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战“疫”底气

服务支持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本源,而当下,疫情防治和民生保障无疑是实体经济最为重要的任务。


因此,对金融行业而言,提高响应效率,根据疫情防治和民生保障的需要加大对特定行业和领域的支持力度是其目前最为核心的工作。

金融“活”水,战“疫”底气

多举措保障金融活水

当前,多家银行从服务疫情防控大局出发,加大了对防疫物资生产、民生保障等领域,以及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餐饮、旅游、交通等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为了疫情防控需要,人民银行专门开设了大额资金汇划的“绿色通道”,春节及节后周末期间放开小额支付系统业务限额,确保境内外各类大额资金的汇划需要。

据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介绍,春节前人民银行紧急向武汉调拨新钞40 亿元。

除央行外,包括证监会、外汇局在内的多部门均开通绿色通道。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 月14 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抗击疫情提供的信贷支持金额超过5370 亿元。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阎庆民介绍,优先支持疫情严重地区和抗击疫情相关企业融资,截至2 月14 日,已有注册地在湖北的武汉当代明诚、武汉四水、襄阳东津国投通过“绿色通道”发债,拟融资规模28亿元,有10 只公司债券及1 只资产支持证券产品(ABS)发行,共计112.3 亿元,其中部分募集资金将用于疫情防控相关业务。

保险方面,各保险机构对感染新冠肺炎或者受疫情影响受损的出险理赔客户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应赔尽赔快赔。积极拓展保险产品责任,降低理赔标准,向抗击疫情一线工作人员赠送保险保障。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介绍,据初步统计,目前已经有35家人身保险公司在不增加保费的情况下,将400 余款的意外险和疾病险责任范围,扩展至包含新冠肺炎导致的身故、伤残和重疾的赔付。74 家保险公司向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及家属、疾控人员赠送意外险、定期寿险等多种保险保障,总保额约9 万亿元。


金融“活”水,战“疫”底气

短期内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冲击不可忽视

防范自身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针对金融业如何应对疫情影响,加快支持其它产业恢复与发展,东北亚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洪章建议,为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包括不良资产、资本充足水平、拨备能力、流动性等,有必要对金融稳定体系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评估银行的稳定程度,以及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对资管、理财、同业等监管政策调整的执行期限可适当延长,鼓励商业银行根据疫情对实体的影响情况创新服务方式。

强化对疫情防控金融支持。加强与有关医院、医疗科研单位及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的服务对接,积极满足卫生防疫、医药产品制造及采购、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攻关等方面的合理融资需求。并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效率,为疫情防治相关的各项工作提供支持。

有针对性的开展金融创新。目前保险业进展较为迅速,不少保险公司已经根据疫情防治工作开展的需要开发适合的金融产品,包括,向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及其家属等捐赠身故、医疗和意外等专属保障产品;扩展现有保单的责任范围,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引起医疗、身故等责任纳入保障范畴;在意外险、旅游行程取消险等险种中,将感染肺炎的情况考虑在内等。这些个性化的产品,有效分担了疫情给个人和企业造成的损失,充分发挥了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

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弱势主体的支持。受疫情蔓延影响,服务业中的中小微企业,以及部分工业制造企业,在短期内会面临一定的经营困难,员工就业和收入来源也有出现中断的可能。对此,金融业应适度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和个人的支持力度,包括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续贷政策,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对暂时丧失收入来源的个人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等。通过信贷政策的合理调整来降低疫情给企业和个人造成的损失,在支持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的同时,也为银行长期发展奠定更为良好的客户基础。当然,为提高政策执行的精准性,金融机构有必要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个人进行前瞻、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在确定白名单的基础上,制定可操作的业务方案。


金融“活”水,战“疫”底气

组图/ 强化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步伐

鼓励数字化转型,提升在线服务能力

在疫情防控期间,银行的网点服务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传统线下模式在获客、风控、运营三个能力方面,存在产品体系、服务半径、运营成本、响应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在此次重大疫情下,对金融机构本身的业务连续性、盈利能力与恢复能力的不利影响凸显,由此给金融业的在线服务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有可能进一步强化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步伐,除已有的个人客户线上化趋势外,企业经营活动(包括内部管理、远程办公等)的线上化也有加速的可能。在这种背景下,金融业必须坚定数字化转型方向、加快创新步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在重大突发情况下仍能持续、快速地识别和响应客户需求,并提供与之适配的产品,满足商业交易的基础,同时通过强大的风险识别能力与高效的后台运营服务支撑能力为业务提供持续不断的支持,完成金融服务,即在获客、产品、风控和运营服务四大领域实现全流程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

因此,这场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金融机构战略级的转型,需要从以下领域着手实现数字化转型的突破。一方面,打造多源的商业和金融服务生态以及开放型的业务平台,加大线上化与场景化渠道建设,扩展多方资源,发挥多方业务属性、服务网络、客户资源、数据积累、风险管理、科技研发、金融资源等方面差异化优势,构建开放、多源的业务模式,即使在特殊时期仍能快速聚合资源,识别和响应客户个性化需求,形成特色服务优势。

另一方面,加速金融科技与金融业务模式的整合应用,在获客、产品、风控和运营四大领域加快金融科技能力建设和应用,在重点产品和服务方面实现全流程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保障金融机构在重大突发情况下的全天候、可持续服务能力。同时,构建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型的系统平台架构,打造“业务+ 科技+ 风控”的敏捷组织体系与标准化、自动化的运营管理流程,实现强大的 中后台服务支撑能力,为重大突发情况下金融机构灵活扩展服务与产品提供有力支持。


喜欢就关注产城杂志

分享城市经济发展建设方略与细节

来源丨《产城》杂志二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