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就该这么办


“新基建”就该这么办

本文同步发送于同名微信公众号“修外求内”,欢迎前往关注。

前言


  “新基建”在近期逐渐成为热词,也成为议论焦点。笔者在11月25日曾发文《 》,算是目力所及范围内第一个提出“新基建”名词的吧,也算又一次成功预判。

  现在很多人盯新基建是盯央视公布的新基建七大领域,我们不能说盯七大领域是盯错了,但是单纯盯哪些项目钱多、哪些项目钱少,明显是把“新基建”盯浅了。

  本文就好好聊下“新基建”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新基建?以及新基建该怎么建?

新基建是什么?

  很多人理解新基建就是单纯推进这七个领域建设,来稳定经济增长率,这是把新基建看浅了。

  要看清楚新基建是什么,必须先要聊为什么国家会推出新基建。很多人说推新基建是稳增长,是为了稳定经济经济增长,这句话是既对又不对。

  不对的地方是很多人以为稳经济就是开项目,只要项目建设了经济就会稳住了。这个理解实际上是错误的。

  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开项目稳经济为什么不是推旧基建,而是推新基建。毕竟推旧基建大家都是架轻就熟,肯定能做的又快又好。而推新基建很多人都要重新学习新知识,又麻烦又容易出错,搞不好还会把工程干岔了。那么国家为什么要推新基建呢?

抓药方是为了治病。

  抓新基建这样药方,自然也是为了治疗中国经济目前的病症。在上一篇《 》里面已经明确讲了,中国经济目前病症不在于缺量,而在于要提质,最根源地方就在于主要矛盾的转变。

  既然主要矛盾(病症)变了,那么抓方自然要改变。这就是为什么国家要用新基建提升经济增长质量,而不是用旧基建堆经济增长量原因。

 新基建该怎么建?


  既然确定了新基建作为解决中国经济药方,那么就是怎么煎这付药的问题了。

  很多人想既然国家推新基建作为药方了,那我们大干快上不就好了,还需要考虑什么么?

是药三分毒。


新基建虽然是副良药,但是也要按规矩服用。如果不顾一切猛推必然会好心办坏事,出现过头主义问题。况且即使不考虑资金、技术等因素,光是人的因素就卡死了新基建不能大规模推广。因为目前懂新基建的人必然是极少数,国家才需要力推新基建,希望通过新基建项目推广,来培养和提升人素质,从而最终提高经济增长潜力。毕竟人是经济增长第一要素

  既然目前能干新基建的人有限,所能启动新基建项目又少,又要借助这些新基建项目来培养提升更多的人才,那么必然需要推一些提纲挈领项目来培养出更多新基建人才,也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起到“化龙点睛”作用。

  很多人说新基建只有这少少几个项目,占总体基建仅有0.5%(注1),能有什么作用?

  这是普通人正常想法,可以理解。但是经济改革或发展,总是由点及面逐步推广开来。就好像普通钢材只要加上极微量稀土金属就立马能变身成为高性能钢材一样,“新基建”对现有经济也是起到类似作用。毕竟小岗村按手印也只有十八个人,深圳最初也只是小渔村。

  既然“新基建”项目要画龙点睛,要起到稀土元素之于高性能钢材的作用,那么必然要投在关键点上,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在前一篇《 》里讲清楚了新基建推行的答案来源于雄安新区,是把雄安新区里发展比较好的技术进行扩大化实验,为最终全国推广铺平道路。所以有志于研究新基建朋友一定要带着问题去现在雄安新区看看,看看央视提这七大方向在雄安新区现在发展如何?到底哪些技术、哪些项目对经济质量提升大,对经济覆盖面广?

  如果没有条件去雄安实地考察的朋友可以梳理一下过去两年雄安新区的招标情况,这些项目都是在雄安官网公开招标有记录的。看下这些项目中涉及七大方向有哪些?哪些项目投钱多,吸引了巨头进场?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思路。

结语

  最后强调一点,新基建关键在质不在量,在于种子影响而不在于立马能收获多少。要用发展眼光看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是普通大夫。就像新冠如果武汉早封城了呢?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注1: 国泰君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