣。說明三國時期武昌魚美味已被推崇。在我國悠久燦爛的魚文化史上,武昌魚以其優美的體形、甘醇的味道、豐富的營養以及燦爛的文化名揚四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