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拱七橋甕,金陵最大石拱橋

七橋甕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紅花街道光華門外,修建於1440年(明正統五年),是南京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的磚石構築拱橋,也是中國唯一一個用“甕”而不是“橋”來命名的古橋。

七拱七橋甕,金陵最大石拱橋

七橋甕


  七橋甕建於明初,是南京最大的石拱橋。是明代江浙往來“飲萬馬於秦淮”的糧運古道。明時叫上方橋,清代叫七甕橋,因橋有七甕(七拱圈),故又名七橋甕。

七拱七橋甕,金陵最大石拱橋

七橋甕古建築


  該橋全長89.60米,寬13米,高25米,橋身酷似彎弓,用花崗岩摻合灰漿、秫米、桐油砌成,岩石長、寬各0.65米,厚0.18米。中間橋甕為最大,其餘兩兩相對,依次縮小,橋兩頭的甕寬9米,拱園部分由長1.15米、寬0.45米、厚0.25米的略帶弧形的240塊條石砌成,相鄰橋甕相差48塊條石。

  這裡河面寬闊,七甕排列整齊,分水橋墩成梭船形,兩邊各超出橋面數米,兩頭部各鐫刻以巨石雕琢的人面龍身,神態各異。它們皆鄙視著河水,無畏地迎接洪水的衝擊,很有百折不撓,直前不屈的神情。每一“龍舟”都“肩挑”兩拱,拱拱相聯,結成一個整體。整座橋樑彷彿坐落在六條人面龍舟上,在淮水中前行,活靈活現,蔚為壯觀!設計成七甕和這種獨特的分水橋墩,不僅能減輕水對橋墩的衝擊,而且端莊美觀,古色古香。

七拱七橋甕,金陵最大石拱橋

七橋甕微觀


  七橋甕地處南京城東南,溝通秦淮河兩岸,又為軍事要衝,是明朝拱衛都城南面的門戶。七橋甕修建於1440年(明正統五年),明代稱上坊橋,清代改稱七橋甕,沿用至今。現存七橋甕基本保持原貌,橋墩、橋甕、獸頭等均為明代原物。七橋甕橫跨秦淮河上,地處交通要道,且深沉寬闊,十分壯觀。

  橋拱上方兩翼各雕塑15只面目猙獰的螭獸頭,0.44米見方。有橋墩7個,寬2.5米,因減少水流阻力而呈梭船形,由高0.30米,寬0.45米的長短不一的塊石砌成。橋墩兩頭巨石上各雕塑分水獸頭6只,呈人面獸頭像,前凸約3米。

七拱七橋甕,金陵最大石拱橋

金陵七橋甕


  現存的七橋甕依舊保持著明代的原貌,橋墩、橋甕和獸頭等均是原物。1964年增建水泥橋欄,1974年鋪設瀝青橋面,1982年七橋甕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對整座橋樑進行了綜合修繕,2013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