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五大機制"探尋基層社區治理新路徑

城鄉社區治理事關黨和國家大政方針貫徹落實,事關居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城鄉基層和諧穩定。為實現黨領導下的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全面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法治化、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促進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近期,潼關縣由縣委改革辦牽頭,組織民政部門等相關人員先後深入部分村(社區),通過召開座談會、交流會、聽取彙報等方式,對全縣城鄉社區治理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為下一步實現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參考借鑑。

基本情況

潼關縣位於秦、晉、豫三省交界,為陝西的東大門的門戶,總面積526平方公里,人口17萬,現轄5個鎮(辦)。在2015年鎮村綜合改革工作中,該縣按照"規模合大、佈局合優、班子合新、實力合強、發展合快"總體思路,將全縣93個行政村(社區)撤併為現在的18個農村社區和10個城鎮社區,撤併率達到了70%,並按照城市社區的工資標準大幅提高了農村社區幹部待遇;集中整合水、電、路、養老、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搭建縣、鎮、村三級信息網絡服務平臺,廣大農村居民享受到了與城鎮居民一樣的服務。據不完全統計,各社區平均每月為民辦實事達500餘件。

主要做法

近年來,潼關縣把創新城鄉社區治理作為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基礎性工程,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基層城鄉社區治理工作,先後從社區人才多元化、待遇分配科學化、基礎設施資金投入、便民服務無縫對接、網格化管理零距離等五個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全縣城鄉社區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全市探索出了一條基層社區治理的新路徑。

建立社區人才多元化機制。先後在全縣第十次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將400名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群眾擁護的能人充實到了社區領導班子;為各社區招錄了專職工作人員78名,專門從事社區管理與服務工作,幹部隊伍逐步年輕化、專業化、職業化;為全縣28個村(社區)配備了第一書記和黨建指導員,在社區黨組織的引領下,社區兩委聯合網格管理員、小組長、群眾等積極開展社區治理,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覆蓋網格化服務體系。

建立待遇分配科學化機制。先後兩次提高社區幹部工資標準。現在,社區正職每月達到2500元、副職2100元,委員1600元,書記、主任"一肩挑"每月3000元;按照"鼓勵激勵、容錯糾錯、能上能下"三項機制,一方面,健全乾部隊伍激勵保障機制,對年度考核為優秀的幹部,一次性獎勵2000元;每年為幹部繳納各類社會保險和200元的人身意外保險,幹部幹事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另一方面,建立考核監督機制,每月為幹部發放工資的70%,其餘30%作為績效工資,由幹部所在鎮(辦)對其考核,按照考核結果發放,實行考勤休假、8小時上班和節假日值班制度,規範了幹部管理。

建立基礎設施資金投入機制。堅持城鄉社區"同頻共振",全縣28個村(社區)辦公用房面積均達到了1000平方米以上,合理設置了"1廳12室"。便民服務大廳設立了黨群服務、民政救助、社會保障、計生服務、電話諮詢和幫辦服務、綜合治理、人民調解等服務窗口,健全了群眾來訪登記,意見反饋等臺賬,明確了服務內容、服務流程、承辦人和聯繫方式。建設社區文化活動廣場,配備相應的活動器材,每年對社區投入建設經費,並且在原每個社區每年辦公經費3萬元的基礎上,增加了5萬元的服務群眾專項經費,促進社區建設服務陣地或完善基礎設施。此外,依託陣地建設,還投入140萬元用於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投入140萬元用於縣村兩級信息平臺建設。

建立便民服務無縫對接機制。推動社區整合資源,鼓勵和引導科技、教育、文化、衛生、法律、公安等服務進社區,居民在社區就能享受優質的服務。積極開展特色便民服務項目,如代繳水電費、網上代購、小額取款、專家坐診、水電維修等,社區工作和群眾日常生活無縫對接,極大的方便了群眾辦事。同時,還開通了微信公眾平臺,及時發佈信息,群眾可以從手機上了解到惠民政策、務工信息、天氣預報、社區新聞、社區動態等與群眾息息相關的信息。便民服務中心的運行使得服務型政府延伸到群眾身邊,真正實現了"小需求不出家門,大需求不離社區"。

建立網格化管理零距離機制。把協商的理念引入社區建設中,通過村民議事會這個平臺,擴大群眾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變"替民作主"為"由民作主",實現民事民議民決;為有效提升社區管理服務水平,及時掌握社情民意,推行了網格化管理,由黨組織書記、村(居)委會主任負責全盤、網格管理員負責片區、村(居)民小組長負責巷道(樓棟)、巷長(樓長)負責到戶;網格化管理模式基本實現了民情聯繫無遺漏、社會信息底數清、服務管理零距離、社區管理無盲點。

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縣在基層社區治理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社區工作經費不能適應工作發展。在調研過程中,社區普遍反映,社區運行、處理社區群眾公共事務等需要有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耗費,當前的工作經費不能滿足社區工作運行的需要。二是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積極性不高。當前參與社區事務的主要還是村(社區)兩委、小組長、樓棟長、居民代表等,存在部分居民對社區事務不關心、不太支持的情況。

三是社區人員綜合能力有待提升。社區專職工作人員流失現象普遍存在,社區工作隊伍年齡結構、專業結構還需優化、人員業務能力還需提升、社區服務主體多元化程度不夠。四是城鄉社區信息化建設亟需加強。社區人員絕大部分缺乏基本計算機知識,尤其是既精通技術又熟悉社區管理的人才更為缺乏,也缺乏一套信息化人才培養、培訓機制,阻礙了社區信息化發展。五是社區工作行政化色彩過於濃厚。目前社區承擔的行政性事務依舊繁多,社區幹部疲於應付,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社區的工作負擔;社區幹部普遍感到工作負荷大、壓力大。六是社區事務繁多影響服務功能發揮。我縣一直積極開展"1+6+X"社區治理模式,在各社區開展X種特色服務項目,但社區工作站人員忙於社區具體事務管理,導致特色服務項目群眾參與度不高,服務流於形式。

對策建議

加大社區經費支持投入力度。由於縣級財力緊張、經費有限,希望市級在我縣原有財政預算的基礎上,逐步提高社區辦公經費適應社區運行的需要,加大對全縣社區陣地建設和服務性設施建設資金傾斜力度,不斷完善現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

積極探索基層民主協商工作。提高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熱情,通過社區宣傳陣地,宣傳社區的服務宗旨、服務內容,讓群眾瞭解、熟悉社區服務的各項職能,增強群眾對社區認同感,從而願意參與社區事務;建立暢通有序的民意溝通、訴求表達、心理干預、權益保障機制,使社區群眾的問題能得到及時反映、矛盾能得到及時化解、權益能得到有效保障;建立健全居務監督委員會,推進居務公開和民主管理,以認真開展"村(居)務公開周"活動為推動,繼續開展每季度一次的"村(居)務公開周"活動,促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保障群眾民主權利和切身利益;充分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在城鄉社區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弘揚公序良俗,促進法治、德治、自治有機融合,彌補政府治理的缺位。

建設專業化社區工作隊伍。加強專業型社區幹部隊伍培育,鼓勵和引導社區工作人員參加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提升業務知識,促進人才隊伍整體能力提升,提高社區服務專業化程;完善績效考核和獎懲制度,進一步激活基層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減少人才流失;加強志願者參與度,彌補政府缺位帶來的公共服務不足問題,實現社區治理多元化發展,為社區治理增加有力的支持力量。

加快社區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加強分類指導,依託社區提供公共服務的民政、教育、公安、司法、人社、衛生、人口計生等部門,指導本系統積極參與社區信息化建設;引導社區信息化工作健康發展,凡電子化能解決的問題,各政府部門一般不應要求社區以及居民提供紙質文檔,暫時不能解決的,可以實行電子化、紙質文檔"雙軌制",並最終過渡到電子化;加強對社區工作的人員信息運用能力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操作、使用水平,不斷推進社區日常管理、相關報表的電子化;面向居民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信息化宣傳教育,做好連接社區的服務端如APP、微信平臺、小程序等移動應用,普及社區信息化知識,提高居民的信息運用能力。

逐步理順社區管理體制。實行社區公共事務分類管理,對確需社區工作站承辦或協助辦理的非社區工作站職責範圍內或社區工作站工作目錄外的工作,統一在社區設立窗口,真正建立行政工作進社區准入制度,根據交辦工作量的大小、難易程度、人員多少、時間長短,通過簽訂協議、購買服務、項目管理等方式,進一步規範社區工作;拿出部分資金將政府的有關工作委託給社區承擔,有財政專項經費的工作要按一定比例將工作經費補助給社區;計生、民政、勞動保障、公安等部門派員到社區主抓部門在社區的有關工作,工作經費由部門解決,由社區協助其工作。

進一步提升社區服務水平。社區社會組織有著靈活性強、紮根社區和服務及時便捷的突出優勢,一要明確發展重點,加快發展生活服務類、公益慈善類和居民互助類社區社會組織。從服務對象來看,重點培育老年人、殘障人士、其他困難人士及兒童少年等需求更強烈的群體;二要加大扶持力度,協調有關部門加大對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資金支持,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支持社區社會組織發展,推動建立多元化、制度化的資金保障機制;三要將城鄉社區服務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目錄,逐步擴大購買範圍和規模,支持社區社會組織承接相關服務項目。

潼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