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言文到白話文是進步,那麼口語詩和“醜書”是文化的倒退嗎?為什麼?

大眾微評號


  從文言文到白話文是進步,那麼“口語詩”和“醜書”的是文化倒退嗎?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說說自己的看法,僅供參考。

  一、一種文化是進步,還是退步,有其標準。

  一種文化現象的出現,到底是代表了一種進步,還是代表了一種退步,是有衡量標準的。這個標準就是樸素的歷史唯物主義,即經過時間的檢驗,證明了這種文化現象對於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還是消極的作用。一般情況下,一種文化現象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就是進步的,反之,就是退步的。

  二、幾種文化現象的定位

文言文到白話文、“口語詩”和“醜書”都應該屬於文化現象。那麼如何來定位它們呢?筆者是這樣看的:

  1、從文言文到白話文

  中國曆經幾千年的歷史發展,文言文一直承載著記錄與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白話文的出現,加速了文言文退出歷史舞臺的步伐。

  相較於文言文的晦澀,白話文迅速被大眾所認可和接受,主要源於其對於知識的傳播和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對於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根據樸素的歷史唯物主義標準,文言文走向白話文是一種進步,無可爭辯。


  2、“口語詩”

  “口語詩”就是口頭語言即我們平時所說的話,只不過帶點兒詩意而已。從歷史來看,我國的“口語詩”出現還是比較早的,《詩經》中就有,那是古詩中的口語詩。新文化運動出現之後,劉半農、胡適等都有過口語詩歌的創作,當代的田間先生、臧克家先生等也寫過這種作品,現代口語詩歌就更多了,也不乏名家有所涉獵。但都不是主流情況。

  根據樸素的歷史唯物主義標準,“口語詩”只是一種文化現象,絲毫沒有形成過潮流,受眾面也非常狹窄,因此它的出現,根本談不上文化倒退,也上升不到這個高度。


  3、“醜書”

  “醜書”是現代的產物,是指在許多展覽作品甚至獲獎作品在創作時“不往美觀上去寫”,有意漠視用筆,破壞結體,誇張變形等等。

  相比書法的主流書寫情況,“醜書”的受眾面極其狹小,註定不會動搖主流書法的根基。

  根據樸素歷史唯物主義標準,“醜書”只能算作一種文化現象,其天生的狹隘性註定其不可能影響社會文化大的發展趨勢,根本上升不到這個高度來加以討論,不能算作文化倒退。


  綜上所述,從文言文到白話文是進步,是被樸素歷史唯物主義標準已經證明了的。而“口語詩”和“醜書”只能歸為兩種文化現象,它們先天的狹隘性,註定了它們不會影響整個社會文化的向好發展,算不上文化倒退。

  


飛揚文字


文言文到白話文不是倒退。

文言文只不過是文人寫書作文用的,老百姓還都是講方言或者說白話文的,要不然民間為什麼會存在很多方言呢?就像我們這個地方農村仍然說方言,不可能人人都普通話,就像古人一樣不可能人人都講古文,滿口之乎者也。

現代教育和古代教育的方式不一樣,古代沒有那麼多課程,主要是古典經典書籍,四書五經等是其主要內容,古人讀書就是整天背,抄寫這些內容,所以他們具有這樣的功底。近現代工業革命的發展,使得社會生存率提高,使用文言文不方便交流,所以白話文就成了必然選擇,當時倡導新文化運動,也使得白話文成為主流。

當然像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大部分都是用的白話文,通俗易懂,老百姓一看都明白。

所以是進步,不是倒退。

醜書,是一種瞎胡鬧,就好比小時候用尿和泥玩一樣,是鬧著玩,自己開心就好。不管孬好,不管泥和的好不好,大家心情好就行了,但不要在網上炫耀,否則會讓人感到騷氣的。


綠蟻紅泥醅酒


文言文到白話文是新文化運動的勝利。文言文是古人日常交流的語言文字,隨著社會的發展,口頭語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文言文變成了一種脫離了日常工作、生活的純粹的文字。像魯迅的《孔乙己》中所表現的,滿口的“之乎者也”已成笑柄了。

文字的本質特質是交流的工具,白話文的革命和建國後簡化字的改革,漢語拼音、普通話的推廣,大大提高了中華民族整體的文化水平。現代白話文小說、詩文也迎來了繁榮時期,以魯郭茅巴老曹為代表文學家留下來大量的經典著作。毛澤東的哲學論著、政論文、新聞稿都是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

口語詩、醜書是一種“接地氣”把表現吧,就像吃多了珍饈美味,也來點野菜野味吧。這主要取決於人們的審美觀念,現在是“審醜”時代,還是有一定市場的。究竟能不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那就讓歷史來說話吧。





半支蓮6


從文言久到白話文也不能說是進步,只不過是多了一種表述方式,或者說更強調了另一種表述方式,畢竟白話文自古代就一直存在。就如同人們嫌楷書太慢,就發明了行書,你說行書就進步了楷書就落後了,恐怕也未見得。就看在什麼情況下使用罷了。譬如每年祭黃陵,祭文全用文言文,莊嚴肅穆,十分貼合祭奠炎黃先祖的氛圍。設想用白話祭文,就顯不倫不類了。


菊園書巢


從文言文到白話文是進步,那麼“口語詩”和“醜書”的是文化倒退嗎?

題主你好!很高興和你討論這個問題!

我寫口語詩,也不寫口語詩。我覺得口語詩是詩歌的一個類型,不存在什麼文化的倒退。這就好像有的人喜歡吃很精緻的食物,有些人則不然。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從文言文到白話文,是因為生活條件的改變。先秦時期的人講話,講的是文言文,那個時候的口語和書面語都是文言文。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的語言和生活緊密銜接,口語就是書面語,書面語就是口語。

後來書面語和口語逐漸分化。到了唐代時期就顯現出比較明顯的特徵。到了清朝這個特徵愈加明顯。從各個朝代的文學作品就可以看出來。書面語和口語的分化,使得書面語離生活越來越遠。語言遠離了生活以後,它就變成了少數人的專利。

如果要創作出絕大多數人喜聞樂見的作品,就要使用和人民的生活緊密銜接的語音,只有這樣,文學創作才不會被少數人壟斷,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才能夠得到滿足。

早在唐初時候,就出現了口語詩人(甚至更早)詩人,比如王志梵、塞山……

口語詩也有它的藝術講究,特別重視語言的含蓄性和語義的豐富性,也就是說,他強調詩歌的張力,要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現在很多攻擊口語詩的人,他自己並沒有寫出幾首詩。



安雅威


文言文到白話文肯定是進步,對知識普及具有重大意義,缺點是缺少了產生成語的土壤,漢語的言簡意賅主要是成語。

古典詩到現代詩就難說,現代詩表達更細膩,缺點就是不順口,沒法朗朗上口,極難百世流芳。

醜書完全是歪門邪道誤入歧途,普羅大眾不覺得美,這書法壓根沒意義,一些現代藝術也是如此,只能說是黔驢技窮。


六月是誰


您好,我是詩詞小說交流匯,有幸為您解答問題:“從文言文到百話文是進步,口語詩和“醜書”是文化倒退嗎?”

要想解答您的問題,就得把您的問題解開了講!因為您的題目信息量很大!

首先說:“從文言文到白話文的進化!”您的題目把白話文當成進步這一說有待商榷,充其量只能說適應當今社會發展!

白話文是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明確主張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要求。

然而,丟掉傳統的文言文之後,現在是什麼樣呢?先不說有幾個人看得懂浩瀚的古文獻了?就連國外的電影到亞洲取景,拍到日本可以有忍者可以有和服,拍到泰國有寺廟有和尚,拍到中國呢?只有灰頭土臉的農民!不排除國外電影故意黑中國!但是反省一下自己,中國給世界留下了什麼傳播甚廣的傳統文化?

所以說這個問題“從文言文到白話文是進步”的說法不夠準確!當年為了讓更多普通人更輕鬆的學習到文化,不得已才降低了學習的門檻,這有利於降低文盲率,提高中國人普遍素質,但是也丟掉了不少傳統文化的精髓!所以國家現在也沒有放棄文言文,學校裡還學得到!足以證明文言文沒有落伍和退步這一說!

再說您說的“口語詩”!我想應該是指現代詩吧?現代詩是順應時代的,也就是提倡白話文開始,古詩已經沒有群眾基礎了!

現代詩在語法和字句上沒有古詩的講究和推敲!但是在意境上絕不會低,甚至比古詩蘊含得更多!(我寫過十九字的現代詩供大家鑑賞《英雄》~山石滾落時,我們看著逃路,你看著滾落的軌跡!)如果有人說現代詩是糟粕,要嘛是他看到的現代詩確實沒寫好(現代詩門檻太低,所以很多是濫竽充數的),要嘛是他沒有鑑賞能力!可以下結論:現代詩絕不是退步!

最後論證“醜書”!我也看過新聞,那些所謂的大師張牙舞爪,醜態畢露,譁眾取寵!絕對是敗類無疑!一切以獲得利益獲得關注缺少實質內容的都是糟粕!

所以我的答案是“文言文”“白話文”“口語詩”都是進步!唯獨“醜書”是退步!


詩詞小說交流匯


這其實是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文言文到白話文的進步,最大的優勢是推動了文化的普及和知識的推廣,文言文言簡意賅是因為過去的文字載體受限,甲骨文、竹簡這些載體寫不了多少字,雖然言辭精美、精煉工整,但是門檻很高,表意並不準確,很多文言文都存在多種解釋,實際上是有弊端的。但後來紙張和印刷術普及後,文言文的字數也在隨之擴大,表述也更加清晰準確、易懂,到後來電排以及大規模印刷技術成熟,出版物普及以後,人們對信息的訴求越來越旺盛,進而帶動文字量和白話文的推廣,可以說這確實是個進步。

第二,口語詩,其實也是一個進步,但不如文言文到白話文的促進意義那麼巨大,因為這個受眾群體小,而且更重要的是人對詩文美的認知上,更傾向於工整對仗,含義雋永,而口語詩要達到這個標準,難度是非常大的,所以,現代詩很難出現廣為傳播的經典作品。

第三,醜書,這個不同於前面兩者,這個是典型的退步,為什麼這樣講,是因為前兩者都有促進推廣的目的,而醜書卻不同,它難以複製,難以傳承,表意不但不精確而且還更加模糊,最重要的是出發點不同,醜書的主要目的還是標新立異博取眼球,是為了名利,從骨子裡就帶著世俗的氣息,只是一種炒作工具,當然是倒退。


何言汲汲


白話文出在五四運動前後,可以說是近代才有的。

在此之前,文言文是主流,學的是文言文,寫的也是文言文。

如果不識字,根本聽不懂文言文,所以在古時才有讀書人的尊貴。

白話文的進步在於哪呢!

首先,有了白話文之後,可以很好的推廣知識,使得學習相對文言文較為容易。

其次,使得文言文那種“能見於行文,不能口說”變成了可看,可讀,可寫,可說!

然後,使不易弄懂其意的文言文在白話文下變的易懂還易學。

再就是少了文言文那種之乎者也,使白話文更易為人接愛理解。

至於口語詩,是一種特殊的文體,雖是口語,但好的詩也是朗朗上口,耐人尋味!

關鍵是寫的好,雖然說看上去隨意,但細細品味,大白話間自有不同。

口語詩具有審美價值和意義,因為其更能接近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情感,從而引發共鳴。

最為重要的一點,現代人都是學習白話文的。

因此在對這樣的語言淺顯,易懂,易於記憶的東西更容易接受。

因為不需要太高的文化修養,一讀就通,一看就懂,更是能借這種詩抒發情懷感嘆,可以說口語詩就是最接近普羅大眾的詩!

而醜書,相信首創者也是想讓其更容易令普通大眾接受。

但是書法真不同於白話文,能夠看出字來的醜書還能被人接受,雖然說圈子小了點。

但其俗不可奈的特點還是接地氣的,關鍵是如此一來,書法藝術的難度更不得普通人接受,因為就是這一個醜字,斷送了其接地氣的特點。

在普通人眼中,這樣的書法也就僅僅新奇兩字,但真的看不懂,醜的難以接受,也就自然擴大不了影響。

至於另外一幫人寫的醜書,還真看不懂!可能是真沒有那個審美眼光。

至於是不是書法創新,還是名利下的譁眾取寵,也只有當事人自己心中知道。

但絕大多數普通人眼中,除了懵逼,就是想笑,行為藝術麼,再恰當不過!


寅飛揚


不僅僅口語詩和“醜書”是文化的倒退,文言文過渡到白話文更是一種文化的倒退。

物質文明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並不一定能促進文學藝術的發展,相反,有時會阻礙甚至摧殘既有的優秀文化。

自從上世紀初,隨著“西學東漸”風氣的日盛,一些掌握了話語權的激進的知識分子把中國貧窮落後歸結為文化的落後,主張全面廢除中國傳統文化,甚至要廢掉漢字代之以拼音,後因有識之士力保,中醫和文字才得以倖存。但廢除古文,提倡白話文卻從此流行開來。雖然白話文易於交流和傳播,為當時的思想

啟蒙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不能因此說它就是一種文化的進步,筆者認為,它恰恰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摧殘,是文學藝術上的一種倒退。

翻開我們古代的經典,膾炙人口的篇章和意味雋永的詩句比比皆是,或精譬凝鍊,或含蓄蘊藉,或鞭譬入理。語言精粹,微言大義。遠比現代白話文章的語言水平高得多。

現代文有幾篇文章能與古代文學相媲美?有幾首詩能象古詩那樣廣為流傳?

普通民眾都能讀懂和接受的文學作品未必就是進步的文化。流行和普及的東西一般都不是精髓。真正高端的文學只有具備相應文化層次的知識分子才能理解。但不能因之不被大多數人閱讀和接受,就判定為古代文學不如今,更不能認為現代文學就是一種進步。

相信古代人,書面語言和口語不是一回事。文章可以之乎者也,說話未必詰屈聱牙。而現在,白話文接近口語,幾乎成了真正的大白話,大大削弱了文章的藝術性。至於現代詩,幾乎就是順口胡謅,和古詩根本沒法比,不可同日而語。大家有目共睹,在此不廢口舌。

給大家分享一首詩: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是孟浩然贈送張九齡的一首干謁詩,此時的孟浩然進京應試,希望時任宰相的張九齡給予提攜。前四句寫景鋪墊,在此不講,咱們看後四句主旨部分。“欲濟無舟楫”,我想到達理想的彼岸卻無船可渡,“端居恥聖明”,我生活在聖明的朝代卻端居在家不能有所成就為國效力甚為可恥,下兩句意思很好理解:坐看垂釣的人(實際上指張九齡),我真羨慕那些被他提出水面的魚兒。

此詩既表達了想被張九齡提攜的願望,又維護了文人的清高和尊嚴,表面看就是一首山水詩,不露一絲貪乞的痕跡,實在高妙至極。

如果同樣的事情換作現在,恐怕沒誰有這樣的文學功底能這樣含蓄表達出來自己的意圖。

這僅僅是古代燦爛文學的一朵小花而已,那些如雷貫耳的古代大家的優秀詩文數不勝數,反觀現代文學,有多少可以傳世的名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