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戰“疫”底氣

服務支持實體經濟是金融業的本源,而當下,疫情防治和民生保障無疑是實體經濟最為重要的任務。


因此,對金融行業而言,提高響應效率,根據疫情防治和民生保障的需要加大對特定行業和領域的支持力度是其目前最為核心的工作。

金融“活”水,戰“疫”底氣

多舉措保障金融活水

當前,多家銀行從服務疫情防控大局出發,加大了對防疫物資生產、民生保障等領域,以及受疫情影響嚴重的餐飲、旅遊、交通等行業的金融支持力度。

為了疫情防控需要,人民銀行專門開設了大額資金匯劃的“綠色通道”,春節及節後周末期間放開小額支付系統業務限額,確保境內外各類大額資金的匯劃需要。

據人民銀行副行長範一飛介紹,春節前人民銀行緊急向武漢調撥新鈔40 億元。

除央行外,包括證監會、外匯局在內的多部門均開通綠色通道。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 月14 日,銀行業金融機構為抗擊疫情提供的信貸支持金額超過5370 億元。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閻慶民介紹,優先支持疫情嚴重地區和抗擊疫情相關企業融資,截至2 月14 日,已有註冊地在湖北的武漢當代明誠、武漢四水、襄陽東津國投通過“綠色通道”發債,擬融資規模28億元,有10 只公司債券及1 只資產支持證券產品(ABS)發行,共計112.3 億元,其中部分募集資金將用於疫情防控相關業務。

保險方面,各保險機構對感染新冠肺炎或者受疫情影響受損的出險理賠客戶簡化流程、提高效率,應賠盡賠快賠。積極拓展保險產品責任,降低理賠標準,向抗擊疫情一線工作人員贈送保險保障。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介紹,據初步統計,目前已經有35家人身保險公司在不增加保費的情況下,將400 餘款的意外險和疾病險責任範圍,擴展至包含新冠肺炎導致的身故、傷殘和重疾的賠付。74 家保險公司向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及家屬、疾控人員贈送意外險、定期壽險等多種保險保障,總保額約9 萬億元。


金融“活”水,戰“疫”底氣

短期內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活動的衝擊不可忽視

防範自身風險,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針對金融業如何應對疫情影響,加快支持其它產業恢復與發展,東北亞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洪章建議,為保持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包括不良資產、資本充足水平、撥備能力、流動性等,有必要對金融穩定體系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評估銀行的穩定程度,以及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能力。對資管、理財、同業等監管政策調整的執行期限可適當延長,鼓勵商業銀行根據疫情對實體的影響情況創新服務方式。

強化對疫情防控金融支持。加強與有關醫院、醫療科研單位及防疫物資生產企業的服務對接,積極滿足衛生防疫、醫藥產品製造及採購、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科研攻關等方面的合理融資需求。並優化業務流程,提高業務效率,為疫情防治相關的各項工作提供支持。

有針對性的開展金融創新。目前保險業進展較為迅速,不少保險公司已經根據疫情防治工作開展的需要開發適合的金融產品,包括,向防控一線的醫護人員及其家屬等捐贈身故、醫療和意外等專屬保障產品;擴展現有保單的責任範圍,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引起醫療、身故等責任納入保障範疇;在意外險、旅遊行程取消險等險種中,將感染肺炎的情況考慮在內等。這些個性化的產品,有效分擔了疫情給個人和企業造成的損失,充分發揮了保險的社會保障功能。

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弱勢主體的支持。受疫情蔓延影響,服務業中的中小微企業,以及部分工業製造企業,在短期內會面臨一定的經營困難,員工就業和收入來源也有出現中斷的可能。對此,金融業應適度加大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企業和個人的支持力度,包括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續貸政策,增加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對暫時喪失收入來源的個人進行適當的政策傾斜等。通過信貸政策的合理調整來降低疫情給企業和個人造成的損失,在支持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的同時,也為銀行長期發展奠定更為良好的客戶基礎。當然,為提高政策執行的精準性,金融機構有必要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和個人進行前瞻、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在確定白名單的基礎上,制定可操作的業務方案。


金融“活”水,戰“疫”底氣

組圖/ 強化中國經濟的數字化轉型步伐

鼓勵數字化轉型,提升在線服務能力

在疫情防控期間,銀行的網點服務遭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傳統線下模式在獲客、風控、運營三個能力方面,存在產品體系、服務半徑、運營成本、響應能力等方面的侷限性,在此次重大疫情下,對金融機構本身的業務連續性、盈利能力與恢復能力的不利影響凸顯,由此給金融業的在線服務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有可能進一步強化中國經濟的數字化轉型步伐,除已有的個人客戶線上化趨勢外,企業經營活動(包括內部管理、遠程辦公等)的線上化也有加速的可能。在這種背景下,金融業必須堅定數字化轉型方向、加快創新步伐,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在重大突發情況下仍能持續、快速地識別和響應客戶需求,並提供與之適配的產品,滿足商業交易的基礎,同時通過強大的風險識別能力與高效的後臺運營服務支撐能力為業務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完成金融服務,即在獲客、產品、風控和運營服務四大領域實現全流程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務。

因此,這場數字化轉型是一項金融機構戰略級的轉型,需要從以下領域著手實現數字化轉型的突破。一方面,打造多源的商業和金融服務生態以及開放型的業務平臺,加大線上化與場景化渠道建設,擴展多方資源,發揮多方業務屬性、服務網絡、客戶資源、數據積累、風險管理、科技研發、金融資源等方面差異化優勢,構建開放、多源的業務模式,即使在特殊時期仍能快速聚合資源,識別和響應客戶個性化需求,形成特色服務優勢。

另一方面,加速金融科技與金融業務模式的整合應用,在獲客、產品、風控和運營四大領域加快金融科技能力建設和應用,在重點產品和服務方面實現全流程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保障金融機構在重大突發情況下的全天候、可持續服務能力。同時,構建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開放型的系統平臺架構,打造“業務+ 科技+ 風控”的敏捷組織體系與標準化、自動化的運營管理流程,實現強大的 中後臺服務支撐能力,為重大突發情況下金融機構靈活擴展服務與產品提供有力支持。


喜歡就關注產城雜誌

分享城市經濟發展建設方略與細節

來源丨《產城》雜誌二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